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互聯網企業世界前20強被中美壟斷?

老許


這個首先要了解互聯網,互聯網發展也才二三十年的時間,而且是經歷了電腦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


記得02年讀大學時,那時興起的門戶網站,是首波互聯網趨勢。那時候用的網易和搜孤,而且也產生也一大批的互聯網富豪。這個持續了十多年後,到了近幾年的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一部手機互聯把人們的生活方式是徹底的改變了,起碼是從衣食住行方面影響人的生活。移動互聯網幾何級別的人數遞增,真正的走進了流量時代,也是一個以新興科技勢力挑戰老牌西方科技的基礎。


當然這個是表象。從深層次看是中國社會對新興事物發展的一種需求,亦是一種追求。因為首波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其實就是人民對信息,資訊,交流的需求的一種最直接的體現,可以說中國是沒有什麼障礙。體現的就是門戶網站以及各論壇以及聊天室。


其實到了一段時間,感覺電腦互聯網是有所停滯的,可能也跟人民的適應性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關。因此移動互聯網的迅速崛起才讓人感覺到劇烈和深刻。因為移動互聯網就是對個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入侵,真正到了人的互聯。這個我覺得也是切合了國人的一個發展的需求,國人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力以及相應公司的競爭力決定的。因此當美團,騰迅,阿里巴巴等一批互聯網企業在風口中生存下來時,其所擁有的流量是不可以估量的,也說明他的體量是巨大的,也才是有了和美國競爭的資本。


星之火19502459


我們首先來看看前20榜單上的美國企業:蘋果、亞馬遜、谷歌、微軟、臉書、Netflix、salesforce(雲計算)、Booking Holdings(旅行)、paypal(跨境支付)、優步、ebay(電商)、愛彼迎。可以說大部分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企業,而且幾乎每家企業的服務範圍都不僅限於美國之內。作為各個領域的巨頭企業,他們無不擁有龐大的市場和高超的盈利能力,還有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影響力。蘋果、谷歌和微軟目前還無法被取代的操作系統壟斷,這方面美國人確實遙遙領先。你敢說大部分人離得開蘋果、微軟和谷歌嗎?

再來看看榜單上的中國企業:阿里巴巴、騰訊、螞蟻金服、百度、京東、滴滴、小米、美團、頭條。BAT當然還在領跑,就這份榜單看來,阿里巴巴在美國甚至全球的滲透性應該還是中國第一的存在。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崛起,絕非偶然,在全球互聯網發展緩慢地情況下,中國互聯網企業尤其是在生活服務方面的大力發展讓世界震驚。

而中美互聯網企業的確壟斷了前20強,究其原因:

首先,人口優勢。中美是世界上排名前兩位的互聯網大國,美國有3億人口,且英語世界通用,中國有13億人口。中美兩個國家的互聯網用戶數量佔整個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龐大的用戶基礎,這是互聯網公司能在兩國崛起的主要原因。

而由於人口帶來的互聯網用戶優勢,在中國,一個超級應用或者遊戲的橫空出世,瞬間就可以獲得上億用戶,擴張的邊際成本極低乃至趨近於零,因而巨大的市場規模可以很好地分攤研發成本,有利於創意和創新的源源推出。

其次,持續的技術投入能力。美國由於傳統市場較成熟,互聯網公司不斷拓展前沿技術應用領域,搶佔全球產業發展先機。隨著中國互聯網用戶規模增長的持續降速,人口紅利逐步消退,中國互聯網產業正逐步轉向挖掘技術紅利。

雖說世界上其他互聯網公司或許盈利不及上述企業,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價值。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還真不好說絕對的“壟斷”,沒準下一次迎來的又會是大洗牌呢?


