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和四川李莊的歷史情緣

同濟大學創建於上世紀初,是我國最早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其名取自“同舟共濟”之意。

同濟大學在上海創立,目前亦盤踞在上海培養著各類優秀人才,然回看同濟的歷史,卻有一段與四川李莊繞不過去的歷史情緣。

同濟大學和四川李莊的歷史情緣

同濟大學嘉定校區

李莊對同濟有雪中送炭之恩。

1931年日軍在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之後,為了轉移國際視線,並迫使南京國民政府屈服,於次年 1月28日向駐上海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發起了攻擊,十九路軍在軍長蔡廷鍇、總指揮蔣光鼐的率領下,奮起抵抗,此即著名的“淞滬抗戰”。

淞滬戰爭中,日軍飛機狂轟濫炸,吳淞地區許多工廠、學校毀於一旦,同濟大學主要建築被炸燬,圖書、設備損失慘重。為繼續上課,同濟開始了六次遷校的征程,先後輾轉浙江金華、江西贛州和吉安、廣西賀縣八步鎮,於1939年到達雲南昆明。

棲居在昆明的同濟校址分散,管理、教學和生活上極為不便。且日機不斷侵擾,時有師生傷亡事件發生,同濟大學決定再次搬遷。

同濟大學和四川李莊的歷史情緣

同濟在昆明時期的校舍

前途茫然,該遷往哪裡?同濟一面致函教育部尋求幫助,一面通過校友關係尋找落腳點。

最初,同濟大學打算在距離雲南最近的四川宜賓地區尋找新校址。於是向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發函,教育部隨即致函宜賓行政公署,宜賓再向轄區內的宜賓縣、南溪縣、江安縣、興文縣等縣政府發佈命令,尋找適合辦學的地方。

同濟大學和四川李莊的歷史情緣

四川 宜賓

然而由於同濟當時有幾千名師生,一下子安置這麼多人談何容易,有的縣裡找不到足夠的校舍,有的已經有其他學校或單位捷足先登,南溪縣雖有條件和能力安置,但當地官員、士紳擔心“下江人”大量湧入會影響治安和風俗,便以“小廟太小,供不起大菩薩”為由婉拒了同濟的遷入請求。

就在同濟陷入無地可遷的困境下,受母校之託尋找校舍的中元紙廠廠長錢子寧這裡卻有了進展。錢子寧找地盤的事被李莊頗有名望的鄉紳羅南陔聽到。羅南陔馬上意識到,這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一方面,同濟大學正處於存亡之秋,國家危難之際,文教機構一定要保住;另一方面,同濟大學遷往李莊,對於李莊來說,將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可以大大促進李莊在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和進步。

同濟大學和四川李莊的歷史情緣

羅南陔

於是羅南陔召集鎮上開明人士商討接納同濟大學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經反覆權衡、充分議論,大家最終達成共識:如果同濟大學有意遷居李莊,李莊將竭盡全力為其安置。

於是,便有了羅南陔等起草的16字電文:“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

同濟大學和四川李莊的歷史情緣

十六字電文

電文發出後,李莊方面又寫了幾份函件,從李莊的歷史、地理、交通、物產、民俗等方面做了較詳細的介紹,分致同濟大學與重慶國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等機關。

來自李莊的電文,猶如嚴寒中的炭火,黑暗中的明燈,為同濟送來了希望。

同濟隨即派人到李莊接洽,商談了具體安置事宜後,冒著被神明怪罪的李莊人民請出了殿堂廟宇中的菩薩,騰出了自家院子,迎來了久經顛沛流離之苦的同濟師生,用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同濟學子安置了一張張“平靜的書桌”,讓學術研究和教書育人工作得以在這裡薪火相傳。

同濟大學和四川李莊的歷史情緣

李莊禹王宮-同濟大學總辦公處

同濟用己之所長感念李莊的恩情。

四川南部地區原來流行著一種名為“麻腳瘟”的疾病,如果不幸染上此病,從腳部開始發麻,並沿身體向上蔓延,期間伴有嘔吐、腹瀉等症狀,一旦發麻的感覺上升到胸部以上,則會喪命。因不明致病原因,無法有效醫治,所以當地人對此病十分恐懼。

同濟來到李莊後,給“麻腳瘟”患者帶來了福音。一次晚飯後,遷入李莊不久的宜賓中學37名師生集中發病,校方特地請同濟醫學院唐哲教授前往診治。唐哲教授初判此病為磷或鋇類化學物質中毒,後經醫大教授對動物的反覆實驗和研究,終於查清病因,原來“麻腳瘟”是由於食用鹽中含有氯化鋇成分造成慢性中毒。

同濟大學和四川李莊的歷史情緣

醫學院教室

病因找到,病情得到根治,李莊人民從此擺脫了因麻致命的厄運。

此外,因國內高等學府的遷入,也使得李莊及周遭子弟得到了難得的教育機會,當時的李莊擁有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以及研究生這一整套的高規格教育系統,培育了當地如農民子弟羅哲文等一大批優秀人才。

同濟大學和四川李莊的歷史情緣

古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

在這個長江上游的小鎮,同濟度過了六年相對安定的教學生活,直至1946年抗日戰爭結束後才離開敞開胸懷接納她的第二故鄉,回到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