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魏晉之風?

我的紅塵有你


魏晉之風的表現如下:

一,社會崇尚白富美;

二,士大夫喜歡吃藥飲酒;

三,喜歡寬大的衣服;

四,喜歡談玄(迷幻於成仙);

五,文章向形式主義發展;

以上魏晉風度的社會原因有兩點,一是瘟疫經常流行導致人的自然壽命很短,社會整體悲情籠罩;一是政治黑暗,尤其司馬氏為鞏固政權對異己大肆殺戮,導致人們不敢談論政治。


隴右觀察


提問者在這個問題下面加了一句話,看得我樂了:“清談誤國,實幹興邦,你對魏晉之風怎麼看?”

人都要死了,國也不是你的,沒死的人連話都不敢多說,談什麼實幹?興誰的邦啊?真是笑死我了。

魏晉之風固然有玄學背景,但更有時代的大背景。

先簡單說說什麼是魏晉風度:這個詞應該是魯迅在著名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來的。返之古代,主要指的就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這短時間,一批士人在學術文化上尊崇玄學,甚至用玄學來解讀儒學;在思想上追求超脫,崇尚自然,所謂越名教而任自然;在生活上寄情山水,服食一些丹藥,不拘凡俗禮法,熱愛飲酒等等。

這批人的代表,在東漢末年到魏國,主要是建安七子,以及楊修等人;在魏晉交替之際,主要是正始之音,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人;到了更晚一點,就是著名的竹林七賢。

怎麼評價呢?那角度太多了。

我就只從問題裡那句“清談誤國,實幹興邦”的質問來說吧:

這是魏晉時候的歷史背景決定的。大家都知道,東漢因為一百多年的儒學的涵養陶冶,同時加上東漢皇權不太穩固(東漢的建立是劉秀與諸多軍閥妥協的成果),所以,東漢的士風非常強悍,為了捍衛真理和士大夫的名節,是不惜粉身碎骨去對抗宦官、朝廷的。所以,東漢末年兩次黨錮之禍,殺了不少人;但這種格局在漢魏交替、魏晉交替時,不斷重演。曹操殺孔融,殺楊修,借刀殺禰衡;司馬懿殺何晏,司馬師殺夏侯玄,司馬昭殺嵇康……等等,基本上過個二三十年,就會殺掉一批士大夫。原因很簡單,這批士大夫要麼捲入政治太深,要麼是前朝的親信、親戚、忠臣,不服新貴。

諷刺的是,在這種劇烈的朝代更替中,越是那些叫囂著忠於漢室、忠於魏國的士大夫,口口聲聲把名教掛在嘴邊,比如王朗,卻趨炎附勢,馬上就投奔了新的掌權者。

正是這種背景下,這批魏晉風度的人,說白了,或者是已經被排擠出政治的圈子;或者是不願意被拉攏,因為掌權者是仇人;或者是看不慣那些偽君子,這才逐漸生髮出所謂的魏晉風度,朝廷上不合作,文化上不溝通,生活上不主流。

這是一種消極的反抗啊,哪裡是“清談誤國”了?你的國都被滅了,你不想為滅國的朝廷做事,這就叫清談誤國了?

清談誤國,最好還是從六朝時期,從晚明時期,以及從今天的網絡上整天指點江山的鍵盤俠裡找吧。


danyboy


所謂“魏晉之風"指的是魏晉時期別具一格的思想風貌、精神氣質,大文豪魯訊認為魏晉風度是“藥與酒、姿容與神韻”。



1.魏晉之風表現首在清談之雅。

《世說新語》裡所記之品德,行為、文學、政事等都是清談的內容,書裡那些放蕩不羈、恣情曠達、才華橫溢、風度翩翩的“狂徒”的實質上都是魏晉名士。



2.就是阮籍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既不羨慕富貴榮華又不妄自菲薄,人生苦短要放曠通達,不能蠅營狗苟,拋開世俗做真人、至人,其實這是對於當時所謂“名教”的反抗。