界動傳媒


來看一份2018年的數據:

全球20大科技公司中,美國公司共12家;中國公司9家,分別是:阿里巴巴、騰訊、螞蟻金服、百度、京東、滴滴出行、小米,美團點評與頭條並列第20位。

而在2013年的時候,該名單中中國公司僅僅只有3家,並且還能看到名單中有2家韓國公司,1家日本公司,但現在的名單中只有美國公司和中國公司。

在該榜單中,已上市公司15家,未上市公司6家。榜單中的公司市值與估值總計5.9億美元,其中美國與中國公司分別佔比75%和25%。

榜單除了鮮明地反映出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強勢崛起、中美兩國在全球互聯網行業的兩強地位,也顯示出互聯網行業非常明顯的頭部效應。

排名前七位的公司佔了總價值的81%,它們的市值都在4500億美元以上。其中包括蘋果、Alphabet(谷歌母公司)、亞馬遜、微軟和Facebook五大美國巨頭,以及兩大中國公司:騰訊和阿里巴巴。

與此同時,底部14家公司的估值/市值僅佔總價值的19%,這一數據突顯出一家科技公司要走到價值的頂端是多麼困難。

更有趣的是,除了頂部的7家公司和底部的14家公司,名單中見不到估值在2000億美元到4500億美元之間的公司。頭部和尾部之間就像有一條鴻溝,難以跨越。

現在互聯網科技公司前20強被中美壟斷,主要還是基於技術實力。美國一直都是技術強國,也是聚集頭部企業最多的國家,而中國在近二十年以來,技術快速發展,進入互聯網時代更是迅猛,有些行業以及趕超美國,領先世界,這也是榜單變化的原因。


產品設計家


一句話總結:美國技術發達,中國市場廣闊!


美國互聯網技術驅動

美國的互聯網公司大部分是技術驅動型的。

開闢智能手機時代——蘋果;

電腦操作系統獨霸天下——微軟;

手機操作系統統治者——谷歌;

互聯網經濟運算的大腦芯片——英特爾和AMD;

敢讓火箭上天私人公司——SpaceX。

等等在某一領域都有世界壟斷性的技術。

這個可以理解電腦、互聯網、智能手機的起源都是在美國。


中國互聯網商業模式驅動

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依託不成熟但是巨大的市場,大都是模式驅動型的。

電商之王阿里巴巴,把傳統線下的商場做到了線上,改變了原有商品流通的模式,但是並不需要創新一種技術發明。

社交之王騰訊,把生活中人們交流的方式優化在一個程序上,方便了人們的溝通交流,但是並沒有發明一種顛覆式的溝通設備。

搜索之王百度,把國外成熟的搜索體系照搬過來就可以,不需要自己多麼大的開拓創新。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社會處在變革時期,恰巧趕上了互聯網的發展。

一、很多國內互聯網的興起,往往是因為某些傳統領域的固有的壁壘,互聯網公司只要在模式上進行顛覆,就能贏得市場。

比如移動支付為什麼國外發展不起來呢?因為國外信用卡支付特別發達方便,幾乎大小超市便利店都可以刷信用卡,人們轉換到手機支付的動力不足;

國內早期銀行一家獨大,發展動力不足,一些小城市鄉村,乾脆就直接放棄,人們只能用現金交易。但是互聯網公司看到了這個巨人懶惰丟下的市場,抓住了機會。

二、很多國外流行的模式和軟件,依託國內巨大的市場,只要照搬過來就行。

這個就不多說了,幾乎國內的互聯網公司開創性的模式,都是借鑑過來的。

三、重視經濟發展,其實一定程度上是放寬了管理尺度的。

很多互聯網公司早起其實都是存在法律原則上的問題的,比如淘寶網上早期假貨橫行,視頻網站盜版等等,這在很多國家直接就會關門。


暢步防滑


這個標題太囂張了。

在我看來只是被老美壟斷,種花家還差的遠。世界前五的互聯網,Iphone,amazon,google,microsoft,facebook,我們費了多大勁擋住了google的搜索,amazon的網購,facebook的社交。說白了,我們只是頂住老美的前三波攻勢而已,一旦毛衣戰告一段落,美帝業務大舉入華,bat撐多久還真不好說。

