如何評價民國黃金十年?

服午


又在鼓吹“黃金十年",實再不值一駁!一些人總愛拿GM黨自我吹捧的東西出來傳銷實再可笑!也不想想,這十年恰是中國內戰最頻繁的十年,國家不統一,政局不穩,連年戰亂,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再加日本侵佔東北蠶食華北,面臨外強巨大的壓迫與欺凌,又何來的黃金十年?!所謂黃金,意味著什麼?應該是經濟大幅增長,國家人民和平安寧,人口也必會大幅增長,有嗎?從1911民國初年到1937年,人口增加了多少?而這所謂的黃金十年裡又增加了多少?

吹噓的裡面到有經濟增了多少,那個空洞的數字來自何方,有無考證?增長的是什麼,當時的中國哪裡增強了?軍事?工業?科技還是總體國力?老百姓的和平安寧與生活呢?我看恰恰就是這十年由於軍閥紛爭內戰不斷,民眾苦不堪言,國力愈加虛弱再加蔣的對內高壓對外綏靖求和的政策才導致外敵覺得有機可乘而入侵中國。

說到所謂大師輩出是最輝煌時期,真是可笑之至!我並無有冒犯民國文豪之意,但舊中國是農業大國,且人民飽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產階級的多重壓迫,人民普遍困苦,文盲率在90%以上,沒有象樣工業,無從談起科技,這些加強國力的基礎和人才十分奇缺,最基本的日用品及常用品也大都靠泊來品,什麼洋火、洋油、洋燈、洋傘、洋布、洋鍬、洋鎬、洋槍、洋炮,大部份基本的東西自己都不能造,還談什麼大師!這些大師做了什麼貢獻?解決了什麼問題?用口號嗎?用文稿麼?用學術論文嗎?還是相互對罵娶幾房姨太太?沒有!什麼作用都沒起!中國仍然貧窮,仍然戰亂四起,仍然難民如潮!仍然飽受著帝國主義外強的欺凌、侵犯!人民仍然苦不堪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


wang_H


  有人說:“抗戰前的中國不像一個國家,更像歐洲中世紀。”

  所謂“民國黃金十年”說的是1927-1937年,北伐成功到日軍全面侵華這段時期。這期間,列強剛打完第一次世界大戰,正準備第二次世界大戰,沒工夫太欺負南京民國(鬼子除外)。且看黃金十年的真相:

  【經濟上】

  當時歐美各國飽受經濟大蕭條影響,貌似民國6.7%以上的經濟發展超過了很多列強——且看,民國經濟發展的數據有多不靠譜?

  南京民國治下的國家,主要財政收入是海關關稅、鹽稅。最高時,海關關稅佔到中央財政收入的60%。這代表了什麼?進口、進口、再進口,靠著進口撐起經濟數據——外國商品傾銷國內的後果,就是民族工商業受到毀滅性打擊。

  民族基礎工業、採礦業不但沒有發展,反而連清末民國初都不如。進口的生活必需品(煤油、麵粉等)83%以上的高稅率,這負擔都攤到了底層民眾身上。

  南京民國財政支出,50%以上用於軍費,33%以上用於償還外債。這錢哪裡來?拆東牆補西牆啊,繼續借外債,每年財政的1/4都是借外債(這窟窿啥時候能補齊呀?)。

都這個年代了,江浙滬還是以白銀為硬通貨,上海灘30多家列強銀行壟斷一多半白銀,控制了南京民國的金融命脈。光是英國匯豐銀行一家的資產,都超過南京民國的財政收入。

  宋子文倒是做過金融改革,可惜“法幣”一出沒多長時間就貶值,發了財的是跟列強勾結的買辦資本家,平頭百姓繼續水深火熱、繼續食不果腹。

  說是“黃金十年”民國發電量翻了一倍(這就是來搞笑的,比如,本來一家發電廠,再建一家那不就翻倍啦?)。南京民國滿打滿算也就3億多美元的收入,要增加10%很簡單,增加3000萬就夠了。列強幾百億收入,就是增加1%也比它腰粗不是?

