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發現個問題,人類只吃食草動物,比如羊豬牛,真的是這樣嗎?

王洪振


我有一個不一樣的想法,說出來和大家一起聊聊吧。

我認為人類很少吃食肉類動物的原因在於“太貴”。

吃飼料的雞肉,現在是銷量最大的,因為它最便宜。你想一下,便宜的火腿腸的配料表,那個沒有雞肉成分?

如果要吃食肉動物,比如熊,每天餵它10斤雞肉,2斤牛肉,它每天消耗150塊錢,半年出欄,你說能賣多少錢一斤?好吃與否放一邊,你買的起嗎?豬肉漲了10塊錢,你看現在豬肉下滑到什麼地步了。很多人都說:“花這樣的錢,我就去買牛肉吃了。”賣牛肉的人也在罵街:“別說這沒用的,你們不買豬肉了,牛肉也沒咋多賣。你們都是痛快痛快嘴,我要是信了,我是孫子。”

就好像去飯店一樣,總有人懷念某一處飯店的某一個菜,說的天花亂墜:“當時那個東西做的真好,現在完了,沒有了,吃不到了。懷念啊!”如果這個飯店還在,這道菜還有,這個人肯定不會沒事就去吃,他會懷念其他的。有的時候不會珍惜,沒有了,開始懷念,用個成語就是——無病呻吟。說遠了。

我認為,成本是一個大問題。

你為什麼一週一次華萊士,一個月才吃一次肯德基?就是太貴了!



流氓也誠實


其實,人類只吃陸地上的食草動物,海洋中的魚類很多都是食肉動物,比如:鱖魚、三文魚等,但陸地上的食肉動物,人類幾乎不吃,這是為什麼呢?

人類為什麼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其實,人類之所以不吃食肉動物的肉,是因為捕食食肉動物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我們知道,食肉動物由於要捕食獵物,所以爪子比較鋒利,牙齒比較尖銳,咬合力比食草動物要強。如果人類以食肉動物為食,那麼在捕食獵物的過程中,有很大的概率會被食肉動物所傷。

而食草動物的攻擊力較弱,人類在捕食食草動物時比較方便,傷亡率不高。

食肉動物數量較少

雖然捕食食肉動物比較危險,但是古人類在石器時代就開始獵殺大型食肉動物,他們獵殺食肉動物並不是為了吃肉,而是為了獲取皮毛,以及減少食肉動物對自身的威脅。

也就是說,獵殺食肉動物雖然比較危險,但人類在石器時代就能夠獵殺對方了,更不用說在當今社會。

之所以沒有以食肉動物的肉為主要蛋白質來源,其實是因為食肉動物數量較少。

我們知道,在自然界中,能量是可以流動的,而能量的最初來源,大多數都來自於太陽。

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量,儲存在自身體內。動物雖然不能通過光合作用生產能量,但動物可以吃草來獲取能量,食肉動物可以通過吃食草動物來獲取能量。也就是說,能量從植物——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之間流動。

然而,能量在流動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損耗,並不能將自身能量完全傳遞給下一個生物,在每次傳遞的過程中,生物只能傳遞自身能量的5%-20%。

這意味著想要養一隻體重5kg的雞,至少需要100kg的植物才能夠滿足。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處於能量最底層的生物,數量最多;處於能量最高層的生物,數量最少。

也就是:植物數量>食草動物數量>食肉動物數量,如果人類以食肉動物為食,那麼食肉動物的數量遠遠達不到人類的需求。

而且,人類在以食肉動物為食時,會浪費大量的能量,比如:一隻100kg的牛需要2000kg的植物才能養大,而一頭100kg的老虎,需要40頭牛才可以養大,人類直接吃掉40頭牛,比吃一隻老虎獲取的能量高多了,所以人類才不以食肉動物為食。

食肉動物難以馴養

其實,古人類很早就放棄了狩獵的生活,而是轉型馴養動物,比如:豬、牛、羊,馴養動物的好處是食物來源穩定,不用整天打獵,滿足了人類對蛋白質的需求。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能夠馴養,能夠馴養的動物,一般食材比較容易獲得,比如:牛羊豬可以以人類不要的穀物秸稈做食物,而一些對食物有所挑剔的生物,則不能被馴養,比如:駝鹿,雖然體型較大,但它們的食物有50%是水草,所以它們不能被人類馴化。

如果人類想要以食肉動物為食,那麼為了餵養食肉動物,還需要人類再飼養大量的豬牛羊等動物才能夠滿足1只食肉動物的需求,很有可能還要去打獵獵殺其他生物餵養食肉動物。

從這方面來講,人類飼養1只食肉動物的成本,很可能比養育一個家庭還要困難,然而在人的一生之中,需要吃無數只食肉動物,才可以獲取足夠的蛋白質,從這個方面講,人類馴化食肉動物的成本較高,最後有可能導致人類因食物短缺而死亡。

