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會有什麼後果?

我是女兒的小怪獸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這是一種外交禮儀,是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信息傳遞。尤其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這一種禮節交往,漸漸形成一種規矩,在開戰時派來的使者不能隨便斬殺。如有不講規矩把派來的使者斬殺了,就會激起對方憤怒,士氣大增發起猛烈攻擊,也會被其它諸侯國作為野蠻國家群而攻之。所以說,這條不成文的規矩,就被古代各國,以及現今世界交往國家延伸下來。

這條禮儀交往從周朝就開始興起,從治國方針和國與國之間的交往禮儀中慢慢形成,在平常交往中會選派使者帶上禮品,到另一國修繕關係,保持和平。這種互派使者,最後發展到交戰雙方互派使者傳遞信息。

尤其在交戰期間,兩軍對壘少不了互相派代表傳遞各自的意願、如果能夠在沒有開戰之前談妥各自所需達成的條件,就不會產生戰爭殺戮,也使交戰雙方都願意避免損失達成議和。

歷史上最著名的是戰國時期,兩國時間一路向前的彭城相會。這件事發生在(450年)南朝劉宋與北魏發生戰爭,劉宋發起北伐,結果是先勝後敗,戰略要地彭城被包圍,這時北魏想一舉打過長江,先前包圍了彭城久攻不下,對方發生了長期對峙。北魏為了快速解決問題,就派出李孝伯進城勸降,對方也派出張暢,兩位代表在談判之前相互友善問候,後又贈送禮品,兩人都是名士,在談判之間一直是禮貌言談,雖然沒有談成實際性的結果,這種禮節及言辭,被後世譽為戰產佳話。

另一個實例更具代表性,張騫出使西域,經過多個少數民族國家,搭建起了連接世界的橋樑,奠定了絲綢之路的基礎,促進了漢朝和西域以及亞歐國家文化交流。

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率領一百多人,從隴(今甘肅臨洮)出發前往未知的西域,去尋找大漠中的月氏,聯合月氏抗擊匈奴。想要找到月氏人,必須要經過匈奴的地盤,張騫穿過河西走廊時,碰上匈奴的騎兵隊伍經過廝殺,張騫等人被俘虜,被押送匈奴王庭。單于對張騫一個來自漢朝的使臣,像得到了寶貝,要利用這份政治資源,就拉攏威逼利誘,還給他娶妻生子,就是軟硬不吃,張騫“不辱君命、持漢節不失”——《史記》,最後被軟禁起來,一押就是十年。

(前129年)張騫見敵人監視鬆懈帶著隨從乘機逃離匈奴王庭,繼續前往西域,都經過了幾年,始終找不到月氏之旅。後來終於在大宛國幫助下才抵達月氏人建立的大夏國,張塞說明來意,將聯合大夏國抗擊匈奴,大夏國不願意冒這個風險就拒絕了,張賽的出使功虧一簣,只好動身返國。在回國的路上,張賽再次被匈奴人抓獲扣押,直到匈奴內亂,張賽趁機逃回長安,出使時帶著一百多人,十三年後,他回來時身邊只剩下堂邑父和匈奴妻子兩人。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塞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使命是聯合烏孫抗擊匈奴。烏孫王由於懼怕匈奴沒有同意東返,不過他派遣數十位使者同張騫一同前往漢朝,張騫還派遣副使持節接到大宛、康居、大夏等國,與西域諸國建立了聯繫。又經過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獲、(裡海間)條支、犁軒等地。

有效地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漢朝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綢品,金屬工具傳到了西域,西域的天馬,汗血馬等良馬和葡萄,胡蘿蔔地毯傳到了中國。

所以說,不管是多強悍的敵人,多遙遠的朋友,對一個朝代和國家的使者,他們始終不會作為敵人而斬殺。這樣做意義並不大,不單是和派使者國交惡,弄不好還引發戰爭。並且對於閉塞、遙遠落後的國家,想要獲得信息,促進文化交流就會交往,從哪方面來說,斬殺一位使者對雙方利益都沒有好處。


