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知家庭花大價錢和長時間讓其子女去學習學術含量很低的藝術門類,你怎麼看?

野淳


粗粗加言。

人活世上很累,若愛好藝術,會帶來許多快樂,老年時更可以寄託寂寞。

普通人家,孩子教育求職為主,偶有特長,家長也是在老師勸導下進藝校,體校。

高知家庭,父母深知會一門樂器,或寫一筆好字對孩子成長如虎添翼,所以在課餘會讓子女拜見藝校老師,女孩鋼琴,舞蹈。男孩小提琴,黑管之類,進入高等學府,主課之外,顯擺的就是一技之長。

培養孩子,真不易,主要還是天生有悟性才好。


風風285750272


我不是高知家庭,但我還是真的花錢花力氣,讓我的孩子去學學習含量很低的藝術門類。

就是因為我們這個家庭從小讓他學了很多這類沒啥技術含量的藝術門類,我家娃到了高中,就成了他們學校藝術舞臺的風雲人物。高一高二,只要學校有文藝活動,就能看到他活躍的身影,就能拿到獎。當然現在高三,全力準備高考,文藝活動就不玩了。

我怎麼看?

我覺得一個男生,多才多藝是優點。一個多才多藝的男孩子,是很受歡迎的。

開家長會,有熟悉的家長問我,是不是讓我兒子去考藝術特長生。我也問他,有沒這打算。他說,我還是靠文化課吧,才藝這些,只能算業餘愛好,以此為業就不好玩了。

不靠這些個吃飯,只是當成業餘愛好,我覺得挺好的。怎麼說藝術素養,也算素質的一種吧。

一個人一輩子,如果除了讀書就是讀書,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得多無趣啊。


春暖花開003


提出這個問題特別有意義,但對藝術的理解有些片面。我生長於六十年代末,沒有學習藝術的經歷,女兒出生於九十年代,幼兒和小學期間誤打誤撞進入專業藝術團隊學習藝術,每年僅有二次的觀摩孩子業務彙報機會,現場近距離聆聽藝術感受藝術是我們最幸福最美妙的時刻。整個小學期間專業學習佔據了一半的時間,僅僅小部分時間學習基礎文化,孩子沒有時間學奧數,沒有演出任務的週末幾乎都是在大自然中度過。小學畢業後孩子選擇不進專業藝術院校而進入省重點中學學習,我驚訝發現學習不僅跟得上而且成績非常好,孩子的記憶力特別好,榮譽感特別強,能吃苦,細想一下,學藝術的經歷雖然辛苦,對孩子的身心以及日後成長都有積極的作用。現在孩子已經從帝國理工碩士畢業並且順利就業了。她的藝術能力除了是繁重學業工作壓力下的放鬆劑,也為她提供了很多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藝術是知識,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和家庭是否高知,花費多少錢沒有必然的聯繫,主要看自己對藝術的認識,孩子的興趣以及學藝術的目的!培養的孩子能夠身心健康就是對孩子對社會最好的交代。


人文旅行者


我在中學當老師,只能算一般家庭,讓孩子學藝術只是孩子3歲半上幼兒園時開始學,學琴是孩子一下課就站到鋼琴旁,有個叫陳博帆的小朋友,偷偷打開琴彈,孩子很羨慕,而我們鄰居家的小孩跟孩子在一個班,人家家有,我家小孩去人家家就站的看,幼兒園的老師說,孩子想了,你們就給孩子鬧一個吧!我們剛買了房,借了債,就沒買,等了3年才買了電子琴,報班學,畫畫是孩子喜歡,在幼兒園,下午放學了,孩子們都早早的穿戴好等家長,而女兒無動於衷,一直畫,等畫好了才走,連老師都說沒見過這麼認真的娃娃,小學是畫畫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同學們都訂她的畫,初中以後去的培訓班負責人是我的朋友,就沒有掏學費,至少省了2萬多,後來高考上的藝術類,去了個211,從現在看,主要是孩子喜歡!上培訓班孩子願意去才行!要是孩子不願意,就不要瞎花錢了!


編元寶貝


我父母是80年代的大學生,按比例也算是高知家庭吧。87年買了臺卡西歐電子琴請大學生做家教,雖然沒彈出來只是成了半吊子,但也非一無所獲。最大的受益可能是在學琴的經歷中我潛移默化意識到好的藝術也是要經過艱難曲折的打磨與練習而不是隨隨便便的成功,所以我從小就不喜歡娛樂圈的各種八卦,追星那種行為我是本能地嗤之以鼻。

所以我覺得從小進行藝術方面的培養,目的不在於要培養成多大成就,而在於給孩子一種正確的審美觀。當你嘗過,聞過,見過,聽過好的東西是什麼樣的,自然也就會知道什麼東西是low的,什麼電影是垃圾,什麼歌曲是灌水,什麼演員是花瓶。

當然,如果孩子沒有足夠的天賦,我也反對把太多精力放在藝術上。藝術修養就像維生素,必須有但沒幾個用它當飯吃。能當飯吃且決定一個人人生高度的,往往還是數理科的修養,畢竟科學是決定人類文明的唯一參照系。相比於理工科,藝術的含金量確實較低,如果你的孩子足夠聰明強烈建議加強理工科培養,至於藝術培養,能理解數理之美的腦袋,是足夠今後慢慢學習的。


