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犯錯總是說“沒事”,卻經常苛責自己,成年人不必對自己太狠

點擊關注“魚堂主愛思考”用深度思考看透真實世界。

同事犯錯總是說“沒事”,卻經常苛責自己,成年人不必對自己太狠

接受自己的錯誤,是重新開始的鑰匙。

“啊~~~我真是太蠢了,剛剛發郵件居然沒有檢查出附件有問題...”朋友發來微信,滿屏幕都可以感覺到她的自責。

每隔一段時間,我們都會遇到工作上的煩心事情,有時候是自己犯了錯誤,有時候其實是上司、同事的錯,但是我們都熱衷於攬到自己身上,然後不斷的自責、彷彿自己罪不可恕。

朋友說,她能輕易原諒同事犯錯,導致承擔結果的是她,因為她知道同事不是故意的,但是一旦自己環節犯了錯,導致同事的環節有問題,她就原諒不了自己,覺得自己不該給同事增加負擔,很是痛苦。

誰不喜歡工作的時候順順利利的呢,最好一點錯誤都不犯。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先人都懂的道理,到我們,還是難以接受。

最近看了一本書,是美國知名靜心導師莎朗·莎茲伯格為嘈雜職場定製的心靈靜謐課,教你在方寸之間,給世界降噪,讓心靈重回正念。

書的名字就叫做《一平方米的靜心》,作者教你在一平方米的小小空間進行靜心之旅。

書中介紹了職場靜心的八大支柱,幫助我們轉化煩惱、抵達快樂。

其中就有一個幫助我們從錯誤中走出來的支柱:慈悲,在此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一起對自己常懷“慈悲”之心。

同事犯錯總是說“沒事”,卻經常苛責自己,成年人不必對自己太狠

1,慈悲,從不完美和錯誤中重新開始的能力

在職場激勵競爭的文化中,慈悲向來被認為是次一等的美德。

我們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看到同事遇到問題,看到朋友遇到挫折,還是希望自己能做點什麼。

慈悲不是怯懦,而是一種包容。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做錯,沒關係下次注意。這樣的包容,比指責建議更能安慰人心。

慈悲背後是理解,我理解你的難處,所以我原諒你的錯誤。

只有當你不夠勇敢、不夠傑出時,別人才會表揚你的寬宏大量。可事實上,因為慈悲,人們才覺察到共同的命運,從而真正接納彼此的不完美,跳脫狹隘的制式反應,整體變得更強、更堅韌。慈悲心意味著洞察力,這是一切正念練習的前提。

慈悲,是從不完美和錯誤中重新開始的能力。

在中國,古人也常雲“常懷慈悲之心,渡人渡己”,人一寬容,特別是對自己寬容,氣就不會鬱滯;氣不鬱滯,血就通暢,所以,心寬一寸,病退一丈。

寬恕是一味良藥,你在寬恕別人的同時,也就敝開了自己的心靈,此時,憤怒、怨恨和恐懼就會悄悄溜走,你的內心沒有了鬱滯,氣血也就通暢了。

輕裝上陣,才能走的更持久,更順暢。

同事犯錯總是說“沒事”,卻經常苛責自己,成年人不必對自己太狠

2,評判,是阻礙快樂的利刃

我們通往職場快樂最大的障礙,就是嚴厲、負面的評斷。無論是被評斷,無論是被別人評斷,還是我們評斷別人,都會在團隊中砌起一堵牆,阻斷心靈的交流。

如今社交媒體中最為熱衷的貼標籤罵戰,就是這種障礙的具體表現。

這種行為的根源往往是缺乏安全感、恐懼和羨慕。

我也很贊同作者這個觀點,我向來也是不喜歡評論別人,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自己幹嘛給別人找不痛快呢。

有一句話說的好:我不期望你為我點燃一場盛大的煙火,也請你不要踩滅我希望的小火苗。

以前任職的公司的部門經理,經常揪著一件小事在晨會上破口大罵那些部長,整個部門的人員都怨聲載道,私下聚會全都是吐槽領導怎麼樣怎麼樣。晨會上領導的批評雖然很不對,但是我也不參與同事私下的討論,以笑面對。