斌哥居丹霞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其實是戰場的潛規則。

因為戰爭絕非雙方直接拼個你死我活,而是有很多外交上的聯絡的。

打個比方,圍攻一座城市之前,進攻一方一般都會派遣使節趕來詢問是否投降。

如果城市投降,市民大多會保護性命。

就比如斯巴達克斯在初期,明知道自己實力攻城會有很大損失,就派使者威脅羅馬某個城市,要求交出被囚禁的數千名角鬥士。

羅馬城市被嚇住了,交出囚禁角鬥士避免了攻城。

顯然,使者是很重要的。

如果不存在使者,斯巴達克斯就必須直接攻打,而羅馬城市也必須死傷,最終雙方都損失慘重,兩敗俱傷。

所以,斬殺使者是很愚蠢的行為。

因為使者只是小卒子,殺不殺其實無關大局,反而會激怒敵人,採用更殘酷的手段對付你。

正常來說,殺死使者主要在一些果斷作戰的場合。

元軍南下攻宋 ,名將王堅死守釣魚城,蒙古大汗蒙哥派降將招降,王堅把該漢奸降將押到閱武場,斬首示眾,軍聲大振。

王堅此舉表示與敵人勢不兩立,要血戰到底。

再比如,蒙古攻打日本時,使節攜帶忽必烈本人的國書,威脅日本必須投降。

當時的“執權”幕府權臣北條時宗認為書狀無禮。決定不投降。

然而忽必烈連續派遣使者催促投降,書信威逼恐嚇,非常無禮。

北條時宗大怒之下,下令斬殺蒙古使者,以表明絕對不會投降。

忽必烈大陸,開始調集人馬,準備攻打日本


薩沙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實際上是古代戰爭中的一種潛規則。戰爭中,使者是交戰雙方交流的媒介,主要負責將己方的意思傳達給敵方。如果連對方使者都斬殺,意味著交戰雙方已經沒有和解的可能,將要血戰到底。

我們知道,戰爭是政治的延伸。

比如,《孫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戰爭只是一種手段,而軍事服務於政治,有的政治家發動戰爭,純粹是想給對方一些壓力,以達到某種目的,但並不想讓事態擴大化。如果某個將軍不識相,直接將對方的使者殺了,意味著雙方沒有和解的可能,這對於政治家而言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殺了使者的將軍最後就可能成為政治的犧牲品。

因此,出於戰爭的禮儀,也為了自己,大部分將軍看到對方來使,不一定客氣對待,但肯定不會不問緣由就將敵方來使殺了。

畢竟,使者通常只是信息的傳遞者,本身並沒有任何的攻擊性,若是殺掉這樣一個手無寸鐵之人,不僅容易讓人看不起,還可能讓交戰雙方陷入不死不休之境地。

而這一情況在春秋時期尤為常見,西周分封制下,周王室和諸侯之間、諸侯和諸侯之間的往來,主要依靠派出的使者來溝通,所以各諸侯國對於使節都比較尊重,即便是雙方處於交戰狀態,使者也能得到基本的尊重和保護,因而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之說。

當然,不斬來使也不是絕對的。有時候,將軍會以斬殺來使的方式鼓舞士氣,同時也表示自己絕不妥協,不過這種情況一般只發生於抵抗侵略中。例如,東漢時期,東漢將領耿恭被匈奴包圍,而匈奴人敬佩耿恭,於是就派遣使者前往勸降,許諾美人、金錢。

但耿恭民族氣節高尚,不僅拒絕了,而且直接把匈奴的來使殺了,還在城頭上把匈奴來使烤了。而這也是岳飛《滿江紅》中“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出處。

再比如,蒙古軍南下攻宋,名將王堅死守釣魚城,蒙古大汗蒙哥派遣降將招降,而王堅把降將押到閱武場,直接將其斬首示眾,頓時士氣大漲。隨後王堅率領南宋軍民死守釣魚城,不僅重創蒙古大軍,還擊斃了蒙古大汗蒙哥。此戰影響重大,蒙哥死後,蒙古貴族集團開始了長期的內部征戰,而釣魚城也收穫了“上帝折鞭處”之威名。

總的來說,大多數情況下,兩軍交戰是不斬來使的,但有時候為了鼓舞士氣,或者想表達自己不妥協,這時候往往會殺了使者。

不僅是古代,在現代戰爭中,也同樣不能殺了對方的使者。根據《日內瓦條約》,世界各國不得虐待俘虜,也不能射殺醫務兵、老人和孩子等無抵抗能力的人員,同時也不能殺害雙方的談判人員。一旦違反該規定,將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和麵臨各種壓力。


