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的作者李紳是個什麼樣的人?

守鐲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唐代詩人李紳寫下的兩首《憫農》,現如今已經成為了大部分人的啟蒙唐詩。而作者李紳悲天憫人,敢於為農民發聲的可貴品質,也向來為人們所稱道。

不過,當後來李紳官至宰相,已經有能力改變農民生活狀況的時候,他似乎成了一名殘酷的剝削者,不再奉行“憫農主義”了。李紳這樣的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

(憫農)

要搞清楚這件事,就得從李紳的《憫農》說起。

李紳出身官宦世家,其曾祖父是中書令李敬玄,地位顯赫。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隨著後來李氏家族漸漸遠離權力中心,等李紳出生時,他的父親李晤已經只能擔任縣令這樣的小官了。

李紳自小便有再次振興家族的志向。他勤奮學習,終於在後來中了進士,成為了當時的翰林學士。

有一年夏天,李紳回到亳州探訪親友,恰好碰見了同年中榜的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兩人作為文人詩友,又是多年不見,自然免不了要交流一番。

當二人踏上亳州城東的觀稼臺後,李逢吉眺望遠方,心有所感之下,當即吟詩一首,詩的最後兩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這意思是說,假如升官就像登臺一樣簡單就好了。

而李紳則將目光投到了田野中忙碌的農夫身上,在看到他們汗如雨下、辛苦耕耘莊稼的情景後,一時感慨萬千,於是他便吟出了流傳千古的《憫農》兩首。

(李紳)

在聽得這兩首詩後,李逢吉不禁在一旁拍手叫好,並且他還希望李紳能將這兩首詩寫下來送給自己,以留存今日同遊的情誼。

實際上,李逢吉在聽到“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一句後,心中就已經打好了算盤。這句詩表面上是在悲痛農夫,但其實是在暗指朝廷無能。像這種大逆不道的詩句,正好可以成為李逢吉高升的墊腳石。

於是在回京之後,李逢吉當即將李紳的詩句呈給武宗,告發李紳寫反詩。不過,武宗在見到詩句後,卻認為自己“久居高堂,忘卻民情”,反而李紳的詩是一種適時的提醒。李紳由此而得到了晉升。

或許是這一個險惡的朝廷傾軋,讓李紳心驚膽戰,從此他性情大變。開始變得為官暴戾,常常提升稅目,魚肉百姓。而當日那位憫農傷時的那一份“初心”,已然早已記不得了。

(劉禹錫像)

李紳在擔任淮南節度使期間,當地百姓整日擔驚受怕,很多人甚至背井離鄉,選擇奔逃向外地。而當下屬向李紳稟報此事之後,李紳卻反而說:“用手捧麥子,飽滿的總會在下面,而那些秕糠隨風而去,根本不值得在意。”

除此之外,《云溪友議》中記載,李紳在發跡前,常常到一個名叫李元將的人家中做客,並且稱呼李元將為叔叔。而後來當李元將想反過來巴結他的時候,哪怕李元將自降輩分,稱自己為“弟、侄”,李紳都是不屑一顧。一直到李元將把自己稱作“孫子”,李紳才終於接受。

而劉禹錫的《贈李司空妓》一詩中,也表現出了李紳生活奢侈的一面。這個故事是說,劉禹錫受邀到李紳府上做客,李紳的歌伎將劉禹錫深深吸引。因此劉禹錫希望李紳將歌伎賜給自己,於是他寫下了“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這樣的詩句。意思是說,李司空見慣了這些排場,心中毫無波瀾,而我這個蘇州來的刺史,卻早已經被吸引得斷腸了。後來詩中的“司空見慣”,則成為了一個漢語成語,形容看得多了不足為奇。

李紳背叛了自己的“初心”,最終也沒有得到好下場。最終,在朝廷傾軋中,李紳受到“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懲罰,也算是報應吧。

(參考資料:《舊唐書》《云溪友議》《唐才子傳》)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紳出身在唐朝一個書香世家,祖上也做過高官,到了李紳這一代,開始沒落,這是因為李紳父親在他6歲時候就死了,留下孤兒寡母,生活甚是辛苦,因此李紳對農民的勞苦有很深的體會,在他青年時代他就寫出了上面那首《憫農》。

