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聰明的中國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呢?

聰明的先人們,在適應自然發展的時候,對於治理蝗災。有著自己獨特的辦法,秋風特意總結,分享給大家。

在古代,聰明的中國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呢?


方法一:篝火誘殺法

這個方法,在各朝各代都有所實踐,最早出自《詩經·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這是篝火誘殺法最早的記載,後世也有所實踐,唐朝開元年間,唐朝宰相姚崇果斷啟用“篝火滅殺法”,短時間裡成功將大災撲滅!在清朝,《捕蝗圖冊》和《治蝗全法》裡都有對這種方法的記載,並且加以更深的解釋說明。

方法二:壕塹掩埋法

這種方法,現在有所考的就是王充的《論衡》中提到要先在蝗蟲要經過的地區,挖出大量深寬二尺的大坑,然後在蝗蟲到來後,以撲打等方法把蝗蟲引入坑裡,再集中力量進行填埋。

優點:這種辦法的“殲敵”效果極好,通常一埋一大片。

缺點:操作難度卻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淺,蝗蟲也能鑽出來。

方法三:人工撲打法

這種方法較為笨拙,但可操作性也強。

在中國蝗災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呂氏春秋》曾經提到過行春令,則蟲蝗為敗,暴風來格,秀草不實。

以及“《禮記·月令篇》:‘孟夏行春令,則蝗蟲為災;仲冬行春令,則蝗蟲為敗。等等先秦著作都有曾提過蝗災,所以,人工撲打法是最沒技術含量的方法,受到很廣泛的傳播,建國初期,依舊有人用這類方法進行蝗災處理。

在白居易的一首詩中也專門有此類方法的描寫,在最下面會分享給大家。

方法四:據蟲除卵法

這種方法從宋代開始實行,宋代認識到蝗蟲生活史中有卵的階段,開始進行掘卵滅蝗,防患於未然,以爭取主動。如景元年(1034)六月開封諸路就募民掘蝗種萬餘石;淳熙九年(1182)還規定了對掘蟲子而取不盡因致次年發生者,杖一百的處罰手段。

在古代,聰明的中國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呢?


以上四種是古代常用於防治蝗蟲的方法,除了上面出現的比如《呂氏春秋》,《禮記》等書個例的闡述,關於專門防治方法在李源的《捕蝗圖冊》和 顧彥編寫的《治蝗全法》中都有詳細的記載。

那麼,關於消滅蝗災這件事,除了留下方法,那有沒有留下什麼詩呢?

這個答案,當然是有的,接下來,分享給大家。

喜雨口號呈陳守伯固十二首

[宋] 陳造

雨後郊原小杖藜,行人相語各伸眉。

即今極目如雲稼,曾是蝗蟲蓋地皮。

開歲連日大雪

[宋] 陸游

開歲大雪如飛鷗,轉盼已見平簷溝。

村深出門風裂面,況復取醉湖邊樓。

從來春雪不耐久,臥聽點滴無時休。

去年久旱綿千里,犁不入土蝗蟲稠。

今年冬春足膏澤,天意似欲滋農疇。

豈惟養豬大作社,更賣寶劍添耕牛。

在古代,聰明的中國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呢?


捕蝗-刺長吏也

[唐] 白居易

捕蝗捕蝗誰家子,天熱日長飢欲死。興元兵後傷陰陽,

和氣蠱蠹化為蝗。始自兩河及三輔,薦食如蠶飛似雨。

雨飛蠶食千里間,不見青苗空赤土。河南長吏言憂農,

課人晝夜捕蝗蟲。是時粟鬥錢三百,蝗蟲之價與粟同。

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飢人重勞費。一蟲雖死百蟲來,

豈將人力定天災。我聞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驅蝗蝗出境。

又聞貞觀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一人有慶兆民賴,是歲雖蝗不為害。

和趙郎中捕蝗見寄次韻

[宋] 蘇軾

麥穗人許長,穀苗牛可沒。

天公獨何意,忍使蝗蟲發。

驅攘著令典,農事安可忽。

我僕既胼胝,我馬亦款矻。

飛騰漸雲少,筋力亦已竭。

苟無百篇詩,何以醒睡兀。

初如疏畎澮,漸若決澥渤。

往來供十吏,腕脫不容歇。

平生輕妄庸,熟視笑魏勃。

愛君有逸氣,詩壇專斬伐。

民病何時休,吏職不可越。

慎無及世事,向空書咄咄。

在古代,聰明的中國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呢?

通過詩人的詩,你會發現,在古代,出現蝗災很可怕,每當這個時候,我不由的為有這麼偉大的祖國而感到驕傲。

最後,關於吃蝗蟲這件事我就不評價了,因為,我沒吃過,也沒啥發言權。嗯,反正目前我瞭解的一些古代治理蝗災的方法中,暫時還沒有發現吃這一個選項。

今天就這樣,愛你們的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