金兔歷史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這是對一個國家。最基本的禮貌和尊重。放在現在就相當於驅趕對方的外交人員。我們都知道,一旦一個國家趕走了另一個國家的外交人員就相當於進入了戰備狀態。隨時準備攻打該國。這是我們現代的規矩。放在當時也一樣。如果有人想要破壞這個規矩,就會遭到其他諸侯國的群起而攻之。

春秋時期是最重視禮儀。這也就是為什麼孔子一直推崇實行周朝舊法。儒家講究的修身養性跟知禮義廉恥和周朝的規矩如出一轍。還有各種有趣的規矩。而他們打仗就更有意思,春秋時期打仗先要下戰書。約定時間跟地點。然後戰書裡面的用詞也要十分恭敬。

雙方都會優待敵軍的使節要舉辦宴會跟歡送會。宴會上是一定要有歌舞節目的,而使者會作為客人進行道謝。春秋時期的戰爭是不允許奴隸跟平民上場作戰。他們只參戰不作戰。只負責喂喂馬呀,扛扛行李這的後勤工作。擔任作戰任務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貴族男子。又稱作為戰士。作戰地點必須為兩國的交界處。

自從人類文明發展開始,戰爭作為一種爭奪利益的暴力手段,就隨之誕生,漫長的戰爭史上,交戰的雙方相互之間也保持了一定的默契,並且形成了一些規則,比如說最為簡單的“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在戰爭當中,不能以任何方式傷害對方傳達信息的人員。

公元前596年,楚國派遣使節申舟出使齊國,因為土地的摩擦問題,楚國和鄰國宋一直有矛盾,因此楚莊王在辭別申舟的儀式上特意交代他,不要出使宋國。沒想到這句話卻被宮人洩露了出去,傳到了宋國的執政官華元的耳朵裡面,這下他不高興了,楚國這是小肚雞腸嘛!那就別怪我做小人的事情了!因此特意派遣人前往申舟經過的交通要道設伏,殺死了楚國的使臣,有從人逃回了楚國,楚莊王聽說了這個消息,氣得渾身發抖,《左傳》記載他“投決而起”,立刻派遣大軍,包圍了宋國國都9個月。為此宋國只好派遣華元來到楚國軍營,向楚莊王低頭認錯,楚國軍隊因為連日的圍城,糧草也快吃完了,決定趁好就收,兩國隨即約定保護雙方使節,華元則作為和談的人質來到楚國居住,這也是第一個有紙面協議的不斬來使約定了。


漢永平十八年,漢平帝去世,因此車師和匈奴趁機反叛,匈奴大軍將耿恭和數百名士兵圍困在孤城當中,幾個月後,漢軍糧食耗盡,但是耿恭親自激勵士兵振作,和他們同起同睡,並且用水煮鎧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獸筋,漢軍打退匈奴一波又一波的進攻,城裡面也只剩下幾十人,這也讓漢軍有些動搖,耿恭心生一計,當北匈奴單于派使者進城勸降,耿恭竟然派人殺了那個使者,還在城頭烘烤北匈奴使者屍體,這讓單于徹底大怒,加派部隊繼續圍城,而士兵們得知了這個消息,明白自己一旦投降,下場肯定是非常慘,因此更加只好更加賣力堅持。最終數天之後,耿恭等人總算等來了漢朝的援軍,守住了這座孤城,最重要的是他們拖延了匈奴的攻勢,耿恭斬了來使,卻藉此獲得了戰略上的勝利,這也算戰爭史上罕見的一幕了。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是古代戰爭中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雖然沒有強制的約束力,但是雙方即便殺紅了眼,也沒有人能夠輕易的打破這一規則。

在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國之間經常交戰,孟子就說過春秋無義戰,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還是講規矩的,首要的一個原則就是要下戰書,這叫師出有名。在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都是貴族的運動,而且是以車站為主,雙方都要通過使者來約定戰爭的時間,在作戰的時候還要選進一個開闊地點,這個使者正式稱呼被稱為行人,行人的主要任務就是出使各國。