3.最能代表魏晉之風的是陶淵明的清新自然。

陶淵時欣賞自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方式,以躬耕而自給自足,又在塑造了一個“桃花源”的社會,“衣食當須記,力耕不吾欺”,讀來令人萌發感佩之情。



波譎雲詭的動盪時代,雲蒸霞蔚的活躍思想,對自由的心向神往,這就是魏晉風度。



說到清談誤國,這就風馬牛不相及,如果就具體的魏晉名士某個人來討論,不無嫌疑;就整個魏晉數百年的時光,還真不能說身處動盪的社會中,誰清談就誤了國家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女裝、嗑藥、搞基…這才是文壇意淫前真正的魏晉風骨


在很多年以前,華夏大地上有過一段民風彪悍、自由任性的時期——風骨魏晉。

這個時期的人們崇尚隨性和美,穿衣服要廣袖博帶行走當風,約個會要曲水流觴風雅十足,喜歡一個人當天晚上就敢把人綁在自己的床上。

有一個公主,她覺得憑什麼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就要死認一人,於是她強上了朝廷的官員,蒐羅民間的美男,為駙馬定製了三十幾頂不同款式的綠帽。

敢公然蓄養男寵當面首,這位公主雖不是獨一份,但也是光明正大頭一份。

女子都敢這樣彪悍行事,男人豈非更加放浪形骸?

一、才高八斗曹子建的面基現場

有一天,曹操的兒子、寫了《洛神賦》《白馬賦》、被謝靈運誇得天上有地上無的帥哥——曹植,要和神交已久的基友邯鄲淳線下面基了。

這年的夏天格外熱,曹植左等右等都沒等到人,一心急出了一身汗,便決定先洗個澡。

正洗得舒服,下人說邯鄲相公到了,曹植那個激動連忙讓人給自己穿衣撲粉。

魏晉時期的男子都喜歡往自己身上撲粉,一是因為魏晉流行陰柔美,男生女相更受追捧;二是因為他們覺得香粉可以滋養肌膚,強身健體。

又能美美的又能養生,還能走在時尚的尖端,何樂而不為呢。

再說邯鄲淳一進門,只見曹植披散這頭髮,袒露著白花花的胸脯,只套了件外衣就載歌載舞而來,甚至給自己耍了幾個高難度雜技,當場就有點懵。

曹植不但不覺得尷尬,還腆著臉問:邯鄲兄,你覺得我整的棒不棒?

曹植的雜技耍的棒不棒我是不知道的,但邯鄲淳能夠接受這麼熱情的歡迎方式,並且此後與曹植相交甚密,也確實不是一般人。

二、嗑藥成癮的敷粉小鮮肉

何郎敷粉,荀令薰香。

魏晉時期的大佬都喜歡把自己搞的香噴噴、白嫩嫩的,只有這個何晏不一樣,人家由內而外自己白。

何晏是曹操的女婿,他這個人就一個特點,賊白。

曹操的孫子曹叡,史上有名的直男皇帝為了證明何晏不是素顏是化妝的,專門大熱天裡賜熱湯麵給他吃,吃的何晏汗流浹背。

不得已何晏就拿衣服的袖子擦汗,粉是沒見掉,就是據說曹叡看著白裡透紅的何晏眼睛都直了。

這樣一個素顏達人,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吸毒。

《世說新語》記載:

何平叔雲:“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郎。”

秦祖德的《寒食散論》也提到何晏向廣大好友宣傳五石散是個好東西。

何晏好酒色,長久身體就虛,五石散性燥熱,吃了短時間提神醒腦,會讓人出現亢奮的狀態。

一包提神醒腦,兩包虎虎生風,三包五包不嫌多,十包下去命沒了…是不是覺得這東西作用有點眼熟?