後來李紳因為才華,考中進士,從國子監助教最後做到了宰相,可以說他的仕途是比較順利。可是也是在這段時間,他的一些揮霍、小心眼的故事被很多野史記載。我們下面就取一些故事來看看:

又說李紳當上大官後,生活開始漸漸奢靡起來,最誇張的是說他很喜歡吃雞舌,一餐要吃一盤,因此每頓飯基本上就有三百多隻雞要遭殃,真是人見人怕,雞見雞亡。其實這個故事很大概率是編排的,因為真要每天吃三百多隻雞那估計全唐朝的雞都要被李紳吃完了,不過李紳當上大官後,生活上有一些揮霍應該也是事實,畢竟有錢了,過一點享受的生活也是無可厚非的

還有說李紳年輕時有個好朋友叫李元將,

後來他發跡了,李元將為了巴結他,自稱為“弟”,李紳都不高興,後來自稱為“孫”,李紳才勉強同意。這故事要是真的,那真的就是一副暴發戶的嘴臉了。可是事實是這樣?

我們看看另一個故事,李紳年輕時候由於參與黨爭,被敵對的一個叫張又新彈劾。後來這個張又新也因為黨爭被罷官,在還鄉途中遭遇翻船兩個兒子都被淹死了。這時候正好李紳在他的家鄉當官,他怕被報復,就給李紳寫了信表示自己的歉疚。李紳很同情他,後來還如好朋友一般接待他。

所以李紳這個人也是相當複雜,我們看《憫農》覺得他是一個好的詩人,但他更多的是一個政治家。他有美名也有惡名,他年輕時候很同情農民,當官後也很揮霍,他有時候很刻薄,有時候卻也很大度。這或許才是一個人的真實面貌。


笑笑歷史館


其實李紳除了這個“鋤禾”的詩句,還有一個姊妹篇“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那首,二者皆以《憫農》為題;

李紳這個人,並沒有我們想的那樣,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他生活並不簡樸,反而十分的奢侈;據說李紳愛吃雞,他只愛吃雞舌,一次吃一盤,這得需要多少雞,才能湊夠一盤雞舌呀?!這兩首詩也不是他從事勞作有感而發的,而是跟別人把酒言歡的時候,看見遠處的農夫在勞作,有感而發寫下來的。


李紳這個人生於官宦之家,擁有良好的教育;年紀輕輕就中了進士;但總的來看,李紳的仕途並不順利,起起跌跌;


李紳生活的時代是唐朝晚期,牛李黨爭非常厲害的時期,李紳跟李黨黨魁李德裕關係好,他的仕途也跟李黨的得勢和失勢,程正相關。


李紳任職地方,政績還是不錯的,口碑也有;可是壞事就壞在他的臭脾氣上;行事霸道,完全不考慮別人感受;這麼著,李紳得罪了不少人;可最要他命的是死後,也被清算。就是他在任淮南節度使任上,江都尉吳湘受賄一案,但被行事果斷的李紳匆匆把吳湘判處死刑,並執行了;後來牛黨得勢,吳湘受賄案又被翻出來,認為吳湘罪不至死,牛黨成功把案子翻過來了;李紳已死,但仍然被削去官職還有諡號,還規定李紳後人不得入仕為官。懲罰相當嚴厲。


在今天我們教科書中的《憫農》二首,很少詳細說它的作者;這完全與這兩首詩的意思背離。漸漸地我們對李紳瞭解少,只知道這兩首詩。


過去即歷史


李紳在人們的印象中是個對底層的農民心懷同情,滿懷深情的士大夫。

讓李紳名垂千古的是他寫的兩首《憫農》詩:其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其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李紳幼年時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在青少年時期便經常目睹底層農民日夜耕耘而不得溫飽的疾苦,內心深受刺激。這為他後來寫作《憫農》埋下了伏筆。