微信那麼強,為什麼連東南亞市場都拿佔領不了?baidu搜索除了中國大陸,其他地方有多少人在用?不能因為看不見第三就以為我們離第一很近了。大陸的互聯網企業連本土都難以徹底壟斷就別提在世界上摧城拔寨了。互聯網上層應用豐富多彩,底層框架有幾個是本土出品的呢?連日本這種我們看不上的以為他們錯過的互聯網革命的窪地都產生了ruby,比特幣這樣的原創性輸出改變世界。我們嘻嘻鬧鬧這麼多年,根基真的扎牢實了嗎?記的多年前上政治課,講到海峽兩岸,因為肉眼可見的經濟鴻溝,教科書說臺灣經濟就是建在沙灘上的高樓如何如何...

三十年過去,輪到對岸的專家學者說大陸互聯網經濟的繁榮是虛假的繁榮,經不得風吹浪打。我覺著我們還得秉持“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行百里者,半於九十”的艱苦奮鬥精神,拼盡全力追趕先行者。 至於壟斷,現階段還是先不提了。


看球看書看世界


先看下面這張圖,世界最大互聯網企業的榜單中,前20名由中國和美國瓜分,為何許多發達國家在此無一席之地呢?

先說中國,人口基數龐大,同宗同源,為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用戶基礎。同時,中國具備一定的先發優勢。由於中國是國際上為數不多的不對外開放互聯網市場的國家,為國內互聯網企業的成長和發展壯大提供了一個天然的保護罩,使得國內的互聯網巨頭們可以“自由生長”,免於與國外互聯網公司激烈競爭。要想使用國外軟件,你得先學會如何用VPN“翻牆”。

再說美國,龐大的用戶基礎也是其互聯網行業發展強勁的重要原因,美國本土擁有3億多人口,加上同宗同源的歐洲7億多人口,就擁有將近10億的用戶基礎。早在在八九十年代,為了應對日韓的科技製造業競爭壓力,時任總統克林頓就提出了美國信息高速公路發展戰略。美國互聯網大公司大都是在這個時候成立,在其它國家還沒搞懂啥叫互聯網的時候,美國已經早早地走在了國際隊伍的前列,並形成了獨特的先發優勢,再加上原先雄厚的原始資本和技術積累,使其在全球所向披靡。

而像英、法、日這些發達國家,雖然有錢,有技術,但是存在兩個弱點:第一、因為他們的互聯網市場是開放的,少了先發優勢,無法抵擋美國已經成熟強大的互聯網公司進攻,很難培育本土的強勢互聯網品牌。例如Google和Facebook已經這些國家形成絕對壟斷和競爭優勢,很難再出現一個本土品牌與它們直接對抗。第二、單個國家人口基數不夠大,最大的日本也就一億多人口,加上開放的市場,很容易被美國各個擊破,完成用戶資源整合。而印度雖然擁有相對龐大的用戶基數,但是經濟發展水平太低,技術基礎薄弱,用戶單位價值小,流量變現困難,加上美國互聯網公司的規模優勢衝擊,先天營養不良的本土互聯網企業根本無法吸引到國際資本市場的青睞。


總的來說,龐大的用戶基礎是中美互聯網企業發展強勁的共同原因,兩國又因國情不同,各有不同的發展優勢。


AI研究所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來說,大家不必特別驚訝,畢竟互聯網起源於美國,而中國的互聯網發展到了90年代才真正開始,起步就已經比別人晚了許多!