五石散=毒品≈海洛因,我們只要看看現在那些吸毒者,個個臉色蒼白瘦骨嶙峋就應該明白,何晏的白不是自然白,而是吸毒過後出現的病態白。

同樣嗑藥成性且名聲大揚的人物,還有桀驁不馴的廣陵散大佬嵇康,狂放不羈的草書大家王羲之…

一直到唐朝,五石散依舊活躍在權貴舞臺之中發光發熱,直到後來有了大煙,才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三、直男皇帝的女裝緋聞

魏明帝曹叡,野史中赫赫有名的女裝大佬,集戀母癖、搞基等多種怪癖為一體,三國秘史熱搜榜裡的前三甲。

可事實上,除了戀母癖,曹叡是個不錯的皇帝,畢竟女裝和搞基只是緋聞罷了。

《三國志·魏志·楊阜傳》:阜嘗見帝著繡帽,被縹綾半袖,阜問帝曰:“此於禮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以見阜。

曹叡有天接見大臣楊阜,戴了一頂有著華麗刺繡的帽子,穿的是一件半臂的上衣。

楊阜非常生氣地責問他:您的穿著符合一個皇帝的禮儀嗎?

曹叡聽了沉默許久,從此再也沒有衣冠不整地見過楊阜。

不少朋友在看到這件事時,將繡帽誤解成了女子的帽子,半袖被誤解成女子穿的半臂,由此就認定曹叡是個女裝大佬。

另一個用來作為曹叡是女裝大佬的佐證出自《南齊書》和《晉書》。

《南齊書·卷十七·志第九》:魏明帝好婦人飾,改以珊瑚珠,晉初仍舊,後乃改。

《晉書·輿服志》:“ 後漢以來,天子之冕,前後旒用真白玉珠。魏明帝好婦人之飾,改以珊瑚珠。”

原文說的很明白,天子冠冕的前後旒後漢以來一直用的是白玉珠,因為魏明帝喜歡婦人首飾上的珊瑚珠,所以改用了珊瑚珠。

但是珊瑚珠其實並不是婦人之飾,而是佛家七寶之一。

公元220年,魏代漢,中原重新恢復對西域的直接控制,西域佛教得以與中原溝通。

三國佛教,以魏、吳兩地最為明顯。

曹叡改白玉珠為珊瑚珠,與其說是喜歡婦人的首飾,不如說是受佛教傳播的影響。

一個擊退吳蜀攻伐,平定鮮卑的英雄漢,不該為史官筆下的扭曲與戲子的笑談而蒙冤至此。

————————————————————————————————

參考文獻:

《三國志》: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與談。時天暑熱,植因呼常從取水自澡訖,傅粉。遂科頭拍袒,胡舞五椎鍛,跳丸擊劍,誦俳優小說數千言訖,謂淳曰:“邯鄲生何如邪?”

《世說新語·容止第十四》: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噉,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

《三國志·魏志·楊阜傳》:阜嘗見帝著繡帽,被縹綾半袖,阜問帝曰:“此於禮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以見阜。

《南齊書·卷十七·志第九》:魏明帝好婦人飾,改以珊瑚珠,晉初仍舊,後乃改。

《晉書·輿服志》:“ 後漢 以來,天子之冕,前後旒用真白玉珠。魏明帝好婦人之飾,改以珊瑚珠。”


南聞北史


魏晉之風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魏晉人物們表面的清談之風,男人們的好容貌之風,也不僅僅是他們藐視禮教,性崇自然的率性。


魏晉之風是一種真正的哲學思維。

這一時期的名士們,思想上崇尚玄學,他們不再積極地探索治國興邦的學問,他們把目光放在探尋世界的本原上來。真正意義上開始探索純粹的哲學問題,開始思辯名詞的深層次含義。這是真正的哲學精神。

魏晉之風是一種精神境界。

魏晉真正的名士士人是精神獨立,人格獨立的。

他們不趨炎附勢,不攀權附貴。他們一邊體驗著人生無常,一邊,他們意識到個人人格的尊嚴。他們在內心建立起自己的理念和道德準則並貫徹在日常生活學習中。作為一群真正的知識分子,他們苦悶,他們彷徨,但是他們高貴,拒絕同流合汙。

魏晉之風是中國文學的一次覺醒。

魏晉的文學擺脫了兩漢以來的文以載道的束縛,文學的描寫對象不再是空幻的大道理,他們用詩歌,信件,散文的各種文學體裁表達個人的喜怒哀樂,用筆描寫人類的內心,人類個體的體驗。這和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有異曲同工之妙。