那麼,李紳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寫作《憫農》的呢?傳說有一年夏天,已經是翰林學士的李紳回家鄉亳州探親,恰遇同科進士兼朋友的浙東節度使李逢吉進京述職。兩人久別重逢,很是高興。於是二人在一起玩了起來。

這天,李紳和李逢吉一起到家鄉城東觀稼臺遊玩。二人馳目遠眺,美景盡收眼底,不禁心潮澎湃,詩興大發。

李逢吉看到眼前的美景,又聯繫到自身的處境,便吟了一首詩,其中兩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說的是,如果做官像登臺階一樣就好了。

李紳沒有表態,那時的他被另外一種景象吸引了。田野中,他看許多農夫在辛勤地耕作,這一幅景象瞬間就擊中了他的靈感,從小就目睹了這樣的情景,李紳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情感,脫口而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過了一會兒,感覺還沒有說盡,又說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在一旁的李逢吉聽到後直讚歎妙不可言。由此,在那個唐詩繁榮昌盛的時代,作為士大夫的李紳憑藉這兩首詩名垂千古。李紳也一直被作為憫農詩人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中。





青山居士說


說起李紳這個詩人,或許有人覺得陌生。但是提起“鋤禾日當午”這首詩,可以說是無人不知。

李紳生於官宦之家,曾祖父李敬玄早期是唐高宗李治的侍讀,後官至中書令,封趙國公,父親李晤曾擔任金壇,烏程,晉陵等地的縣令。可以說李紳是地地道道的官二代,但是在他六歲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於是李紳就和他的母親相依為命。但是在李紳15歲時,她的母親也去世了,李紳從此過上了流浪的生活。

也許是李紳曾經流浪的經歷,讓他有機會接觸底層百姓,有了深層的感受。所以李紳寫下了《憫農》這首詩,並被後來的唐武宗讀到。唐武宗很受感動,便封李紳未尚書右僕射。但是李紳在這個位置還沒坐熱乎時,就被小人給陷害,被貶到瑞州做司馬。李紳也許是在這個時期受夠了冷眼和漂泊,後來他的心思有了變化,他不想再過這樣的生活,他想往上爬。所以最後李紳投靠了李德裕門下,成為了李黨頭馬。

也就從這個時候,李紳一步步地走向權利的高峰,並且變得和以前就像是兩個人似得。

他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真的就像這首詩給我們的印象一樣嗎?今天就讓有書君帶大家一起走進李紳。

一、李紳士是一個貪圖享樂,在生活上非常奢靡的人

李紳做了大官後,奢靡享樂之心就騰騰地升起。什麼節儉啊,簡樸啊,統統都拋到腦後了,享樂才是他人生的追求。

他將自己的府邸修的非常的華麗,而且他還在府中養了很多歌女供他享樂。

劉禹錫有一次參加李紳的宴會,酒喝到酣處,李紳就把歌女叫出來起舞弄樂,供大家欣賞。其中一位美女和劉禹錫確認了眼神,劉禹錫就當場給姑娘寫了一首詩。“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其中司空見慣這個成語就是從這裡來的,司空是李紳的官名,司空見慣渾閒事,就是李紳對這種香豔紛奢的場景見的太多了。可見李紳平時的生活有多奢靡。

不過李紳也沒有辜負劉禹錫,直接把這個歌女送給了劉禹錫。這樣隨意地轉送歌女,可見他家裡當時養的歌女不少,他平時的生活有多奢靡。

而且李紳的奢靡還表現在他的飲食上,他的每頓飯基本上都要花費幾百貫錢,多的時候會上千貫。而且他還喜歡吃雞舌頭。但雞舌頭就那麼一點點,所以為了讓他吃的爽,每次廚子都會殺很多隻雞,以至於一吃雞舌頭,他家的後院的雞就堆積如山。而且這樣的奢靡,還真是讓人無法想象。