  【政治上】

  隨著北洋舊軍閥退出歷史舞臺,民國南京政府成為國家代表。舊軍閥、舊官僚換個馬甲,搖身一變又成為民國南京政府的高官顯貴。GMD根本不像一個政黨,而是軍閥、舊官僚、政客為了分配利益組成的利益集團。在執行委員會中,軍人(軍閥代言人)長期佔據40%以上的名額,南京就是名副其實的軍閥合夥政府。

  北伐後,經過東北易幟、蔣桂軍閥大戰、中原軍閥大戰,表面上民國南京政府統一了全國。實際上,是把南京與地方上的軍閥鬥爭,變成了GMD的派系鬥爭。“黃金十年”的主旋律就是中央派系鬥爭、中央嫡系對地方軍閥削弱與反削弱鬥爭。


爾朱少帥


在國民黨史冊上自認為最重要歷史成績就是“民國黃金十年”。對於這一段歷史如何評價一直都是個爭議。一方認為,這民國十年繁榮昌盛,是中國走向強大的起點;另一方認為,黃金十年名不副實,一文不值,中國落後貧窮的局面紋絲不動。



“民國黃金十年”的說法來源於美國人。1951年9月19日美國魏德邁(Albert C. Wedemeyer)將軍在國會說:“1927年至1937年之間,是許多在華很久的英美和各國僑民所公認的黃金十年。在這十年之中,交通進步了,經濟穩定了,學校林立,教育推廣,而其他方面,也多有大幅進步的建制。”



值得肯定的是,在此期間,中華民國在政治、經濟、基建、文化、教育、社會政策、邊疆民族政策、外交、軍事等施政各方面皆取得了一定成就,整體為近代中國較高水平。

在當時經濟危機席捲全球,世界經濟一片蕭條的情況下,1931年至1936年間中國工業成長率平均高達9.3%,顯得格外突出。1937年4月,美國大使內爾森·T·約翰遜說道:“全世界的觀察家都為中國政府在農業、工業及交通等方面推行經濟建設計劃的活力而留下深刻印象”。



辛亥革命成功以後,“實業救國”是當時的主要社會思潮,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快速發展。1918年到1922年中國民族工業創立企業的總資本,已超過了以前半個多世紀中國企業投資的總額。這比起清朝是一大進步,湧現了像榮氏兄弟這樣一大批民族資本家。


1937年的時候全國有近4000家現代工廠、一萬公里鐵路、11.6萬公里公路、12條民航線路,8.9萬公里電話線,7.3萬個郵政局,中國工農業產值達到了清朝末期、民國肇建以來的最高水平,整個國家初步構成工業產業格局。



“黃金十年”是有進步的,但是成色嚴重不足,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重工業。抗日戰爭國軍的主要槍械還是清朝的“漢陽造”。全面抗戰的八年裡,國民政府總共才生產了98門大炮,其中94門是從國外購買零件組裝的,還有4門是試驗性的高射炮。鋼鐵的產量更是慘,1927年,全國鋼產量是3萬噸,到1935年才達到5萬噸。

在1905年,清朝可以製造的大炮已經是50噸級的305毫米口徑巨型阿姆斯特朗大炮。



福建馬尾造船廠在1880年建成了大清第一艘大型鋼甲巡洋艦“平遠”號,排水量2150噸,裝備火炮17門。

民國的重工業確實可憐,坦克大炮軍艦都造不了,連大清也比不了。

民國的最大成就是輕工業,工業品除絲織品、植物油尚可輸出,火柴、捲菸、針織品尚可自給外,其餘大部分都不可以自給。

所以有人說,民國還不如大清。民國真的不如大清嗎?



民國建立是中國發展的一大進步,終結了兩千多年的帝制,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清朝的滅亡是必然的,清朝統治者以為船堅炮利就可以無敵於天下,最終拿著先進的武器變成世界列強的肥肉,任人宰割,喪權辱國。

民國的重工業沒有發展起來是有原因的。

清朝是中央集權,有強大的控制力,像曾國藩李鴻章這樣的實力派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民國有點先天不足,袁世凱去世以後,軍閥混戰,各行其是。只有在北伐成功以後,國家名義上實現統一。但是,國民政府能掌控的不過是江浙等少數省市,大部分還是在軍閥手裡。像蔣桂戰爭、中原大戰還是不消停。在這樣的條件下,連續十年保持經濟增長也是不容易的。

