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蝗蟲爆發地有哪些,人民怎麼應對的?

這個歷史很正


我國蝗蟲常年發生面積2.8億畝次左右,分佈在20個省(區、市)的1100多個縣(市、區、旗、團場)。其中,飛蝗(東亞飛蝗、亞洲飛蝗、西藏飛蝗)常年發生3000萬畝次左右,總體發生平穩,但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四川、新疆等常發區和吉林、黑龍江等偶發高密度蝗群危害仍時有發生。北方農牧交錯區土蝗(除飛蝗以外其它蝗蟲種類的統稱,下同)常年發生7000萬畝次左右,河北、山西、內蒙古、新疆等部分地區時常出現大量土蝗由草灘地向農田遷移,造成集中危害現象。草原蝗蟲常年發生1.8億畝次左右,內蒙古、新疆等地區連續多年大面積發生,危害草原植被。同時,與我國毗鄰的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等國家時有蝗蟲遷入我國邊境地區危害,對農牧業生產安全乃至社會穩定構成威脅。

在中國的古書上往往有“旱極而蝗”的記載與說法《詩經》中已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蟲),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中國歷史上迭起蝗災,受災區多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三省,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佈,嚴重時可能遍及整個黃土高原,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中國古代對蝗蟲認知不多,故有“蝗神”的說法,又有“蝗魚(蝦)互化”之說,如:宋代陸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魚卵所化”。潘自牧的《記纂淵海》:“有蝗化為魚蝦”。李昉《太平御覽》〈蝦門〉記載:“蝗蟲飛入海,化為魚蝦。”。李蘇《見物》記載:“旱涸則魚、蝦子化蝗,故多魚兆豐年。”。

由此可見,古人多以迷信的方式,認為蟲災是神靈的降罰,往往採用消極的方法來應對蝗蟲災害。但是人們還是總結出一些積極的防治辦法,在明清時期,就出現了不少影響深遠的治蝗類農書,在蝗蟲習性、蝗災發生規律、除蝗技術等方面有了初步的科學認識和總結。如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通過對明代以前蝗災的統計、分析,得出有關古代蝗災發生季節和滋生地的正確認識,成為中國古代蝗災研究的傑出成就。

進入20世紀後,伴隨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來自不同專業的學者們投身於中國曆代蝗災與治蝗問題的研究,取得了許多引人注目的成果。如吳福禎、陳家祥、鄒鍾琳等人,在進行現代蝗蟲的分類與分佈、蝗蟲生活史與生活習性的觀察、飛蝗的預測及防治工作的同時,也把研究的觸角伸到蝗史資料,以期對蝗災發生有個縱深的認識。

直到現在,我們對蝗蟲的防治有了質的提升,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人民空軍成立的滅蟲大隊,到現在的無人機精準噴藥殺蟲,再到互聯網的精確監控,蟲災已在我國成為了一個過去式,不在是主要的自然災害,再加之喜馬拉雅山脈的阻斷,非洲蝗蟲對我國的影響也微乎其微,但是我們仍然不能掉以輕心,要防微杜漸,對蝗蟲災害保持警惕性!


小白i分享


古代,蝗災就是天災,這個災害甚至比地震、洪水、大旱危害更大

據統計,僅1128-1855 年,位於黃淮平原的徐州地區發生的蝗災就達66 次。黃淮平原農業區成為重蝗災區

根據歷史記載,我國古代基本上二到三年就會爆發一次蝗災真是太令人頭疼。尤其是古代科技落後,所以更是拿這害蟲沒有辦法。

地震、洪水、乾旱屬於偶發災害,但蝗災屬於頻發天災

平均兩到三年就爆發一次。

有一種說法,叫作大旱之後必有蝗災。蝗蟲喜歡乾旱的環境,特別是湖水或者河水乾涸後,湖底或者河底往往成為蝗蟲的最佳繁殖地。

古代人們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

基本上是屬於靠老天爺吃飯,所以像蝗災這種自然災害對於農業的破壞力很強。

對於危害如此之深的蝗災,古代朝廷和百姓就沒有什麼有效措施,予以防治嗎?有,當然有,但收效甚微。

古時迷信思想普遍而嚴重

很多人認為發生蝗災是上天對人類懲罰,要想免除懲罰,就要建造蝗神廟,不時加以祭祀禱告,而不是積極去捕蝗、殺蝗、防蝗。

蝗蟲爆發之時,遮天蔽日,猶如黑雲壓境,所過之處,寸草不生。古代農民,拿這種天災毫無辦法,只能望蝗興嘆!


