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民国黄金十年?

服午


又在鼓吹“黄金十年",实再不值一驳!一些人总爱拿GM党自我吹捧的东西出来传销实再可笑!也不想想,这十年恰是中国内战最频繁的十年,国家不统一,政局不稳,连年战乱,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再加日本侵占东北蚕食华北,面临外强巨大的压迫与欺凌,又何来的黄金十年?!所谓黄金,意味着什么?应该是经济大幅增长,国家人民和平安宁,人口也必会大幅增长,有吗?从1911民国初年到1937年,人口增加了多少?而这所谓的黄金十年里又增加了多少?

吹嘘的里面到有经济增了多少,那个空洞的数字来自何方,有无考证?增长的是什么,当时的中国哪里增强了?军事?工业?科技还是总体国力?老百姓的和平安宁与生活呢?我看恰恰就是这十年由于军阀纷争内战不断,民众苦不堪言,国力愈加虚弱再加蒋的对内高压对外绥靖求和的政策才导致外敌觉得有机可乘而入侵中国。

说到所谓大师辈出是最辉煌时期,真是可笑之至!我并无有冒犯民国文豪之意,但旧中国是农业大国,且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多重压迫,人民普遍困苦,文盲率在90%以上,没有象样工业,无从谈起科技,这些加强国力的基础和人才十分奇缺,最基本的日用品及常用品也大都靠泊来品,什么洋火、洋油、洋灯、洋伞、洋布、洋鍬、洋镐、洋枪、洋炮,大部份基本的东西自己都不能造,还谈什么大师!这些大师做了什么贡献?解决了什么问题?用口号吗?用文稿么?用学术论文吗?还是相互对骂娶几房姨太太?没有!什么作用都没起!中国仍然贫穷,仍然战乱四起,仍然难民如潮!仍然饱受着帝国主义外强的欺凌、侵犯!人民仍然苦不堪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wang_H


  有人说:“抗战前的中国不像一个国家,更像欧洲中世纪。”

  所谓“民国黄金十年”说的是1927-1937年,北伐成功到日军全面侵华这段时期。这期间,列强刚打完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没工夫太欺负南京民国(鬼子除外)。且看黄金十年的真相:

  【经济上】

  当时欧美各国饱受经济大萧条影响,貌似民国6.7%以上的经济发展超过了很多列强——且看,民国经济发展的数据有多不靠谱?

  南京民国治下的国家,主要财政收入是海关关税、盐税。最高时,海关关税占到中央财政收入的60%。这代表了什么?进口、进口、再进口,靠着进口撑起经济数据——外国商品倾销国内的后果,就是民族工商业受到毁灭性打击。

  民族基础工业、采矿业不但没有发展,反而连清末民国初都不如。进口的生活必需品(煤油、面粉等)83%以上的高税率,这负担都摊到了底层民众身上。

  南京民国财政支出,50%以上用于军费,33%以上用于偿还外债。这钱哪里来?拆东墙补西墙啊,继续借外债,每年财政的1/4都是借外债(这窟窿啥时候能补齐呀?)。

都这个年代了,江浙沪还是以白银为硬通货,上海滩30多家列强银行垄断一多半白银,控制了南京民国的金融命脉。光是英国汇丰银行一家的资产,都超过南京民国的财政收入。

  宋子文倒是做过金融改革,可惜“法币”一出没多长时间就贬值,发了财的是跟列强勾结的买办资本家,平头百姓继续水深火热、继续食不果腹。

  说是“黄金十年”民国发电量翻了一倍(这就是来搞笑的,比如,本来一家发电厂,再建一家那不就翻倍啦?)。南京民国满打满算也就3亿多美元的收入,要增加10%很简单,增加3000万就够了。列强几百亿收入,就是增加1%也比它腰粗不是?

  【政治上】

  随着北洋旧军阀退出历史舞台,民国南京政府成为国家代表。旧军阀、旧官僚换个马甲,摇身一变又成为民国南京政府的高官显贵。GMD根本不像一个政党,而是军阀、旧官僚、政客为了分配利益组成的利益集团。在执行委员会中,军人(军阀代言人)长期占据40%以上的名额,南京就是名副其实的军阀合伙政府。

  北伐后,经过东北易帜、蒋桂军阀大战、中原军阀大战,表面上民国南京政府统一了全国。实际上,是把南京与地方上的军阀斗争,变成了GMD的派系斗争。“黄金十年”的主旋律就是中央派系斗争、中央嫡系对地方军阀削弱与反削弱斗争。


