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攀枝花人都不知道的“渡口市第一砖厂”

1964年9月,攀枝花建设史上召开了著名的“大田会议”,会议决定之一就是由云南和四川两省各自建立一个机制砖瓦厂,以保证随后建设用砖需要。

接下来的厂址选点和泥样分析工作结束后,云南决定在仁和镇组建第一砖瓦厂,四川决定在乌龟井(西区)组建第二砖瓦厂。

第一砖瓦厂由云南省楚雄州和云南省建材局筹建,最初命名“渡口砖瓦厂”,是按县级单位筹建的全民所有制企业。

1964年10月完成了厂级领导班子搭建,由楚雄州粮食局局长任厂长,昆明砖瓦厂厂长任党委书记、大姚县副县长和云南砖瓦厂劳动人事科长任副厂长。1964年11月,开始启用楚雄州颁发的“渡口砖瓦厂”印章。

其实在“渡口砖瓦厂”筹建的同时,云南省为了完成先期修建“渡口招待所”的任务,于1964年11月在仁和建立了“仁和砖瓦厂”,这是一个临时性的手工生产的小型砖瓦厂,建土窑1座,原定任务完成后解散,但后期由于攀枝花建设需要,仍然维持生产。直到1965年7月,该厂正式并入“渡口砖瓦厂”,240名职工也随之并入,合并后的整个砖厂由楚雄州正式移交渡口市,改名“渡口市第一砖厂”,使用渡口十号附十二号信箱。

许多攀枝花人都不知道的“渡口市第一砖厂”

在机制砖生产线建成投产前,一砖厂全是“土窑”制砖,当时配备了用于踩泥的水牛24头,马车1辆,骡马2匹,水泵1台,修复旧窑2个,新建土窑4个,年生产红砖能力240万块。这期间,一砖厂的组织机构为:厂部设办公室、基建设备组、生产计划组、供销运输组、财务会计组、劳动工资组、行政生活组,下设土窑生产的一、二、三、四、五、六窑和修建队。

1964年11月开始筹建的轮窑,由云南省勘察设计院设计,建工部华北三公司承建。原设计建设18门、38门轮窑各1座,年产机砖2000万块。施工中,在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建议下,改建为20门和38门轮窑各1座,扩大了生产能力,还节约了投资20万元。

1965年5月,一号制砖机建成。

1965年6月,20门轮窑正式投产,点火烧转。紧接着38门轮窑开始建设,并于同年8月投入使用。砖厂其他配套设施也全部完成,一砖厂全面建成。生产组织机构调整为:半成品车间、干燥车间、成品车间、机修车间。

一砖厂在全面建成后的1965年,职工人数达到最多的901人,后基本保持在650-700人之间。1965年3-5月,从云南砖瓦厂、昆明砖瓦厂、北京窦店砖瓦厂、天津砖瓦厂、天津建材机修厂等单位调入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30余人。1965年8月,70人调入渡口水泥厂,30人调往建工指挥部木材加工厂。

许多攀枝花人都不知道的“渡口市第一砖厂”

1968年,为满足实际需要建设的第二台制砖机建成投产。

1969年,建设完成干燥窑1座,解决了雨季砖坯干燥问题,从此雨天也能生产砖坯了。

1971年,因制砖土源逐年减少,开始转产页岩砖。

1973年,将原38门轮窑改造成为有2条道的隧道窑,使劳动强度和效率大大改善。

建市初期,砖的的用量很大,政府对砖实行计划供应,统一调拨。供求矛盾的突出导致每天天未亮就有汽车到砖厂排队等候拉砖了。所以当时一砖厂职工为了多出、快出砖,顶着高温生产,头发烧焦、手烫起泡是常有的事。

那时的一砖厂很是红火,地位也相当重要,因而在1965年和1966年,煤炭文工团和中央歌舞剧团来渡口慰问时,都在一砖厂演出过。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不仅在台上演出,还在台下到厨房中给炊事员演出,极大鼓舞了一砖厂的职工。

许多攀枝花人都不知道的“渡口市第一砖厂”

制砖对泥土的消耗是巨大的,一砖厂土源在持续消耗多年后也越来越紧张,不得不考虑转产问题。

1978年6月,为了进一步解决转产问题,曾派干部、工人11人去辽宁省鞍山市粉末冶金厂学习,返厂后虽试制成粉末冶金原料,但无力加工为成品,产品又无销路,遂改产民用陶瓷。

1978年底,土源耗尽,经市政府批准于1978年10月31日终止生产经营。陶瓷车间移交给市郊区(仁和区)工业局经营管理,其余人员成建制转为渡口市市政工程公司(移交时有650人)。

从1964年到1978年10月,一砖厂累计生产红砖3.48亿块,瓦448万片,为攀枝花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砖厂半成品车间改码小组组长杨桂兰,是攀枝花特区第一批市级劳模,“六金花”之一,被誉为“知难而上的好姑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