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岳陽樓記》看范仲淹的寬廣胸懷和遠大抱負

自古以來,亭臺樓閣等建築一向以文傳名,比如,滕王閣靠了王勃的序,黃鶴樓倚仗李白、崔顥的詩,“醉翁之意不在酒”,歐陽修一篇短章成就小亭子的大名氣。同樣,岳陽樓也因為范仲淹的記而聞名遐邇。

《岳陽樓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流傳千古,依然讓人百讀不厭,歷久彌香。這篇曠世雄文寫就的背景是范仲淹為了應好友之邀而作。

由《岳陽樓記》看范仲淹的寬廣胸懷和遠大抱負

當時是,慶曆四年(公元 1044 年),御史梁堅彈劾滕子京(滕宗諒)“處理戎事,用度不節”,滕子京因而被貶為嶽州(岳陽縣)知州。因滕子京勤於公務,僅過了一年便“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於是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慶曆六年修繕完畢,滕子京請好友范仲淹“屬予作文以記之”。范仲淹應允,於是,這篇千古傳誦、蕩氣迴腸的《岳陽樓記》便誕生了。

滕子京與范仲淹是同年進士,於公,他們政見一致,於私,他們關係友好,往來密切,故而成為好朋友。而宋仁宗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也因為政治改革遭到貶謫,接到好友滕子京的信件時,他已經身在河南鄧州。

年近花甲的范仲淹看到好友來信,想到他們同屬天涯淪落人,同屬官場失意的可憐人,由己及人,由人到己,再想到朝堂內外,再想到天下萬民,心潮湧動,感慨萬千。故藉此機會,作記一篇,書寫了自己一生的官場閱歷以及對人生、對社會的感悟,並以此與好友共勉。

全文由敘及景,因景而議,旨寓議中。品讀此文,從岳陽樓之蔚為大觀的景色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深沉的人生感慨,浸染著他淡淡的憂愁,亦蘊含著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寬廣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由《岳陽樓記》看范仲淹的寬廣胸懷和遠大抱負

1. 寬廣胸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這篇文章開頭一段敘述性文字交代了范仲淹為何寫此文的緣由,簡短的四句話中包含了對好友滕子京被貶謫的深切同情,“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以及對他勤政愛民、奮發有為的讚賞之情,“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並對好友請自己為岳陽樓作“記”的邀請,欣然應允。

接下來,范仲淹扣題繪景,從岳陽樓到洞庭湖的空間之廣闊浩淼,“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以及陰晴氣候之千變萬化,“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概述了“岳陽樓之大觀”,從而引出南來北往的“遷客騷人”登樓觀景的兩種不同狀況。

每當陰雨連綿,連月不晴的時候,寒風怒吼,大浪滔天;太陽和星星黯淡無光,山嶽模糊;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槳折斷;暮色沉沉,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悲啼,“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如若此時登樓遠眺,看到滿眼都是蕭條的景象,就會有一種離家去國的孤獨感,國憂家愁縈繞於心,擔心懼怕小人的讒言和陷害,滿腹憂傷,愁腸百結,“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由《岳陽樓記》看范仲淹的寬廣胸懷和遠大抱負

如果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無波,天色與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鷗鳥在自由翱翔,魚兒在歡快遊蕩,蘭芷飄香,草木茂盛,青翠欲滴,一片生機。“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如果遇到雲霧消散的時候,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映在水面,波光粼粼,那水中的月影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那粗獷的歌聲此起彼伏,你唱我和,好不熱鬧!“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此時登樓觀景,好景配美酒,自然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那些榮辱得失也一併忘了,舉杯暢飲,臨風開懷,好不自在。“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採用以悲景寫悲情,以樂景寫樂情的手法,描繪了兩幅聲勢浩大的洞庭風景畫,由不同的“覽物”之畫面,引申出“遷客騷人”的“悲喜”之情,其目的不僅僅藉以表明世人多為追名逐利而患得患失、喜悲無常的心態,更主要的是將這些人與“古仁人”作對比,以此引出自己的觀點,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曠達淡然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忘身為國的政治抱負。

由《岳陽樓記》看范仲淹的寬廣胸懷和遠大抱負

雖然范仲淹被貶謫至河南鄧州,在宦海中沉浮了大半生的他早已明鏡秋霜,但是他並未消沉,仍然秉持一種曠達淡然的人生態度,正如歐陽修給他寫的碑文,“於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