春泥百草生


引言:

蝗蟲喜歡乾旱,一旦哪裡發生了乾旱第二年發生蝗災的幾率就會變得非常的高。我國古代爆發蝗災的地方主要有河北、河南、山東三省,江蘇、安徽、湖北等省,嚴重時可能遍及整個黃土高原。

古代人民應對的方法也有很多,例如改變蝗蟲的棲息地、減少種植蝗蟲愛吃的農作物、人工捕捉、用火焚燒驅逐等。


蝗災的由來

只要有農作物的地方就有蝗蟲的存在,但是蝗蟲成災的的主要原因還是地質的問題。

乾旱使蝗蟲大量繁殖,迅速生長,釀成災害的緣由。在乾旱年份,由於水位下降,土壤變得比較堅實,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蟲產卵數大為增加。

這是查閱的一些關於蝗蟲成災的原因。一旦地質適合蝗蟲生存,蝗蟲當年就會有很大的幾率遭受蝗災的侵害。


古代人民的智慧

古代雖然不及現代的科技發達,但古代人的智慧是不可磨滅的。在古代平均五六年就會產生不同影響蝗災,百姓多是採取人工捕捉、用火焚燒、改變蝗蟲生存的條件、種植蝗蟲不愛吃的作物等方法減小蝗蟲帶來的損失。

古代人興修水利影響蝗蟲的存活條件,蝗蟲喜愛乾旱的的環境。古代人興修水利灌溉農作物,增加土壤中水分影響蝗蟲產卵的成活率,這就可以減少蝗災的發生率。

種植蝗蟲不吃的農作物。減少蝗蟲的食物源,即使發生蝗災,也可以減少農作物被破壞,不至於發生顆粒無收的情況。


總結:古代不及現代發達,但是古代人的智慧也是不可否定的。災害面前我們應該用智慧來面對,不要用蠻力來對待。


感謝大家閱讀,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國


唐朝末年唐僖宗統治期間,那時的蝗災十分嚴重,蝗蟲席捲整個黃河流域,它們所到之處,遮天蔽日,農民的莊稼毀於一旦,顆粒無收。唐王朝經過安史之亂以及藩鎮割據之後已經奄奄一息,這次蝗災更是雪上加霜。明朝末年崇禎帝時期,中原地區以及西北邊關地區也爆發過有史以來面積最廣、時間最持久的蝗災,而且那時候的蝗蟲大軍是前腳未走後腳又來,連續爆發四五次,很多重災區已經到了人吃人地步。但由於明朝連年打仗,國庫空虛,雖崇禎帝有心救濟農民,但也是力不從心。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在古時候科技藥物不成熟的時候古人是如何滅蝗方法。

1 人工撲打法

人工撲打法顧名思義就是用人力直接跟蝗蟲對抗,根據書籍《捕蝗要法》的記載這種方法具體的操作是村民們聚集在一起,然後把大概八尺長白色的布用竹竿撐起順著風向三面包抄,將將蝗蟲圍在一堆後,用工具撲打。這種肉搏的方法從春秋戰國年間就開始盛行。由於村民可以很快聚集在一起,並且這種方法操作簡單,工具容易獲得,所以成為了古代農村地區最常見的方式,也是中華歷史上最悠久最傳統的滅蝗方法。

2 壕塹掩埋法

這種方法其實就是把蝗蟲挖個坑埋起來,於是就誕生了新的滅蝗方法“壕塹掩埋法”。這種方法需要在蝗蟲到達田地之前先挖一個大坑,然後把蝗蟲引誘到坑裡以後,馬上填埋起來

3 篝火誘殺法

其實這個方法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想要實施,但是操作不成熟,所以沒有普及起來。終於在唐朝時,我們的祖輩終於設計出了成熟的“篝火誘殺法”。在書籍《捕蝗圖冊》和《治蝗全法》裡記載,“火燒蝗蟲”時一定要在天黑時點燃篝火,蝗蟲會被光亮吸引,所以要在篝火周圍設置密集的路燈火把。唐朝年間曾用此方法消滅過大批蝗蟲,並且直到農業科技比較發達的宋朝,依舊會使用火燒的方法防治蝗蟲。

