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吟系列·黎民

“何心慰黎民,山川朝出雲。

精誠動天地,丹懇在詞文。

南畝苗初槁,西郊雨已紛。

林巒添鬱郁,草木共欣欣。

上真何以報,惟把寶香焚。”

雲中吟系列·黎民

天得一以清,民得一以寧。

黎民一詞最早見於《書經》,《堯典》曰:“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以“百姓”和“黎民”分別言之。《詩經·大雅·雲漢》雲:“周餘黎民,靡有孑遺。”故可知在上古黎民和百姓是有區別的。

對於黎民之說法,歷代典籍中,一說因黑髮得名。蔡沈集傳:“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孟子·梁惠王上》:“黎民不飢不寒。”朱熹所注為“黎,黑也。黎民,黑髮之人,猶秦言黔首也。”一說原來指九黎族之民。楊筠如《尚書覆詁》:“黎民當即九黎之民。

讀先秦遺文,切以為黎民指九黎族之民,比較符合當時之情狀。《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傳說當時炎帝神農氏活動於夏族之活動區域,為夏族(也稱“夏”、“諸夏”,又稱“華”或“諸華”,華、夏一體)之領袖,主要活動在黃河中下游,即今陝西、山西、河南大部、山東西南大部;少皞氏活動於夷族之活動區域,為夷族之共主,主要活動在渤海灣、黃海沿岸,即今朝鮮、遼寧、河北、山東曲阜以東、江蘇蘇北一帶;蚩尤氏活動於黎苗之活動區域,為黎苗族之共主,主要活動在今河南中南部、安徽、湖北、湖南、江西一帶,《戰國策·魏策》魏吳起對魏文侯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 呈三足鼎立、犬牙相錯之勢。

因夏族由北而南,黎族由南而北,夷族由東向西、向南。故夏、黎之間爭鬥尤巨。黎苗之蚩尤與炎帝榆罔之戰,由此發生。《歸藏啟筮》載:“蚩尤出自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空桑在今山東西北部或西南部,伐空桑即指伐炎帝榆罔也。《逸周書·史記解》曰:“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號炎帝。亦曰坂泉氏。”

值夏族生死存亡之際,“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毅然號召夏族各氏族團結御外。直至河北涿鹿之戰止。

蚩尤在涿鹿之戰失敗後,其所率領九黎之族,或大部潰散各地,該族戰後已無繼起之領導,故各族一蹶不振。《尚書·堯典》所載之黎民,蓋當是涿鹿戰後黎族潰散遺民。夷族亦在此後加入夏族之聯盟,尊黃帝為共主。

因涿鹿戰後黃帝不斷四出征討“服牛乘馬以利天下”,九黎之族活動範圍逐漸縮小,加之自伏羲氏時代所形成的文化高邁之氣派,各地之黎族,於是逐漸與夏族同化,自此,黎民、百姓一體開創了華夏民族萬世之基,而諸先民所形成之中華文化亦如東方日出、光照泰山之巔,照耀四海,輝耀世界諸邦。(文圖/善業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