尔朱少帅


在国民党史册上自认为最重要历史成绩就是“民国黄金十年”。对于这一段历史如何评价一直都是个争议。一方认为,这民国十年繁荣昌盛,是中国走向强大的起点;另一方认为,黄金十年名不副实,一文不值,中国落后贫穷的局面纹丝不动。



“民国黄金十年”的说法来源于美国人。1951年9月19日美国魏德迈(Albert C. Wedemeyer)将军在国会说:“1927年至1937年之间,是许多在华很久的英美和各国侨民所公认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之中,交通进步了,经济稳定了,学校林立,教育推广,而其他方面,也多有大幅进步的建制。”



值得肯定的是,在此期间,中华民国在政治、经济、基建、文化、教育、社会政策、边疆民族政策、外交、军事等施政各方面皆取得了一定成就,整体为近代中国较高水平。

在当时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经济一片萧条的情况下,1931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业成长率平均高达9.3%,显得格外突出。1937年4月,美国大使内尔森·T·约翰逊说道:“全世界的观察家都为中国政府在农业、工业及交通等方面推行经济建设计划的活力而留下深刻印象”。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实业救国”是当时的主要社会思潮,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发展。1918年到1922年中国民族工业创立企业的总资本,已超过了以前半个多世纪中国企业投资的总额。这比起清朝是一大进步,涌现了像荣氏兄弟这样一大批民族资本家。


1937年的时候全国有近4000家现代工厂、一万公里铁路、11.6万公里公路、12条民航线路,8.9万公里电话线,7.3万个邮政局,中国工农业产值达到了清朝末期、民国肇建以来的最高水平,整个国家初步构成工业产业格局。



“黄金十年”是有进步的,但是成色严重不足,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重工业。抗日战争国军的主要枪械还是清朝的“汉阳造”。全面抗战的八年里,国民政府总共才生产了98门大炮,其中94门是从国外购买零件组装的,还有4门是试验性的高射炮。钢铁的产量更是惨,1927年,全国钢产量是3万吨,到1935年才达到5万吨。

在1905年,清朝可以制造的大炮已经是50吨级的305毫米口径巨型阿姆斯特朗大炮。



福建马尾造船厂在1880年建成了大清第一艘大型钢甲巡洋舰“平远”号,排水量2150吨,装备火炮17门。

民国的重工业确实可怜,坦克大炮军舰都造不了,连大清也比不了。

民国的最大成就是轻工业,工业品除丝织品、植物油尚可输出,火柴、卷烟、针织品尚可自给外,其余大部分都不可以自给。

所以有人说,民国还不如大清。民国真的不如大清吗?



民国建立是中国发展的一大进步,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清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清朝统治者以为船坚炮利就可以无敌于天下,最终拿着先进的武器变成世界列强的肥肉,任人宰割,丧权辱国。

民国的重工业没有发展起来是有原因的。

清朝是中央集权,有强大的控制力,像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实力派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民国有点先天不足,袁世凯去世以后,军阀混战,各行其是。只有在北伐成功以后,国家名义上实现统一。但是,国民政府能掌控的不过是江浙等少数省市,大部分还是在军阀手里。像蒋桂战争、中原大战还是不消停。在这样的条件下,连续十年保持经济增长也是不容易的。

民国的时间太短了,一共才38年期间,而且是多灾多难内忧外患,稳定发展的时间也就是十来年。北洋政府财政破产,靠借外债度日,最著名的就是段祺瑞的西原借款。1927年国民党取代北洋政府,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才有点国家的模样。



国民政府在外交上重新修约,关税自主权得到提高,实行统一纸币制度,有利于货币统一和国民经济发展。

1935年4月,国防设计委员会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改称为“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


193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提出三年工业计划,制定了庞大、完整的工业建设规划,其中包括中央钢铁厂、茶陵铁矿、江西钨铁厂、四川油矿等一大批重工业厂矿企业。如果该计划完成,中国的重工业会大有改观的。

民国的重工业也不是一无是处,也能生产一些高端产品,“航空炸弹”、“防毒面具”等,甚至也能造汽车,民生牌55型卡车。



民国的宏伟计划往往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日本的侵略,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从清朝到民国一直在努力,因为日本的侵略被迫中断。第二个原因就是国民政府的腐败,美国人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这样评价,“政府成为有组织的‘贪污集体’”。

民国的重工业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资源委员会的经济计划及其创建国营企业的理论和实践,为50年代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计划者提供了具体的模式和基础。

