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百年孤獨》開篇是公認的經典?

鄭禕晗


每一屆,我都要跟學生一起聊聊《百年孤獨》,尤其是開頭,其實稱它為最經典的開頭也不為過。為什麼這麼說呢?我是這麼理解的:

首先,也是被人說得最多的一點,就是這個開頭外在形式上的特點。

我們且看這個開頭:

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這個開頭是明顯的倒敘式,從多年以後說起,這個在小說的寫法上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最特別的是,它的時空上的來回穿梭。讀者打開書,看到這一句,在閱讀心理上是往多年之後去的,然後下一句又趕緊往回奔,這種體驗還是比較奇妙的。因為這種寫法當時比較特別,所以給人印象很深。但後來模仿的作家多了,讀來也不覺得什麼了。

可是,大多數作家模仿的只是這種外在的形,沒有得到真正的精髓。

那真正的精髓是什麼呢?

就是第二點,這個一句話的開頭,擊中了小說這種文體的核心:塑造了一個經典的人物形象。

奧雷連諾上校,家族中的叛逆者,一輩子都在反對政府,最終以叛國罪被送上斷頭臺。這種性格不是莫名奇妙憑空出現的。他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父親帶他和哥哥去吉普賽人的帳篷看冰塊,冰塊對這些孩子來說是個神秘的存在,哥哥們不敢靠近,他卻勇敢地上去摸了一把。就是這個參觀冰塊的下午,初顯了他性格里冒險的一面,這是他一生的性格底色。

一句話,勾連了一個人一生的始終,突出了這個人的形象,儉省,而又力度,堪稱巨筆如椽。


藍色清歡


《百年孤獨》開篇句,確實經典;但中國更有一句,更勝一籌。中國人還有更妙的一句話,如李商隱的《錦瑟無端》。

先看百年這句:“許多年後,面對行刑隊時,上校準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這句話好就好在,是“未來回憶過去”經典倒敘開篇詞,一句容納了3個時間層面。

百年開篇這一句的經典感,來自於它把“未來-現在-過去”三種時間態合在一塊、拉過來、拉過去、、現在的上校、在許多年以後的未來、回憶著遙遠的過去很小的時候、、過去-現在-未來,合在一句話裡,讀者一瞬間經歷了多種時空轉換,頓生人生滄桑之歷史感。至此一生繁華落幕,在終點處驀然閃現遙遠孩童時代的情景,句式中,現在時、將來時、過去時、將來過去時等各種不同的時態結構全在這一刻同現腦海,這是一種人生的終極體驗。

再看中國李商隱,也有同樣一個句式,更為華麗,《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此刻的此情之此情,可以想見、待到將來你追憶時,你以為、彼時你的心會是什麼情景狀態呢?但到了那時、彼時的你必已惘然,追憶時你定會產生惆悵,產生那種唯人類所獨有的啊、對時間流逝的傷感感覺。想到“當前”之情感、待到“將來”追憶之時、只怕“彼時”的我會惘然、會回憶不起來此刻心情。。

李商隱這些情感,來自前面幾段詩中的無端撥弄琴絃、追思華年、曉夢迷蝶,春心寄託、滄海珠淚,暖玉生煙、、等等哀傷迷惘之情,一切對於似水華年流逝的縹緲憂思,盡在其中了。

《百年》是擺出一個“將來回看見過去”這個場景,而《錦瑟》則現在想到了將來將會對“現在追憶過去”這個此情斯景、將來彼時、應會惘然的,,這思維,就更為複雜高級、纏綿悱惻、繚繞三匝了。

《百年》三個場景合為一呈現,可以想見;而《錦瑟》呈現的三個場景,則是人的“思想”之景、三種時態的“心思情感”之景,就更為妙到毫巔了。

兩句中外藝術經典之句,給人以傷感之共鳴,同時也給予美感、給了我們許多的啟迪:

比方說,做為證券分析師,我就常強調“以終為始”是思維方式,“把現在-當做過去-站在未來-來看它”,,這也應是做分析做預測的基本功吧。

類似的,還有更為經典的篇章《沁園春·雪》,過去-現在-將來三種時空事態的全景俯瞰,太祖才看得透徹、看得更清楚大局與大勢。

【附:6個譯本的翻譯對比:】

1)臺北遠景出版社《一百年的孤寂》宋碧雲 譯)

