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蝗虫爆发地有哪些,人民怎么应对的?

这个历史很正


我国蝗虫常年发生面积2.8亿亩次左右,分布在20个省(区、市)的1100多个县(市、区、旗、团场)。其中,飞蝗(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常年发生3000万亩次左右,总体发生平稳,但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四川、新疆等常发区和吉林、黑龙江等偶发高密度蝗群危害仍时有发生。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除飞蝗以外其它蝗虫种类的统称,下同)常年发生7000万亩次左右,河北、山西、内蒙古、新疆等部分地区时常出现大量土蝗由草滩地向农田迁移,造成集中危害现象。草原蝗虫常年发生1.8亿亩次左右,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连续多年大面积发生,危害草原植被。同时,与我国毗邻的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等国家时有蝗虫迁入我国边境地区危害,对农牧业生产安全乃至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在中国的古书上往往有“旱极而蝗”的记载与说法《诗经》中已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虫),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中国历史上迭起蝗灾,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中国古代对蝗虫认知不多,故有“蝗神”的说法,又有“蝗鱼(虾)互化”之说,如:宋代陆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鱼卵所化”。潘自牧的《记纂渊海》:“有蝗化为鱼虾”。李昉《太平御览》〈虾门〉记载:“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李苏《见物》记载:“旱涸则鱼、虾子化蝗,故多鱼兆丰年。”。

由此可见,古人多以迷信的方式,认为虫灾是神灵的降罚,往往采用消极的方法来应对蝗虫灾害。但是人们还是总结出一些积极的防治办法,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不少影响深远的治蝗类农书,在蝗虫习性、蝗灾发生规律、除蝗技术等方面有了初步的科学认识和总结。如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通过对明代以前蝗灾的统计、分析,得出有关古代蝗灾发生季节和滋生地的正确认识,成为中国古代蝗灾研究的杰出成就。

进入20世纪后,伴随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来自不同专业的学者们投身于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如吴福祯、陈家祥、邹钟琳等人,在进行现代蝗虫的分类与分布、蝗虫生活史与生活习性的观察、飞蝗的预测及防治工作的同时,也把研究的触角伸到蝗史资料,以期对蝗灾发生有个纵深的认识。

直到现在,我们对蝗虫的防治有了质的提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空军成立的灭虫大队,到现在的无人机精准喷药杀虫,再到互联网的精确监控,虫灾已在我国成为了一个过去式,不在是主要的自然灾害,再加之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断,非洲蝗虫对我国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要防微杜渐,对蝗虫灾害保持警惕性!


小白i分享


古代,蝗灾就是天灾,这个灾害甚至比地震、洪水、大旱危害更大

据统计,仅1128-1855 年,位于黄淮平原的徐州地区发生的蝗灾就达66 次。黄淮平原农业区成为重蝗灾区

根据历史记载,我国古代基本上二到三年就会爆发一次蝗灾真是太令人头疼。尤其是古代科技落后,所以更是拿这害虫没有办法。

地震、洪水、干旱属于偶发灾害,但蝗灾属于频发天灾

平均两到三年就爆发一次。

有一种说法,叫作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蝗虫喜欢干旱的环境,特别是湖水或者河水干涸后,湖底或者河底往往成为蝗虫的最佳繁殖地。

古代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

基本上是属于靠老天爷吃饭,所以像蝗灾这种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的破坏力很强。

对于危害如此之深的蝗灾,古代朝廷和百姓就没有什么有效措施,予以防治吗?有,当然有,但收效甚微。

古时迷信思想普遍而严重

很多人认为发生蝗灾是上天对人类惩罚,要想免除惩罚,就要建造蝗神庙,不时加以祭祀祷告,而不是积极去捕蝗、杀蝗、防蝗。

蝗虫爆发之时,遮天蔽日,犹如黑云压境,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古代农民,拿这种天灾毫无办法,只能望蝗兴叹!


