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应该了解的心理学

生处这个生活节奏飞快,焦虑情绪爆棚的时代,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有一些心理问题,或大或小,也常常纠结于无法排解。


这才是应该了解的心理学

有些人会去找所谓的专业人士做一些心理咨询。可是,大多数人却从未深究过究竟什么才是正宗的心理学,我们到底该如何正确的看待心理问题。看完此书,想必你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这才是应该了解的心理学

要了解真正的心理学,首先你得认识到:它是一门科学!所以它遵循科学的标准:

  1. 研究的必须是实证可解的问题;
  2. 方法上必须遵循系统的实证主义;
  3. 研究结论是公开知识(能被重复验证),并能经过同行议评。

以上三条标准也是区分科学心理学和其他伪心理学的分水岭。

展开简述下:科学心理学要求我们一定要用批判性思维习惯去解决问题,科学的本质是证伪(对我们的经验、常识和直觉、产生怀疑、批判和挑战)所以,心理学家也不相信能回答所有问题的绝对真理,但相信对所有问题应该有一个相对正确的答案;心理学家也不相信个案,更愿意相信基于众多数据和观察的总结。

心理学总是会习惯性的被人披上一层神秘面纱,也是极易让人误解的学科。它解决的问题都是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的问题而且大多是大家都熟悉且经常关心的问题,因为关注所以人们会有自己的分析,自己的证据得出自己的结论,人们也总认为心理学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解释心理现象和预测行为,并能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但是,科学心理学所有预测和解释都基于客观数据,所有结论都具有概率的性质,有一定适用范围和条件,干预方案也必须符合客观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因此,没有能够完美解释一切现象的心理学理论,也没有超出人类经验以外的干预和应用。

这才是应该了解的心理学

科学的那三条标准:

1.系统的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简言之--”基于观察的实践“,即:通过验证来找寻规律。

系统的~,即结构化的:能揭示自然世界的一些潜在本质;有理论驱动;根据观察结果决定哪些理论得到支持而哪些被拒绝。

2.公共性,可被检验的知识:

公共性、可检验的知识,指的是我们可以将研究发现递交给科学团队,团队中的任何人都能进行重复检验、批评或拓展。这同样不仅对于科学家,同时对于消费者这种外行人来说也适用。比如,常会看见专家说要多喝水,而又有专家反驳多喝水会引起水中毒,喝水是否有益健康?吃黄光到底会破坏维生素还是有益健康等等,这恰恰验证了科学在曲折中不断进化的过程,在学术上就更显而易见:毕业论文一定要在期刊发表接受审查和议评。所以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某博士连知网都不知道,不知道毕业论文怎么写的。不能接受他人审查和批评的”特殊“知识,永远无法获得科学的地位。

3.实证可解的问题:

科学针对的是可解决、明确的问题。看实例:

”在日托期间,给与结构化语言刺激的三岁儿童,与那些没有给予这些额外刺激的儿童相比,是否可以更早的做好接受阅读指导的准备“。--可解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一万只草泥马奔过

科学验证通常次序:理论→预测→检验→修正。

这才是应该了解的心理学

常见应用:

安慰剂效应:无论治疗是否有效,人们都会报告某种疗法曾对他们有帮助。

外科医生只是在你的膝盖上割开表皮做了一次检查,实际上并没有进行实质性手术,但是你的膝痛减弱了。你吞下的药丸是“假的”,不过是一些淀粉,但是你的偏头痛消失了,就像真的吃了偏头痛药一样。


巴纳姆效应:星座利用的就是巴纳姆效应,即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但大众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这个效应是手相学和占星术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延伸思考到许多玄学,比如超感官感知、生物节律、通灵、漂浮术等等。

”你对自己往往求全责备。你有大量的潜能没有被开发利用,你还没有把它变成你的优势。你在个性方面有一些弱点,但一般来说你有能力进行弥补。外表上,你守纪律、受控制,而在内心里往往感到烦恼和没有安全感,你时常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充满疑惑,不知道自己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你喜欢变化和时常换换花样,对约束和限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自豪,并且不接受那些未经过可信的证据证实的观点。你发现,过于坦率和让别人了解你的一切是不明知的。有时你是外向的,你和蔼可亲,容易交往,善于交际;但有时你又是内向的,小心谨慎,沉默寡言,你渴望的一些东西往往又是相当不现实的。”--都觉得精准的说中了自己,对吧。

这才是应该了解的心理学


<strong>注意:

<strong>学习好或读书多的孩子都不擅长交际和体育;
低自尊导致攻击行为;
孩子会给父母带来幸福;
做多选题时, 即使对所选答案感到不确定, 也千万不要更改最初的答案;
我们只用了 10% 的大脑功能;

<strong>早熟者必早衰;

<strong>这些都是伪科学!


文中金句:

1.心理学的进步是通过研究可解的实证问题而取得的;
2.心理学家提出可证伪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研究发现;
3.理论中的概念都具有操作性定义,这些定义将随着证据的积累而逐渐演变;
4.这些理论是通过系统实证的方法来检验的,收集来的数据是公开的;
5.心理学家的数据和理论,只有在那些经过同行评审程序的科学刊物上发表之后,才算是进入了科学领域。
6.实证主义之所以具有系统性,是因为它遵循控制和操纵的逻辑,这二者也是真实验的特性。
7.心理学家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获得他们的结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各有不同。
8.最终被揭示的行为规律通常都是一种概率关系。
9.大多数时候,知识只能通过对众多实验数据的慢慢积累得到。

10.理论不等于未经验证的猜想

11.一个科学概念的定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相关观测结果的不断丰富而发生变化。

12.当我们的信仰与观察到的事实相冲突时,我们最好是调整信仰,而不是否认事实和坚持错误的想法,这样我们将会很少遇到一些个人和社会问题。

13.要想获得对一个现象更加深入的了解,科学家就要比较世界上存在的各种情况。没有这种比较,我们所观察到的都是一些孤立的事件,并且对这些孤立的观察结果也解释不清。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应该是这样的:科学家能够操纵他感兴趣的变量,并对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无关变量进行控制。



应该写在最前面的话--“如果你是星座、血型、玄学、属相等此类分析的绝对拥趸,请自觉屏蔽以免引起不适。”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内容以及各种人生哲理和心灵鸡汤不在心理学的范畴,实际情况是这类现象和理论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已被各种科学的方法所证伪并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剔除。

写在后面:大多数心理学教科书只告诉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和知识,但从不说为什么研究,更有甚者为达目的故意将其“神化”以博眼球,赚收益。整体来看,本书可以看作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书中后几章是一些关于科学方法研究中的方法,很基础,相信做过毕业设计的都会会心一笑:“对照组”“空白实验”“随机取样”“权重”,太眼熟了吧。希望能用于生活实践,这样也许看待问题是能更透彻一些,也能更愿意静下来去探究问题背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