民國的時間太短了,一共才38年期間,而且是多災多難內憂外患,穩定發展的時間也就是十來年。北洋政府財政破產,靠借外債度日,最著名的就是段祺瑞的西原借款。1927年國民黨取代北洋政府,成立南京國民政府,才有點國家的模樣。



國民政府在外交上重新修約,關稅自主權得到提高,實行統一紙幣制度,有利於貨幣統一和國民經濟發展。

1935年4月,國防設計委員會與兵工署資源司合併,改稱為“資源委員會”,隸屬於軍事委員會。資源委員會的主要任務就是創辦與國防有關的工礦企業。


1936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提出三年工業計劃,制定了龐大、完整的工業建設規劃,其中包括中央鋼鐵廠、茶陵鐵礦、江西鎢鐵廠、四川油礦等一大批重工業廠礦企業。如果該計劃完成,中國的重工業會大有改觀的。

民國的重工業也不是一無是處,也能生產一些高端產品,“航空炸彈”、“防毒面具”等,甚至也能造汽車,民生牌55型卡車。



民國的宏偉計劃往往是虎頭蛇尾不了了之,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日本的侵略,中國的工業化過程從清朝到民國一直在努力,因為日本的侵略被迫中斷。第二個原因就是國民政府的腐敗,美國人費正清在《美國與中國》一書中這樣評價,“政府成為有組織的‘貪汙集體’”。

民國的重工業雖然沒有成功,但是資源委員會的經濟計劃及其創建國營企業的理論和實踐,為50年代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計劃者提供了具體的模式和基礎。

民國代替大清這是歷史的進步,不能因為清朝能造軍艦大炮而民國卻造不了,就說民國不如大清。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環境。



清朝擁有世界上最先進克虜伯大炮,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卻被蕞爾小國日本打得落花流水割地賠款,打出來一個“東亞病夫”。

同樣面對日本侵略,八年抗戰,艱苦卓絕,中國人民卻絕不投降,即使大半個中國被日本佔領了也不投降。中國人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大大被激發出來了,這是民主共和的功勞。

對民國的“黃金十年”,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過度拔高,客觀分析實事求是,才是科學的態度。


非常道畢延河


其實很多回答已經說的很詳細了,我就不去細說了,主要是看到一點,民國黃金十年,戰亂頻繁,如北伐、蔣桂戰爭、兩廣戰爭、中原大戰、國共十年內戰等,造成民不聊生之類的問題。我主要想發表一下這個問題的個人觀點。

首先,我們必須要承認一點,那個時候的中國,軍閥林立,各自為政,想要獲得國家統一,有一個統一的政府發號施令,統籌全局地建設國家,就必須打破那種割據的狀態,至少形成一種穩定的統一政局才行。

要想形成這種局面是很難的,雖然在1927年,中國完成形式上的統一,但是各地的軍閥還是不服從國民政府的,你要想真正完成統一,就必須打仗,不然各地軍閥會無條件聽從指示嗎?

經歷北伐、蔣桂戰爭、兩廣戰爭、中原大戰之後,國民政府加強了對軍閥的控制,進一步加強了統一的局面。

簡單說,就是這種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然的,國民政府是當時的合法政府,各地軍閥不服從,就得發生戰爭,要想結束軍閥林立的局面,就得戰爭來解決。所以雖然說戰亂頻繁,但有些戰亂是必然發生的,不是主觀上能改變的。

最後一點就是,民國黃金十年,其他方面還好,就是重工業搞得太差了,尤其是軍事工業,那時候的鍊鋼量甚至都沒有清朝時候高,軍事工業上還是以進口裝備為主,清朝時都可以自己造槍造炮,民國那時候連一門像樣的火炮都造不出來,還有造船工業基本是停滯不前的,清朝時好歹還能造幾艘軍艦,民國時乾脆就在清朝基礎上原地踏步了。


煙郭說歷史


所謂“黃金十年”,指1927-1937年,北伐成功後建都南京的國民政府,在此時期全國大發展,各行業均取得了一定成就,被一些人稱為“民國黃金十年”,個人覺得,這十年間在各行業確實有突破,較往年在數據上肯定提高,並有成功的案例,但這並不能成為吹捧的資本,很多事情更經不住推敲,因為是從零開始,是個人做了,都有成績,但結果是中小地主普遍破產,經濟全面潰敗,差點就把中國推到生死線,抗戰一爆發,徹底回到宣統前。