民国代替大清这是历史的进步,不能因为清朝能造军舰大炮而民国却造不了,就说民国不如大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



清朝拥有世界上最先进克虏伯大炮,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却被蕞尔小国日本打得落花流水割地赔款,打出来一个“东亚病夫”。

同样面对日本侵略,八年抗战,艰苦卓绝,中国人民却绝不投降,即使大半个中国被日本占领了也不投降。中国人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大大被激发出来了,这是民主共和的功劳。

对民国的“黄金十年”,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过度拔高,客观分析实事求是,才是科学的态度。


非常道毕延河


其实很多回答已经说的很详细了,我就不去细说了,主要是看到一点,民国黄金十年,战乱频繁,如北伐、蒋桂战争、两广战争、中原大战、国共十年内战等,造成民不聊生之类的问题。我主要想发表一下这个问题的个人观点。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一点,那个时候的中国,军阀林立,各自为政,想要获得国家统一,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发号施令,统筹全局地建设国家,就必须打破那种割据的状态,至少形成一种稳定的统一政局才行。

要想形成这种局面是很难的,虽然在1927年,中国完成形式上的统一,但是各地的军阀还是不服从国民政府的,你要想真正完成统一,就必须打仗,不然各地军阀会无条件听从指示吗?

经历北伐、蒋桂战争、两广战争、中原大战之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军阀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了统一的局面。

简单说,就是这种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然的,国民政府是当时的合法政府,各地军阀不服从,就得发生战争,要想结束军阀林立的局面,就得战争来解决。所以虽然说战乱频繁,但有些战乱是必然发生的,不是主观上能改变的。

最后一点就是,民国黄金十年,其他方面还好,就是重工业搞得太差了,尤其是军事工业,那时候的炼钢量甚至都没有清朝时候高,军事工业上还是以进口装备为主,清朝时都可以自己造枪造炮,民国那时候连一门像样的火炮都造不出来,还有造船工业基本是停滞不前的,清朝时好歹还能造几艘军舰,民国时干脆就在清朝基础上原地踏步了。


烟郭说历史


所谓“黄金十年”,指1927-1937年,北伐成功后建都南京的国民政府,在此时期全国大发展,各行业均取得了一定成就,被一些人称为“民国黄金十年”,个人觉得,这十年间在各行业确实有突破,较往年在数据上肯定提高,并有成功的案例,但这并不能成为吹捧的资本,很多事情更经不住推敲,因为是从零开始,是个人做了,都有成绩,但结果是中小地主普遍破产,经济全面溃败,差点就把中国推到生死线,抗战一爆发,彻底回到宣统前。

图为1927年北京地区,难民们聚集在救世军门口。

黄金十年里,着重有讲土地改革和农业复兴,就拿土地来说明。是的,国民政府确实做了,1930年颁布了《土地法》,该法赋予每个百姓平均享有土地的权利,并防止垄断,但百姓迫切需要“耕者有其田”,却根本无解,土地仍掌握在大、中、小地主手中,政府也牵头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新垦耕地、发放农业贷款、兴修水利,调整农业结构,推广农业技术等,这些对扩大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图为那时缠足的中国女性。

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在各地设农业处、农业复兴会等机构,将粮食、茶叶、棉花、糖、烟草等一切农作物实行统一控制,农产品从收获、加工到销售层层环节“统制”,怎么做呢,压低价格收购百姓手中农产品,剥夺各地的加工销售权,上面官商勾结,大地主、大资本家赚得盆满钵满,好的政策和措施根本没惠及百姓,只能导致土地兼并加剧,农民负担加重。

图为1930年河南,因中原大战被摧毁家园的人们。

北洋时期的农业赋税较满清要重,可是国民时期的赋税比北洋更重,比河北定县为例,1927年的附加税比1917年增加了3倍,正税涨了1.5倍,江苏的南通县,更是涨了5倍,各地还有田赋预征的现象,意思是地还没种,粮食还没长出来,先把税给交齐了,可是大地主的田租仍然保持37%不变,丝毫没撼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制度。

1931年定县的学校,露天讲堂。

实际上,国民政府大力投入的提高农业生产力方面,比如1932年机电灌溉农田达120万亩,大肆鼓吹,其实只占到全国耕地的1200分之一,毛毛雨罢了;中央财政对农业水利的投资极少,仅有几个地方财政用于农业投资,到了30年代,农村金融基本枯竭,为了维持生产,只能从商人手中借高利率贷款;不久真相被戳破,抗战爆发后,田赋与征购在各地展开,搜刮之下,老百姓姓手中拿到的只是写着“粮食库劵”的一张白条,所以,黄金十年只是镀金罢了。


图文绘历史


黄金十年?巧了,和1928年济南惨案到1936年西安事变时间重叠,为不抵抗日军的阶段的“黄金十年”啊!

