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王李自成其人如何?究竟更接近姚雪垠小說描述,還是更像明史記載呢?

文史小茶館


姚雪垠筆下的李自成是一個革命領袖的形象,是一個正面形象。他革命意志堅定,生活樸素。在革命還沒有成功的時候,和部下同甘共苦,具有堅定的革命意志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小說開頭從潼關南原大戰開始寫起,寫李自成全軍覆沒。把李自成置身於逆境之中,突出了他不畏艱險,在逆境中不墜青雲之志,不斷成長的性格。特別是第二卷,還獲得了茅盾文學獎。從第三捲開始,隨著李自成兵力的增長,他自己一些性格弱點逐漸暴露出來。第四卷和第五卷寫的比較草率,但還是有一些精彩的片段,可以看出,李自成昂揚奮發的一面和他的各種不足。比如急於建號稱王,沒有固定的根據地,流動作戰,還火併曹操羅汝才。缺乏遠大的戰略,對清軍的力量估計不足,進入北京之後開始安逸享樂導致軍紀敗壞等等。姚筆下的李自成也有現代化的傾向。作者把他和他手下的將領按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來寫了。 明史裡邊的李自成,是站在朝廷反面的形象,是一個流寇,是一個反賊,是一個對老百姓禍害的人。當然,把李自成的形象,寫的和張獻忠不同。他和士卒同甘共苦,對於物質的要求低。這一點明史裡面還是肯定的。明史裡邊更多寫李自成狡詐和反覆無常以及他對地方的禍害。 李自成在明史裡被黑掉了!許多正面的東西沒有寫出,加油添醋的寫了他非常多的不好的方面。 我覺得,真實的李自成可能並不像姚寫的那樣好,更不像明史裡面所說的那麼壞。他應該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是一個堅韌不拔的人,是一個有相當影響力的領袖。否則他從失敗到打入北京推翻明王朝怎麼可能完成呀。當然缺點也應該是比較明顯的,沒有遠大的戰略,缺乏頂級的謀士,沒有很好的愛撫士人,還殺了李巖。革命成功之後,貪圖享受,對清軍入關不做積極備戰,不去考慮平定江南等等。



跑遠的鄉村


對於李自成來說,當代長篇小說《李自成》和歷史典籍中的李自成相差甚遠,甚至是南轅北轍,作為普通讀者更應該相信哪一個呢?

姚雪垠的《李自成》幾卷大都成書於文革前後,有著比較深的時代和階級烙印。眾所周知,在那個年代,對農民起義軍是大力歌頌的,所以姚雪垠筆下的李自成被人為拔高了許多,成了一個說著現代語言的革命軍。毋庸諱言,這是不切合實際的,也是長篇小說《李自成》中的一大敗筆。

李自成敗亡圖

相比較而言,正史或者野史中記述的李自成及其手下,更加切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雖然有其反抗強權等進步的一面,但整體上還是破壞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生產力,本質上還是一股流寇。當時有不少文人留下了許多筆記,這些文人有的甚至在李自成軍中待過,對李自成極為熟悉,他們筆下的李自成燒殺搶掠,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根本沒有大的規劃和抱負,也沒有穩固的根據地,這也是後來李自成起義軍失敗的主要原因。

整體說來,李自成是一個目光短淺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他的出身、學識和觀念限制了他的作為,所以他和他領導下的大順軍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


民國年間那些事


姚雪垠是御用文人,出於當時的政治需要,將兇殘狠毒、殺人如麻的李自成、張獻忠兩賊美化成高大上的農民起義領袖。

那時候一切為政治服務,政治立場一定要正確,只要是農民起義就一定是好的,只要是農民起義領袖就一定是高大上的正面形象,不容置疑不容批判,姚雪垠的《李自成》傳就是那個瘋狂年代的畸形產物。

姚雪垠的《李自成》傳不顧歷史事實編造了許多根本不存在的事情,以訛傳訛對明末清初的許多史實起了非常壞的誤導作用,使後人對那段歷史產生誤解,也引起了許多混亂和爭議。

例如說高迎祥是李自成的舅舅,還有崇禎八年的滎陽大會,以及李自成的著名謀士李巖(李信)、紅娘子等都是根本不存在的胡編亂造。

姚雪垠對於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燒殺淫掠的罪惡暴行隻字不提,編造出一些無聊的人物對話混淆視聽,將李自成、張獻忠等流寇美化成胸懷大志、劫富濟貧、忠孝仁義的英雄好漢,為賊匪歌功頌德,顛倒黑白誤導後人,犯有纂改歷史罪。


