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哪些人可以做祠堂?

成功WinnerWay


在明朝嘉靖皇帝之前,普通人家是不能做祠堂的。嘉靖皇帝繼位以後,因為“大禮議之爭”,之後就開始允許老百姓立祠堂,供奉自己的祖先。

大禮儀之爭:不讓皇帝認親爹!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的第9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這個皇帝18歲即位,36歲駕崩,因為崇尚一夫一妻制,他只留下一個兒子(老二夭折了)---朱厚照。

朱厚照就是明朝第10位皇帝,被後世(主要是清朝)諷刺成了最不學無術的皇帝,荒淫無道。他31歲就死了,沒有留下一個兒子。

此時,由於朱厚照是獨生子,也沒有孩子。明朝大臣們只能從朱祐樘的兄弟家族中,給朱厚照找一個“兄弟”來繼位,這也算是遵循了“兄終弟及”的祖制。此時,只有朱厚照四叔"興獻王"家有兒子,也就是次子朱厚熜(長子早死了)。這個朱厚熜就是嘉靖帝。

15歲的朱厚熜收到讓他去當皇帝的消息後,來不及收拾行禮,騎馬就往京城跑。看到京城宏偉的城牆,朱厚熜還沒來得及高興,就被楊廷和餵了只蒼蠅:讓他從東華門入城,到文華殿暫住。

(大明門是正門(南門為正),只能皇帝和皇后走。清朝時叫“大清門”,民國時叫“中華門”。慈禧太后就沒走過“大清門”。而東華門在紫禁城的東南角,屬於偏門。)

朱厚熜是知道禮儀的,這是“皇太子”繼位的流程。而他不是來給朱厚照當兒子的,他是朱厚照的堂兄弟。而且,來之前的聖旨也說了,是“嗣皇帝位”!大家都是厚字輩,憑什麼給你當兒子。朱厚熜很生氣,堅持從大明門入城,進奉天殿!

楊廷和見朱厚熜不好欺負,就同意了。不過,楊廷和還有第二招:讓朱厚熜認“伯父”朱祐樘當親父親(在宗廟祭祀中,稱朱祐樘為“皇考”)。而其親生父親,只能稱"皇叔考興獻大王"!其生母也成了“皇叔母”!欺負人!

嘉靖帝朱厚熜怒了,要跟楊廷和這幫人幹到底!此時,新科進士張璁上疏支持嘉靖帝:您即位是繼承“皇統”,不是繼承“皇嗣”,不用給別人當兒子!

而楊廷和他們這麼幹,本來就理虧。雙方各退一步,嘉靖帝給自己父母掙了一個"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和"本生母章聖皇太后"的名分。嘉靖帝有兩個爹“皇考”和“本生皇考”!

後來,嘉靖皇帝又開始給父母爭“宗廟”的名分,為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和宗廟。大臣們又不幹了,堵著門苦惱。嘉靖很牛氣,一律打屁股。還把帶頭的楊廷和的兒子也給趕出京城。

打服百官之後,嘉靖皇帝把朱祐樘夫妻在宗廟的稱呼改成了“皇伯考”和“皇伯母”。很多年後,其生父興獻王也追封為“皇帝”。

皇家叫“宗廟”,民間叫“祠堂”。

在古代,祭祀祖先和上天一直是天子的職責。所以,民間是不允許搞祭祀,不能修建祠堂的。除了皇族以外,就是一些聖賢和功臣才能立祠堂,以備後人供奉祭拜。朱熹在《家禮》一文中,寫過祠堂的建築規格和佈局,以及如何供奉和祭祀。

等到嘉靖皇帝上位,由於受大禮議事件的刺激,嘉靖皇帝下令"許民間皆聯宗立廟"。於是,各地的世家大族都開始修建奢華的祠堂。此時,祠堂不僅是祭拜祖先的地方,也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家族中很多大事,都是在祠堂裡面,在祖先面前,舉行的。

而且,一直到民國時期,祠堂所代表的族長制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等到上個世紀60年代,很多祠堂就被拆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俗話說:祖功德行千秋盛,宗訓福潤萬古興。在中國古代,祠堂是一個家族用來弘揚祖先功德、傳承祖訓家風、凝聚家族精神的重要場所。