魏晉之風是中國審美價值觀的以人為本。

魏晉名士們都崇尚“美”。講究男人形體俊雅,氣質超脫。

這是我們民族第一次把審美的目光投向男人的外貌和精神氣質。

魏晉留下那麼多描寫男人容貌的文學作品,魏晉南北朝時期貢獻了中國古代四大美男的三個,這不是社會對男色的消費,而是第一次對男人的審美覺醒。

魏晉之風后來有清談誤國的汙名,誠然,這種作風對於國家建設,安邦定國的幫助不大。但是對我們的精神世界的豐富是大有裨益的。

而且魏晉,南朝漢族人的所謂正統政權的弱勢,魏晉文人應負的責任遠不及當權者的腐敗無能應負的責任。

這個歷史的黑鍋,不應該讓文人來背。


昔圭讀史


“魏晉南北朝”是歷史上一個大分裂而動盪的時代。“魏晉”則指曹魏時期,短暫的西晉統一中原時期,以及東晉與五胡十六國並存的時期。

嚴格說起來,這個三個時期都不是大一統的局面。曹魏政權與蜀漢和東吳並立。西晉將曹魏、蜀漢與東吳整合在一起,又和北方的草原民族政權(烏孫、鮮卑、肅慎)以及唐古拉山脈為中心的西羌並立。東晉是一個建都建康統馭江左的南方士族政權和北方變動頻繁的五胡十六國並存,此外還有北方的烏孫、高車、扶余,西邊吐谷渾、金沙江流域的附國以及雅魯藏布江流域的女國。

在這樣一個大變動的時代反倒是很容易促進哲學的思辯、爆發各種思想的潮湧以及推動美學、藝術、文學的發展。所謂“魏晉之風”,也叫作“魏晉風度”、“魏晉風流”,指的就是當時最具有代表性而獨具一格的思想風貌、精神氣質,以及這些風貌氣質在社會風俗、詩書禮樂、書法繪畫等方面的體現。魯迅說魏晉風度是藥與酒、姿容與神韻。魯迅的觀點只看到表面看不到實質。李澤厚說還必須加上華麗好看的文彩詞章。李澤厚的認識也太拘泥了。

魏晉風度給世人的印象似乎是時而慷慨悲涼如建安七子;時而煙水雲氣的孤芳自賞如陶淵時;時而清麗綺靡如樂府情詩;時而佯狂佯醉又沉迷於藥石……山水之美,儒釋道的完美合流,首倡禮樂、苦心經營的王謝風流,無一不體現魏晉之風。

如果要給魏晉之風找一些具象化的表現,應該如下:首先就是清談之雅。清談、玄學最能體現魏晉思想。初期以老莊為基本內容,後來士大夫之間的雅談都可以稱為清談。《世說新語》裡所記之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都是清談的內容。書裡那些恣情曠達、不拘禮法、風度翩翩的就是魏晉名士。

其次就是阮籍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不自視輕賤,也不羨人富貴,人生苦短而糾纏於蠅營狗苟,拋開眼前的世俗做真人、至人,這是對於當時名教的反抗。

最能代表魏晉之風的是陶淵明的清新自然。陶淵時人格與品格的孤高是魏晉時期最具高度、最高潔的精神思想。陶淵明既能以躬耕而自給自足,又能在心裡保持一個桃花源的理想。“衣食當須記,力耕不吾欺”,既使今天讀來仍然人心裡充滿了感佩之情。

動盪的時代,活躍的思想,自由之風心嚮往之,這就是魏晉風度。


沅汰


《紅樓夢》第四十九回,“脂粉香娃割腥啖羶”中說到賈寶玉和史湘雲拿了塊生鹿肉來烤了吃,剛剛進賈府的薛寶琴也在一旁,湘雲笑道:“傻子,過來嚐嚐。”寶琴笑說:“怪髒的。”寶釵道:“你嚐嚐去,好吃的。你林姐姐身子弱,吃了不消化,不然她也愛吃。”剛剛進賈府的薛寶琴,不一會兒就成黛玉的小迷妹。聽寶釵這麼說,她便也跟著湘雲他們吃起來。接下來便有黛玉、湘雲和寶釵一段對話。

