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倫理哏就是低俗相聲?看少馬爺如何把《反七口》演成了教科書


誰說倫理哏就是低俗相聲?看少馬爺如何把《反七口》演成了教科書

  傳統相聲中倫理哏的段子堪稱是把雙刃劍,高明的藝人能演得俗不傷雅,雅俗共賞。而大多數演員使倫理哏可能也有火爆的現場效果,但表演方式俗不可耐,甚至讓觀眾原本對演員的好印象大打折扣。在傳統活中,沾倫理哏的段子隨處可見,像《羊上樹》《洪羊洞》《翻四輩》《託妻獻子》《六口人》等等屢見不鮮,而觀眾最熟悉的還是那段《反七口》。

誰說倫理哏就是低俗相聲?看少馬爺如何把《反七口》演成了教科書

  無論是幼學童蒙的小學徒,還是揚名立萬的相聲名家幾乎都演過這段。平心而論,倫理哏的段子包袱容易響,真想往“泥”了使都難。可同一段相聲不同的人演,在內行觀眾眼裡為什麼也能分出三六九等?這就反映出演員對倫理哏的理解深度了。今天就圍繞《反七口》分析下馬志明使倫理哏的高明之處。

誰說倫理哏就是低俗相聲?看少馬爺如何把《反七口》演成了教科書

  《反七口》這段所謂“封建殘餘”的低俗相聲,在表演上的確也有高級和低級之分。可究竟從哪區分呢?全在逗哏演員怎麼處理了。首先,《反七口》並非只是表面上用爸爸、兒子佔便宜,臺上臺下大合唱式的答應找包袱這麼簡單。其實,這是傳統相聲中通過一智一愚的鮮明反差來組織包袱的典型。捧逗二人因為角色需要,捧哏的不管換誰演都要塑造出“愚”的形象。然而,絕多數逗哏的卻把“智”的一面刻意外化,由始至終讓觀眾感覺是在抖機靈,拐彎抹角的佔便宜、戲耍對方。這樣的表演或許也能炸粘子,但確實算不上高明。

誰說倫理哏就是低俗相聲?看少馬爺如何把《反七口》演成了教科書

  當年,馬志明在從藝五十週年的專場演出上使了這段多年不演的傳統活。一般來說《反七口》的正活都在十分鐘上下,而馬志明在專場上額外加了將近十五分鐘的墊話兒,圍繞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善與惡的種種小事組織包袱,內容上遵循著馬氏相聲“小市民味兒”的特點。 其實少馬爺從剛一入活就有倫理哏的包袱,但絲毫不會讓人產生反感。馬:你這人值得一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百善孝當先嘛。我聽說你對你父親不錯?黃:(側身一挑大拇哥)我應當孝順我爸爸。馬:嗯!這話聽著讓我痛快。好,這是對的,應當這樣啊。簡單兩句話這包袱就響了,本質還是倫理哏,可讓觀眾聽著不俗,逗哏的佔便宜不是有意而為之。

誰說倫理哏就是低俗相聲?看少馬爺如何把《反七口》演成了教科書

  由打這包袱開始,馬志明給逗哏角色也定下了不刻意外化耍小聰明的基調。在馬黃版的《反七口》中很多時候是通過黃族民適度的肢體和語言誇張來抖響包袱的。而馬志明始終貫穿著“無意而為”的態度。比如:乙給甲算人口時,“頭一口你爸爸”使了三番甲都答應著。接下來其他演員使法都是這樣,乙:你都吃飽了吧?我跟你說,你要再敢答應,我給你踹臺下去!後面再算人口甲不敢答應了,乙:他也怕捱揍,怎麼不答應了?甲:我給嚥了。乙:還有咽爸爸的。甲:誒!一打嗝又返上來了。這樣的臺詞顯然還是逗哏的憋著佔便宜,拉低了作品格調。而黃族民只說前半句,正式算人口時,每到“頭一口你爸爸”,少馬還順口答音。黃:還答應?馬:下意識的。這樣的使法再次強調逗哏不是存心佔便宜的角色定位。

誰說倫理哏就是低俗相聲?看少馬爺如何把《反七口》演成了教科書

  再來看底包袱處理的上,通常演法都是,乙:我算我爸。甲:你算你爸爸,你媽樂意嗎?而黃族民給自己家算人口時,“頭一口是我們家怹呢”,緊接著逗哏追問“怹”到底是誰?黃:我讓你猜這怹是誰?馬:你們家這怹今兒來了, 就在這啦 ,聽相聲來了。黃:在哪呢?馬:(隨手往臺下一指)就這位吧!說完轉身回後臺。被指到的觀眾站起來向四面觀眾拱手作揖,臺下就炸粘子了。略微寸一下,黃族民最後又翻了一句:行了行了,快坐下吧!你是賣糖堆的是吧,你還站(蘸)起來了 。這種底包袱的使法可以說是馬志明獨有的。換句話說,或許也只有在真正懂行的觀眾面前,演員才敢這麼使。

誰說倫理哏就是低俗相聲?看少馬爺如何把《反七口》演成了教科書

  從頭至尾,通過表演讓觀眾明白這是逗哏的變著法佔便宜,但演員自己不表現出來,用裝傻充愣的甚至還略帶正經的語氣算人口。不是為了佔便宜而佔便宜,反而是變成一番了捧逗之間的鬥智。這就是馬氏相聲博大精深的高明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