所以,那個寫出千古名句讓我們珍惜糧食的李紳,真是讓人看走了眼。而他本人卻因為高官厚祿,被奢靡享樂矇住了眼。

吃好的,住好的,每天花天酒地的肆意地享受著他的人生,肆意地浪費著糧食,金錢。

李紳終究是抵不過享樂主義的誘惑,忘記了自己曾經的初衷,忘記了勤儉節約的美德。而他也在享樂主義中一點一點地淪陷了自己。

二、李紳驕傲自大,當官後目中無人

年輕時李紳因為還沒有登上仕途之路,他和一個叫做李元的人關係很親近,並且李紳經常到他家裡去吃飯。

李元呢,因為年齡比李紳大,而且混的也比李紳好,所以李紳經常稱呼李元為叔叔。當然李元也是沒少接濟李紳,給了李紳很多的幫助。

可是李紳當官後,架子馬上就起來了。臉是說變就變,比翻書還快呢。

李元因為李紳發跡了,也就上門來找李紳。而且李元因為想巴結李紳自降了身份,謙卑的稱呼李紳士兄長。

李紳擺起譜來是沒完,他官職高了,可比李元不知高出多少,所以他對這個兄長這個稱呼不滿意。

而李元把自己降到侄子輩,稱呼李紳為叔叔,李紳還是不滿意。那臉拉的長的,那說話的語氣,一直逼著李元將自己降到孫子輩,稱呼李紳為爺爺,李紳才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他對自己的同窗好友也是如此,一次他朋友的奴僕跟其他市民在街上發生了衝突。結果他把奴僕和市民都給處死了,但是事還沒完,他把那個奴僕的主人也就是他的朋友也給抓來了。抓來之後,他厲聲問道為什麼來到此處卻不來拜見我。這樣的場面和態度,把李紳的好友嚇得直給他磕頭饒罪。不過李紳還是不解氣,最後把他同學給一頓好打,放了回去。

由此可見李紳這個人真是心胸狹窄,當了官之後更是發揮的淋漓盡致。他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恨不得把地位比他低的人都踩在腳下,讓他們臣服自己,巴結討好自己。李紳的醜惡嘴臉可以說一步步地顯露出來,真是一個心胸狹窄的小人心態。這樣的人會是一個好官就怪了。

三、李紳為官時非常陰狠,濫殺無辜

李紳又奢靡又自大,他能是一個好官嗎?接下來看看他的所做所為。

在李紳在淮南道當政時,學生們參加科考都是坐船來的。一般這個時候,船家都想漲船價,畢竟學生都急著趕路,漲一點錢也無關緊要。可是這次碰見了李紳,可能當年李紳也被船家欺負過,正好這次就來個新賬舊賬一起算。

可憐的船家,就因為一次提價,就這樣不明不白地被扔到揚子江裡淹死了。就算是坐地漲價,也罪不致死呀,李紳這個官當得也真是陰狠了點。

李紳曾經經手了一件大案“吳湘案”。因為當時他正巴結李德裕,而李德裕與吳湘有過節。所以在接到有人舉報吳湘貪汙受賄,強娶民女時,李紳是審都不審,找個理由直接將吳湘抓入監獄,並判處死刑。

從這可以看出李紳這個人還真是很殘忍陰狠的人,真是濫用職權,濫殺無辜。他有著一個非常極端的性格,處事不分青紅皂白,只是由著自己的性情。

就像前面他朋友的家僕和市民起衝突,他也是直接處死。當官不為民做主,況且李紳這種陰狠的性子,在他管理範圍的百姓也是很受罪的。可以說李紳為官,是沒有百姓不痛恨他的。

李紳奢靡,自大,陰險,這樣的他是不會留青史的。在歷史上他只是留下淡淡的幾筆,而且還是不好的評說。後來吳湘的案件又被重審了,發現吳湘並沒有強娶民女,雖然貪汙,但是款項也並不多,所以罪不致死。

雖然李紳那個時候已經去世了,但是朝廷依然對他追究了責任。削了他的官,並且讓他的子孫不能進入仕途之路。這樣的懲罰,對於李紳來說其實也是自作自受。

雖然李紳這首詩影響很大,我們也經常會用它教育孩子要勤儉節約。

但是我們還應該教育孩子,做人要厚道,要清清白白守住道德底線,有時候可能一念之差,就變得貪婪驕橫。偏離了初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李紳的這種兩面性人格,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的,同時也警示著我們每一個人,要謙虛踏實,不要被權力和利益迷失了那個原本的自我。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唐憲宗即位的時候,浙西節度使李錡主動提出要來京城覲見。但緊接著,一會兒說要來,一會兒又藉口不來,這是找樂子找到皇帝的頭上了。憲宗火大,命令他速來。李錡裝不下去,索性硬來,起兵造反。朝廷也不是吃素的,一個月就滅了這個亂來的戲精。