 具體在清朝,哪些人可以做祠堂?下面進行解答。

一、祠堂從上古時代起源,到了清朝,祠堂已遍及全國城鄉及港澳臺等海外

祠堂又叫宗祠、宗廟、祖祠。是供奉祖先神主,進行祭祀、舉行家族內各種儀式活動或處理家族事務的場所,被視為凝聚宗族血脈的象徵。

最早的祠堂叫宗廟,起源於上古時代,是天子祭祀祖先的專用房屋,代表著皇室和國家。那時,宗廟為天子專有,士大夫和民間家族都不敢建宗廟。

後來的宗廟制度有所發展,除天子外,諸侯、公卿、大夫、士等可以立宗廟,庶民不能立宗廟。

到唐代,方始出現民間祠堂。宋代的朱熹更是提倡家族祠堂,規定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

准許百姓大規模興建祠堂,是在明代,據《禮記王制》記載:“古代天子建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至明代,始准許庶人立始遷祖廟。”

到了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國城鄉以及港澳臺海等海外,祠堂隨處可見,而且規模也越來越大。

二、清朝那些人可以做祠堂?

從祠堂的起源和發展可以看出,在清朝,祠堂已經不再是天子和士大夫等尊貴之族的專利,而是已經走入了尋常百姓家。

每一個同性家族,都可以興建一個祠堂。祠堂的建築規模和檔次根據家族的實力來定。往往一個家族的祠堂,體現著這個家族祖上的榮耀和後人的財力,見證著一個家族興盛的傳奇。

祠堂建成以後,要供奉祖先牌位,彰顯祖先功績,制定族規族紀。用來祭祀祖先、瞻仰祖先功德;開展家族宗親的議事、定規、處理族裡大事和教育、懲處族人等活動。

三、現在的祠堂功能,大多被族譜所取代

祠堂發展到今天,很多清代興建的祠堂已經不復存在,但祠堂所彰顯的彰顯祖先功績,良好族規的家風家教,聯繫家族宗親等等功能,被傳承下來,在編撰的族譜和家譜中,被廣泛應用,祠堂的功能,也一定程度上被族譜、家譜所取代。


行走與寫作


清朝一共12位皇帝,故宮卻只有11個靈位,為何溥儀不能入祠堂?

清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慈禧的垂簾聽政之下苟延殘喘了半個世紀,這樣的朝代滅亡是必然的,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是這個人,不是慈禧,這也算是被慈禧害慘了的人,死後沒能迴歸自己的祖先祠堂。那就是溥儀,為什麼呢?

因為專家認為溥儀沒有這個資格。溥儀是我國曆史上最後的一個皇帝,在清朝滅亡後這位皇帝過上了普通人一樣的生活,娶妻生子。也算的是安享晚年。但是死後的溥儀的靈位沒有能和自己的祖宗放在一起,在那個原本應該擁有12個靈位的故宮,只有11個。

早年的時候,溥儀曾經要求過將自己的祖先的牌位帶在家中保管,畢竟是自己的祖宗,但是經過多方面的考慮,他的這個要求被拒絕了,那時候的政府將清朝的這些皇帝的牌位當做是文物,而且之前發生了一件事也是讓政府不可能同意溥儀的要求。

當時的時候,在德國的一個拍賣場,竟然有人拍賣乾隆的牌位,還是一位愛國人士將這個乾隆的牌位買回來給了國家,連自己的祖宗的牌位都保護不了,政府更是不坑內將這11個牌位還給溥儀了,還不如交給國家好村,無奈的溥儀也只能夠妥協。

但是溥儀去世後,他的牌位也是沒能夠進入到故宮的,這個又是因為什麼呢?估計是那時候的溥儀已經是一個普通人呢,已經沒有資格進入故宮,但是好歹也是一位皇帝,不能歸宗也是挺可憐的。


梅姑姑318


祠堂?

很早就可以。

《周禮》規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卿大夫三,士一。所以具備士的身份就可以有宗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祠堂。

而擁有一個士,對於一個家族來說,還不是太難。嚴格說就是舉人,寬鬆些就是秀才。只要家族有士,就可以立祠堂。


四川達州


祠堂裡供奉的都是愛新覺羅家歷代的皇帝、爵位比較高、或者對江山有健碩的才可以進祠堂。犯錯誤的或者死前帶罪的是不能進祠堂的。


左宗䕋


一般為遷居始祖,有功名,有貢獻的人


廣府仁


李鴻章—漢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