西賊聞之心膽搖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李自成就是一個成功的匪盜頭目。

李自成是黃巢其實沒有區別,只是民間無足輕重的小人物。

區別黃巢好歹還是地方黑社會頭子,李自成則是一個政府的快遞員,被裁員後無法生活,加上又在鬥毆中殺了債主,還殺了妻子(懷疑通姦),被迫為匪。

當時李自成為匪是不得已的,兩條人命肯定是死刑。

不是說李自成有什麼思想覺悟,帶著農民鬧革命,實在是橫豎是死,只能上山為王。

誰知道,李自成以自己的軍閥能力,加上明末北方的大亂,竟然成為強悍的軍閥。

而明軍主力和滿清決戰,消耗殆盡。

比如崇禎十三年清軍圍困錦州,洪承疇增援對峙,十四年洪承疇兵敗松山,據守松山城。崇禎十五年三月,清軍破城,洪承疇降清。11月,清軍第五次入塞,深入山東,掠走36萬人。

剩下的部隊數量太少,質量太差,嚴重缺糧缺餉,不戰自潰了。

其實,李自成並不難對付,明軍幾次將他打的裸奔。

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

但與此同時,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從青口山(今河北遷安市東北)、牆子嶺(今北京密雲東北)兩路毀牆入關,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作戰。明軍被迫將主力調取對付滿清,放過了李自成。

明軍的失敗,是政治失敗,最終明軍越打越少,李自成越打越多。

鄭廉在《豫變紀略》載李自成大賑饑民的盛況:“向之朽貫紅粟,賊乃藉之,以出示開倉而賑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

李自成竟然意外的打下了北京,逼死了崇禎皇帝,成為大順皇帝。

只是,此人的才華不夠,也缺乏足夠的野心,身邊的幕僚檔次又太低,出現嚴重戰略錯誤。

比如,一片石大戰,李自成用6萬大軍北上,結果遭到吳三桂和滿清大約兩三倍優勢兵力圍攻,幾乎全軍崩潰。

此時李自成的拙劣政治軍事思想,就表露無疑。

他根本沒有建立過穩定的根據地,所以根本無法短時間恢復損失。

再被滿清的追擊中,李自成根本站不住腳,從山海關一路潰敗到九宮山,最終死於農民武裝之手。

草包而已,沒有大志,不脫離農民起義本質。


薩沙


李自成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首領,他最為輝煌的一件事,就是把大明王朝送進墳墓,這也成了李自成農民起義事業的巔峰。

從以往各個朝代看,靠農民起義推翻一個朝代的,並不多見,多數農民起義,他們的結局是被鎮壓的。

雖然他們的破壞力非常大,且嚴重削弱過了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像李自成這樣,以農民起義軍首領身份,直接打進北京城,逼得崇禎皇帝自盡,是很少見的。

農民起義的“魔咒”

但李自成依然沒有逃脫中國農民起義的規律,那就是有足夠的破壞力,卻沒有足夠的創造力,他們往往善於毀掉所有的一切,卻懶於創造,像朱元璋這樣能夠毀滅,也能夠創造的農民起義領袖,十分罕見。

農民起義是在老百姓最活不下去的時候起義,因此,起義初期,只要有一些利益,就會響應雲集,這種利益,在李自成起義中,就體現在“闖王來了不納糧”這樣的政治口號。

同時,農民起義除了口號,還會給響應者一些實際的好處,這些好處其實都是很簡單的,比如,分地主家的房屋,土地,甚至可以娶地主家的小妾。

這種利益投入的本錢很少,因為老百姓已經臨界死亡邊緣,因此,不需要太多豐厚的實際利益,比如李自成,他解決了福王之後,獲得了福王的所有家產,這些家產,大部分留給了自己的起義軍將士,還有一部分,送給了百姓。

這些送出去的,哪怕只有十分之一,也足夠讓老百姓感恩戴德。在唐朝時,魏徵和王珪就曾經對打江山容易還是守江山容易,做出了討論,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但這種容易,並不能改變李自成起義的艱苦,李自成曾經兩次被打的全軍覆沒,最慘一次,手下只有十八個人活著。


但他兩次都東山再起,可以說,李自成有了相當深厚的群眾基礎,所以才能兩次東山再起。

和很多農民起義一樣,在攻破北京,事業達到巔峰的時候,李自成的內部迅速腐化,再加上清軍的進攻,讓李自成迅速失敗。

這似乎也成了一個鐵律,當農民起義把一個王朝瓦解之後,他們很難創造一個王朝,必然會有一些官僚階層,摘取果實,以達到改朝換代的目的。

《明史》中的李自成

在明史中,沒有李自成的單獨列傳,只有《流寇傳》。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編纂最為詳細,可以說是事無鉅細,全都寫了上去,雖然讀起來相當繁瑣,卻可以更加準確的瞭解李自成的一生。

