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淝水之戰秦軍失敗的真正原因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率軍87萬進攻東晉,在淝水發生大戰,由於秦軍後方有人在喊“秦軍敗了”,而導致秦軍大敗。但是隻憑一句話就能使得一支大軍崩潰嗎?實則不然,下面就由小編來略作解析。

看似強大的前秦實則充斥著各種矛盾

前秦皇帝苻堅在位前期不得不說是位十分有才能的君主,雖說前秦是由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政權,但是苻堅任用漢人王猛做謀士。政治上採用了漢族的封建王朝的制度,整頓吏治,打擊豪強;在經濟上新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採用與民休息的政策;文化上提倡儒學,發展教育。通過這些措施,前秦國力大增,先後滅掉前燕,前涼,最終統一北方。

解析淝水之戰秦軍失敗的真正原因


但是統一的前秦民族關係複雜,鮮卑人,羌人,羯人混雜在長安附近,但是這些都是因為戰爭失敗而被迫在此。另外,眾多投降的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充斥朝堂,並得到重用,如慕容垂。慕容垂是前燕重臣,被迫投降,並且一心想要復國,曾今力勸苻堅伐晉。事實證明,這些人無非是在利用苻堅。淝水之戰時,慕容垂率軍三萬,竟原地不動,戰後,“唯垂軍獨全”。淝水之戰大敗後,這些人紛紛建國稱帝,北方又再次大亂。公元384年,慕容垂成功建立後燕。

再者,由於連年戰爭,人民產生厭戰的心理,軍隊士氣低落。本該休養生息,但是,苻堅為了發動戰爭,在全國範圍內大量徵兵,徵調物資,這無疑是給剛剛經歷完戰爭的北方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據資料顯示,前秦的87萬大軍中,民族成分也很混雜,顯然這種情況下的前秦很難做到團結一心,在沒有解決內部民族矛盾的情況下,貿然發動戰爭,但也只是一團散沙,失敗也是遲早的事情。

作為統治者的苻堅產生了驕奢思想

公元375年,曾經為苻堅立下汗馬功勞的謀士王猛死去,此後,苻堅心裡更加驕傲,對於忠臣的諫言,反而不願意再聽,對於那些阿諛奉承的小人卻更加信賴。據《資治通鑑》記載,

群臣皆出,獨留陽平公融,謂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過一二臣而已。今眾言紛紛,徒亂人意,吾當與汝決之。”對曰:“今伐晉有三難:天道不順,一也;晉國無釁,二也;我數戰兵疲,民有畏敵之心,三也。群臣言晉不可伐者,皆忠臣也,願陛下聽之。”堅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復何望!吾強兵百萬,資仗如山;吾雖未為令主,亦非闇劣。乘累捷之勢,擊垂亡之國,何患不克,豈可復留此殘寇,使長為國家之憂哉!


此時的苻堅可以說什麼忠言逆耳也聽不下去了,即使他的弟弟苻融已經將此中利弊闡明的很清楚了,但是苻堅仍然一意孤行。對於那些懷有野心的人,如慕容垂等人,勸他發兵進攻,他卻感到很高興,說“

與吾定天下者,其惟卿耳”。一個連親人勸諫都不聽的人,反而相信這些降臣,如此剛愎自用,或許只有失敗才能讓他清醒。

解析淝水之戰秦軍失敗的真正原因


不僅如此,在生活上,苻堅也開始追求奢侈。《晉書》記載

堅自平諸國之後,國內殷實,遂示人以侈,懸珠簾於正殿,以朝群臣,宮宇車乘,器物服御,悉以珠璣、琅玕、奇寶、珍怪飾之。


驕奢心理日漸腐蝕著一顆曾經銳意圖強的心,使得他很難用理智的思維來思考問題

戰前,苻堅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戰略規劃

苻堅自認為自己有“百萬大軍”,“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征服東晉也不過是輕而易舉。雖說擁有龐大的軍隊數量,但一開始,就未能做好充分的佈置。當前鋒軍隊到達淝水時,大部隊卻還在遙遠的後方,顯然,這“百萬大軍”在這個時候有些不夠數。這種弊端,最後還是被苻堅所信任的朱序私下告知謝安。不僅如此,相比較東晉的軍隊而言,一直在北方作戰的前秦,只有步兵和騎兵,沒有水軍,無異於趕鴨子上架。

自古以來,驕兵必敗,在他的前鋒軍被東晉全殲後,士氣大跌,苻堅也產生了害怕心理。在他登壽陽城,遠望八公山,竟以為山上的草木都是敵軍。“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代雄主也因此留下了千古笑話。而後來的決戰中,只因秦軍後方傳來“秦軍敗了,秦軍敗了”,幾十萬大軍不攻自破,自相踩踏,全軍潰敗。戰前沒有準備,戰後沒有應對,失敗是必然的。

解析淝水之戰秦軍失敗的真正原因


東晉一方準備充足,以少勝多

首先,我們都知道東晉方參戰主力為謝玄組建的八萬北府兵,身經百戰,實力強悍,絕對的精銳之師。統帥是東晉的重臣謝安謝玄。戰前,苻堅派遣朱序企圖勸降謝安,誰料朱序告訴謝安,應該先發制人,擊潰秦軍的先鋒部隊。要知道,對於秦軍的“百萬大軍”,謝安也並沒有十足的把握。謝安原先的戰略是堅守不戰,待其疲憊時再進行反攻,此時聽到這個消息後,決定主動出擊。

解析淝水之戰秦軍失敗的真正原因


十一月,取得洛澗大捷,一舉殲滅前秦五萬人馬。晉軍士氣大振,反觀前秦,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士氣大跌。

十二月,兩軍對峙淝水。謝安派人前往秦軍,告知苻堅,希望後退,讓出渡河之地,然後再進行決戰。苻堅原本打算半渡而擊之,結果晉軍趁機渡水突擊,此時秦軍後方,傳來“秦軍敗了”,原本士氣不振的秦軍直接崩潰,晉軍全力出擊,大敗秦軍,斬殺苻融。最終晉軍以少勝多,取得完全勝利。這場戰役對後世兵家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作為一場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而載入史冊。

評價

苻堅在內部問題眾多的情況下,貿然發動戰爭,雖然有統一天下的野心,但是卻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即使成功了,最終也不過是個拼湊的豆腐渣工程。

後人有詩評

百萬南征幾馬歸,叛亡如蝟亦何悲。

賓擒敵國諸戎主,更遣權兵過在誰。

—周曇

資料選自

《晉書》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