不止互聯網,美國幾乎是全才

其實熟悉美國的朋友,大家都瞭解,美國的確是如今的超級大國,領先不僅僅在科技,軍事,文化經濟等等,你所能想到的領域,美國幾乎都非常先進,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事情。

作為史上最不偏科的超級大國,美國幾乎可以用全才來形容,相較於上一任的世界霸主英國來說,美國不僅在領土上比英國更大,同時在人口地緣方面比英國更為優秀。



機遇加天賦,造就瞭如今的美國,而源於美國的互聯網也是嗯發展迅猛,可以這樣說,在互聯網領域內,唯一可以與美國一較高下的也只有中國的互聯網市場。

得益於人口優勢,造就了中國互聯網市場

事實上中國的互聯網發展已經比美國慢了很久,大概從90年代起才開始萌芽,真正的發展起始階段是在2000年左右,當然剛開始的發展並沒有像如今這樣迅猛。



這與硬件基礎建設有關係,比如在2000年前後的寬帶還很不普及,中國的互聯網市場在2008年之後極速增長,得益於寬帶以及3G4G業務的普及,中國的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終於迎來了一次飛速發展。

因為人口的優勢,導致了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市場,而這個互聯網市場甚至可以媲美世界級巨頭。以社交為例,微信在中國擁有的用戶數量達到10億級別,而全球社交巨頭Facebook擁有的用戶量為20億,要知道Facebook可是在數十個國家才積累了20億的用戶,但微信只僅僅靠著中國就有10億級別的用戶。

因為人口的優勢,沒有任何一家廠商敢輕視中國互聯網市場,包括已經退出中國的谷歌,以及沒有進入中國的Facebook等等,都希望能夠入華。



美國擁有最多的互聯網巨頭,但中國自成體系

從如今的是互聯網世界巨頭榜來看,美國的確擁有著數量可觀的互聯網巨頭,包括微軟,Facebook,Twitter,谷歌,亞馬遜等等。

其實這是很正常的,即便如今中國互聯網已經如此發達的情況下,在某些領域某些方面還是要借鑑美國模式,還是需要考慮一下美國有沒有這樣的互聯網模式,我說他在美國的效益如何,運營方式如何,效果如何!



但這對於中國互聯網市場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中國的互聯網市場自成體系,同時擁有著阿里巴巴,百度,騰訊,京東網易等等科技巨頭。

同時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上,中國在某些方面甚至還是要領先於美國一部分,如今4G的普及,加上即將到來的5G,對於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市場,都是一個更大的利好關係,而在基礎條件改變的情況下,中國互聯網廠商應該會有更大的創新。


互聯網的放大鏡


人口和成本。

我不是故作高深,而是人口確實是中國能誕生世界級互聯網公司的關鍵,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市值排全球前列的公司能誕生在中國,關鍵是人口。

這個世界只有兩類互聯網公司:一是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二是外國的互聯網公司。

原因大家都知道。

但這與本文主旨無關。我們要討論的是,為什麼中國和美國能包攬全世界市值前十的互聯網公司,而日本、俄羅斯沒有,最後我們還會討論一下為什麼同樣是人口大國的印度沒有。

中國有十億互聯網用戶。美國在內的外國,也有十多億用戶,包括美英法歐洲日本印度在內。所以這方面旗鼓相當。

接下來要提到互聯網公司的另一個特點,邊際成本。互聯網公司的成本曲線極其怪異。前期獲客成本極高,但到了盈虧平衡點,獲客成本會急劇降低,無限趨近於零。比如,現在的騰訊和阿里巴巴,為什麼利潤那麼高?因為它需要投入的服務器帶寬和人力成本等,都已經投完了。你現在的新客戶,加入其對其來說成本為零,不需要添加任何新設施。但新用戶帶給它們的,全是利潤。

而傳統產業不是這樣的。一家飯店,炒菜的廚子、服務人員能服務的人員是有極限的。要想擴大經營,就必須增加人手,包括廚師、服務員等,要增加營業面積,其邊際成本很高,幾乎等於原店的投入。它的成本曲線基本和營業規模成正比。

我們前面也說了,互聯網公司的成本曲線非常怪異。前期獲客成本極高。只有達到盈虧平衡點之後才會下降。但達到盈虧平衡點,這個基數很大。基數就是人口基數。

滿足這條成本曲線的,只有中國和美國為代表的外國。

而日本英法等,也許達到盈虧平衡點之前,企業就消耗掉了全部的人口,而根本不可能通過新增加的用戶來均攤成本,提升收益。

也就是說,日本英法等的互聯網企業也許在達到盈虧平衡點之前,企業就死掉了。

其實美國也就將將夠。但美國可以無障礙進入日本英法德等盟國,也包括巴基斯坦印尼,還有印度。

這些國家的人口都加起來,還有其他國家,美國的互聯網企業就當仁不讓,高居榜首。

而印度,作為即將超越中國的第二人口大國,為什麼也沒誕生這種規模的互聯網企業呢?