多年後,奧瑞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面對槍斃行刑隊時,將會想起父親帶他去找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2)臺北志文出版社《百年孤寂》楊耐東 譯)

許多年後,當邦迪亞上校面對行刑槍隊時,他便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找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3)上海譯文出版社《百年孤獨》黃錦炎 譯)

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4)雲南人民出版社 《百年孤獨》吳建恆 譯

多年以後,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面對行刑隊,淮會想起他爹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5)南海出版公司《百年孤獨》范曄 譯)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裡雷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6)網上版本《百年孤獨》高長榮 譯)

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證券的心


我有靠譜回答,哈哈。

因為在《百年孤獨》引進之前,我國主流小說寫作方法,都是嚴格的依照著時間先後順序來寫的。

常規步驟就是:起因、經過、結果。

就連破案類的小說,故事,案例,都是以一個案件開頭,然後機構人員前往調查,透過層層剖析,找到誰是兇手,然後查詢出兇手為什麼殺人,最後將重點落在如何懲處兇手上面。

而對於過程,總是輕飄飄的帶過的,並沒有給予多少的濃墨重彩。

因為在官本位的時代,官員就是法律,清官就是依法辦事的人,貪官汙吏就是看錢辦事的人。

而《百年孤獨》引進到來後,大家看到了什麼?

原來書還能這樣寫?

還能先說經過,再來開頭,再說結果。

這對國內的寫作風格來說是個很大的發現,以前有人去做過,但沒有做成功,或者沒有出名。如今《百年孤獨》這部諾貝爾大名鼎鼎的書籍,用這種方式開頭,無疑表明這是個成功的方式,成為經典自然就是應該的了。

因為,它開創了一個魔幻現實主義的時代,也確認了一個成功開篇的風格。


書店老闆和她的寵物們


百年孤獨,何止開篇的經典?滿篇皆是經典,所以才成就了這部近於曠世的經典(個人感覺,還是沒有紅樓夢耐讀精彩,要是排名的話,紅樓夢豪踞第一,完全可以俯視其他的所謂傑作----當然我說的是前八十回)😏

百年孤獨成書較早,也將一個孤獨的名字----馬爾克斯嵌進了世界文學的經典排行榜

但是說實話,讀這本書,要提早做好心理準備,沒有一份足夠的耐心是讀不下去的,當然也要看讀書人的克定與悠閒。

滿篇的人物關係,加上羅列了諸多符號的人物名字,沒有足夠的精力和耐心絕對應付不來,而且三纏兩繞,一會就把人物關係弄混了,也把你自己繞暈了,本人剛接觸時,就屬於這種狀態,好長時間才從裡面拔出來😒😥

但是這部書的寫作特點很鮮明,也很抓人,敘事描寫很見功力,看似不經心的娓娓道來,實則暗流洶湧,充分顯示出作者的文字功力和駕馭長篇大作的能力。

一般人讀書愛看故事情節,本人卻偏偏喜好看敘事伏筆和線索追蹤,這在紅樓夢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幾乎妙到毫顛,間不容髮,那條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的筆觸,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凸顯它的精靈與律動,看得心緒波瀾,翻湧迭出。

這部書雖則經典,但個人不建議國人,尤其是剛剛喜歡上文學的少年兒童品讀,因為裡面的文學魔幻主義、象徵主義手法太過迷亂,容易把初學者帶進溝裡,進而影響了他(她)一生的文學品味。

國內的文壇曾經一度風靡這部書,就是因了他的寫作手法和呈現的具象角度,但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不是太喜歡,比如本人,要是沒什麼特殊要求,本人決然不會再去翻這本書,就是因為滿腦子漿糊本來就不太開竅,再進去的話很難全身而退😇😫


龍吟148119260


作為一個開書館的,最大的幸運就是可以看很多很多的書(也不得不看很多很多書,不然沒法給顧客推薦。)