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雙方都以維護周天子的統治作為幌子進行攻伐。而對於前來溝通作戰地點的使節是沒有敵意的,而且更不會隨便的斬殺,很多時候這些使者都會得到很高的待遇,但是到了戰國之後,所謂的禮儀早就被拋到九霄雲外了,戰爭充滿了各種陰謀詭計。



斬殺使者反而會中斷一些信息的來源。比如說司馬懿就通過蜀國的來使判斷出諸葛亮的飲食出了問題,已經活不長久了。戰爭期間互相派遣使者已經成為戰爭的一個部分,使者都是雙方將帥的工具。一些將領也可以通過厚待使者來瓦解敵方的君心,比如說在關羽知道自己的後背被東吳人給偷襲了,於是他就不斷的派遣使者去溝通,而呂蒙正好抓住這一點,每次都厚待關羽的使者,讓他們得到了很多的好處,還允許他們回家去報平安。而關羽的士卒知道自己的家人在得到了東吳的厚待,於是他們就不在聽從於關羽的命令,數萬精銳瞬間走時一大半,最終導致關羽兵敗身亡,可以說在這個問題上,關羽吃了大虧教訓非常的慘痛。


如果在戰爭期間斬殺對方的時間,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最直接的一點就是斬殺對方的使節會激怒對方,導致對方死戰。但有時候斬殺使者也能瓦解敵方的軍心。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並不是說說而已,而是一種蘊含著更多政治軍事智慧的事情,在一般的情況下不要斬殺敵方的使者,否則會讓自己陷入被動。其實斬殺使者並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畢竟使者的地位無足輕重,關鍵是如何的利用使者達到激勵自己的士氣或者瓦解敵方的軍心的作用。這也是一種戰爭藝朮。


經常用了


使臣是全權代表一個國家的,斬了就是一種羞辱。士可殺不可辱,這會更加堅定交戰國抵抗到底的意志,無形中會增加己方的傷亡,如此你讓己方的將士們會怎麼想?如此不講信用至無恥的境地,你讓自己的臣民會怎麼想?大戰在即,什麼最重要?人心!斬來使可視為不智、不禮、不仁、不明。此其一。斬了以後的外交後遺症:如果再發生和其它國家產生矛盾,需要談判,別國明知派使臣有可能被斬而先派出使臣就是示弱,毫無平等可言。和你這個無恥的人示弱、談判本身就是一種恥辱,未開戰先自辱,臣民不答應。此其二。斬來使的無恥行為會導致口誅筆伐、歷史審判,成為永遠的笑柄。


化州大叔


古代各國的使者相當於現代社會國家的外交官,外交代表享有豁免權。所以,”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為何不斬來使,其原因如下:


第一,使者本身價值不大,斬不斬殺使者對敵國來說根本不會帶去多大的損失。交戰之中”善待“使者說不定還可以從其口中探知對方的軍情或利用使者傳遞對已方有用的信息。(如《三國演義》中的”群英會蔣幹中計“一節,周瑜就充分利用蔣幹向魏國傳遞了利於吳國的信息,為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第二,不斬使者,能顯示已方統帥的心胸廣闊,表示自己的強大。


第三,在使者的選擇時,交戰方為達到自己的目的,往往會選擇與對方統帥關係較好的親戚朋友作為使者。(如蔣幹之前就與周瑜有不錯的關係)基於人情,一般來說對方統帥不會殺掉使者。


第四,作為使者來說,除非“腦殘”,一般不會去觸犯對方的主帥以自取滅亡。


第四,遵循先例的原則,由於上述的原因,“不斬來使”長期以來已形成了“國際慣例”,交戰雙方一般會遵守規則。


使者本身雖然對於出使國來說價值不大,但其代表的卻是派出國,因此,其地位對於交戰雙方的將士來說不可同日而語。斬殺使者往往表示(或讓對方認為)與敵國不死不休,輕者可以導致對方採取對等手段斬殺已方所派出的使者,重者因為成功的激怒了敵國而讓對方在取得勝利後不接受斬殺使者的國家提出的投降條件以致於被敵國所滅。


下乾上離


重複一遍一個老掉牙的故事吧!

