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和四川李庄的历史情缘

同济大学创建于上世纪初,是我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其名取自“同舟共济”之意。

同济大学在上海创立,目前亦盘踞在上海培养着各类优秀人才,然回看同济的历史,却有一段与四川李庄绕不过去的历史情缘。

同济大学和四川李庄的历史情缘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

李庄对同济有雪中送炭之恩。

1931年日军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于次年 1月28日向驻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了攻击,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此即著名的“淞沪抗战”。

淞沪战争中,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吴淞地区许多工厂、学校毁于一旦,同济大学主要建筑被炸毁,图书、设备损失惨重。为继续上课,同济开始了六次迁校的征程,先后辗转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和吉安、广西贺县八步镇,于1939年到达云南昆明。

栖居在昆明的同济校址分散,管理、教学和生活上极为不便。且日机不断侵扰,时有师生伤亡事件发生,同济大学决定再次搬迁。

同济大学和四川李庄的历史情缘

同济在昆明时期的校舍

前途茫然,该迁往哪里?同济一面致函教育部寻求帮助,一面通过校友关系寻找落脚点。

最初,同济大学打算在距离云南最近的四川宜宾地区寻找新校址。于是向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函,教育部随即致函宜宾行政公署,宜宾再向辖区内的宜宾县、南溪县、江安县、兴文县等县政府发布命令,寻找适合办学的地方。

同济大学和四川李庄的历史情缘

四川 宜宾

然而由于同济当时有几千名师生,一下子安置这么多人谈何容易,有的县里找不到足够的校舍,有的已经有其他学校或单位捷足先登,南溪县虽有条件和能力安置,但当地官员、士绅担心“下江人”大量涌入会影响治安和风俗,便以“小庙太小,供不起大菩萨”为由婉拒了同济的迁入请求。

就在同济陷入无地可迁的困境下,受母校之托寻找校舍的中元纸厂厂长钱子宁这里却有了进展。钱子宁找地盘的事被李庄颇有名望的乡绅罗南陔听到。罗南陔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一方面,同济大学正处于存亡之秋,国家危难之际,文教机构一定要保住;另一方面,同济大学迁往李庄,对于李庄来说,将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大大促进李庄在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同济大学和四川李庄的历史情缘

罗南陔

于是罗南陔召集镇上开明人士商讨接纳同济大学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经反复权衡、充分议论,大家最终达成共识:如果同济大学有意迁居李庄,李庄将竭尽全力为其安置。

于是,便有了罗南陔等起草的16字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同济大学和四川李庄的历史情缘

十六字电文

电文发出后,李庄方面又写了几份函件,从李庄的历史、地理、交通、物产、民俗等方面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分致同济大学与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等机关。

来自李庄的电文,犹如严寒中的炭火,黑暗中的明灯,为同济送来了希望。

同济随即派人到李庄接洽,商谈了具体安置事宜后,冒着被神明怪罪的李庄人民请出了殿堂庙宇中的菩萨,腾出了自家院子,迎来了久经颠沛流离之苦的同济师生,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同济学子安置了一张张“平静的书桌”,让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工作得以在这里薪火相传。

同济大学和四川李庄的历史情缘

李庄禹王宫-同济大学总办公处

同济用己之所长感念李庄的恩情。

四川南部地区原来流行着一种名为“麻脚瘟”的疾病,如果不幸染上此病,从脚部开始发麻,并沿身体向上蔓延,期间伴有呕吐、腹泻等症状,一旦发麻的感觉上升到胸部以上,则会丧命。因不明致病原因,无法有效医治,所以当地人对此病十分恐惧。

同济来到李庄后,给“麻脚瘟”患者带来了福音。一次晚饭后,迁入李庄不久的宜宾中学37名师生集中发病,校方特地请同济医学院唐哲教授前往诊治。唐哲教授初判此病为磷或钡类化学物质中毒,后经医大教授对动物的反复实验和研究,终于查清病因,原来“麻脚瘟”是由于食用盐中含有氯化钡成分造成慢性中毒。

同济大学和四川李庄的历史情缘

医学院教室

病因找到,病情得到根治,李庄人民从此摆脱了因麻致命的厄运。

此外,因国内高等学府的迁入,也使得李庄及周遭子弟得到了难得的教育机会,当时的李庄拥有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研究生这一整套的高规格教育系统,培育了当地如农民子弟罗哲文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同济大学和四川李庄的历史情缘

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

在这个长江上游的小镇,同济度过了六年相对安定的教学生活,直至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才离开敞开胸怀接纳她的第二故乡,回到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