黛玉笑道:“那裡找這一群花子去!罷了,罷了,今日蘆雪廣遭劫,生生被雲丫頭作踐了。我為蘆雪廣一大哭!”湘雲冷笑道:“你知道什麼!‘是真名士自風流’,你們都是假清高,最可厭的。我們這會子腥羶大吃大嚼,回來卻是錦心繡口。”寶釵笑道:“你回來若作的不好了,把那肉掏了出來,就把這雪壓的蘆葦子摁上些,以完此劫。”

在史湘雲的口裡,“是真名士自風流”,這話,大體就反應了魏晉風度所要表達的意思。他們自在瀟灑,不向權貴屈服,也不受外界思想的束縛和左右,充分展現自我的個性,這一群體的人有思想有才華,用魯迅的話來說,他們是“簡約雲澹,超然絕俗”,凡是俗世的東西都是與他相悖的,他們要回歸人性的本真。你們說按照什麼樣的規矩執行,我偏偏不認可。就像史湘雲那樣,你們或許覺得這樣的大家閨秀應該怎樣怎樣,然而,對她來說,能夠有好吃的肉,不違揹人的本性,大口大口地吃,吃完了以後詩照作,“錦心繡口”,這份灑脫大觀園裡誰人能比?

至於說到清談誤國,這個帽子扣得太大了,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具體到某個人,可以就某個人的實際情況去討論。整個魏晉時期,數百年的時光,社會雖動盪,卻不是簡簡單單地說哪個人清談就誤了國的。

我是蘇小妮,喜歡我的回答請點擊關注和分享!


蘇小妮


魏晉之風,說白了就是魏晉時一幫子胸懷天下卻無心仕途,只知終日縱情山水的帥哥嗑藥、喝酒後扇出來的歪風。

魏晉之風的整個歷程可謂是地中海平原式的虎頭豹尾,兩頭茂盛,中間頹唐。自曹阿瞞喝了兩口燒刀子跳到那海岸邊的石頭上高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始勃勃興起。

至那個身兼萬貫家財卻忽悠說不為不鬥米而折腰,天天在田裡醉酒,所以種出了個“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還是“草盛豆苗稀”的鬼田而宣告結束。


這兩人都算是頂頂大名,在文學上卓有成就,也僅僅是酗酒,沒有嗑藥。兩人在魏晉風骨上也算是照相呼應了。

但是,從建安七子的清談派開始,路子就走歪了。首先說孔子的世孫孔融,天天吃著曹操俸祿,整天喝了酒沒事兒就嘲諷挖苦曹操不算,佔著茅坑不拉屎還開始干涉曹操的政法,如此二愣子很快被曹操正法了。


然後就是正始名士,曹操自己的養子何宴堪稱其中佼佼者。這幫子人,天天胭脂水粉往臉上抹得妖里妖氣不算,還嗑藥、酗酒,享受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據說何晏私下裡常作女兒狀學那蘇妲己回眸一笑就愣是學了三個月,最終足可以假亂真。



得是有多閒呀!

然後是竹林七位帥哥出來了。這群人是最清談的,每天抱在一起哭著說胸懷天下,但是卻又無心仕途。於是七兄弟日日酗酒麻痺自我,醒來了就赤膊打鐵,發洩自己無處安放的青春。他們帶頭不洗澡,那時候走在街上,身上抓不出幾個蝨子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時尚先鋒。


阮籍更是牛氣,每天兩件事兒,喝酒喝醉酒,把棺材隨時走到哪抬到哪,喝死了往裡面一躺算是了事兒。

也就到了王謝時期,出了個寫《蘭亭序》的書聖王羲之才算是給魏晉風骨挽回點顏面。但是書聖之所以能得書聖,還是因為仕途受阻,才在字裡行間發洩自己無處安放的青春,如果他仕途順了,《蘭亭序》搞不好寫不出來。