李錡原可以不走這條不歸路,如果能聽得進別人的勸。那個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當時正在他的幕府裡,擔任主管文案的掌書記。此人的才氣,李錡很欣賞,所以重用。

李紳卻是有苦說不出。boss越來越橫行不法,其他人都不敢進言,自己苦口婆心地再三勸說,也都做了無用功。左思右想,這份工資不好掙,有把性命玩脫的危險,於是打辭職報告,誰知老闆不批。

憲宗派使者傳旨,催促李錡履行諾言進京,他耍賴裝病。留後(節度使副手)王澹不想對抗朝廷,為他張羅啟程,竟被兇殘的李錡暗中唆使士兵剁成了肉醬。

可能覺得作死還不夠徹底,李錡又威脅使者幫自己糊弄皇帝,並讓李紳起草一份奏表,說弟兄們捨不得,地方上離不開,實在沒辦法啊,以後有機會再去京城自由行。

李紳坐在殺人魔王面前,一半是真,一半是裝,渾身亂抖如篩糠,寫字好像鬼畫符,浪費了好幾張紙。

李錡冷眼看他表演,陰森森地問:“你不怕死嗎?”用刀架著脖子,命令換紙繼續再寫。

結果還是鬼畫符。

生死關頭,有人出來做和事佬,說李紳不行,該換個真才子來寫這篇高難度應用文。李錡從善如流,把李紳這個“假才子”關進監獄,另找了一個不知死的文人寫表戲弄皇帝。

李錡的下場是造反失敗,沒去長安覲見皇帝,去了閻羅殿覲見閻王。李紳獲得自由後,有人想要替他揚名,他卻一臉愚忠:“我就是被內心強烈的正義感所驅使,不是圖名利。”

真是個聰明人,火坑堅決不跳,但又講究方式,以害怕減弱李錡的殺心。事後也不沾沾自喜,用偉光正的形象給自己加分。

這個聰明人的成長經歷,簡直是唐朝版的勵志故事。

李紳六歲喪父,全靠母親撫養長大。知書識字的李母不是普通的家庭婦女,不僅僅看《育兒寶典》,還親自教導兒子讀書。多少個耳提面命的春秋,多少個苦學不輟的日夜,慈母傳授得法,孝子領悟有道,終於學問大進。李紳身材短小精悍,當時號稱“短李”,“短李”會寫詩的名聲,漸漸遠近聞名,父母官蘇州刺史當然樂見自己的轄地出了一位少年俊傑,少不得沒口子地亂誇。

有了才學的資本,又有了大佬的慧眼加持,後面的路就好走了。李紳沒有辜負母親的心血,如願考取進士,踏入仕途。

李母去世的時候,李紳為她送葬,有隻烏鴉銜著靈芝飛落到靈車上,新《唐書》這樣記載。

皇皇史書收錄這種奇聞異事,也足見史官對於這個光榮媽媽的敬意。真假不論,偉大的母親當得起一切天賜的殊榮。

李紳的兩首憫農詩,幾乎婦孺皆知。“鋤禾”一詩著眼於農人的艱辛,另外一首則是抨擊了世道的不公: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

農夫猶餓死。

他貴為高官,能夠在當時寫出這種具有強烈現實意義的文字,說明不乏對於弱者的同情心,然而,傳統士大夫往往有著兩面性,一方面,關注底層小民的苦難;另一方面,不妨礙自己起居豪奢。李紳這樣的士大夫,往往有兩面性,不能簡單地以好壞來蓋棺論定。


輕讀經典


至少他種過地,懂得農民辛苦知道每一粒糧食來之不易,因此他寫出了這首五絕,道出勞動人民心聲。我認為至少是個有良心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