有個花刺子模國國王,非常討厭使臣送來壞消息,無論是自己的使臣,還是敵人的使臣,凡是帶回來好消息的來使,一律升官加爵,凡是帶來壞消息的使臣一律殺頭不饒。

然後,他的使臣帶回來的全是好消息,把壞消息屏蔽掉了。

成吉思汗派來的“求和”使臣也被他殺掉了。

結果大家都知道,花刺子模國被成吉思汗屠殺殆盡。

一開始,成吉思汗為了全力攻打金國,是打算和花刺子模締結友好通商條約的,派了使臣領著一個500人的龐大商隊,帶著金銀財寶和商品前往通商。

花刺子模有一個總督見財起意,派兵襲殺了商隊,向國王報告“好消息”說是“戰爭獲利”,國王很高興,總督升官加爵了。

成吉思汗不是一個莽漢,為了息事寧人,為了貿易暢通,也為了集中力量攻打金國,決定還是和平解決的好。

於是,又派了使臣去提出要求:“不要這樣搞,把財物還給我們,隨便殺一個兇手,咱們還是好朋友,行不行?”

對於花刺子模國王來說,這絕對要算是“送來壞消息”的使臣了,還是來“搶到手財物”的使臣。

國王大怒!殺正使!剃光了兩位副使的頭髮,趕走了事。

怎麼可能了事呢?

當時之世,只有成吉思汗才有實力可以蔑視一切外交禮節的,因為他擁有絕對的實力,可以碾壓一切。

然而,在花刺子模國的外交工作人員中,沒有人敢告訴花刺子模國王成吉思汗的實力,因為這是壞消息。

成吉思汗大怒......。


兩國交戰,總是需要一個理由,或者一個原因。

比如努爾哈赤派人告訴大明朝“我這裡有七大恨,所以我要打你”,大明朝怎麼辦?殺了來使,再增加一大恨嗎?

當然不行了,除非大明朝有成吉思汗的本領,擁有絕對的優勢,可以蔑視一切規則,大兵到處碾壓也就是了。

大明朝必須好好的接待努爾哈赤的使臣,“這不是鬧的嘛!多少年前的事了,當事人都不在了,你們究竟想幹什麼?是不是想‘要錢’花?”

於是雙方討價還價,討價還價是“使臣們”的專業工作呀!

專業事還是要交給專業人去幹才是好的。

大明朝沒有錢,所以雙方打了起來。和使臣無關,不是使臣無能,不是使臣該殺。

如果大明朝有錢並且願意花錢的話,明金之間完全可以學習宋遼的“澶淵之盟”的。

宋遼“澶淵之盟”不正是使臣們來來往往促成的嘛!避免了戰爭,爭取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促進了貿易經濟,造福了兩國人民,多好的事情呀!

“生於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識干戈”

被大宋派去大遼談合約的使臣名字叫做“曹利用”。

據說,曹利用與遼人達成初步協議後,回去交旨,請見之時,正趕上宋真宗吃飯,坐在門口和侍者閒談,人家問他許給了遼國一年多少銀兩,他也不敢大聲說話驚了皇帝吃飯,伸出了三個指頭放在額頭上示意了一下,意思是三十萬兩,侍者見慣了大錢的人呀,以為是三百萬兩。

真宗飯罷傳見,侍者多嘴告訴真宗說“陛下,咱們一年要花三百萬兩白銀呀!”真宗大驚說:“太多了,太多了,寇準不會同意的”,於是臉色就很不好看。

曹利用進去之後,看見真宗臉沉如墨,也嚇的不輕,皇帝問“如何?”!

曹利用戰戰兢兢的答到:“陛下,三十萬兩,我還可以再去出使一趟,做做努力的。”

你看,這就是使臣的好處,可以討價還價呀!難不成讓宋真宗和遼太后親自討價還價嗎?

真宗瞪了一眼侍者,高興的說:“才三十萬,這麼少,你很會辦事,很會辦事,為國家省了大錢!”

於遼國來說呢?每年平白無故的曹利用這個來使就送來三十萬兩白銀。

曹利用這樣的“來使”能殺嗎?

不能!