最後,部門的精英們一個一個向經理提交離職,在經理的百般勸阻下,他們也不願吐露真正離職的原因,決絕的離開。

身居高位,不一定要以嚴厲、罵人來樹立威嚴,展現權力。

有時候,當一個心平氣和的領導也很有信服力。

同事犯錯總是說“沒事”,卻經常苛責自己,成年人不必對自己太狠

3,從見得別人好,到放大別人的好

以前有一個同事,經常從她口裡聽到跟她對接的人怎麼樣,一個剛加她微信的人,就因為別人沒有稱呼她。她就說這個怎麼這麼不懂禮貌。

後來她經常接觸那個人,那個人也不像她想的那樣不懂禮貌,反而經常幫助她一些事情,就沒有再聽到她說什麼了。

是啊,如果陌生人沒有稱呼你,你就會毫不猶豫給他貼上標籤。只有自己熟悉的,已經再某些方面得到我們的認可的人做錯事時,我們才會周全的為他考慮,為他辯解。

如果我們能在別人身上發現一點好,並且仔細感受加以認可,我們就會想到人人都可能面對的複雜和挑戰,從而對那個人持更寬容的觀點。

書中說到有一個企業的負責人,每天讓所有員工排成兩行,一起念幾句:“這個人跟我一樣,人生波折重重。就跟我一樣,他們懊悔自己所犯的錯誤。就跟我一樣,他們想要快樂”。這麼做是要員工領會到,即使有人的行為不討喜,他們也是想要把事情做對的人。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我覺得這是一種很棒的能力啊,鏈接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大家向著一致的目標努力。

寬容三要素,讓自己和別人變得更好

相信我們大家自己犯了錯,都會在心裡狠狠責罰自己:自己怎麼那麼蠢,這點事都幹不好。以為這樣自己就會長記性,能在這樣的處罰中成長。

但是作者卻認為,當我們運用寬容三要素:正念、共通的人性以及仁慈,不再一味自責時,反而更能接受、轉化職場上所發生的災難。

正念能使我們更不帶感情色彩的看待自己的經驗。共同的人性則會讓我們明白,身為人類就意味著不完美,受苦和匱乏事大家共享的經驗。仁慈則讓我們以溫暖和諒解的態度對待自己和他人。

同事犯錯總是說“沒事”,卻經常苛責自己,成年人不必對自己太狠

4,我們不完美,會犯錯,但我們可以學會重新開始。

例如書中舉到的例子:會議上你沒有發言,與其在心裡嚴厲的責罵自己“整個會議上一句話都沒講,真是廢物”,倒不如將評斷改成輕柔的低語:“我以為保持安靜可以幫助我跟同事好好相處,但是我錯了。我對他們瞭解不多,對自己也是,我現在才明白這一點。”

這樣一想,是不是好過很多呢,自責只會給自己添堵,打擊自信心,你都不認同自己,還指望誰來認同你呢?

你無需仰賴別人的評價

作者認為,當我們將快樂建築再別人的接納和讚賞上時,心情就會隨之起起落落,被外部世界充滿偏見的反饋帶著團團轉。所有人都希望被人喜歡,這是人類的自然反應。

問題是是否過度重視或過度忽視。

職場上一定會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如果我們把讚譽當作唯一的人格依據,就必須犧牲自己認為對的意見以達到一致贊同。那是十分痛苦的。

慈悲地對人對己,誠實地面對個人信念的根源,我們會認識到我們是誰和我們在做什麼並不一樣,工作受到的評斷和真正的自我並不等同,我們只是去做這份工作,這能讓我們以開放的心態取代排斥,從而傾聽到真正有益的批評。

這讓我想起另外一本書的知識點,就是當你聽到別人對你的讚賞時,你就覺得自己很棒了,從而放棄了繼續變好的年頭,止步於前。

別人習慣於評價,說好話,這是一種交際手段,所以我們選擇耳朵聽聽就好,還是得繼續邁開腿向前走。

我們的“慈悲之旅”就到這裡了,如果讀的不過癮,可以去看看《一平方米的靜心》這本書,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職場的“靜心之道”。

PS.本文對你有所啟發,轉發是最好的支持!

我是魚堂主,每天帶你深度思考者,專注思維分析,自我提升方法論。

關於思考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普通人想要崛起,該怎麼辦?(深度分析)

工作10年,才知道鎮定自若的氣度,是這樣練成的

朋友圈裡“假學習的人”:廢掉一個人最直接的方式,越努力越心慌

我是魚堂主,一起讀思維,學成長。

專注思維分析,個人提升方法論,長期分享深度思考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