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战役的时候德国败局已定,苏联没有对柏林选择围而不打,仍牺牲30万人进攻,这是为什么?

小鱼爱养花


主要原因还是苏联担心夜长梦多,怕煮熟的鸭子飞了。

在柏林战役前,苏联与英美在《雅尔塔协议》中明确划分了战后各自的势力范围,换句话说,其实苏联可以与西线盟军一起攻打柏林,或者可以选择围而不打,也不会影响苏联能够多占领一寸土地。然而就在二战即将结束时,苏联与西方国家都在计划战后的利益,因此产生了微妙的竞争关系。

心生间隙

苏联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不同,其同盟关系并不是牢不可破。在二战的最后时刻,纳粹还想着离间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美军解放巴黎时,一支2万多德军的部队不战而降,这个举动却为苏联和西方国家埋下了不和的种子,引起斯大林极大的猜忌。斯大林由此怀疑德国人与英国人在瑞士伯尔尼秘密媾和,让德军把主力全部调到东线对付苏军。

当苏军打到德国的奥得河时,罗斯福还为此发电报给斯大林作解释。罗斯福说所谓的伯尔尼事件,是纳粹制造的谣言,万万不可听信。但苏联与西方国家的裂痕不会因罗斯福的解释而弥合,彼此的信任已经不复存在。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结盟,是基于一个强大的敌人而建立起来的,当纳粹即将灭亡时,这种基础也即将塌陷。

二战还没结束,双方已经开始设计战后的格局。在雅尔塔会议上,英美苏三巨头达成共识,东线与西线军队在易北河会和,而易北河的东面归苏联占领,而西面则由西线盟军占领,而且还将柏林划分到苏联的战区。苏军此时已经部分突破奥得河防线,距离柏林直线距离只有70公里。为攻克柏林,苏军计划集结三个方面军的46个集团军,集中兵力需要一段时间准备,斯大林担心盟军在西线推进太快,会先于苏军到达柏林,收割胜利果实。

情况有变

并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性。德军当时普遍不愿意落入苏军的手中,盛传德军要死守东线,直至西线的盟军踢到他们的“屁股”。而且西线盟军在突破莱茵河防线后,在向德国本土推进时,只遭到德军轻微的抵抗。很多驻守西欧城市的德军不经抵抗,就缴枪投降。

丘吉尔看清了德军这个心理,要求欧洲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加速向柏林推进,直至攻占柏林。为此丘吉尔曾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柏林很可能是向西线盟军开放的。但艾森豪威尔却是一个有契约精神的人,不愿意违背雅尔塔会议上易北河会师的规定。丘吉尔为此训斥他不懂政治,这里的政治即是指战后欧洲的格局。或者换句话说,冷战其实在柏林战役前就已经在酝酿了。

同样斯大林也深知丘吉尔心里的算盘,1945年4月16日凌晨,苏军发起对柏林的总攻。根据指挥柏林战役的朱可夫回忆,当时苏军的战役准备并没有完成,甚至有一个方面军还没有到达指定战位。斯大林命令他迅速发起总攻,朱可夫还为此埋怨斯大林操之过急。朱可夫还不知道柏林会成为欧洲战后政治格局的枢纽,东西方阵营对峙的桥头堡。苏军再迟一点进攻柏林,柏林可能就易主了。

落袋为安

斯大林的意图很清楚,就是不能让柏林落入西线盟军的手中。其实苏军在发起柏林战役的前一个星期,西线盟军已经到达易北河前线的马格德堡,这里距离柏林的距离已经不足90公里。而此时艾森豪威尔也不是按兵不动,按照美军获得的情报显示,希特勒最后抵抗的据点在慕尼黑以南,即德国与奥地利边境的深山里,被纳粹称为民族的碉堡。因此艾森豪威尔命令巴顿集中精锐部队南下慕尼黑。然而当美军向所谓的民族碉堡冲过去时,苏军已经开始了激烈的柏林巷战。美军到达慕尼黑后才发现,子虚乌有的民族碉堡根本就是戈培尔制造的宣传骗局,这时美军再想挥师柏林已经为时已晚。艾森豪威尔战后还挖苦朱可夫在柏林战役中损失30万人,这其实是酸葡萄心理,如果再给他重新选择的机会,他未必还会当一名看客。

换句话说,苏军如果不迅速抢占柏林,美军就很可能会来抢人头了。由于艾森豪威尔没有按照丘吉尔的建议进攻柏林,斯大林到晚年还在感念艾森豪威尔,称他为真正有主见,有原则的军人。但是在此之前,斯大林也不可能知道艾森豪威尔是否会遵守《雅尔塔协议》,任何时候先下手为强都是正确的。

根据丘吉尔回忆录显示,柏林战役还没结束时,德军还没宣布投降,还未卸下武器的德军士兵向西线盟军问路,盟军士兵竟然也给他们指路。这种现象集中出现在易北河以西地区,而划分给苏军易北河以东地区,大量居民涌入西线盟军占领的地区,德军还用军车搭载德国军民往西跑。这种恐慌情绪的引起,是由于苏德在二战时期打得太过惨烈,德国军民当时担心落入苏军手里后会遭遇报复。



(逃往易北河西岸的德国人)

这也就意味着,苏军如果再选择围而不打的战术,德国的科技人才和资源就会落到西方国家的手里,苏军即使最后攻陷柏林,得到的也只是座废墟。为了与西方国家抢夺战后资源,苏军只能上紧发条,全力进攻柏林,控制战后资源的继续外流。毕竟僧多粥少,再迟连汤都喝不上了。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苏军抢攻柏林,完全是出于国家利益考量。而那些先知先觉的政治家,已经在为未来布局。尽管苏军为此损失了30万士兵,但是获取了覆灭纳粹的殊荣,更加重要的是,苏联获取了被围困在柏林的科技人才,以及拥有了在冷战中和西方国家叫板的资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