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真厲害,可是為什麼蝗災很少連續出現?

郝紅旗73


蝗蟲生存,繁殖條件所決定的很少連續發生這種情況。首先是乾旱,第二是溫度,第三是它的殲敵。


丁5914


中國古代一直是以農業為主體的社會,旱災、澇災和蝗災等影響農業生產的災害就成為古代社會的三大自然災害。別看蝗蟲非常小,但是成群結隊在一起便能遮天蔽日,瞬間就能把莊稼吃光!

蝗災的產生原因

1、從環境角度看,主要是由乾旱災引起的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乾旱的環境對蝗蟲的繁殖、生長髮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因為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土壤比較堅實,含水量在10%~20%時最適合它們產卵。

乾旱使蝗蟲大量繁殖,迅速生長,釀成災害的緣由有兩方面。一方面,在乾旱年份,由於水位下降,土壤變得比較堅實,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蟲產卵數大為增加,多的時候可達每平方米土中產卵4000~5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萬~40萬粒卵。

在乾旱年份,河、湖水面縮小,低窪地裸露,也為蝗蟲提供了更多適合產卵的場所。另一方面,乾旱環境生長的植物含水量較低,蝗蟲以此為食,生長的較快,而且生殖力較高。

同時,乾旱引起爆發性遷徙,由乾旱地方成群遷至低窪易澇地方。

2、氣候變暖

全球變暖,尤其冬季溫度的上升,有利於蝗蟲越冬卵的增加,為第二年蝗災的爆發提供“蟲卵”;此外氣候變暖、乾旱加劇,草場退化等多種因素的疊加,將為蝗蟲產卵提供合適的產地,而且蝗蟲適應乾旱的能力很強,這是因為其他昆蟲和鳥類在此情況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蟲疾病的一種絲狀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數量大增。

3、蟲密過大

在中等密度的時候(每平方米25到62頭蝗蟲),蝗蟲會排列成行,並開始朝著同一個方向運動,甚至統一地突然改變方向。在實驗中,當每平方米蝗蟲數量超過74的時候,有序前進的蝗群停止改變方向,而是向同一方向不斷前進了8小時。在這個定義密度上,蝗群容易越過“引爆點”,從而觸發蝗災。

沒有連續發生大規模蝗災的原因:

1、現在科學分析了蝗災形成的地形、地貌、氣候、降水。如果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則及時撲滅。

2、現在撲滅的手段比較過去有了很大提升,例如採用運輸機噴灑藥物等措施,很快就消滅蝗蟲。

3、現在大量養雞養鴨,1只鴨,每天能吃2斤蝗蟲,而一個地區養鴨數百萬只,蝗蟲都不夠吃。

4、最近也不是未發生過蝗災,如2002年入夏以來,我國河北、河南、山東、天津、新疆等13個省區市100多個縣不同程度地發生了蝗蟲。只是規模和過去不能相比而已。

現在各級政府對防治蝗災高度重視,廣泛動員民眾,積極推廣藥械治蝗、飛機治蝗,改造蝗區生態環境,使這災害得到有效控制。一直到現在,基本上不曾形成大規模的蝗災。


農村進小陳


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有所謂“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的說法,一方面,乾旱環境對蝗蟲的繁殖、生長髮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使得蝗蟲大量繁殖;而另一方面,乾旱使草地稀少,蝗蟲生存空間變小且密集。當密度達臨界點,血清素會引發蝗蟲群聚,由獨居綠色轉群居褐色,集體遷徙尋求新的食物來源,這邊造成的蝗災。中國古代“蟲神廟”(傳說劉猛將軍能驅蝗,有求必應。在傳統社會中,人們遇蝗災時就到蟲神廟中求蝗神接受人們的供品,不再吃他們的莊稼,或請劉猛將軍施展威風,滅蝗蟲)分佈地點,基本反映了古代蝗災分佈地,可見較為乾旱的北方地區居多。

20世紀開始,由於近代科學傳入,中國科學家開始對蝗災進行了更深刻的研究,而建國後,為了保障人民利益,深入指導農業生產, 大規模的藥劑防治蝗蟲工作如火如荼展開,為了更全面弄清蝗災發生規律,當時不少學者對蝗史資料進行了整理分析。

1952年初,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馬世駿接受了一項任務:解決困擾中華民族數千年的蝗災問題。他和他的團隊們,通過實地考察、定點觀察、室內試驗、數據分析等方法,揭示了飛蝗爆發的主因是水、旱災相間發生,次因是社會不穩定及貧窮落後;明確了飛蝗次生型的演變規律及其演變的機制;提出了“改治結合,根除蝗害”的飛蝗治理策略與措施:一方面通過化學方法和生物防治降低蝗蟲密度;另一方面改造飛蝗發生地,如修築堤壩、控制水位等,通過綜合防治,大範圍的蝗蟲災害在中國大地基本得到防治。研究東亞飛蝗生理生態學、粘蟲越冬遷飛規律、害蟲種群動態及綜合防治理論。經過大力治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蝗區大為縮小,蝗災發生率也下降了很多


