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吟系列·黎民

“何心慰黎民,山川朝出云。

精诚动天地,丹恳在词文。

南亩苗初槁,西郊雨已纷。

林峦添郁郁,草木共欣欣。

上真何以报,惟把宝香焚。”

云中吟系列·黎民

天得一以清,民得一以宁。

黎民一词最早见于《书经》,《尧典》曰:“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以“百姓”和“黎民”分别言之。《诗经·大雅·云汉》云:“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故可知在上古黎民和百姓是有区别的。

对于黎民之说法,历代典籍中,一说因黑发得名。蔡沈集传:“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孟子·梁惠王上》:“黎民不饥不寒。”朱熹所注为“黎,黑也。黎民,黑发之人,犹秦言黔首也。”一说原来指九黎族之民。杨筠如《尚书覆诂》:“黎民当即九黎之民。

读先秦遗文,切以为黎民指九黎族之民,比较符合当时之情状。《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传说当时炎帝神农氏活动于夏族之活动区域,为夏族(也称“夏”、“诸夏”,又称“华”或“诸华”,华、夏一体)之领袖,主要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即今陕西、山西、河南大部、山东西南大部;少皞氏活动于夷族之活动区域,为夷族之共主,主要活动在渤海湾、黄海沿岸,即今朝鲜、辽宁、河北、山东曲阜以东、江苏苏北一带;蚩尤氏活动于黎苗之活动区域,为黎苗族之共主,主要活动在今河南中南部、安徽、湖北、湖南、江西一带,《战国策·魏策》魏吴起对魏文侯说:“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 呈三足鼎立、犬牙相错之势。

因夏族由北而南,黎族由南而北,夷族由东向西、向南。故夏、黎之间争斗尤巨。黎苗之蚩尤与炎帝榆罔之战,由此发生。《归藏启筮》载:“蚩尤出自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空桑在今山东西北部或西南部,伐空桑即指伐炎帝榆罔也。《逸周书·史记解》曰:“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号炎帝。亦曰坂泉氏。”

值夏族生死存亡之际,“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毅然号召夏族各氏族团结御外。直至河北涿鹿之战止。

蚩尤在涿鹿之战失败后,其所率领九黎之族,或大部溃散各地,该族战后已无继起之领导,故各族一蹶不振。《尚书·尧典》所载之黎民,盖当是涿鹿战后黎族溃散遗民。夷族亦在此后加入夏族之联盟,尊黄帝为共主。

因涿鹿战后黄帝不断四出征讨“服牛乘马以利天下”,九黎之族活动范围逐渐缩小,加之自伏羲氏时代所形成的文化高迈之气派,各地之黎族,于是逐渐与夏族同化,自此,黎民、百姓一体开创了华夏民族万世之基,而诸先民所形成之中华文化亦如东方日出、光照泰山之巅,照耀四海,辉耀世界诸邦。(文图/善业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