《百年孤獨》這部作品是我在第一遍讀的時候非常費力的作品之一(幾乎讀不下去的那種費力)因為人名太複雜了。剛開始陷入了對人名的記憶障礙中,無法全身心體會故事情節。


不過作為某國菜場大媽人手一本的經典讀物,還是有必要想辦法讀下來的。


而《百年孤獨》這本書之所以經典,我想也是因為群眾的接受度特別高吧。畢竟,越是人民能接受的才有廣泛傳播的基礎。


《百年孤獨》作為一部描繪了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小鎮百年興衰的魔幻現實主義的鉅著,通讀完畢後確實讓我感到蒼涼而恢弘。


如果你還沒讀過這本書,並且嘗試閱讀,請務必參考一下我的閱讀經驗:這本書影響我閱讀的第一大難點就是:人名!(等你翻開就知道,奧雷里亞諾、阿爾卡蒂奧等等又長又難記的名字。)


我讀的時候被這些名字繞得頭的有些發暈。不過當我花了遠超我平均閱讀速度的時間去讀完這本書之後(其實大約在讀到一半的時候)就獲得了從人名中提取內容本質的能力,這本書讀起來就容易多了。關於降低人名帶來的閱讀精力消耗我可以把我的經驗分享給你:歸類。


這本書中,一個姓氏的人大多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也是作者想要隱喻或者說表達的。你可以用任何形式將他們的姓氏歸類成為你便於記憶的方式。比如:A家人、A家的長輩、A家的孩子,A家的孩子的親家B,親家B的長輩C,等等。這樣利用人物關係的歸類方式。僅供參考,希望你能有耐力把鉅著讀完。


好了迴歸正題:我認為這本書可以成為公認經典的原因是:作者把非常恢弘的眼界和格局融入在了整個故事裡。給了我非常高遠的啟發。時間是如此恢弘、浩蕩與蒼茫。時間是最大的不可抗力。天災、人禍的殘局都會被時間抹去,而時間就那樣亙古地存在在那裡,無形無相不可抗拒,沒有人能讓它激起哪怕一絲波瀾。這是一種類似世界本源的規律,散發著亙古不變的氣息。我們的生活在時間面前是如此縹緲地終將遁入虛空。這本書確確實實提高了我對生命的認知。


我由於這本書重新思考人生本源的意義,周國平說:當一個人的靈魂對於人生產生根本性的疑問時,就會走向哲學。


而哲學家的我執,會領他們痛苦致死。


我相信加西亞在寫這部鉅著之時,一定也對某些現實的存在產生了根本性的疑問。而他用這部作品,詮釋或者說寄託了自己心中的答案。


併成功的將這份答案,傳遞到了更多人的心中。


英雄聯盟時光紀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經典著作,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百年孤獨》以描寫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故事為主線,故事中穿插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

《百年孤獨》的開篇內容為:“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當時,馬孔多是個二十戶人家的村莊,一座座土房都蓋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著遍佈石頭的河床流去,河裡的石頭光滑、潔白,活象史前的巨蛋。“

開篇第一句話,短短几十個字,就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空概念,開創了一種幾乎前所未有的敘述方式:站在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將三種時空概念融合得如此精煉、自然。

接著採用典型的倒敘結構,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懸念,使讀者不得不讀下去。主人公開篇就面臨死刑,是什麼導致他必須面對死亡?父親帶主人公去見識冰塊,冰塊是否有什麼象徵意義?這些問題作者都沒有直接交代,讀者只能在去書中尋找。最後一句“河床裡卵石潔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突然把人拉入了神秘、魔幻的空間。

馬爾克斯的寫作手法也受到了眾多作家的模仿。

  1. 陳忠實的《白鹿原》:白嘉軒後來最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中娶過七房女人。

  2. 餘華的《難逃劫數》:直到很久以後,沙子依然能夠清晰地回憶起那天上午東山敲開他房門時的情景。東山當初的形象使躺在被窩裡的沙子大吃一驚。那是因為沙子透過東山紅彤彤的神采看到了一種灰暗的災難。他隱約看到東山的形象被摧毀後的悽慘。

