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資論輩”你遇到過嗎?始於魏,被提出也是無奈之舉

“排資論輩”你遇到過嗎?始於魏,被提出也是無奈之舉

現在社會中,無論是工作中或是在學習中,其實都會有一種默認的“潛規則”——排資論輩。有時候在職場上不是你能力強就夠了,很多時候,一些“前輩”都會告訴你,年輕人要多鍛鍊才能早日獨當一面。

不知道你是否遇到過呢?

“排資論輩”你遇到過嗎?始於魏,被提出也是無奈之舉

其實“排資論輩”這種說法其實是源於《魏書》第六十六卷的《崔亮傳》,沒錯,就是他崔亮最早提出的這個概念用於官員的選舉。

“尋除殿中尚書,遷吏部尚書。時羽林新害張彝之後,靈太后令武官得依資入選。官員既少,應選者多,前尚書李韶循常擢人,百姓大為嗟怨。亮乃奏為格制,不問士之賢愚,專以解停日月為斷。”

“排資論輩”你遇到過嗎?始於魏,被提出也是無奈之舉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朝廷之中武官眾多,權勢龐大,太后下令要在這些武官中選出在中央和地方任職的人,官位名額有限,但是應選的人卻很多,上一位吏部尚書按照原本的辦法進行選拔,遭到了眾人的怨恨,新任的吏部尚書崔亮便上奏提出,不管官員的文采和對應的能力,只論年齡輩分進行官員的選拔任命,這邊是最初“排資論輩”的起源,比現在更加直白。

“排資論輩”你遇到過嗎?始於魏,被提出也是無奈之舉

這種做法實施之後,解決了武官們任命的問題,但是卻也有不少人對此不理解,並向崔亮提出了疑問,這樣真的合理嗎?

隨後崔亮才給出了解釋,原來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排資論輩”你遇到過嗎?始於魏,被提出也是無奈之舉

“汝所言乃有深致……今勳人甚多,又羽林人選,武夫崛起,不解書計,唯可彍弩前驅,指蹤捕噬而已。忽令垂組乘軒,求其烹鮮之效,未曾操刀,而使專割。又武人至多,官員甚少,不可週溥。設令十人共一官,猶無官可授,況一人望一官,何由可不怨哉!吾近面執,不宜使武人入選,請賜其爵,厚其祿。

“排資論輩”你遇到過嗎?始於魏,被提出也是無奈之舉

既不見從,是以權立此格,限以停年耳。昔子產鑄刑書以救弊,叔向譏之以正法,何異汝以古禮難權宜哉!仲尼雲:德我者亦《春秋》,罪我者亦《春秋》。吾之此指,其由是也。但令當來君子,知吾意焉。”

“排資論輩”你遇到過嗎?始於魏,被提出也是無奈之舉

這段話便是崔亮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了解釋,如今這種時代,很多人的功績都是來源於戰爭,習武之人勢力龐大,不懂文字也不會寫寫算算,這種人怎麼能將國家治理好呢?由於官員名額有限,而朝廷又不同意用封爵加祿的方式給這些人獎賞,為只能除此下策,用年齡來限制他們進入官場把持朝政,其實也只是權宜之計而已。

“排資論輩”你遇到過嗎?始於魏,被提出也是無奈之舉

想必看完這些,大家就都明白了崔亮的初心其實只是為了安撫住有功之人的同時杜絕武夫掌握國家大權的一種策略,不過他也沒有想到這樣“排資論輩”的規矩便一直流傳了下去,直至今天仍舊屢見不鮮。

不知道你是否也遇到過這種“排資論輩”的事情呢?對其有什麼看法呢?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