總之,整個魏晉風骨從曹操後,都是一幫子知識分子吃飽了沒事做發牢騷,自我作賤的過程。所謂君為源,民為流,整個社會風氣如此,可見魏晉南北朝的司馬家風氣註定短命。


不書


魏晉之風也稱魏晉風流或者魏晉風度,是指在魏晉時期所產生的一種文化思潮。“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是魏晉之風;“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也是魏晉之風,那麼魏晉之風到底是什麼?宗白華先生在其《美學散步》中這樣描述魏晉之風這種文化思潮:“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虛靈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淵明、謝靈運這般人的山水詩那樣的好,是由於他們對於自然有那一股新鮮發現時身入化境、濃酣忘我的趣味。”讀者不免會有疑問,魏晉之風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又有何特點,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本文就來為您介紹一下魏晉之風。

竹林七賢

魏晉之風是當時魏晉的士族階層所信奉追求的一種藝術化的人生狀態,或者可以理解為是一種人生觀,世界觀,以狂放不羈,率真灑脫為其主要的思想特徵,具體的代表人物有“蘭亭名士”和“竹林七賢”。具體可以體現魏晉風度的文章名篇也有很多,例如阮籍的《達生論》、《大人先生傳》,嵇康的《遊仙詩》、《與山巨源絕交書》等,向秀的《莊子注》、《思舊賦》等等。

阮籍

那麼魏晉風度的具體特徵又是什麼呢?既含有陶淵明《歸園田居》中“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隱田園自然的怡然自得,恬靜安逸。又有阮籍《詠懷詩》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的深情慨嘆,既含有玄學思想,又嚮往自然山水。

陶淵明

魏晉之風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化思潮,使得在魏晉時期儒釋道三教走向合一,也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獨特的一個篇章,發展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也為許多文學作品的產生了提供了一個大的歷史環境,造就了諸多名篇,發展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士大夫精神,特別是人生觀,世界觀的構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魏晉風度美學。但其也產生了一些弊端,例如士族階層醉生夢死,狂放不羈,產生了不好的社會影響,特別是清談誤國,因此魏晉風度在之後遭到了反對和抵制。


參考文獻:

1.《論“魏晉風度”與士文化的審美開拓 》 皮元珍 中國文學研究

2. 《魏晉風度的內涵與接受研究 》趙前明 渭南師範學院學報

3.《風流蘊藉:魏晉風度的文化內涵 》居瑢 人民論壇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李蕾


季我努學社


魏晉時代,並不是歷史裡最為輝煌的時代。連年戰爭不斷,社會動盪,司馬奪權後實行白色恐怖政策,以嵇康為代表的誅多名士全部被殺,那是一個黑暗的時代,也是一個人心惶惶的時代。

但是,那卻是中國思想史中閃閃發光的時代。

袁弘在《國家寶藏》中扮演的嵇康


在這樣的社會形勢中,有這麼一群人,逆時代潮流而上,而追隨在他們之後,大批名士前仆後繼。晉人血性生命中包含著人格之真、情感至真

時至今日,這份血性卻難再覓。我們相信時代的潮流,相信消費主義的正確性,我們甘願拋棄獨特性,去成為整齊劃一的社會螺絲釘。當所有人的目標只剩下金錢的追逐,所有的行動都是千篇一律和按照預定的方式進行的時候。


以“竹林七賢”為例,我們可以窺見魏晉之風:

“竹林七賢者,是以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七者也。七賢以阮籍、嵇康、山濤為核心。”

「狂放公子阮籍的掙扎:退讓」

四十歲是阮籍人生中的重要節點。作為那個時代的寵兒,他“少年學擊劍,妙技過曲城”,又是“建安七子”阮瑀之後,且“容貌瑰傑,志氣宏放”。無論怎麼看,他都相當耀眼。

但在四十之前,阮籍一直仕途不順。太尉蔣濟曾因聞其賢,想闢其為掾屬。阮籍寫《奏記》一封,以示推脫。為表尊敬,親自送到都亭。不想,卻被蔣濟誤會他已答應,喜派人迎接。阮籍被迫就任,不久便告病辭歸。

