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應該瞭解的心理學

生處這個生活節奏飛快,焦慮情緒爆棚的時代,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自己有一些心理問題,或大或小,也常常糾結於無法排解。


這才是應該瞭解的心理學

有些人會去找所謂的專業人士做一些心理諮詢。可是,大多數人卻從未深究過究竟什麼才是正宗的心理學,我們到底該如何正確的看待心理問題。看完此書,想必你會給出自己的答案。

這才是應該瞭解的心理學

要了解真正的心理學,首先你得認識到:它是一門科學!所以它遵循科學的標準:

  1. 研究的必須是實證可解的問題;
  2. 方法上必須遵循系統的實證主義;
  3. 研究結論是公開知識(能被重複驗證),並能經過同行議評。

以上三條標準也是區分科學心理學和其他偽心理學的分水嶺。

展開簡述下:科學心理學要求我們一定要用批判性思維習慣去解決問題,科學的本質是證偽(對我們的經驗、常識和直覺、產生懷疑、批判和挑戰)所以,心理學家也不相信能回答所有問題的絕對真理,但相信對所有問題應該有一個相對正確的答案;心理學家也不相信個案,更願意相信基於眾多數據和觀察的總結。

心理學總是會習慣性的被人披上一層神秘面紗,也是極易讓人誤解的學科。它解決的問題都是與人類活動緊密相關的問題而且大多是大家都熟悉且經常關心的問題,因為關注所以人們會有自己的分析,自己的證據得出自己的結論,人們也總認為心理學之所以神奇是因為它能在一定程度解釋心理現象和預測行為,並能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干預方法,但是,科學心理學所有預測和解釋都基於客觀數據,所有結論都具有概率的性質,有一定適用範圍和條件,干預方案也必須符合客觀的心理和行為規律。因此,沒有能夠完美解釋一切現象的心理學理論,也沒有超出人類經驗以外的干預和應用。

這才是應該瞭解的心理學

科學的那三條標準:

1.系統的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簡言之--”基於觀察的實踐“,即:通過驗證來找尋規律。

系統的~,即結構化的:能揭示自然世界的一些潛在本質;有理論驅動;根據觀察結果決定哪些理論得到支持而哪些被拒絕。

2.公共性,可被檢驗的知識:

公共性、可檢驗的知識,指的是我們可以將研究發現遞交給科學團隊,團隊中的任何人都能進行重複檢驗、批評或拓展。這同樣不僅對於科學家,同時對於消費者這種外行人來說也適用。比如,常會看見專家說要多喝水,而又有專家反駁多喝水會引起水中毒,喝水是否有益健康?吃黃光到底會破壞維生素還是有益健康等等,這恰恰驗證了科學在曲折中不斷進化的過程,在學術上就更顯而易見:畢業論文一定要在期刊發表接受審查和議評。所以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某博士連知網都不知道,不知道畢業論文怎麼寫的。不能接受他人審查和批評的”特殊“知識,永遠無法獲得科學的地位。

3.實證可解的問題:

科學針對的是可解決、明確的問題。看實例:

”在日託期間,給與結構化語言刺激的三歲兒童,與那些沒有給予這些額外刺激的兒童相比,是否可以更早的做好接受閱讀指導的準備“。--可解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一萬隻草泥馬奔過

科學驗證通常次序:理論→預測→檢驗→修正。

這才是應該瞭解的心理學

常見應用:

安慰劑效應:無論治療是否有效,人們都會報告某種療法曾對他們有幫助。

外科醫生只是在你的膝蓋上割開表皮做了一次檢查,實際上並沒有進行實質性手術,但是你的膝痛減弱了。你吞下的藥丸是“假的”,不過是一些澱粉,但是你的偏頭痛消失了,就像真的吃了偏頭痛藥一樣。


巴納姆效應:星座利用的就是巴納姆效應,即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自己。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但大眾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這個效應是手相學和占星術的基礎,由此我們可以延伸思考到許多玄學,比如超感官感知、生物節律、通靈、漂浮術等等。

”你對自己往往求全責備。你有大量的潛能沒有被開發利用,你還沒有把它變成你的優勢。你在個性方面有一些弱點,但一般來說你有能力進行彌補。外表上,你守紀律、受控制,而在內心裡往往感到煩惱和沒有安全感,你時常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充滿疑惑,不知道自己做對了還是做錯了。

你喜歡變化和時常換換花樣,對約束和限制感到不滿。你為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自豪,並且不接受那些未經過可信的證據證實的觀點。你發現,過於坦率和讓別人瞭解你的一切是不明知的。有時你是外向的,你和藹可親,容易交往,善於交際;但有時你又是內向的,小心謹慎,沉默寡言,你渴望的一些東西往往又是相當不現實的。”--都覺得精準的說中了自己,對吧。

這才是應該瞭解的心理學


<strong>注意:

<strong>學習好或讀書多的孩子都不擅長交際和體育;
低自尊導致攻擊行為;
孩子會給父母帶來幸福;
做多選題時, 即使對所選答案感到不確定, 也千萬不要更改最初的答案;
我們只用了 10% 的大腦功能;

<strong>早熟者必早衰;

<strong>這些都是偽科學!


文中金句:

1.心理學的進步是通過研究可解的實證問題而取得的;
2.心理學家提出可證偽的理論來解釋他們的研究發現;
3.理論中的概念都具有操作性定義,這些定義將隨著證據的積累而逐漸演變;
4.這些理論是通過系統實證的方法來檢驗的,收集來的數據是公開的;
5.心理學家的數據和理論,只有在那些經過同行評審程序的科學刊物上發表之後,才算是進入了科學領域。
6.實證主義之所以具有系統性,是因為它遵循控制和操縱的邏輯,這二者也是真實驗的特性。
7.心理學家採用許多不同的方法來獲得他們的結論,這些方法的優缺點各有不同。
8.最終被揭示的行為規律通常都是一種概率關係。
9.大多數時候,知識只能通過對眾多實驗數據的慢慢積累得到。

10.理論不等於未經驗證的猜想

11.一個科學概念的定義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相關觀測結果的不斷豐富而發生變化。

12.當我們的信仰與觀察到的事實相沖突時,我們最好是調整信仰,而不是否認事實和堅持錯誤的想法,這樣我們將會很少遇到一些個人和社會問題。

13.要想獲得對一個現象更加深入的瞭解,科學家就要比較世界上存在的各種情況。沒有這種比較,我們所觀察到的都是一些孤立的事件,並且對這些孤立的觀察結果也解釋不清。一個好的實驗設計應該是這樣的:科學家能夠操縱他感興趣的變量,並對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的無關變量進行控制。



應該寫在最前面的話--“如果你是星座、血型、玄學、屬相等此類分析的絕對擁躉,請自覺屏蔽以免引起不適。”當然,這並不是說這些內容以及各種人生哲理和心靈雞湯不在心理學的範疇,實際情況是這類現象和理論在歷史上都曾經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但已被各種科學的方法所證偽並從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中剔除。

寫在後面:大多數心理學教科書只告訴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和知識,但從不說為什麼研究,更有甚者為達目的故意將其“神化”以博眼球,賺收益。整體來看,本書可以看作科學研究的方法論,書中後幾章是一些關於科學方法研究中的方法,很基礎,相信做過畢業設計的都會會心一笑:“對照組”“空白實驗”“隨機取樣”“權重”,太眼熟了吧。希望能用於生活實踐,這樣也許看待問題是能更透徹一些,也能更願意靜下來去探究問題背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