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工业和康养相得益彰

□本报记者 徐杨

近段时间,攀枝花喜事频频——

7月30日,我市与四川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科技成果在攀转移转化,共建钒钛产业创新平台,共同推进攀枝花康养产业发展,推动攀枝花资源与四川大学科研、人才、教育、医疗卫生优势深度融合,促进我市高质量发展。

8月15日,攀枝花第二届国际芒果采摘节暨推介会举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嘉宾来到攀枝花,感受“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魅力。

攀枝花,一座因工业而兴的城市,如今正凭借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气候资源,通过改善环境、引进人才等,在工业强市与康养产业互为环境、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

智力引进

2004年,攀枝花登上“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榜单。痛定思痛,攀枝花迅速打响“蓝天碧水”保卫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力做好污染物总量减排,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挺进。

2010年,攀枝花市被省政府授予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2016年,攀枝花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经过10多年的努力,如今的攀枝花,天蓝了、水清了、空气清新了,已成为“中国钒钛之都”“中国阳光花城”“中国康养胜地”。

在“铁腕治污”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坚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必须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工业提档升级,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的变好,更加凸显出了攀枝花温度、湿度、海拔高度、洁净度、优产度、和谐度的“六度禀赋”。自2012年提出“阳光康养旅游”概念、启动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攀枝花全域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关注攀枝花、来到攀枝花。

来自市委人才办统计数据显示,近3年来,我市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1928人,获批21个引进国外智力项目计划。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各级各类人才25.29万人。

围绕钒钛、康养产业发展,我市深入实施“钒钛之光”工业人才、“情满金沙”康养产业人才、“工匠攀枝花”技能人才等培养工程,已初见成效,全市现有钒钛产业人才达4万余人、康养产业人才达7万余人。

8月15日,在国家钒钛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碳硫分析室,工程师曾晖正在检验钢铁样品的碳硫含量。作为国检中心的质量把关员,曾晖专注工作,对检测结果要求很高。曾晖是我市从四川大学引进的一名化学博士,2016年来到攀枝花后,国家钒钛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他提供了稳定且符合专业特长的工作平台。“在外求学时我就十分关注攀枝花的发展。”曾晖说,“如今攀枝花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工作环境深深地吸引了我,希望能够发挥所学,为城市发展略尽绵力。”

产业提升

人才的到来,为攀枝花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动力。在人才推动下,攀枝花以创新为引领,以变革为路径,积极突破技术和思维瓶颈,努力走出钢铁产业“一业独大”的困境,将钒钛、阳光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众所周知,攀枝花钒、钛的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世界第三位,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并不算多。对此,我市将钒钛、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列为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等,促进工业经济多元发展、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市已建成规模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钒产品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钛原料基地、全流程钛工业基地;钒钛高新区建成区创造出每平方公里近30亿元产值、人均产值150万元的效益。如今,全市钒钛及相关产业产值近千亿元,机械制造业产值近200亿元。

人才的引进,加速提升了攀枝花科技创新的能力。目前,我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3件,居全省前列;科技成果转化率年平均保持在75%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我市完成高新技术产值近500亿元,技术合同认定登记3.1亿元,全年完成专利申请2797件,发明专利1300件。2016年至2017年新增专利实施项目710项,新增产值153.34亿元。

(下转2版)

(上接1版)同时,我市建成了国家钒钛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国家级试点联盟,建成重点实验室15家,企业技术中心2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6家。

在康养领域,目前,我市以阳光康养产业为主的景区景点、运动健身、康复治疗、医疗保健、文化创意等业态蓬勃发展。2012年至2017年,依托康养产业,我市年接待游客总量从852万人次增加至23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66.85亿元增加至279.31亿元。康养产业活力充分释放,发展动能全面激活。

如今,攀枝花的工业和康养互为环境、良性互动、协调发展,驱动着攀枝花经济列车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疾驰。2016年,攀枝花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留住人才

攀枝花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依托康养产业发展所形成的良好环境等优势,积极引进和留住高端人才和高科技项目,全力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加快解决重大科技攻关能力较弱、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不高的短板和不足。

2017年,我市以构建“孵化平台”“众创空间”为重点,深入开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活动,推动重点产业领域发展,建成各类孵化载体23家,初步建成覆盖全市的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全市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00家,开展引智项目8项,促进240名以上大学生创业。积极完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园,对已有创新创业平台提质增效,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

同时,我市大力推进科技金融融合,积极申报四川省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全市各部门、各县(区)积极开展各类创新论坛、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以及创业创新大赛、展览展示等活动,引导市民增强创新创业意识。

2017年11月底,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市委、市政府出台《攀枝花人才新政七条》,实现了对高职学生、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银发人才等各类人才支持全覆盖,形成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的支持全链条。

“攀枝花聚才、爱才、重才,产业发展和平台建设充分激发了各类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也让更多人才吃下‘定心丸’,愿意留在攀枝花展示才华。”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助推康养

城市加快转型,工业提档升级,环境质量提升,有力促进了康养产业的蓬勃发展。攀枝花以此为契机,不断汇聚人才、聚集人气、打通人脉,寻求更长远的高质量发展之计。

2018年7月6日,攀枝花至南京直飞航线开通,首批65位乘客来到攀枝花,其中许多人都有亲人、朋友、战友等在攀枝花工作、生活。75岁的曹余德老人第一次踏上攀枝花就深深地爱上了这里。曹余德说,想不到以工业闻名的攀枝花,如今已成为一座集工业文明、生态绿色、康养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

目前,攀枝花依托资源优势,在国内率先创建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成为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四川省首个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入选“中国十大避寒名城”“中国最佳养老城市50强”“中国阳光康养示范城市”“全国呼吸环境十佳城市”。

品牌背后是效益。有了人气,有了人脉,到攀枝花康养的外地游客逐年增加。2017年,攀枝花接待游客总量达到2317万人次,其中仅春节黄金周,全市共接待游客157.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亿元。如今的攀枝花,已成为人们心中理想的康养旅游目的地。

2017年,攀枝花市发布13项康养产业地方标准。此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实现了攀枝花市标准化工作与康养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康养产业发展质量“有标可依”,标志着攀枝花市向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如今,我市正按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对攀枝花作出的定位,加快打造进出川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积极完善基础设施,为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奠定坚实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