阮籍所作《勸進表》現存魏碑


在隨後的幾年裡,幾次徵召,他都以病推辭。可就在他四十歲這一年(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殺伐異己,曹氏政權搖搖欲墜。擺在天下人面前只有兩條路,不是跟隨司馬集團,便是成為反叛者,非此即彼的難題同樣也落在阮籍頭上。為時勢所逼,阮籍被迫成為司馬懿的從事中郎。

阮籍不曾想,自己一退再退,退到最後,竟是無路可退。

為了避人禍,阮籍終日醉酒,他曾大醉六十天,只為逃避和皇室結親。公元263年,司馬昭被晉封位晉公,完成他篡權的重要一步。阮籍受命執筆,在半醉狀態下寫下《勸進表》。寫下此篇勸進表後一個月,阮籍逝世,終年五十四歲。


「皇族異類嵇康的抵抗:生死」

<strong>

提起嵇康,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風貌。


《世說新語》裡寫他: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著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雲“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嵇康不修邊幅,但不損其風度,儘管放浪形骸,仍受世人追捧。


嵇康是竹林七賢中的核心。儘管身逢亂世,嵇康仍希望自己可以“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嵇康撫琴


只是,命運弄人。


嵇康不願同流合汙,當好友山濤舉薦自己時,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以明自志。嵇康始終是那個最徹底忠實自己內心的人,他佩服山濤“殊俗內不失正”,卻也不願指鹿為馬,向時代妥協。


嵇康一生寫下八十二首詠物詩,情真意切,讀來卻是滿腹委屈與心酸。他始終不為自己的時代所理解,人們只看到他外表的放蕩,人們讚頌他的不拘,卻未能有人看出,他的家國理想,他所追求的一切,乃是逆時代洪流之上,卻又被這洪流拍的粉碎。

圖為嵇康所作《與山巨源絕交書》,文章風格清峻,立意超俗,行文精練


嵇康被捲入呂安的訴訟案,被判死刑。臨死前他毫無畏懼,“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日:‘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

他始終不屈。


「選擇之後,時代之前」

<strong>

在此三人中,山濤得以善終,他雖對時事不滿,卻甘願妥協,後官至三公。只是,他也有自己的尺度,他敢於直言不諱指出司馬昭的錯誤,為官清廉,始終以民生為己任。

對於山濤來說,他不圖隱士之名,只要能為民出力,就甘願出仕。這是山濤的選擇,這是他的尺度。

山濤畫像


此三人,是竹林七賢中最受矚目的三個人。在命運的洪流之下,任何人都被裹挾於其中,而難逃時勢的捉弄。這三人,也不例外。

阮籍本是門閥之後,光耀的家族史,是壓在他頭上的一座大山。首次入仕不利後,阮籍逐漸看清了形勢,碰壁之後終於明白,自己正深陷一張門閥的巨網,即便他已是如此優秀,仍是難以逃脫。阮籍本有濟世之懷,卻失望的發現那個唯才是舉的時代已經過去,鬱悶之中他整日喝酒,以酒滅志,以酒消愁。

只是,積壓在心中的憤懣又怎能輕易消除。即便他看輕禮法,不為其所拘,卻仍不得不驅車向山頂疾駕駛去,直至前方無路可走,失望的他縱聲大哭,醉倒而歸。

《世說新語》


時代逼迫他們妥協。山濤取了折中點,他屈服於禮法之下,卻在內心保持最後一寸淨土。嵇康迎頭而上,以狷狂不屈的姿態,撞到自己頭破血流為止。嵇康娶了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他始終不肯與司馬集團合作。嵇康本人信崇老莊,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公然與新朝主張的儒家專統為敵。他過於強硬的姿態,最終廣陵一曲終成絕唱。

此三人,在時代面前,或退讓,或妥協,或以生死為代價,換就千古絕唱。只是,聯結著他們內心的,都是共同的內核:以狂狷來反抗這鄉愿的社會,反抗這桎梏性靈的禮教和士大夫階層的庸俗,在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裡發掘人生的真意義、真道德。


魏晉時代的文人所表現出來的自由主義精神是最早的理想之風,令人心馳神往。


看更多美學知識和東方傳統手藝,歡迎關注【東家·守藝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