对岸公开了蒋介石下达不准抗战的电报原件资料,证明了蒋介石是创造不抵抗主义的罪魁祸首。

1、最早的不抵抗,济南惨案不抵抗:

1928年5月12日,蒋介石急电杨胜治不准抵抗:泰安第十军杨军长勋鉴。胜密。请兄亲往崮山、中宫镇等处切实约束官兵不许开枪。如遇日本军队,不必抵抗,沉着忍耐,切勿冲突为要。蒋中正。文亥。(图1)

2、918事变前在日本策动下石友三叛乱,并联合粤系利用第二次宁粤准备打蒋倒张。中原大战失败后逃到大连的阎锡山在土肥原贤二的帮助下坐着日本飞机返回太原,重掌晋绥军,把东北军赶出娘子关。粤系的“非常会议”致电阎锡山等人,恳请继续指挥北方反蒋倒张。

8月24日张学良向蒋介石提醒日本随时可能侵略:近来对日外交性情紧迫,彼国朝野上下公然密谋侵占我东北,势甚积极,不可终日。弟曾尽力设法以谋疏解,终鲜效果,转呈总座,至深佩感。近数日来,情况益紧,……日人方面属有意动作,现已揭开面目,必将另造事端以为借口。似此情形,恐非退避所能了事。弟为此事,日夜焦虑,当此危急之时,我方应用何法以为应付,尚祈详赐指示并请密陈总座决定方策。指示遵行,不胜企祷。(图2)

8月25日 ,深感此事异常棘手的蒋介石向张学良指示“北方局势务须求: 一根本安定办法 ,勿使其受两广出兵之牵动。除使阎、冯离境出洋外 ,并将商震、杨爱源、孙楚三人从速委其名义为要。面对日人可能发起的任何挑衅行为都不可过激,切记避免冲突,以待时机。”

从关外调兵,使得东北军的18万主力驻扎在河北,而在东北的军队不足,使得日军安心地对东北发动侵略。

按照这个思路就可以解释出 蒋介石完全和张学良在同一条战线上, 蒋介石希望张学良不要两线作战,只安内不攘外,避免刺激日本。

3、918事变第二天蒋命令张学良不准抵抗:“接沪电知日兵昨夜进攻沈阳。日以我军拆毁铁路之计划,其借口如此,对此应力闭(避)之。近情盼时刻电告。”(图3)事变第三天蒋向所有部下通知,消灭请愿抗战活动:“沈阳日军与我冲突,我正严重交涉中。各地方切不可有激烈及报复暴举。免人更有所藉口,使外交益陷困难。应力持镇静,严守秩序,请兄负责维持为要。”(图4)当天,蒋要求张学良撤到塘沽:“瀛眷及尊府家属想均已安全离沈。遥深系念。请代慰问。再青岛海军,鄙意可迅予集合塘沽。因在青或恐与日舰发生万一意外,集合塘沽,则在各国军舰监视之下,较为安全。请即酌行。”(图5)

918事变第四天,蒋介石担心张学良私自抗日,“破坏大局”。21日致张学良:“弟刻回京。对外交(国联谈判)事,须待面商。请兄即命驾来京面叙。中正叩。”(图6)

4、中国第一封命令抗日的原件由张学良下达:蒋依旧希望东北局势能变成第二个济南惨案而让日本主动撤军。11月5日,抛弃了幻想的张学良给马占山下达了“力图自卫,设法抵御”的命令,并迅速组织部队,发出抗战檄文灰电,由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江桥抗战。而张学良的这个命令成了14年抗日战争的第一个抵抗日军命令,并且该命令被彻底奉行。马占山在黑龙江抗日同时张学良也击退了日军对天津的两次侵犯,平定了天津事变。(图7)

5、蒋联合日本进攻察哈尔军:

东北军从黑龙江抗战、平定天津事变、到锦州防御战,在长城抗战第一阶段,张学良一度击退日军但最终却被蒋介石撤职,1933年5月31日蒋对日投降,签署《塘沽协定》割让长城以北给日本。

后来吉鸿昌等人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由于收复多伦,毁坏了“和平条约”,蒋命令何应钦联合日军冈村宁次一起进攻察哈尔军。