  3. 莫言的《紅高粱》:一九三九年古歷八月初九,我父親這個土匪種十四歲多一點。他跟著後來名滿天下的傳奇英雄餘佔鰲司令的隊伍去膠平公路伏擊日本人的汽車隊。奶奶披著夾襖,送他們到村頭。


甜橙加油站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經典著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這本書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故事,故事中穿插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裡融入了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宗教典故等神秘元素,現實與虛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壯麗的想象世界。

先看百年這句:“許多年後,面對行刑隊時,上校準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空概念,這開創了一種幾乎前所未有的敘述方式:站在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將三種時空概念融合得如此精煉、自然,有書君還沒有在其他作者身上見過,可見馬爾克斯功底之深。先看百年這句:“許多年後,面對行刑隊時,上校準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讀者一瞬間經歷了多種時空轉換,頓生人生滄桑之歷史感。至此一生繁華落幕,在終點處驀然閃現遙遠孩童時代的情景,句式中,現在時、將來時、過去時、將來過去時等各種不同的時態結構全在這一刻同現腦海,這是一種人生的終極體驗。

百年孤獨不斷回溯的時間線顯然打破了史學式敘事的線性時間模式,顯示出優秀的文學性。但正是因為這種文學性的時間敘事,在不斷回溯的過程中,又不斷補充、或者修正內容、或者提出與之前相悖的說法,比如利用不同人物之口,對同樣一件過去的事有完全不同的描述,此處又體現了史學式敘事的優越性。書中的每個人都是孤獨化身,他們都需要和自己的心理孤獨奮戰,孤獨到只有不停的去做事來發洩,孤獨到在所有的事情發生時,他們都是自己來抉擇。

但是很多人都覺得這本書很難讀,因為書中複雜的人物關係和晦澀難懂的隱喻。不吹不黑,其實不是這本書很難讀懂,而是你沒有那種沉靜專注的讀書狀態。讀這本書需要花很多精力,不亞於讀懂《紅樓夢》或者《戰爭與和平》這樣的經典,你必須深入進去,緊隨書中人物的命運。一切都充滿了宿命論的味道,一切都是非如此不可。小說開篇是這樣,結尾也是這樣。這個故事只能這樣敘述,這個家族和馬孔多的歷史只能這樣延續,就像整個拉丁美洲過去一百年的歷史,是偶然,也是必然。


史鑑鑑史


因為馬爾克斯開創了一個新的寫法:將過去、現在、未來融合在一起,消解了時間的界限,把馬孔多百年的歷史交融在一起,真正符合了《百年孤獨》這個主題。所以馬爾克斯說:寫著一句話比寫整本書還難。

我們在傳統的小說中,是絕對看不到這種寫法的,一般作家只會用一個時態,如“她曾經..”“他將會”。

在寫作課上,老師也會讓我們模仿這種寫法。不止學生模仿,還有很多大作家也模仿。

我們在閱讀中會無數次碰到中國作家“重複”《百年孤獨》的開篇:“多年後,站在行刑隊面前的時候,布恩迪亞上校想必會記起父親領他去看冰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比如說莫言的《檀香刑》:“那天早晨,俺公爹趙甲做夢也想不到再過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裡;死得勝過一條忠於職守的老狗。俺也想不到,一個女流之輩俺竟然能夠手持利刃殺了自己的公爹。俺更想不到,這個半年前彷彿從天而降的公爹,竟然真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

比如說陳忠實的《白鹿原》:“白嘉軒後來最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中娶過七房女人。”

甚至比如說郭敬明的《幻城》:“很多年以後,我站在豎立著一塊煉泅石的海岸,面朝大海,面朝我的王國,面朝臣服於我的子民,面朝凡世起伏的喧囂,面朝天空的霰雪鳥,淚流滿面。”

馬爾克斯用一種精妙的手法,在一句話之內將時間在過去和未來之間拉扯,而這拉扯更是生與死間的對話,使文字沾染上一種奇幻的魔力。


一往文學


萬事開頭難,只有有了一個好的開頭就相當於成功了一半了。《百年孤獨》第一章第一段的第一句話:“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這就是文學鉅著《百年孤獨》的開頭,這句話被稱為偉大的一句話,許多作家模仿了馬爾克斯這樣的寫法——倒敘。