圖為1927年北京地區,難民們聚集在救世軍門口。

黃金十年裡,著重有講土地改革和農業復興,就拿土地來說明。是的,國民政府確實做了,1930年頒佈了《土地法》,該法賦予每個百姓平均享有土地的權利,並防止壟斷,但百姓迫切需要“耕者有其田”,卻根本無解,土地仍掌握在大、中、小地主手中,政府也牽頭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新墾耕地、發放農業貸款、興修水利,調整農業結構,推廣農業技術等,這些對擴大農業生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圖為那時纏足的中國女性。

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在各地設農業處、農業復興會等機構,將糧食、茶葉、棉花、糖、菸草等一切農作物實行統一控制,農產品從收穫、加工到銷售層層環節“統制”,怎麼做呢,壓低價格收購百姓手中農產品,剝奪各地的加工銷售權,上面官商勾結,大地主、大資本家賺得盆滿缽滿,好的政策和措施根本沒惠及百姓,只能導致土地兼併加劇,農民負擔加重。

圖為1930年河南,因中原大戰被摧毀家園的人們。

北洋時期的農業賦稅較滿清要重,可是國民時期的賦稅比北洋更重,比河北定縣為例,1927年的附加稅比1917年增加了3倍,正稅漲了1.5倍,江蘇的南通縣,更是漲了5倍,各地還有田賦預徵的現象,意思是地還沒種,糧食還沒長出來,先把稅給交齊了,可是大地主的田租仍然保持37%不變,絲毫沒撼動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制度。

1931年定縣的學校,露天講堂。

實際上,國民政府大力投入的提高農業生產力方面,比如1932年機電灌溉農田達120萬畝,大肆鼓吹,其實只佔到全國耕地的1200分之一,毛毛雨罷了;中央財政對農業水利的投資極少,僅有幾個地方財政用於農業投資,到了30年代,農村金融基本枯竭,為了維持生產,只能從商人手中借高利率貸款;不久真相被戳破,抗戰爆發後,田賦與徵購在各地展開,搜刮之下,老百姓姓手中拿到的只是寫著“糧食庫劵”的一張白條,所以,黃金十年只是鍍金罷了。


圖文繪歷史


黃金十年?巧了,和1928年濟南慘案到1936年西安事變時間重疊,為不抵抗日軍的階段的“黃金十年”啊!

對岸公開了蔣介石下達不準抗戰的電報原件資料,證明了蔣介石是創造不抵抗主義的罪魁禍首。

1、最早的不抵抗,濟南慘案不抵抗:

1928年5月12日,蔣介石急電楊勝治不準抵抗:泰安第十軍楊軍長勳鑑。勝密。請兄親往崮山、中宮鎮等處切實約束官兵不許開槍。如遇日本軍隊,不必抵抗,沉著忍耐,切勿衝突為要。蔣中正。文亥。(圖1)

2、918事變前在日本策動下石友三叛亂,並聯合粵系利用第二次寧粵準備打蔣倒張。中原大戰失敗後逃到大連的閻錫山在土肥原賢二的幫助下坐著日本飛機返回太原,重掌晉綏軍,把東北軍趕出娘子關。粵系的“非常會議”致電閻錫山等人,懇請繼續指揮北方反蔣倒張。

8月24日張學良向蔣介石提醒日本隨時可能侵略:近來對日外交性情緊迫,彼國朝野上下公然密謀侵佔我東北,勢甚積極,不可終日。弟曾盡力設法以謀疏解,終鮮效果,轉呈總座,至深佩感。近數日來,情況益緊,……日人方面屬有意動作,現已揭開面目,必將另造事端以為藉口。似此情形,恐非退避所能了事。弟為此事,日夜焦慮,當此危急之時,我方應用何法以為應付,尚祈詳賜指示並請密陳總座決定方策。指示遵行,不勝企禱。(圖2)