 


葭明通半瓶歷史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如果對使者動粗,就是非常嚴重的政治事件,一般被視為翻臉的標誌。

在這方面,付出了最沉重代價的國家,莫過於13世紀的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是一箇中亞國家。

1218年,蒙古商隊遭到花剌子模的截留,並被蘇丹摩訶末下令處死。成吉思汗得到這一消息後,就派蒙古使者到花剌子模交涉。

但是,摩訶末居然也被成吉思汗的死者殺死了。這個消息傳到蒙古帝國後,成吉思汗視其為挑釁。

於是在1219年,成吉思汗率領15萬大軍征討花剌子模,並消滅了這個中亞國家。這就是第一次蒙古西征的緣由。

事實上,只要把使者殺了,動手就無法避免。

例如,嘉靖二十年(1541)俺答汗派石天爵、懇切赴大同鎮,和明朝官員交涉貢市的問題。史書記載:

北虜俺答阿不孩遣夷使石天爵、肯切款大同、陽和塞求貢。

結果,非但俺答汗的請求沒被接受,這兩個使者也被明朝處死了。面對這一挑釁,俺答汗怒不可遏,隨後就對明朝的邊境地區展開了報復。

總而言之,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這是非常關鍵的注意事項,一旦你做了,就有可能要承擔責任。


HuiNanHistory


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的周朝,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建立了很完善的“禮”的傳統。這些傳統的要求是滲透到方方面面的,當然了,也包括君臣問候、行軍打仗,都有各種門門道道需要遵循。在他們看來,打仗嘛,打的就是規矩。

比如“齊人三鼓”,齊人敲了三次鼓,但是因為魯人不動,齊人也不好進攻。顯然,這就是一種規矩。還有宋襄公在和楚國作戰時,一定要等楚國渡過河,擺好陣,再和他們打。這也戰爭禮儀的表現。

到了戰國以後,所謂的“禮”“義”早已被拋諸腦後,戰爭充滿了詭譎和突然性,除了殺降,屠城傷害平民這種事也屢屢發生。當然了,所謂“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也不是絕對的。有時候,斬了來使並不是露怯,反而是一種顯示精神氣概的表現。

即使在強大的國家,要攻打另一個國家之前,也要在道義上尋找一個支撐點,正所謂“師出有名”,這是搶佔正義制高點和鼓舞士氣的需要,以正義之名,顯自信之威士氣便會大振。

其實,作戰雙方都明白,戰爭是政治的延伸,本質是利益訴求不一致,政治能談不攏了,才會在戰場上見,所以,作為和談的代表,追求和平解決問題的人就有其存在的法理價值。而通過外交在很多時候是解決問題最好的一種方式,畢竟,動動嘴就能解決的事兒,幹嘛捨命拼刺刀呢。如果殺了使臣,就等於表明態度:面對疾風吧,少年!


幸福一家人3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個一般都是戰爭開打之前,最後一次出使去爭取和平的機會。從某種意義上講,使者是帶來平息戰爭的消息,這表示來使是文明的象徵,是最高上的人。你不管地立場怎麼樣,使者是帶來停止戰爭的最後希望。在事實上,使者的作用遠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大,他們作出的貢獻遠比我們腦子裡面的印象大得多。因為我們知道的總是發生了的戰爭,但事實上使者出使把兩國之關可能要發生的戰爭化解掉,而化解掉的戰爭是不為我們所知道的,因為戰爭沒有打起來,沒有這樣傷痛的記憶,而戰爭發生過就是讓人痛苦的記憶。所以說,使者作出過無數的功勞卻沒有人知道。

來使是文明人,一般都是不可多得,身負正義感和內心很善良的人,他們願意為了化解戰爭,而冒著危險前往出使。而在我們小說裡的使者,大多數都是壞人或是在君命難為的情況下執行任務而去的。我本人認為,這個是不公正的歷代觀念。小說上常有來使被割掉耳朵而跑回去的事,這是不對的,應該是戲劇描繪,因使者肯定是叫一個能說會道的人去,怎麼可能派一個趾高氣昂的笨蛋去呢?去不是惹人生氣麼,這和使者的任務一點也不相稱。使者首先就是一個溝通能力超強的人,就算和談不成立,他也要把人家說得滿心歡喜才可以回得來,否則就是傻瓜了。因此殺斬來使的事情絕對極少。如果有真正對方斬了首的,那麼肯定是找錯人派去的,派個笨蛋去送死還真正引發了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