作者運用典型的故事倒敘的手法,並拋出了一個懸念,那一句“河床裡卵石潔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把人吸入了一個絕妙的時空裡,成為誘惑我們讀下去的動力。

開頭雖然簡短,但裡面蘊含的大道理可是不失乏味。 開頭的第一句話,寥寥的僅四十二個字,確包含了很多的概念,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三種不同空間不同時間的時空概念。能完美的把它們結合在一起,而且並不顯得空洞,這就體現出了作者的功底至深了。

全篇倒敘,在現代懸疑小說中的運用已經是很普遍了。可能也是因為現代懸疑小說本身的需要吧。

前面要先寫某個人死了,然後不知道兇手是誰,然後再倒敘回去慢慢的追溯到兇手的動機。 這樣的全篇倒敘就成了現代懸疑小說的備受寵愛的手段。



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百年孤獨》這本書,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了,俗話說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

這本書有多偉大就不多講了,單是開篇就非常經典了。

具體講開篇

1.首先說一下,那位上校為什麼要站在行刑隊面前,站在行刑隊面前還有另外一種譯法,就是面對行刑隊。

一個人面對行刑隊的話也就是說他需要被處以死刑了。他為什麼要被處以死刑呢?

是因為這位上校參與了叛國的戰爭,與政府作對。與政府作對了,自然也就被戴上叛國賊的罪名,遭遇死刑。這就是為什麼這個上校面對行刑隊的原因。

2.還有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什麼面對著行刑隊時候會想到父親帶自己去看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其實那個下午也正是上校上了人生中啟蒙的一刻。父親帶他去看到了冰塊融化,使他對整個世界有了自己更為深刻的理解,他渴望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神奇的世界,就像冰塊可以融化,舊世界也可以被重新塑造。

當他因為叛國戰爭被送上斷頭臺時,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的初衷,其實是一種既留戀又抱怨的心理了。



自始至終,他都是孤獨的,沒有人能理解他的想法,在他們看來,他只是一個殺人如麻的戰爭狂。

這就是《百年孤獨》的孤獨。

對此你怎麼看呢? 感謝你的閱讀!


悟文化


小說《百年孤獨》描寫了布恩蒂亞家族一百年的興衰史,一部奇書,一個奇幻的世界,也讓我明白了魔幻現實主義的偉大之處。它是一部史詩作品,讓每個讀者都會感到迷惘困惑,卻又是那麼意蘊深刻。正如作者馬爾克斯所說,“拉丁美洲的歷史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鬥的總結,是一幕實現註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百年孤獨》這部小說所象徵的正是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丁美洲的歷史與現實,對馬貢多和布恩蒂亞家族百年輪迴的描寫,也是對拉丁美洲歷史的深刻反思與批判。

《百年孤獨》的敘事自始至終都在營造迷幻氣氛,而且有兩大象徵主題貫穿其中——那就是輪迴與孤獨,時間的輪迴與人們的孤獨緊緊地糾纏在一起。

在孤獨中輪迴,在輪迴的孤獨中又走向毀滅。

  馬爾克斯是一位具有強烈現代意識的作家,他站在現代人的高度去審視拉丁美洲的歷史與現實。縱觀人類萬千年來的發展史,我們人類不正是在進行著與前人同樣的與命運的抗爭,也同樣陷在抗爭—懲罰的輪迴重複之中,只是面臨的問題不同而已。在現代人看來,所謂“命運”不再是什麼不可知的神秘力量,而是人與人之間複雜的社會關係,是利益與矛盾的結合體,它使人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鬥爭。儘管馬爾克斯說《百年孤獨》的寫作只是為他“童年時代所經受的全部體驗尋找一個完美無暇的文學歸宿”,但縱觀整部作品,無不體現著他對拉美民族精神和心理的發掘與批判,以及對人類原始意識和情感經驗的體悟,充分表達了他對民族和人類命運深深的關切和痛苦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