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聞名世界的大作家,卻沒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

諾貝爾文學獎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文學獎,設立該獎一百多年來,基本上把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各國作家大多收納進來了。應該說,諾貝爾文學獎對世界文學的繁榮發展,對各國作家的獎勵與扶持,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當然,任何一項獎項,都有它自己的評選標準,也有一定的侷限性,諾貝爾文學獎也不例外。諾貝爾文學獎的宗旨是,對全世界最優秀的作家,對人類文明具有貢獻的作家進行獎勵。應該說是它的評定標準還是很寬泛的,也是很高精尖的。

有些聞名世界的大作家,卻沒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

但是,評定標準是一回事,評選的人又是一回事,任何獎項都是評委評選的,評委本身是有侷限的,比如對優秀作品的評判,對優秀作家的評判,難免會帶上評委個人的喜惡。評委個人的意識形態,評委個人的主觀因素,評委個人的文學修養,都會對評選帶來不很客觀的因素,因此,諾貝爾文學獎也不例外。雖然,諾貝爾文學獎是世界上很多優秀作家們都夢寐以求的,但對歷年來的評獎結果,總會有這樣那樣的非議。甚至一些在文學界看來根本不應該入選的作家,獲得了諾獎,而有些一致公認應該獲獎的傑出作家,最終卻與諾貝爾文學獎無緣。

有些聞名世界的大作家,卻沒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

在世人的心目中,只有世界上最頂尖的作家,才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那些頂尖作家,都應該進入獲獎者名單,但事實遠非如此,比如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美國的馬克·吐溫、挪威的易卜生、法國的左拉、英國的哈代、俄國的契科夫、美國的歐享利等,僅20世紀就多達上百位傑出的作家沒有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這其中一少部分是因為作家英年早逝,比如左拉和契科夫,都是在諾貝爾文學獎設立後短短的幾年之後去世的,所以沒有能獲得諾獎還有情可原,但更多的傑出作家卻是因為諾獎評委的失誤,而導致諾貝爾文學獎與這些傑出作家失之交臂。

遺珠之憾,一直是大家對諾貝爾文學獎權威性質疑的痛點。

有些聞名世界的大作家,卻沒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

在眾多被世界公認的卻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的作家中,列夫·托爾斯泰是最著名的一位。

托爾斯泰是20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學巨匠,大師級人物,諾貝爾文學獎設立於1901年,而托爾斯泰死於1910年,諾貝爾獎設立之後,托爾斯泰完全有機會獲得諾獎,而且,當時托爾斯泰的的文學鉅著《戰爭於和平》《安娜卡尼娜》《復活》等長篇小說,早已出版,並在世界文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至今看來,都無人超越。但是,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們,卻完全無視這麼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在世界文壇的地位與影響,一直到托爾斯泰去世,整整十年時間裡,都沒有給予託翁諾獎的名譽,成為諾貝爾文學獎最大的遺珠之憾。

所以後來人們評論說,列夫·托爾斯泰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是托爾斯泰的損失,而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巨大損失。獲得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絲毫不影響這位偉大的作家在世界文壇的地位,而諾貝爾文學獎沒有托爾斯泰,其權威性就降低了很多,諾獎光環也失去了耀眼的光芒。事實上也真是如此。托爾斯泰雖然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絲毫沒有能影響到他在世界文壇的地位與聲譽,沒有影響到他在讀者心目中的地位與高度,他謝世一百年了,至今仍然是被世界公認的偉大作家,文學巨匠,文學大師,是世界文學的一座豐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