因為我們已經說了,互聯網企業分兩種,一種是中國的,一種是外國的。因為國情,外國互聯網企業,進不了中國。

但他們能進入印度。當技術成本都佔優的美國互聯網公司在印度攻城略地的時候,印度的互聯網企業就只有死了。


江上一峰青



美國就不用說了,吸引了全球最頂級的人才,想不強大都難。

至於中國,互聯網公司強大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

阿里巴巴成立初期,馬雲一心想著如何把企業打出國門,佔領海外市場,可是並不容易,後來想通了,電商不就是拼消費者多嗎,中國人口這麼多,如果能在中國做到第一,不就等於全球第一了嗎。所以阿里把戰略重心轉移回國內,這才成就了現在的阿里帝國!

包括騰訊,牢牢佔據著國內社交領域的一把交椅,僅微信在中國的使用人數就高達十億,而國外最火的Whats和Facebook,要把全球所有使用人數加起來,才能超過微信!

當然,除了人口基數,咱們中國的互聯網技術也確實不弱,本世紀初,一批留學美國的高技術人才紛紛回國創業,像百度、搜狐、網易、新浪,都是那個時代成立的,再加上中國人在用戶極致體驗方面的追求,使得互聯網產品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並且產品一代比一代好,這些互聯網企業的股價當然是“節節高”,誕生了世界級的企業巨頭,如騰訊、阿里。

最後,還和中國在創新方面的政策有關。中國人信奉“摸著石頭過河”、“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的哲學理念,政府是允許這些創新領域“試錯”的,有好點子先幹起來再說!



比如現在滿是詬病的共享單車(不可否認,確實方便),在剛剛出來的時候,被讚譽為中國“新四大發明”,可是現在,看著那些堆積如山的廢棄單車,不也是一種資源浪費嗎?但是,這些新興行業在咱們國家是很容易審核通過的,因為我們鼓勵創新。為什麼日本這些國家就出不來這樣的行業或公司,因為他們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社會調研、聽證會、利弊分析,等結果出來,市場早被咱們佔領了!

所以,最後總結一下,中國互聯網企業能和美國一起佔據全球前20強,主要有以下3點原因:

  1. 龐大的人口基數;
  2. 在用戶體驗方面的強大技術能力(在實體硬件領域就很弱,如芯片);
  3. 寬鬆的政策環境,鼓勵創新,允許“試錯”。


Gfilsxin


互聯網企業世界前20強被中美壟斷?這個提法是否準確?中國因為人口基數的原因,可以說在某些應用各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但要從技術上講,與美國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基礎資源的技術層面。


Internet起源於,美國是互聯網的原駐地。所以,在初始設計和應用上,較其他國家領先是必然的。美國從國家層面,在萌芽階段,就從頂層設計入手,佈局全球,至今,多個根節點在美國,中國只有1個鏡像,中國何談壟斷?


大家可知道ICANN? 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是一個非營利性的國際組織,但是其組織架構之精巧佈局,堪稱精密。坦白地講,美國人的結構化思維在當代商業世界中的應用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原創、保護、精密、彈性、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形式美豔和百歲老江湖的內核完美融合!我這裡毫無批判、也無豔羨,只希望中國有團隊可以有這樣的頂層思維,而且也真正能夠在現實中落地。

所以,單從題目來講,有些跑偏? 是不能這麼說的。拋開人口紅利,技術層面,中國的壟斷還無從談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