8月25日 ,深感此事異常棘手的蔣介石向張學良指示“北方局勢務須求: 一根本安定辦法 ,勿使其受兩廣出兵之牽動。除使閻、馮離境出洋外 ,並將商震、楊愛源、孫楚三人從速委其名義為要。面對日人可能發起的任何挑釁行為都不可過激,切記避免衝突,以待時機。”

從關外調兵,使得東北軍的18萬主力駐紮在河北,而在東北的軍隊不足,使得日軍安心地對東北發動侵略。

按照這個思路就可以解釋出 蔣介石完全和張學良在同一條戰線上, 蔣介石希望張學良不要兩線作戰,只安內不攘外,避免刺激日本。

3、918事變第二天蔣命令張學良不準抵抗:“接滬電知日兵昨夜進攻瀋陽。日以我軍拆毀鐵路之計劃,其藉口如此,對此應力閉(避)之。近情盼時刻電告。”(圖3)事變第三天蔣向所有部下通知,消滅請願抗戰活動:“瀋陽日軍與我衝突,我正嚴重交涉中。各地方切不可有激烈及報復暴舉。免人更有所藉口,使外交益陷困難。應力持鎮靜,嚴守秩序,請兄負責維持為要。”(圖4)當天,蔣要求張學良撤到塘沽:“瀛眷及尊府家屬想均已安全離沈。遙深繫念。請代慰問。再青島海軍,鄙意可迅予集合塘沽。因在青或恐與日艦發生萬一意外,集合塘沽,則在各國軍艦監視之下,較為安全。請即酌行。”(圖5)

918事變第四天,蔣介石擔心張學良私自抗日,“破壞大局”。21日致張學良:“弟刻回京。對外交(國聯談判)事,須待面商。請兄即命駕來京面敘。中正叩。”(圖6)

4、中國第一封命令抗日的原件由張學良下達:蔣依舊希望東北局勢能變成第二個濟南慘案而讓日本主動撤軍。11月5日,拋棄了幻想的張學良給馬占山下達了“力圖自衛,設法抵禦”的命令,並迅速組織部隊,發出抗戰檄文灰電,由此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江橋抗戰。而張學良的這個命令成了14年抗日戰爭的第一個抵抗日軍命令,並且該命令被徹底奉行。馬占山在黑龍江抗日同時張學良也擊退了日軍對天津的兩次侵犯,平定了天津事變。(圖7)

5、蔣聯合日本進攻察哈爾軍:

東北軍從黑龍江抗戰、平定天津事變、到錦州防禦戰,在長城抗戰第一階段,張學良一度擊退日軍但最終卻被蔣介石撤職,1933年5月31日蔣對日投降,簽署《塘沽協定》割讓長城以北給日本。

後來吉鴻昌等人的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由於收復多倫,毀壞了“和平條約”,蔣命令何應欽聯合日軍岡村寧次一起進攻察哈爾軍。

何應欽向蔣電令,報告了日蔣聯軍進攻的情況:委員長 蔣。文密。此次方、吉復竄懷柔、順義附近,經我軍與日軍確實聯絡,包圍壓迫,連日以日陸炮、空軍均向方吉殘部施行轟擊,我軍則在重要地區嚴密截堵,此次得日方之助力甚多,謹並陳明。

職何應欽。銑申行秘印。(圖8)

最終察哈爾抗日同盟軍被滅,吉鴻昌被宋美齡秘密殺害。

然而日本的胃口最終還是從東北伸向華北。

6、堅持抗戰的張學良反對蔣介石把他的下屬於學忠撤職:

華北事變,日軍繼續打壓東北軍殘部,命令蔣介石把于學忠撤職。服軟了的蔣介石在1935年5月25日給張學良電令,詢問他的意見:因對日外交關係,擬免去于學忠職務,吾兄有何意見,速即電示”。

5月27日,張學良覆電蔣介石,堅持抗日,明確反對撤換于學忠:日方狡詐,貪得無厭,如此時易人,則彼方益得驕橫,恐無寧日。中國的封疆大吏,不應以外人的意見為轉移,如此例一開,國將不國。此事所關孝侯(于學忠)的事小,而對於國家攸關的事大”。

然而蔣介石最終把于學忠撤職,這也是張學良後來在西安綁架蔣介石的原因之一。

1935年6月12日,蔣介石致電何應欽,要求北平蔣系部隊“全部星夜徒步撤離”:北平附近之中央部隊應即全部星夜徒步撤離,仍須防止藉口挑釁,力避衝突。(圖9)

總結:在局部抗戰時期(1928、1931-1936)蔣介石是抗日負面戰場的開闢者。



鐵面魔神談論史


民國黃金十年是相對的,跟本土比還行,丟國外簡直丟人現眼。

跟大清比還是有些出彩的地方,不過大清能自造火炮軍艦,民國.....