從明史中看,李自成以及其他一些農民起義領袖,的確是流寇,雖然是寫農民起義,但重要筆墨還是官兵的英勇無畏,崇禎皇帝的短視猜忌,而描寫李自成,則比較黑化,比如他喜歡吃人心等等。


就連他手下的重要將領李信(也就是李巖),雖然明史中對這個人,評價還是比較正面的,但也寫了他不得已的事情。

這是正史對於農民起義的普遍印象,這是立場不同,階級不同,所以產生的評價也不同,所以,在明史中的一些黑化的內容,也是不足為奇了。

但明史對於李自成的生平描寫,可信度還是很高的,除了一些階級性有關的評價以外,其他生平事蹟,可以完全顯現出李自成的事蹟。

中國的史料,浩如煙海,而且,不可能把所有事情寫的很詳細,明史已經是足夠詳細了,但李自成的傳記也不過幾千字而已。

這幾千字,絕大多數是記事,極少的評價,不會把非常詳細的過程寫出來。所以,從明史中瞭解到的李自成,是一種很骨感的李自成。

姚雪垠筆下的李自成

在上個世界五六十年代,一個文學家姚雪垠,開始對李自成的故事進行深入挖掘,並進行藝術創造,這個人寫李自成,足足用了十餘年,期間,光記錄零星資料的便籤,卡片,就多達三百萬張,更別說查閱的資料了。

成書的《李自成》,字數達到五百萬字,差不多是正史的一百倍。這部書詳細的描寫了明末這場農民起義,可以說是波瀾壯闊,氣勢恢宏。

這是一部小說,也是一部,歷史小說。和歷史演義小說不同的是,歷史演義小有不少虛構成分。

但歷史小說不一樣,他是以小說的寫作風格,小說的筆法,描寫歷史事件,這些故事基本上都是有跡可循的,但又比正史的資料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充實,可讀性也很強。

同時,在歷史小說中,比正史更注意塑造人物的形象,這些形象,並不是一種定勢思維。比如流寇就是流寇,英雄就是英雄,他會把人物塑造的更加豐滿,更加具有多面性,把人物的優點和缺點,都體現出來。

比如,在姚雪垠的《李自成》這部書中,表現出了農民起義的英勇無畏,也描寫了他們的明爭暗鬥,既描寫了崇禎皇帝的勤政,也體現了明朝官吏的腐朽。

這種多角度的描寫,更符合歷史的實際情況,人物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才可以更真實展現出歷史的本來面目。

因此,《明史》中的李自成,真實但不夠豐富,而姚雪垠筆下的李自成,則真實而豐富,是在大量史料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可容易體現出那段歷史以及生活在那段歷史中的人物。


小小嬴政


李自成高桂英兩口子和他們旗下的骨幹力量『老八隊』,如果是姚雪垠筆下那麼的偉光正高大上的話,現在應該是大順朝三百七十五年,年號未知,待定。

這麼好這麼強這麼得民心這麼順時代這麼先進的隊伍,怎可能失敗呢?

姚雪垠筆下的『李自成』無疑是一部鴻篇鉅製,五卷三百多萬字,歷時幾十年(姚去世後由助手繼續完成),以令人驚歎的文筆描寫了波瀾壯闊的明末傳奇,書中帝王將相,忠臣烈士,深宮市井,三教九流,外敵內奸……上千人物應有盡有栩栩如生。不過,最核心的李自成及其團隊的描寫雖然精彩而經典,但僅僅是文學層面的大成功,和真實歷史下李自成的所作所為相比,只是姚雪垠先生的『烏托邦』,一廂情願罷了。

陳勝吳廣張角黃巢王小波李順方臘劉福通陳友諒方國珍張士誠羅汝才張獻忠李自成……這些人統統和朱元璋一樣,沒有先進和對錯之分。

區別只是朱元璋成功了,真的那種。



蕭十一瀾


如果歷史上有誰把一幅好牌打成爛牌 那麼李自成肯定是其中之一。

李自成原本是明朝官辦郵政局系統的一個員工,崇禎皇帝聽了手下一個大臣的餿主意為了省幾兩銀子栽撤大明郵政局 結果把李自成飯碗砸了 逼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李自成能推翻大明 不是因為李自成有多厲害 而是對手崇禎帝不停的作死 最終成功的把自己和大明王朝作死了。

李自成起義後並不順利 明王朝軍隊幾次把起義軍打的丟盔卸甲 闖王高迎祥被孫傳庭生俘處死。

崇禎皇帝面對的是兩線作戰 剛把起義軍削平了 後金又來湊熱鬧,於是軍隊又要調往關外。於是農民軍又死灰復燃。期間崇禎對忠心大明的大將如 盧象升 孫傳庭 洪承疇等人又不信任 時常發出不切實際的指示 甚至派太監監軍 瞎指揮。於是有了一場場戰敗 盧象升戰死 後金勢力越來越大 農民軍又重新集結在闖王李自成 張獻忠周圍。

