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资论辈”你遇到过吗?始于魏,被提出也是无奈之举

“排资论辈”你遇到过吗?始于魏,被提出也是无奈之举

现在社会中,无论是工作中或是在学习中,其实都会有一种默认的“潜规则”——排资论辈。有时候在职场上不是你能力强就够了,很多时候,一些“前辈”都会告诉你,年轻人要多锻炼才能早日独当一面。

不知道你是否遇到过呢?

“排资论辈”你遇到过吗?始于魏,被提出也是无奈之举

其实“排资论辈”这种说法其实是源于《魏书》第六十六卷的《崔亮传》,没错,就是他崔亮最早提出的这个概念用于官员的选举。

“寻除殿中尚书,迁吏部尚书。时羽林新害张彝之后,灵太后令武官得依资入选。官员既少,应选者多,前尚书李韶循常擢人,百姓大为嗟怨。亮乃奏为格制,不问士之贤愚,专以解停日月为断。”

“排资论辈”你遇到过吗?始于魏,被提出也是无奈之举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朝廷之中武官众多,权势庞大,太后下令要在这些武官中选出在中央和地方任职的人,官位名额有限,但是应选的人却很多,上一位吏部尚书按照原本的办法进行选拔,遭到了众人的怨恨,新任的吏部尚书崔亮便上奏提出,不管官员的文采和对应的能力,只论年龄辈分进行官员的选拔任命,这边是最初“排资论辈”的起源,比现在更加直白。

“排资论辈”你遇到过吗?始于魏,被提出也是无奈之举

这种做法实施之后,解决了武官们任命的问题,但是却也有不少人对此不理解,并向崔亮提出了疑问,这样真的合理吗?

随后崔亮才给出了解释,原来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排资论辈”你遇到过吗?始于魏,被提出也是无奈之举

“汝所言乃有深致……今勋人甚多,又羽林人选,武夫崛起,不解书计,唯可彍弩前驱,指踪捕噬而已。忽令垂组乘轩,求其烹鲜之效,未曾操刀,而使专割。又武人至多,官员甚少,不可周溥。设令十人共一官,犹无官可授,况一人望一官,何由可不怨哉!吾近面执,不宜使武人入选,请赐其爵,厚其禄。

“排资论辈”你遇到过吗?始于魏,被提出也是无奈之举

既不见从,是以权立此格,限以停年耳。昔子产铸刑书以救弊,叔向讥之以正法,何异汝以古礼难权宜哉!仲尼云:德我者亦《春秋》,罪我者亦《春秋》。吾之此指,其由是也。但令当来君子,知吾意焉。”

“排资论辈”你遇到过吗?始于魏,被提出也是无奈之举

这段话便是崔亮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解释,如今这种时代,很多人的功绩都是来源于战争,习武之人势力庞大,不懂文字也不会写写算算,这种人怎么能将国家治理好呢?由于官员名额有限,而朝廷又不同意用封爵加禄的方式给这些人奖赏,为只能除此下策,用年龄来限制他们进入官场把持朝政,其实也只是权宜之计而已。

“排资论辈”你遇到过吗?始于魏,被提出也是无奈之举

想必看完这些,大家就都明白了崔亮的初心其实只是为了安抚住有功之人的同时杜绝武夫掌握国家大权的一种策略,不过他也没有想到这样“排资论辈”的规矩便一直流传了下去,直至今天仍旧屡见不鲜。

不知道你是否也遇到过这种“排资论辈”的事情呢?对其有什么看法呢?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