何应钦向蒋电令,报告了日蒋联军进攻的情况:委员长 蒋。文密。此次方、吉复窜怀柔、顺义附近,经我军与日军确实联络,包围压迫,连日以日陆炮、空军均向方吉残部施行轰击,我军则在重要地区严密截堵,此次得日方之助力甚多,谨并陈明。

职何应钦。铣申行秘印。(图8)

最终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被灭,吉鸿昌被宋美龄秘密杀害。

然而日本的胃口最终还是从东北伸向华北。

6、坚持抗战的张学良反对蒋介石把他的下属于学忠撤职:

华北事变,日军继续打压东北军残部,命令蒋介石把于学忠撤职。服软了的蒋介石在1935年5月25日给张学良电令,询问他的意见:因对日外交关系,拟免去于学忠职务,吾兄有何意见,速即电示”。

5月27日,张学良复电蒋介石,坚持抗日,明确反对撤换于学忠:日方狡诈,贪得无厌,如此时易人,则彼方益得骄横,恐无宁日。中国的封疆大吏,不应以外人的意见为转移,如此例一开,国将不国。此事所关孝侯(于学忠)的事小,而对于国家攸关的事大”。

然而蒋介石最终把于学忠撤职,这也是张学良后来在西安绑架蒋介石的原因之一。

1935年6月12日,蒋介石致电何应钦,要求北平蒋系部队“全部星夜徒步撤离”:北平附近之中央部队应即全部星夜徒步撤离,仍须防止借口挑衅,力避冲突。(图9)

总结:在局部抗战时期(1928、1931-1936)蒋介石是抗日负面战场的开辟者。



铁面魔神谈论史


民国黄金十年是相对的,跟本土比还行,丢国外简直丢人现眼。

跟大清比还是有些出彩的地方,不过大清能自造火炮军舰,民国.....

新中国的五年计划相比民国其实可以算作一种改良运动,有了民国的错误教训成为新中国的经验,我们这样看才比较理性一些。



黄金十年,从数据来看,虽然有一些现代化的萌芽,但中国的经济水平仍然极其落后,依然没有摆脱几千年以来的马尔萨斯陷阱。

史学家们基本同意,1912-1949年间,中国的总产出增加得非常缓慢,人均收入几乎没有增长,1937-1949年的战争期间,人均产出和人均收入可能还显著下降。



黄金十年,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军阀混战的局面。军阀混战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所有历史学家公认的,军阀混战时期,不同军阀在其占领某地时期重复收税,并预收未来的税,操纵实物与货币的换算率,增加苛捐杂税、战时捐税,并进行强制粮食征购,使经济不堪重负。由于连年战乱,农业的商业化趋势被逆转,农业生产力和产量下降,城乡之间的贸易被中断。



我要表达的是,民国的黄金十年,是基于我们在失败大清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总结,一次改良,这次总结和改良证明资本主义不能救中国,于是换共产主义上阵了,共产主义证明自己的组织力度高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滚蛋了,后来我们的共产主义也出问题,继续改革呗。

如果我们这样看黄金十年,才是比较客观。


历史伶俜者


我是津城,我来回答。

民国黄金十年,发展迅速,成就突出,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黄金十年成就

民国黄金十年,是指1927年国民党取代北洋政府、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十年。



  • 在经济上,1927年至1936年的10年间,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率呈现较高水平,这10年间的经济增长率为8.4%,是同时期日本发展速度的近三倍(也正是日本看到了中国发展的速度,担心中日差距越来越小,加快了侵华步伐),这10年也被称为国民党经济建设的“黄金十年”。193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122.74亿元,比1927年增加83.2%。

  • 在政治上,开展签订新约运动,废除了清朝时期签订的部分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 在军事上,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进口大量先进武器提供了财政支持,大量先进武器提高了军队的水平,尤其与德国的交好,装备了大量德械师,军队得到更加先进的德式训练。军队装备水平的提高,缩小了日后抗日战争中中日的武器差距。

在这十年之中,交通进步了,经济稳定了,学校林立,教育推广,军队装备水平提高,而其他方面,也多有大幅进步的建树。

这十年的高速发展,大幅提高了综合国力,积蓄了力量,为抗日战争时期坚持持续抗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金十年的缺憾

黄金十年虽然经济发展迅速,各方面大多也都有建树,但是却仍然有很多不足。

比如,国民政府在黄金十年时期,不是进一步发展国力,而是执行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外国势力示弱,对国内红军却大力围剿,消耗了大量国力。