子hong


學藝術,不管有錢沒錢,富裕還是貧窮。關鍵是自己喜好。提高自己的品行和素養。我自幼家境優渥,所以父母從小讓我學習鋼琴。考入了藝術學院。方知憑聲樂進來的同學連鋼琴初級都不是。不過經過四年的洗禮,有的學長居然還考上了鋼琴研究生。都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性格開朗又知性。世間有多少學術大師對音樂繪畫也是造詣極高的。對待藝術的態度要端正,如果為了出人頭地,為了浮誇風,那真就失了藝術的天性。無論有錢砸,還是無辜玩煽情。都很無味。心裡有藝術的。都一定具有藝術範。。。



流星雙子雨


我也是盡我所能供孩子學習藝術類的興趣班,藝術對孩子是潛移默化的影響,養孩子不能太功利只瞄準考試。地基要打穩,我覺得藝術類也屬於地基類的。我自己是工科生,我們小時候文體累基本不上,出來工作後就發現自己其實是個非常匱乏的人,音樂不會品,文章不會寫,畫簡單的圖案也不會,跟人聊天沒話題,所以在孩子身上只要她願意我都提供條件讓她去學。


閒看花落286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關於孩子學藝術這個話題,跟很多媽媽交流過,大概有幾種類型:

1、非常典型的隨大流型:機構太多了, 宣傳太多了,身邊孩子學的太多了,咱也學吧,孩子也不反對,技不壓身。也不指望以後當成謀生手段 ,怎麼的也算有個特長。這種一般會走入功利或者完全無所謂。

2、考慮以後好娶好嫁型:這個不典型,但有一部分。尤其女孩家長,學學藝術,氣質好呀,女孩子就是要氣質好才吸引人。這種一般會比較久的堅持。

3、孩子有喜好傾向或者有天份型:一般這個型的開始就會一直堅持下去。即使不能成名成家,也會走上專業路線,即使長大了做機構老師也算是憑藝術之長謀生了。

4、希望孩子有一個喜好或者特長型:這個應該是最可取的,沒有功利目的,學到哪裡都好,一直保有喜愛的熱情。使技藝變成漫漫人生的陪伴,可以表達喜怒哀樂,可以抒發感慨情操。

學藝術與家庭經濟條件有關,與父母期待有關,與孩子喜好也有關。不同層次或者不同認知的家長,行為可能有相似,結果可能有相同,但初衷或目標各個不同,過程中家長和孩子的互動以及體驗更不相同。



小愚求智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聽過一個說法:一代製造、二代金融、三代藝術。說得就是第一代經濟條件較差投身實業,第二代有了一定的積累不再做實業轉投金融,第三代經濟基礎好了,不用那麼辛苦了,就投身藝術。

像題主所說的高知家庭,這樣的家庭一般經濟條件很好,這首先就有了讓孩子學習藝術的經濟基礎。老李所說的經濟基礎分為兩方面:一方面學習藝術是很花錢的。無論是購買學習用品還是藝術課的學費,都要比學習文化課貴很多,普通工薪家庭很難承受。另一方面,普通家庭很難承擔孩子學習失敗的後果,況且藝術這條路成才率還那麼低。而有經濟實力的家庭也許壓根兒就沒打算讓孩子走藝術這條路。他們讓孩子學藝術只是為了培養孩子興趣,陶冶孩子情操。所以說,首先一點,經濟基礎決定了讓孩子學藝術的不是普通家庭。

第二點我跟題主有不同的看法。儘管老李是個理科生,但是老李依然覺得在人類的發展史上藝術的地位一點也不比科學低。我國古代每一個繁榮昌盛的朝代都伴隨各種文藝的興起,歐洲也正是憑藉文藝復興才再次發展繁榮的。科學和藝術始終是帶領人類社會前行的兩條腿,缺一不可。

另外,藝術對於個人也是很重要的。當我們生活貧困時,可能真的只是疲於奔命。當我們有一定經濟基礎時,我們的生活就會有了藝術,從最直觀的電影、音樂再到繪畫、舞臺劇等等。高知人群,他們本身對藝術感興趣,也有對藝術的追求,這部分人讓孩子學藝術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總之,有經濟基礎,有情感需求,為什麼不學?學不好,大不了回來繼承家業!


物理老師老李


“告訴高更,我在精疲力竭地畫了30年以後,才積累了一些經驗,現在多少有了些成就。然而,至今卻囊空如洗,一直在拮据窘迫的生活中掙扎。但願年輕人都清楚地看到這一點,藝術之路不是榮華富貴的道路,人要靠命運,而不是才氣。”(孔凡平 孫麗榮譯著《高更的藝術》)

卡米耶·畢沙羅在得知保羅·高更決定棄商從藝後如是說。事實證明畢沙羅所說沒錯。高更在沒有從事繪畫藝術之前,在證券交易所上班,每年最多可賺4000金法郎。生活安定,衣食無憂,居所豪華,婚姻幸福。可是自從全身心投入繪畫藝術之後,高更的命運就發生了改變,貧窮這個惡魔就纏著他,直到55歲客死他鄉,一直過著食不裹腹,居無定所,四處漂泊的生活。其間受盡家人的唾棄和世人的冷眼。

藝術是高尚的。藝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追求藝術是艱難的,需要勇氣和獻身精神。尤其是繪畫藝術,即使耗盡生命,也未必有所作為。或許身後會讓你流芳百世,但在生前很難給你帶來富足的生活。

生命誠可貴。讓一個人成材的路徑有許多。如果不是因為熱愛藝術而追求藝術,我們是否應該三思而後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