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戰役的時候德國敗局已定,蘇聯沒有對柏林選擇圍而不打,仍犧牲30萬人進攻,這是為什麼?

小魚愛養花


主要原因還是蘇聯擔心夜長夢多,怕煮熟的鴨子飛了。

在柏林戰役前,蘇聯與英美在《雅爾塔協議》中明確劃分了戰後各自的勢力範圍,換句話說,其實蘇聯可以與西線盟軍一起攻打柏林,或者可以選擇圍而不打,也不會影響蘇聯能夠多佔領一寸土地。然而就在二戰即將結束時,蘇聯與西方國家都在計劃戰後的利益,因此產生了微妙的競爭關係。

心生間隙

蘇聯與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不同,其同盟關係並不是牢不可破。在二戰的最後時刻,納粹還想著離間蘇聯與西方國家的關係。美軍解放巴黎時,一支2萬多德軍的部隊不戰而降,這個舉動卻為蘇聯和西方國家埋下了不和的種子,引起斯大林極大的猜忌。斯大林由此懷疑德國人與英國人在瑞士伯爾尼秘密媾和,讓德軍把主力全部調到東線對付蘇軍。

當蘇軍打到德國的奧得河時,羅斯福還為此發電報給斯大林作解釋。羅斯福說所謂的伯爾尼事件,是納粹製造的謠言,萬萬不可聽信。但蘇聯與西方國家的裂痕不會因羅斯福的解釋而彌合,彼此的信任已經不復存在。蘇聯與西方國家的結盟,是基於一個強大的敵人而建立起來的,當納粹即將滅亡時,這種基礎也即將塌陷。

二戰還沒結束,雙方已經開始設計戰後的格局。在雅爾塔會議上,英美蘇三巨頭達成共識,東線與西線軍隊在易北河會和,而易北河的東面歸蘇聯佔領,而西面則由西線盟軍佔領,而且還將柏林劃分到蘇聯的戰區。蘇軍此時已經部分突破奧得河防線,距離柏林直線距離只有70公里。為攻克柏林,蘇軍計劃集結三個方面軍的46個集團軍,集中兵力需要一段時間準備,斯大林擔心盟軍在西線推進太快,會先於蘇軍到達柏林,收割勝利果實。

情況有變

並不是沒有這種可能性。德軍當時普遍不願意落入蘇軍的手中,盛傳德軍要死守東線,直至西線的盟軍踢到他們的“屁股”。而且西線盟軍在突破萊茵河防線後,在向德國本土推進時,只遭到德軍輕微的抵抗。很多駐守西歐城市的德軍不經抵抗,就繳槍投降。

丘吉爾看清了德軍這個心理,要求歐洲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加速向柏林推進,直至攻佔柏林。為此丘吉爾曾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柏林很可能是向西線盟軍開放的。但艾森豪威爾卻是一個有契約精神的人,不願意違背雅爾塔會議上易北河會師的規定。丘吉爾為此訓斥他不懂政治,這裡的政治即是指戰後歐洲的格局。或者換句話說,冷戰其實在柏林戰役前就已經在醞釀了。

同樣斯大林也深知丘吉爾心裡的算盤,1945年4月16日凌晨,蘇軍發起對柏林的總攻。根據指揮柏林戰役的朱可夫回憶,當時蘇軍的戰役準備並沒有完成,甚至有一個方面軍還沒有到達指定戰位。斯大林命令他迅速發起總攻,朱可夫還為此埋怨斯大林操之過急。朱可夫還不知道柏林會成為歐洲戰後政治格局的樞紐,東西方陣營對峙的橋頭堡。蘇軍再遲一點進攻柏林,柏林可能就易主了。

落袋為安

斯大林的意圖很清楚,就是不能讓柏林落入西線盟軍的手中。其實蘇軍在發起柏林戰役的前一個星期,西線盟軍已經到達易北河前線的馬格德堡,這裡距離柏林的距離已經不足90公里。而此時艾森豪威爾也不是按兵不動,按照美軍獲得的情報顯示,希特勒最後抵抗的據點在慕尼黑以南,即德國與奧地利邊境的深山裡,被納粹稱為民族的碉堡。因此艾森豪威爾命令巴頓集中精銳部隊南下慕尼黑。然而當美軍向所謂的民族碉堡衝過去時,蘇軍已經開始了激烈的柏林巷戰。美軍到達慕尼黑後才發現,子虛烏有的民族碉堡根本就是戈培爾製造的宣傳騙局,這時美軍再想揮師柏林已經為時已晚。艾森豪威爾戰後還挖苦朱可夫在柏林戰役中損失30萬人,這其實是酸葡萄心理,如果再給他重新選擇的機會,他未必還會當一名看客。

換句話說,蘇軍如果不迅速搶佔柏林,美軍就很可能會來搶人頭了。由於艾森豪威爾沒有按照丘吉爾的建議進攻柏林,斯大林到晚年還在感念艾森豪威爾,稱他為真正有主見,有原則的軍人。但是在此之前,斯大林也不可能知道艾森豪威爾是否會遵守《雅爾塔協議》,任何時候先下手為強都是正確的。

根據丘吉爾回憶錄顯示,柏林戰役還沒結束時,德軍還沒宣佈投降,還未卸下武器的德軍士兵向西線盟軍問路,盟軍士兵竟然也給他們指路。這種現象集中出現在易北河以西地區,而劃分給蘇軍易北河以東地區,大量居民湧入西線盟軍佔領的地區,德軍還用軍車搭載德國軍民往西跑。這種恐慌情緒的引起,是由於蘇德在二戰時期打得太過慘烈,德國軍民當時擔心落入蘇軍手裡後會遭遇報復。



(逃往易北河西岸的德國人)

這也就意味著,蘇軍如果再選擇圍而不打的戰術,德國的科技人才和資源就會落到西方國家的手裡,蘇軍即使最後攻陷柏林,得到的也只是座廢墟。為了與西方國家搶奪戰後資源,蘇軍只能上緊發條,全力進攻柏林,控制戰後資源的繼續外流。畢竟僧多粥少,再遲連湯都喝不上了。

軍事是政治的延續,蘇軍搶攻柏林,完全是出於國家利益考量。而那些先知先覺的政治家,已經在為未來佈局。儘管蘇軍為此損失了30萬士兵,但是獲取了覆滅納粹的殊榮,更加重要的是,蘇聯獲取了被圍困在柏林的科技人才,以及擁有了在冷戰中和西方國家叫板的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