4 墾荒除蝗法

通俗意思就是佔領蝗蟲的巢穴,也就是“墾荒除蝗法”。這種方法是將蝗蟲滋生的“菏澤”之地全部開發為農田,種植過程中不斷消滅蟲卵,同時在開荒地中種植綠豆,豌豆等植物,因為蝗蟲不吃這些植物,所以還可以用來做備用的口糧。這種方法被記錄進了在世界農業享有盛名的《農政全書》中,給世界各國防蟲治災都來了很大的參考價值。





帶你走進中國歷史長河


蝗災是世界性的災變。 而且源遠流長。我國最古老《詩經》中就有記載蝗災。 中國歷史上多次遭遇蝗災。受災區多在於河北,河南。山東三個地方。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也有蝗災的記錄。最嚴重時可能遍佈整個黃土高原。我們知道蝗災最受影響的是勞動人民。嗷峒人民辛辛苦苦種來的糧食全部被蝗災消滅的一乾二淨。

鄧雲特的《中國救荒史》終統計。秦漢的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一次。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蝗蟲又被稱為螞蚱。蝗蟲的種類非常多。在生物學分類有個蝗總科地球上約有1萬種昆蟲屬於蝗總科,而最廣泛分佈的是飛蝗,這種昆蟲是危害最大的。其實蝗災的發生,是與氣候跟地形有一定的關係的。

首先必須是水資源豐富的地方。這是蝗蟲最喜歡的生活環境。其次會有河水旱澇的發生。這也會促使蝗蟲快速增長,因此在平原跟丘陵地帶。土地相對溼潤,氣候較高,土地資源較好,為蝗蟲的生長提供了非常好的生長環境。所以說對抗蝗蟲,最主要的方法還是保護環境。不讓蝗蟲有增長的機會。像最近出現的蝗災。也是與氣候有關係。我相信只要我們人類能齊心協力。一定能解決蝗災的。哦,對了,其實蝗蟲是可以吃的。而且味道非常美味。希望大家多多點贊評論轉發,謝謝大家!


最強大的我們


隨著經驗的增長,古人逐漸開始用一些積極的辦法對付蝗蟲,比如開元賢相姚崇,面對山東地區的大蝗災,就破除了迷信,用驅趕、抓捕焚燒,挖坑填埋的方式與蝗蟲對抗,效果頗為顯著;元朝的時候,人們在繼承前代治理蝗災的基礎上,開始思考預防蝗災的方法:初秋的時候,將藏在田地裡的蝗蟲卵用鋤頭刨出來,趁著“秋老虎”的強烈日光將其曬死,此法對於預防蝗災十分有效;明代,徐光啟系統地總結了歷代治理蝗災的方法,並在《農政全書》中設《除蝗疏》專門記載除蝗方法。

清代張集馨《道鹹宦海浮沉錄》中記載的方法:撲蝗之法,如行軍然。以十人為一隊,二人持鍬挖長壕丈餘長,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對面,四人在後,二人在旁,齊用長帚轟入溝中。二人在六人之後,用長柄皮掌,將轟不淨者撲斃。一員官,領二百人,作二十隊,每日可得數十擔。蝗入溝中,即將所堆浮土,掀入捶實,何慮不死?其在禾嫁中者,令婦稚在內轟出,或售賣,或換料麥,悉聽民便。其在臨河亂石中藏匿者,多用石灰水煮之。在峭壁上長帚不及者,用噴筒仰轟。有蝗之地,如非沙板田地,將跳躍者撲畢,僱牛翻耕,將子撿出,蝗子與落花生形同,每甬百枚。蝗子撿盡,再用石滾將地壓平,後又用鐵鈀刨出,無不糜爛。前人成法,俱指平地而言,未曾議及山中。其平地用牛翻耕,用羊數百頭來片踐踏,頃刻如泥,試行已驗。

此為道光十七年(1837),張集馨做山西朔平知府時給上級上的摺子。他自己的記載是“月來撲捕甚力”,不過還是有很多蟲蛋,讓他很焦灼。從中可見,捉到的蝗蟲,可以賣錢。實際差不多是以工代賑


閏土品歷史


距離家附近濰坊三山峽水庫發生過一次蝗災,當地政府用直升機噴灑殺蟲劑來應對蝗災,效果顯著,立竿見影。


木水田外


巜捕蝗要法》人工,:埑掩,火誘,墾荒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