所以,人類更喜歡馴養食草動物,而為了自己馴養的食草動物不被食肉動物所獵殺,所以人類也會獵殺食肉動物,比如:《狼圖騰》中為了保護羊群,而獵殺了大量的狼。

有時,人類也會為了獲取食肉動物的皮草、骨骼、肝臟等,獵殺食肉動物。所以雖然人類不吃食肉動物,但也沒少殺食肉動物。

病毒

同樣是生物,吃食肉動物的肉相對於吃食草動物的肉更危險,這是因為食草動物的食物主要是植物,一般植物身上的病菌很難傳染到動物身上。

而食肉動物吃的食物是動物,病菌在動物與動物之間傳播,比較方便。如果人類以食肉動物為食,那麼或許人類感染病毒的危險更高。

再加上重金屬富集效應,會導致食肉動物身上的重金屬含量相對於食草動物更高,人類以食肉動物為食的話,很容易導致重金屬超標。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所以人類才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薛定諤的科學


不是不吃食肉動物,而是成本太高,吃不起。養殖只能養食草動物,食肉動物養不起,如果人都愛吃老虎肉,養大老虎殺了吃肉,需要養多少豬還喂老虎才能供上人吃老虎?能吃食肉動物的也就是獵戶了,但打大型食肉動物一個是風險大,一個是數量少,一山不容二虎,就算你是武松,能打虎,想找到老虎打了吃肉也不是容易的事,還是打食草動物風險小,數量多吃飽容易。如果人以食肉動物為主食,只能早日滅絕了食肉動物,還是吃不上。人能以食草動物為主食都不可能養活很多人口,何況食肉動物。人從打獵走向農耕就是因為打獵不可能養活很多人口,只有農業才行,美國如果有中國這麼多人口,以肉為主食都不可能。中國人生活提高一點,提高了食肉的數量就引發世界肉價動盪,如果大家都要吃狼肉,要養多少豬才行啊。


海中巖haha


我們吃肉食動物,舉幾個例子,黑魚,鱖魚,蛇,牛蛙,鱷魚,狼,鯨魚,等等。

黑魚鱖魚牛蛙蛇還算比較常吃,鱷魚狼基本吃不到。原因很好理解,小型肉食動物還是可以養殖的,養殖成本也不算高,中大型食肉動物養殖不了,要麼養殖成本太高。


好名字真的太難起了


能吃的食肉動物太多了。蛇,貓,南方管這個叫龍虎鬥,我是山東人,從來不吃😄。有一多半的狗也吃肉,人不也吃?魚裡面很多食肉的,基本都吃肉吧?你所經常吃的鮁魚刀魚黃花不都是吃其他魚嗎?甚至癩蛤蟆也是吃肉的。鱷魚,狗熊等等太多了。北極那裡就更厲害了,全吃食肉動物,你隨便就找一個。不說了


愛球愛股愛生活


簡單來說,食草動物,你喂100斤糧草,能長30斤肉

食肉動物,你喂100斤肉,才能長30斤肉

傻子才特麼養食肉動物來吃肉


北向騾子


食草動物出肉多,利益最大化。


叭叭罷


首先,事實肯定不是這樣的。想一想我們吃那些肉類。

第一種:魚類。常見淡水魚:青魚,鯉魚,草魚,鯽魚,鯰魚等。還有各種地方特殊品種。

常見海水魚:三文魚,生鮭魚,帶魚,黃魚。

這些魚類多是雜食,海魚多是吃魚蝦為主。

第二類,蝦類,螃蟹類,海里的蝦多吃海藻什麼的。海蟹也是食肉的。海蝦吃蟲子之類的。

貝殼類就是吃藻類,有些海里大的貝殼也是吃肉的。

第三類,鳥類。鳥類高等級的吃肉,如老鷹什麼的。低等級的吃蟲子,穀類,什麼都吃。

野雞也算是鳥類。家養的雞食性較雜,主要是吃穀類飼料。

最後,我們吃的最大一類就是牛羊豬類。佔我們食用肉類60%左右。

家禽類佔我們食用肉類20%左右。可見家禽加上牛羊豬類就佔80%左右的肉類總量。

<strong>為什麼呢:因為食草動物更溫順,也便於人類馴化。從一萬年前開始,除了狗和馬,大多數動物都是那時候開始馴化的。可以說人類遠祖肯定是也嘗試過其他動物,但是沒有成功。這是歷史的選擇。食草動物佔主要,但人類作為食物鏈的頂端,能吃的遠比想像的多。


冷冷醫趣


人類是否只吃食草動物?對於這個問題,大家不要被誤導了。首先,大家要搞明白的是動物按照食性來說,可以劃分為:食草性、食肉性和雜食性。

食草性:故名思議就是以草、樹葉等植物為主要實物來源,比如,羊,牛、兔子等。

食肉性:就是以肉為主要食物來源的動物,比如,獅子、老虎、狼等。

雜食性:以植物和肉類食物為食物來源,比如,豬、狗等。

在人類早期時代,由於生產力低下,人類的捕捉技巧不足等原因,人類還是比較喜歡捕捉一些簡單的草食性動物,這樣的效率還是比較高的。

即使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鐵器的出現,但是人類還是喜歡馴化一些草食性動物或者是雜食性,比較這樣的效率高,利於大規模養殖。

等到了現在,人類也主要是吃食草性以及雜食性動物(鯨魚除外,肉食性動物)。絕大部分的肉食性動物都是國家保護物種(物以稀為貴)。沒人敢吃啊。

最終,我們回到樓主的問題上,其實人類並不是只吃食草性動物,畢竟還是一些雜食性的。


狼王R


我覺得是食肉動物成本大,有肉還喂他們嘛[捂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