面对日本的补补入侵,第一次淞沪会战时的示弱;九一八事变后更是执行不抵抗政策,导致日本轻易占领东北,物产丰富、经济基础较好的东北,成为滋养日本的沃土。

国民政府的步步退让,让日本侵华的野心更加膨胀,日本疯狂的叫嚷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正是当时国民政府的一步步退让造成的。

国民政府对红军和其他势力的大力围剿,削弱了抗日力量。

津城沐雨认为,如果当时的国民政府不把大把的精力花在内战上,而是花更多的精力发展国力和军力,也许抗日战争又是另一番光景。



知历史,明兴替,懂得失,本文由津城沐雨原创,欢迎大家随手关注,您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津城沐雨


虚假的繁荣,民国虽然取代了清朝,但民国与清朝人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国党的黄金10年,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有富无强,东南沿海经济确实繁荣了,可这个繁荣是指金融,人文,真正能为国防建设的服务的基础工业找不出多少,如果以钢产量来论,“黄金10年”都比不过清末洋务运动期间,还有人吹捧说国党能制造军舰,飞机等;我只能呵呵……国党的军舰大多都是清末时留下的,飞机主要零部件都是从欧美进口的,所谓的黄金10年就是建了一个虚假的上海,而上海就建了一个闸北。


国党,“黄金10年”发生的事。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饥荒:死1300多万人。这是一次以旱为主,蝗、风、雪、雹、水、疫并发的巨灾,以陕西、甘肃为中心,遍及山西、绥远、河北、察哈尔、热河、河南八省,并波及鲁、苏、皖、鄂、湘、川、桂等省的一部或大部,灾情从1928年延续到1930年,造成的逃荒人流无法数计,倒毙在荒原上的饿殍大约1000万。陕西原有人口1300万,在三年大荒中,沦为饿殍、死于疫病的300多万人,流离失所者600多万,两者合计占全省人口的70%。难民估计达五千万左右。


“黄金十年”:
1931年饥荒:长江1931-1949年发生水灾11次,其中1931年、1937年两次水灾死人都超过14万人,1931年灾民1亿人,水灾后因饥饿、瘟疫而死亡的人数达300万人;
1934年全国大旱灾,导致饥荒,饿死过600万人。
1936年-1937年川甘大饥荒:成都盆地各县外都是灾区,受灾大约3700余万人。1936年至1937年四川大灾中饿死的人数,没有精确统计的数字,只能从当时的报纸上略知一二:四川万源县人口骤减三分之一。甘肃死人数目亦不详。
,而到了1929~1931年间,陕西因干旱死者达250万人,山西120万人,山东150万人,甘肃竟达350万人,四川更达到600万人;受饿者贵州300万人,湖南700万人,山东500万人,山西400万人,甘肃250万人,江苏800万人,广东1200万人。到了1934年间,长江中下游流域因灾死亡600万人。1937年,蒋介石扒开黄河大堤淹死下游河南、安徽89万人。到1942年,仅河南一省由于干旱和蝗灾而死亡的人数即达300万。而到了解放前夕的1946~1947年间,仅广东、广西和湖南3省,又有1750万农民被饿死。”


怪兽小火龙


所谓黄金十年(Golden Decade)又称南京十年、十年建设,"黄金十年"一词,最早是驻华美军指挥官魏德迈提出来,后被台湾史学界广泛使用。[1] 1951年9月19日在美国国会的演讲的魏德迈说:"1927年至1937年之间,是许多在华很久的英美和各国侨民所公认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之中,交通进步了,经济稳定了,学校林立,教育推广,而其他方面,也多有进步的建制。"

一棍子打死“黄金十年”肯定是不对的,正如不能完全否定常凯申一样。在这段时间国民政府确实做了很多努力,国民经济也在恢复发展,文化教育水平也有所上升,在一些大城市呈现繁荣景气。

但是,这十年并不是适合埋头一隅潜心种田搞建设的十年,而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十年。内部国民政府远没能做到政令统一,还要与各色反政府武装作战;外部日本军国主义虎视眈眈,一再发动侵略。因此,在这十年军事是重中之重,国家经济建设必须倾向军事工业,这一点没得选。

然而作为工业化程度重要指标,“黄金十年”钢铁产量最高也仅达到4万吨,不及同期日本百分之一,甚至远不如清末。清末著名的汉冶萍公司(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称),在民国的主要业务竟是向日本出口铁矿砂。

所以这样一种“黄金十年”完全是畸形的,本质上不过是买办阶级的“黄金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