誠然,比如,范仲淹提兵6000馳救兵敗定州的邊將葛懷敏,驚退敵兵於塞外。仁宗皇帝嘉其馳援有功,進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他認為“軍出無功”,“辭不受民”。還比如,參知政事王舉正儒弱無能,歐陽修等鑑范仲淹有相才,請罷王舉正而用范仲淹,他卻說:“執政可由諫官而得乎?”固辭不受,願與韓琦駐守邊防。如此無功不受祿、主動拒官的言行實在是讓人欽佩不已。

其友滕子京“豪邁自負,罕受人言”,“自慶陽帥謫巴陵,憤鬱頗見辭色”。據南宋周揮《清波雜誌》載:“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陽樓,或贊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待痛飲一場,只待憑欄大慟數場!’”可見滕子京在嶽州雖積極為政,但他對於被貶謫仍鬱鬱不平、難以釋懷。

故范仲淹藉此機會在文中闡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懷,委婉地勸慰友人滕子京,不要因時節變化而動搖性情,不要以仕途沉浮而改變志向,不要沉溺於由外物變化和一己得失帶來的喜怒哀樂之中。

由《岳陽樓記》看范仲淹的寬廣胸懷和遠大抱負

范仲淹也是理想破滅之人,卻能有如此博大坦蕩的胸懷氣度和淡然自若、不計得失的人生態度,想來與其時時以天下為先的理念抱負有關。

2. 理想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對梁惠王這麼說道:“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范仲淹便以此引申出這麼一句千古名句,並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寫入《岳陽樓記》,不僅呈現出了一種博大的情懷和高遠的境界,還給後人留下了這樣一篇錦繡之文,光耀千古。

范仲淹出身貧寒,“少有志操”,苦讀詩書,抱定“夫不能利澤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待宋真宗大宗祥符八年進士及第,歷任縣令、秘閣校理、知州、右司諫、經略副使、天章閣待制、參政知事等職。

他宦海沉浮幾十年,並非一帆風順,數遭貶黜,到慶曆六年時已近花甲之年,還被貶謫到河南鄧州。但不管是“進”,還是“退”,范仲淹始終都沒有忘記“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使命,“進”則憂其民,“退”則憂其君。

由《岳陽樓記》看范仲淹的寬廣胸懷和遠大抱負

比如,仁宗天聖年間,朝廷尚奢侈之風。章獻太后擬建太一宮及洪福院,范仲淹直諫:“侈土木,破民產,非所以順民心、合天意也。”主張“罷修寺觀,減常歲市木之數”。

比如,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進《百官圖》,指斥宰相呂夷簡結黨營私,任用讒佞,反被誣為“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被貶至饒州。

還比如,他於慶曆四年向仁宗皇帝提出了十條政治改革建議,如明黜陡、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搖役。這些政治改革措施自然是觸動了一些人的根本利益,“謗誹日盛”,再加上皇帝搖擺不定,范仲淹終被罷奪參知政事,貶放鄧州。《岳陽樓記》便是這次貶謫期間所做。

范仲淹這一生在官場上起起伏伏,但是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始終不渝,“進亦憂,退亦憂”。一心為民,兩袖清風,革新務實,光明磊落,他用一生踐行先賢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宋富弼在《范文正公仲淹墓誌銘》中記載:“公天性喜施與,人有急必濟之,不計家用有無。”他用自己的俸祿時時救濟貧窮的族人,而自己卻貧苦一生,以至於死時“身無以為殮,子無以為喪”。範公的高風亮節從《岳陽樓記》中便可照見一二,所謂“文如其人”是也。

金人元好問讚譽他“在布衣時是名士,在州縣是能吏,在邊疆是名將,在朝廷是重臣,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備數器。”誠然,范仲淹是一位兼具將相之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其身懷文韜武略和宏大抱負,在朝堂上犯顏直諫、砥礪名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在地方心憂黎民、造福一方;可謂是澤被當世,惠及後人。

由《岳陽樓記》看范仲淹的寬廣胸懷和遠大抱負

人因文顯,文以人傳,樓以文名。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和遠大抱負,吸引感動了後世無數文人墨客;而《岳陽樓記》又因他的高遠的境界和博大的情懷為世人所推崇;而岳陽樓因為有范仲淹和他的記名揚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