十八英里919


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農業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農業被稱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在我國的農業歷史中水、旱、蝗一直被視為三大自然災害,而蝗災因其危害性巨大而受到很大的關注。

《農政全書》有記載:“兇飢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澤有偏被;水旱為災,尚多幸免之處,唯旱而蝗,數千裡間,草木皆盡,或牛馬毛幡幟皆盡,其害尤慘於水旱。”自然災害往往象徵著的“大恐怖”,人類發展至今幾百萬年,但依舊需要對自然懷揣一份敬畏的心情。

小益帶大家先了解一下蝗蟲俗稱“螞蚱”它不僅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磷鐵鋅錳等元素,還是治病良藥,能治療破傷風、小兒驚風、發熱平喘等,集食用、藥用、滋補於一身,而且許多大型飼料廠家都需螞蚌幹品磨粉做動物飼料添加劑。從這一點來看蝗蟲還是有益處的。

蝗蟲分佈普遍除南極洲之外的各大洲都是有蝗蟲的存在,我國有亞洲飛蝗·西藏飛蝗等等各種種類,蝗蟲喜歡潮溼草木茂盛之地,但如果蝗蟲成災可就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了!

近期,非洲東部爆發罕見蝗災,3600億隻蝗蟲遮天蔽日,吞噬著一切可以吃掉的物體。沙漠蝗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破壞力的遷徙性害蟲之一。這種蝗蟲每天可以隨風飛行150公里,存活時間為3個月左右。一隻雌性蝗蟲可以產大約300顆卵,1平方公里規模的蝗群一天的進食量相當於3.5萬人一天的進食量。

那為什麼蝗蟲在我國很少連續出現呢?因為我們在宋朝早期先輩們就對蝗災有了極高的重視,蝗災的治理被逐漸推向法制化和制度化。隨著科技的發展,這些危害人類生命活動的自然災害,也逐漸被人們所預測或者避開。就比如氣象臺的作用,就是為了讓觀測地球的天氣變化,預測一些雪災或者旱災以及颱風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從而提前避免做好防災活動。又比如地震局的作用,也是提前預測讓人們避免地理災害。

最簡單的原因就是我國儘量控制了旱災的發生。蝗蟲趨水喜窪,所以一旦發生旱災,就會讓蝗蟲被迫遷徙,這就會引發了蝗災的發生,也就有著“久旱必有蝗”和“旱極而蝗”的說法,而通過中國南水北調以及人工降雨等等的措施,如今旱災在中國也比較少發生,自然也就讓伴生的蝗災消弭。

小益覺得隨著我國的科技發展可以提前預警作出反應,饑荒在中國已經不好掀起風浪,因為我國已經發展起來了!!!




益農百科


做為農民每天在不田間地頭和歷年的觀察中,鄰悟到每年或幾年有著不同的天氣氣候都有著不同類的蟲害為害莊稼暴發,雖然不會成為重災,

但也多次防治也難一次性滅絕,就去年草地貪夜蛾就為害玉米嚴重,就多次防治效果不太明顯,每次打藥死了一批,可是藥效過後又從新來孵化為害玉米苗,原因也是因氣候適合生存發生才難以防治,大自然太神秘說不清楚。


用戶93026000147


從國內來看,發生頻數還是較多,蝗災與旱災和水災,並稱歷史上三大自然災害。新中國成立之後,隨著我國農業基礎設施的完善,蝗災發生規模及頻度都大幅下降,幾乎沒有發生過特別大的危害。從災害發生的情況來看,範圍都不大,發生面積也都在局部區域,主要是在過去的黃泛區和草原區,並未造成大範圍減產絕產。據統計,我國蝗蟲常年發生面積2.8億畝次左右,其中飛蝗常年發生3000萬畝次左右,北方農牧交錯區土蝗發生7000萬畝次左右,草原蝗蟲發生1.8億畝次左右近10多年來我國蝗害發生的總體情況是連續多年下降,但局部地區仍有蝗災爆發風險,加之存在外來蝗蟲入侵危害的風險,因此不能掉以輕心,要密切做好監測和防範工作,嚴陣以待。 當前,中國在蝗蟲防治方面的手段很多。張智先稱,一是通過基本的氣象檢測和數據分析,可以預測蝗災的發生。二是利用化學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相結合的方法。但要以預防為主,儘量在蝗蟲大爆發之前,或在蝗蟲發生程度較低、還未給莊稼造成損失時採取行動。以物理方法為例,可以在蝗蟲發生地儘量多種植大豆、苜蓿、果樹和其他林木等蝗蟲不喜歡的作物、改造蝗蟲容易發生的地勢較低窪地帶,以減少蝗蟲的生存、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減少裸露面積,減少蝗蟲產卵地等;在生物防治方面,在易發生蝗災地方,保護和利用當地蝗蟲的天敵控制蝗蟲,如青蛙、蜥蜴、鳥、捕食性的甲蟲、寄生性的蜂類、寄生蠅類等以及種植可以招引其天敵的植物等。另外,採用生物農藥也是很重要的防治蝗蟲的辦法。


