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蚱和蝗蟲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感覺看蝗蟲和本地稻田裡螞蚱外型一樣?

林字大徐大俠


蝗蟲就是螞蚱,二者並無生物意義上的區別。生物上將動植物按照總科-科-屬的方式進行分類,蝗總科中一共有8個科,8個科中下屬的所有屬都可以稱為蝗蟲。簡單說,蝗蟲包含的範圍廣,螞蚱包含的範圍小,蝗蟲是官方的叫法,螞蚱是相對民間的叫法。蝗蟲是農業害蟲,全球的蝗蟲種類一共有1萬種以上,對農業有危害的超過700種,每年全球有1/8的人口遭受過蝗蟲的侵襲。在我國曆史上來看,蝗蟲也曾造成過大規模的農業減產的發生,整個持續時間幾乎貫穿在我國的農耕文明中。

在最近一段時間,印度和尼泊爾等地的農業被沙漠蝗蟲襲擾的新聞在網上不脛而走。很多人都開始探討應對蝗蟲的方法,有的人提出養雞來避免蝗蟲危害,有的人提出用烹炸食用的方式來減小蝗蟲,各種各樣的想法五花八門。如果將所有方法真正落到實地,你會發現方法在蝗災面前不堪一擊,莊稼在蝗蟲群面前更是待崽的羔羊。我國曆史上歷朝歷代的君王都在為蝗災發愁,不同朝代受當時氣候環境影響以不同頻次發生著蝗災,且蝗災往往同水旱災害、戰爭等成為伴生品。

蝗蟲被稱為我國的第一蟲,在古代蝗蟲被君王視為上天懲罰自己的使者。歷史記載,有位君王因發起戰爭,所以出現了蝗災,後為籠絡民心一把抓住蝗蟲生吃起來,嘴裡說著,上天如果我犯了錯就來懲罰我,不要苦了黎民百姓。傳到民間以後,老百姓被這位君王的行為感動,紛紛效仿君王做法,不斷演變以後就出現了油炸螞蚱這種美食。事實是,蝗災在我國的影響一直都未停止,如果翻開中國各地的歷史,你就會發現蝗災似乎早就成了歷史的衍生品。

在新聞上看到的蝗蟲和稻田螞蚱外型相似是正常的,畢竟二者屬於同一總屬。在我國曆史上爆發的蝗災屬於飛蝗,而印度和東非的是沙漠蝗蟲。飛蝗能適應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候環境,正常氣候環境下就能夠實現大規模繁殖;沙漠蝗蟲生存繁殖需要在40℃左右的溫度環境,空氣溼度要達到60%-70%左右。不同蝗蟲在不同地區的適應能力有區別,比如沙漠蝗蟲在我國就很難大規模繁殖,更不用提造成大規模影響了,文獻記載雲南等地曾有沙漠蝗蟲出現。

對螞蚱和蝗蟲的區別其實不用太過糾結,二者並無本質差別。現在最重要的是做好蝗蟲的監測工作,尤其是雲南和西藏兩省要高度注意監測蝗蟲的運動情況,出現蝗蟲入境要及時報告給有關部門。目前蝗蟲的運動線路有兩條:一是從緬甸、越南等地進入到雲南和廣西等地,但以前的歷史記載沙漠蝗蟲最多隻能到達緬甸邊境,進入我國的可能性不大;二是從帕米爾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等高海拔地區進入我國,基本不可能實現,沙漠蝗蟲的可飛行高度有限。不管怎樣,今年整個全球市場的糧食會比較短缺,要做好充足的糧食儲備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