新中國的五年計劃相比民國其實可以算作一種改良運動,有了民國的錯誤教訓成為新中國的經驗,我們這樣看才比較理性一些。



黃金十年,從數據來看,雖然有一些現代化的萌芽,但中國的經濟水平仍然極其落後,依然沒有擺脫幾千年以來的馬爾薩斯陷阱。

史學家們基本同意,1912-1949年間,中國的總產出增加得非常緩慢,人均收入幾乎沒有增長,1937-1949年的戰爭期間,人均產出和人均收入可能還顯著下降。



黃金十年,中國仍然沒有擺脫軍閥混戰的局面。軍閥混戰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是所有歷史學家公認的,軍閥混戰時期,不同軍閥在其佔領某地時期重複收稅,並預收未來的稅,操縱實物與貨幣的換算率,增加苛捐雜稅、戰時捐稅,並進行強制糧食徵購,使經濟不堪重負。由於連年戰亂,農業的商業化趨勢被逆轉,農業生產力和產量下降,城鄉之間的貿易被中斷。



我要表達的是,民國的黃金十年,是基於我們在失敗大清的基礎上進行的一次總結,一次改良,這次總結和改良證明資本主義不能救中國,於是換共產主義上陣了,共產主義證明自己的組織力度高於資本主義,資本主義滾蛋了,後來我們的共產主義也出問題,繼續改革唄。

如果我們這樣看黃金十年,才是比較客觀。


歷史伶俜者


我是津城,我來回答。

民國黃金十年,發展迅速,成就突出,但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黃金十年成就

民國黃金十年,是指1927年國民黨取代北洋政府、建立南京國民政府開始,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的十年。



  • 在經濟上,1927年至1936年的10年間,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增長率呈現較高水平,這10年間的經濟增長率為8.4%,是同時期日本發展速度的近三倍(也正是日本看到了中國發展的速度,擔心中日差距越來越小,加快了侵華步伐),這10年也被稱為國民黨經濟建設的“黃金十年”。1936年,全國工業總產值達到122.74億元,比1927年增加83.2%。

  • 在政治上,開展簽訂新約運動,廢除了清朝時期簽訂的部分不平等條約,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 在軍事上,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進口大量先進武器提供了財政支持,大量先進武器提高了軍隊的水平,尤其與德國的交好,裝備了大量德械師,軍隊得到更加先進的德式訓練。軍隊裝備水平的提高,縮小了日後抗日戰爭中中日的武器差距。

在這十年之中,交通進步了,經濟穩定了,學校林立,教育推廣,軍隊裝備水平提高,而其他方面,也多有大幅進步的建樹。

這十年的高速發展,大幅提高了綜合國力,積蓄了力量,為抗日戰爭時期堅持持續抗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黃金十年的缺憾

黃金十年雖然經濟發展迅速,各方面大多也都有建樹,但是卻仍然有很多不足。

比如,國民政府在黃金十年時期,不是進一步發展國力,而是執行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對外國勢力示弱,對國內紅軍卻大力圍剿,消耗了大量國力。



面對日本的補補入侵,第一次淞滬會戰時的示弱;九一八事變後更是執行不抵抗政策,導致日本輕易佔領東北,物產豐富、經濟基礎較好的東北,成為滋養日本的沃土。

國民政府的步步退讓,讓日本侵華的野心更加膨脹,日本瘋狂的叫嚷三個月內滅亡中國,正是當時國民政府的一步步退讓造成的。

國民政府對紅軍和其他勢力的大力圍剿,削弱了抗日力量。

津城沐雨認為,如果當時的國民政府不把大把的精力花在內戰上,而是花更多的精力發展國力和軍力,也許抗日戰爭又是另一番光景。



知歷史,明興替,懂得失,本文由津城沐雨原創,歡迎大家隨手關注,您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津城沐雨


