衚衕口的執守者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章繼軍 萌友 王清明 陳春仁 李智慧/文圖

“您好,請出示下您的出入證明。”

“請問,您最近有接觸過湖北迴鄉的人嗎?”

雖然已經到了夜裡十一點,氣溫低至0度以下,但在平橋中心小區衚衕口處,依然可以看到胡小龍忙碌的身影,他正一絲不苟地進行體溫檢查和登記。

這個身材筆挺、身高一米八多的年輕小夥,是來自平橋區醫保局的一名普通職工。2008年從海軍某部隊轉業,有著5年軍齡的他,雖然到地方參加工作多年,仍然保持著一貫的軍人硬漢形象。

“年輕人就是應該要多做點,多擔當點,再說我是一名黨員,必須帶頭往前前衝!”胡小龍雖然只有兩年黨齡,卻時刻沒忘記自己黨員的身份,這也是他做人做事的準則。

在“疫”線 | 衚衕口的執守者

自一月份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平橋區醫保局領導班子一直嚴陣以待。面對日益嚴峻的疫情,1月30日,平橋區醫保局黨組面向全局黨員幹部發出了的號召:“全體黨員,發揚‘我不上誰上’的戰鬥精神和奉獻精神,同心協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為響應平橋區醫保局“到一線增援去”的號召,胡小龍毫不猶豫地主動要求加入抗疫隊伍。

“這段時間,看到無數的黨員主動請纓抗擊在疫情的一線,我深受鼓舞,作為一名曾經的軍人和黨員,我覺得責無旁貸。”胡小龍說。

在“疫”線 | 衚衕口的執守者

就這樣,胡小龍與其他的同事一起駐守在中心小區衚衕出口檢測處落實卡點工作。核驗出入人員身份、設卡測量體溫是胡小龍主要的工作,疫情面前無小事,不漏測一車一人是胡小龍對自己的要求,此外,當群眾體溫異常時,就需要將其引導到旁邊,開窗通風再次進行測試。

因該小區有二百多戶,人員結構複雜,同時信陽也是緊鄰武漢的疫情重災區,最近剛覺好趕上返工期,返程的湖北籍人員多,防控的難度較大,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引導相關人員下車進行登記並核驗是否有相關社區、單位或隔離證明,要做好去向、同行人員、居住地、個人信息的登記造冊。

在“疫”線 | 衚衕口的執守者

為做好疫情防護宣傳工作,辦公系統、微信群、電話、短信及公共區域張貼發佈公告……能用的方式他都用了,但仍免不了一些人員聚集在小區空地上聊天、曬太陽。胡小龍就把小區變成了防疫講堂,每當有人在操場聚集,他就會勸說大家要戴好口罩,不要聚集聊天。

雖然很累很疲憊,這個85後小夥卻從來沒有抱怨,沒有退縮,他一直堅持到交接班,確保時間段內防疫卡點的值守無縫銜接,才放心地去休息。

疫情爆發之前,胡小龍對這個春節原本有著非常美好的計劃。他的母親患尿毒症20餘年,需要透析和常年吃藥;妻子帶兩個孩子(女七歲半,兒子兩歲)也很辛苦,基本很少出遠門。原本胡小龍想著在今年春節帶上全家老小出去旅遊一次的,可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一切。大年初一,胡小龍就請纓去了執勤卡點。雖然妻子對他給予了大力支持,但他仍然心存歉疚。

“老婆,今天是情人節。我在卡點值班,不能陪你和孩子。有國才有家,等我回去,愛你們!”2月14日晚上,胡小龍在一邊吃盒飯,一邊給妻子發微信。收到這段驚喜,妻子在那邊哭了,發了個“情人節盒飯”給丈夫,然後要他保證“以後每個情人節都陪著我和孩子。

如果不是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自從九年前兩人一見鍾情後,每個情人節他們都在一起度過,每年都過得不一樣。妻子特別講究儀式感,兩個人的情人節晚餐還要點個蠟燭,有了孩子後則是4個人的晚餐。

昨天下午離家時,女兒問他:“爸爸,你為什麼晚上總不回來睡?”胡小龍只告訴8歲的女兒:“爸爸出差去了。”女兒也沒哭鬧,還送他下樓。他發現女兒懂事了很多,發了好幾個小視頻逗他笑,還體貼地說:“爸爸,我知道你很忙,有空你再回復我。

在“疫”線 | 衚衕口的執守者

除了在卡點值勤,胡小龍還向局領導請纓,充當了局裡的聯絡員和快遞員,把文件、信息和採購的消毒水、酒精、口罩、手套等物資防護用品送給一線的同事,為他們做好後勤保障工作。軍人出身的胡小龍很清楚,抗疫就是一場戰爭。人民的戰爭需要人人參與,人人出力,在不同的戰場上,人人都是戰士!單位和卡點就是他的戰場!兩軍對壘,即便前方槍林彈雨,他也要衝鋒陷陣!

“我只是奮戰在防疫一線眾多‘守護者’中的一員,想到自己站好了這一崗就能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為祖國貢獻一份自己力量,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就能阻擋住所有的辛苦和疲勞。”胡小龍表情堅毅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