已佔據優勢的皇太極主動要求和談 本來是難得一遇的機會 崇禎居然在東林黨人壓力下把操辦和談事宜的兵部尚書陳新甲處死。

於是關外關內繼續兩線作戰。關外袁崇煥 因為先前吹下牛皮被捅破 又沒擋住皇太極圍京而被處極刑。關內孫傳庭被崇禎不停催促與農民軍決戰 孫手下都是新兵 又缺糧餉 明知不敵被迫出戰 最後也被戰死。崇禎成功把最後一個農民軍剋星作死了。

李自成在戰爭中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 吸引了很多老百姓的加入。李的軍隊開銷主要由追繳朱氏藩王財產 及大明官員士紳財產所得。

等李自成打進北京後 第一件事仍舊“追贓助餉” 。查抄前來投奔的各級大明官員財產 令原大明官員 士紳 大失所望 人心大失。李自成和他的團隊從來沒有想過打天下後應當如何坐天下 對於如何管理國家 如何收復人心 如何應對大清的威脅,無任何妥善政策。從上到下一門心思想著如何搞到更多的銀子。李自成掂不出天下和銀子到底那個份量重。

於是在當時人們眼中李自成終究是流寇難成大事。


陳哥論史


姚雪垠在他的小說裡把李自成完美化了,裡面的闖王縱然還有些不足,也會被讀者輕易的原諒。

就好家孫皓輝在大秦帝國裡完美化商鞅,完美化法家,卻又詆譭儒家一樣,有這樣偏頗的立場,就會在小說裡歪曲歷史,歪曲真理。

而明史呢,就更不足為憑了。明史是清廷組織一干前明投降官員編寫的,他們一方面要給主子樹立正面形象,同時還要想著給自己洗白,你能指望這種背景下寫的東西多少參考價值。

最離譜的,說張獻忠殺光了四川人。張獻忠的根據地在四川,他把這裡的人都殺光,他有什麼好處,人都沒了他上哪找兵籌糧?

所以這個說法就好象日本人假設二戰打贏了,然後他們在歷史記載上,說八路在根據地裡搞三光政策殺光了所有的人一樣。

所以,所謂的明史就是離譜到這種地步,學歷史只看表面文字的非學傻不可。

那麼回到李自成,由於歷經清朝的多次文字獄,無論正史野史都已不可信。我們只能從大局中判斷,李自成和他的整個團隊都是極不成熟的。軍事上,經濟上,政治上幾乎所有位面都遠不是清廷的對手。

綜上,李自成也就是個有些軍事才能的流寇吧,不過也不是歷史上寫的那麼壞和無知。


琴心入道


小說中的李自成與明史中的李自成多不是真實的李自成。明史把李自成當成賊,是禍國殃民的李賊。姚雪垠的小說把李自成當成了英雄和領袖,是個頂天立地完美無缺的大英雄。但是小說第三卷以後作者逐漸將李自成的人性化的缺陷慢慢體現了出來,可惜作者沒有將小說最為精彩的部分寫出來就去世了,所以小說中的李自成應該已經有百分之七十像真實的人了。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老阿東63


由於政治的原因,教科書立意為可歌可泣的農民起義軍領袖,而一向愛搬弄是非自吹自擂的陝西人執著於洗白、美化、淡化、轉嫁陝籍敗類和漢奸,甚至杜撰出了子虛烏有的事來往自己臉上貼金。

一.勾結犬戎攻破鎬京的申國,是歷史上的西申國,即當今眉縣一帶,而陝噴嫁禍於南申國之今南陽。

二.把陝甘回亂的頭號漢奸歌頌成〞百折不回的英雄〞。

三.拜慈禧為乾孃,把為殘清輸血30萬白銀的陝西女首富拍成電視劇。

四.世人皆知路遙,卻不知汪偽政府的文學漢奸路逾。

五.以殺同胞為快、仇恨母國的漢奸張元,好水川之戰竭力嘲諷宋軍。

六.李自成掘黃河淹開封,亡20萬人,只這一件,闖賊名難除。

“八百冷娃”撲黃河最早出自於一本小說《立馬中條》,作者本人承認“八百冷娃”撲黃河的描述是在歷史的基礎上運用了藝術加工手法而形成的,親歷那次戰爭的革命烈士已經起訴造謠者了,根本沒有的事,假的。而當今西安宣稱的十三朝一半是胡都,致使此地“漢人學得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再加上全國唯一的秦檜廟,足見此地多三觀不正之人,指鹿為馬亦就不足為奇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