虛假的繁榮,民國雖然取代了清朝,但民國與清朝人是一脈相承的關係……國黨的黃金10年,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呢?有富無強,東南沿海經濟確實繁榮了,可這個繁榮是指金融,人文,真正能為國防建設的服務的基礎工業找不出多少,如果以鋼產量來論,“黃金10年”都比不過清末洋務運動期間,還有人吹捧說國黨能製造軍艦,飛機等;我只能呵呵……國黨的軍艦大多都是清末時留下的,飛機主要零部件都是從歐美進口的,所謂的黃金10年就是建了一個虛假的上海,而上海就建了一個閘北。


國黨,“黃金10年”發生的事。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饑荒:死1300多萬人。這是一次以旱為主,蝗、風、雪、雹、水、疫併發的巨災,以陝西、甘肅為中心,遍及山西、綏遠、河北、察哈爾、熱河、河南八省,並波及魯、蘇、皖、鄂、湘、川、桂等省的一部或大部,災情從1928年延續到1930年,造成的逃荒人流無法數計,倒斃在荒原上的餓殍大約1000萬。陝西原有人口1300萬,在三年大荒中,淪為餓殍、死於疫病的300多萬人,流離失所者600多萬,兩者合計佔全省人口的70%。難民估計達五千萬左右。


“黃金十年”:
1931年饑荒:長江1931-1949年發生水災11次,其中1931年、1937年兩次水災死人都超過14萬人,1931年災民1億人,水災後因飢餓、瘟疫而死亡的人數達300萬人;
1934年全國大旱災,導致饑荒,餓死過600萬人。
1936年-1937年川甘大饑荒:成都盆地各縣外都是災區,受災大約3700餘萬人。1936年至1937年四川大災中餓死的人數,沒有精確統計的數字,只能從當時的報紙上略知一二:四川萬源縣人口驟減三分之一。甘肅死人數目亦不詳。
,而到了1929~1931年間,陝西因乾旱死者達250萬人,山西120萬人,山東150萬人,甘肅竟達350萬人,四川更達到600萬人;受餓者貴州300萬人,湖南700萬人,山東500萬人,山西400萬人,甘肅250萬人,江蘇800萬人,廣東1200萬人。到了1934年間,長江中下游流域因災死亡600萬人。1937年,蔣介石扒開黃河大堤淹死下游河南、安徽89萬人。到1942年,僅河南一省由於乾旱和蝗災而死亡的人數即達300萬。而到了解放前夕的1946~1947年間,僅廣東、廣西和湖南3省,又有1750萬農民被餓死。”


怪獸小火龍


所謂黃金十年(Golden Decade)又稱南京十年、十年建設,"黃金十年"一詞,最早是駐華美軍指揮官魏德邁提出來,後被臺灣史學界廣泛使用。[1] 1951年9月19日在美國國會的演講的魏德邁說:"1927年至1937年之間,是許多在華很久的英美和各國僑民所公認的黃金十年。在這十年之中,交通進步了,經濟穩定了,學校林立,教育推廣,而其他方面,也多有進步的建制。"

一棍子打死“黃金十年”肯定是不對的,正如不能完全否定常凱申一樣。在這段時間國民政府確實做了很多努力,國民經濟也在恢復發展,文化教育水平也有所上升,在一些大城市呈現繁榮景氣。

但是,這十年並不是適合埋頭一隅潛心種田搞建設的十年,而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十年。內部國民政府遠沒能做到政令統一,還要與各色反政府武裝作戰;外部日本軍國主義虎視眈眈,一再發動侵略。因此,在這十年軍事是重中之重,國家經濟建設必須傾向軍事工業,這一點沒得選。

然而作為工業化程度重要指標,“黃金十年”鋼鐵產量最高也僅達到4萬噸,不及同期日本百分之一,甚至遠不如清末。清末著名的漢冶萍公司(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稱),在民國的主要業務竟是向日本出口鐵礦砂。

所以這樣一種“黃金十年”完全是畸形的,本質上不過是買辦階級的“黃金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