用戶48007471447288


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農業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農業被稱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在我國的農業歷史中水、旱、蝗一直被視為三大自然災害,而蝗災因其危害性巨大而受到很大的關注。

《農政全書》有記載:“兇飢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澤有偏被;水旱為災,尚多幸免之處,唯旱而蝗,數千裡間,草木皆盡,或牛馬毛幡幟皆盡,其害尤慘於水旱。”自然災害往往象徵著的“大恐怖”,人類發展至今幾百萬年,但依舊需要對自然懷揣一份敬畏的心情。

小益帶大家先了解一下蝗蟲俗稱“螞蚱”它不僅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磷鐵鋅錳等元素,還是治病良藥,能治療破傷風、小兒驚風、發熱平喘等,集食用、藥用、滋補於一身,而且許多大型飼料廠家都需螞蚌幹品磨粉做動物飼料添加劑。從這一點來看蝗蟲還是有益處的。

蝗蟲分佈普遍除南極洲之外的各大洲都是有蝗蟲的存在,我國有亞洲飛蝗·西藏飛蝗等等各種種類,蝗蟲喜歡潮溼草木茂盛之地,但如果蝗蟲成災可就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了!

近期,非洲東部爆發罕見蝗災,3600億隻蝗蟲遮天蔽日,吞噬著一切可以吃掉的物體。沙漠蝗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破壞力的遷徙性害蟲之一。這種蝗蟲每天可以隨風飛行150公里,存活時間為3個月左右。一隻雌性蝗蟲可以產大約300顆卵,1平方公里規模的蝗群一天的進食量相當於3.5萬人一天的進食量。

那為什麼蝗蟲在我國很少連續出現呢?因為我們在宋朝早期先輩們就對蝗災有了極高的重視,蝗災的治理被逐漸推向法制化和制度化。隨著科技的發展,這些危害人類生命活動的自然災害,也逐漸被人們所預測或者避開。就比如氣象臺的作用,就是為了讓觀測地球的天氣變化,預測一些雪災或者旱災以及颱風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從而提前避免做好防災活動。又比如地震局的作用,也是提前預測讓人們避免地理災害。

最簡單的原因就是我國儘量控制了旱災的發生。蝗蟲趨水喜窪,所以一旦發生旱災,就會讓蝗蟲被迫遷徙,這就會引發了蝗災的發生,也就有著“久旱必有蝗”和“旱極而蝗”的說法,而通過中國南水北調以及人工降雨等等的措施,如今旱災在中國也比較少發生,自然也就讓伴生的蝗災消弭。

小益覺得隨著我國的科技發展可以提前預警作出反應,饑荒在中國已經不好掀起風浪,因為我國已經發展起來了


四海為家ok


在進入工業社會,相比古代文明已經高度發達的現代,各類災害在各國仍然是時有發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我國古代農民最真實的寫照,那時候的農戶基本都是看天吃飯,最大的盼望就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古代中國是世界上遭受蝗災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蝗災與水災、旱災並稱為中國三大災害。這是農業生產文明中最重大的三個敵人。同時,蝗災也是世界性的災變

古代中國迭起蝗災,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中國古代蝗災頻繁出現,即使到了今天2020年,南亞和東非仍然面臨大規模的蝗災,瓦塞爾比亞、肯尼亞和索馬里境內的沙漠蝗蟲更是達到了3600億隻,且預計4個月內將增長500倍。但對比中國現在的,蝗災卻很少聽見,這是為何?被我們吃少了嗎?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耕地在中國幾乎被開發到了最大化,而灘塗沼澤地一旦改造通常都是好良田,這就導致蝗蟲失去了大面積繁殖幼蟲的地方。

即便有一些面積比較小的河灘有蝗蟲生長,但也不會形成巨大的數量,也就形不成災害了,這才是蝗災變少的主要原因。但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農藥的使用。

不過蝗蟲變少也反映出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環境方面的汙染相對比以前也多,工業化廢水排到一些水域中,導致一些河灘被汙染,難以生長水草,這樣的水域無法生長蝗蟲的幼蟲,再加上農藥的大量使用,進入農田的蝗蟲也會被殺死,數量當然很難像以前那麼多了。





仁哥小農


蝗蟲卵對乾旱的耐受性好,對降水的耐受不是很好,如果幹旱時間比較長就容易發生蝗蟲災。在其他長年乾旱的國家還經常會有的。

現在我國農業科學比以前發達,在防治蝗蟲災比較有經驗,莊稼每年都會用農藥除蟲防蟲,所以發生蝗蟲災的很能性比較小!

如果在中國發生蝗蟲災估計會樂壞不少吃貨呢!煎、炸、炒、烤來多少滅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