春泥百草生


引言:

蝗虫喜欢干旱,一旦哪里发生了干旱第二年发生蝗灾的几率就会变得非常的高。我国古代爆发蝗灾的地方主要有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

古代人民应对的方法也有很多,例如改变蝗虫的栖息地、减少种植蝗虫爱吃的农作物、人工捕捉、用火焚烧驱逐等。


蝗灾的由来

只要有农作物的地方就有蝗虫的存在,但是蝗虫成灾的的主要原因还是地质的问题。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

这是查阅的一些关于蝗虫成灾的原因。一旦地质适合蝗虫生存,蝗虫当年就会有很大的几率遭受蝗灾的侵害。


古代人民的智慧

古代虽然不及现代的科技发达,但古代人的智慧是不可磨灭的。在古代平均五六年就会产生不同影响蝗灾,百姓多是采取人工捕捉、用火焚烧、改变蝗虫生存的条件、种植蝗虫不爱吃的作物等方法减小蝗虫带来的损失。

古代人兴修水利影响蝗虫的存活条件,蝗虫喜爱干旱的的环境。古代人兴修水利灌溉农作物,增加土壤中水分影响蝗虫产卵的成活率,这就可以减少蝗灾的发生率。

种植蝗虫不吃的农作物。减少蝗虫的食物源,即使发生蝗灾,也可以减少农作物被破坏,不至于发生颗粒无收的情况。


总结:古代不及现代发达,但是古代人的智慧也是不可否定的。灾害面前我们应该用智慧来面对,不要用蛮力来对待。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国


唐朝末年唐僖宗统治期间,那时的蝗灾十分严重,蝗虫席卷整个黄河流域,它们所到之处,遮天蔽日,农民的庄稼毁于一旦,颗粒无收。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以及藩镇割据之后已经奄奄一息,这次蝗灾更是雪上加霜。明朝末年崇祯帝时期,中原地区以及西北边关地区也爆发过有史以来面积最广、时间最持久的蝗灾,而且那时候的蝗虫大军是前脚未走后脚又来,连续爆发四五次,很多重灾区已经到了人吃人地步。但由于明朝连年打仗,国库空虚,虽崇祯帝有心救济农民,但也是力不从心。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古时候科技药物不成熟的时候古人是如何灭蝗方法。

1 人工扑打法

人工扑打法顾名思义就是用人力直接跟蝗虫对抗,根据书籍《捕蝗要法》的记载这种方法具体的操作是村民们聚集在一起,然后把大概八尺长白色的布用竹竿撑起顺着风向三面包抄,将将蝗虫围在一堆后,用工具扑打。这种肉搏的方法从春秋战国年间就开始盛行。由于村民可以很快聚集在一起,并且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工具容易获得,所以成为了古代农村地区最常见的方式,也是中华历史上最悠久最传统的灭蝗方法。

2 壕堑掩埋法

这种方法其实就是把蝗虫挖个坑埋起来,于是就诞生了新的灭蝗方法“壕堑掩埋法”。这种方法需要在蝗虫到达田地之前先挖一个大坑,然后把蝗虫引诱到坑里以后,马上填埋起来

3 篝火诱杀法

其实这个方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想要实施,但是操作不成熟,所以没有普及起来。终于在唐朝时,我们的祖辈终于设计出了成熟的“篝火诱杀法”。在书籍《捕蝗图册》和《治蝗全法》里记载,“火烧蝗虫”时一定要在天黑时点燃篝火,蝗虫会被光亮吸引,所以要在篝火周围设置密集的路灯火把。唐朝年间曾用此方法消灭过大批蝗虫,并且直到农业科技比较发达的宋朝,依旧会使用火烧的方法防治蝗虫。

4 垦荒除蝗法

通俗意思就是占领蝗虫的巢穴,也就是“垦荒除蝗法”。这种方法是将蝗虫滋生的“菏泽”之地全部开发为农田,种植过程中不断消灭虫卵,同时在开荒地中种植绿豆,豌豆等植物,因为蝗虫不吃这些植物,所以还可以用来做备用的口粮。这种方法被记录进了在世界农业享有盛名的《农政全书》中,给世界各国防虫治灾都来了很大的参考价值。





带你走进中国历史长河


蝗灾是世界性的灾变。 而且源远流长。我国最古老《诗经》中就有记载蝗灾。 中国历史上多次遭遇蝗灾。受灾区多在于河北,河南。山东三个地方。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也有蝗灾的记录。最严重时可能遍布整个黄土高原。我们知道蝗灾最受影响的是劳动人民。嗷峒人民辛辛苦苦种来的粮食全部被蝗灾消灭的一干二净。

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终统计。秦汉的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一次。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蝗虫又被称为蚂蚱。蝗虫的种类非常多。在生物学分类有个蝗总科地球上约有1万种昆虫属于蝗总科,而最广泛分布的是飞蝗,这种昆虫是危害最大的。其实蝗灾的发生,是与气候跟地形有一定的关系的。

首先必须是水资源丰富的地方。这是蝗虫最喜欢的生活环境。其次会有河水旱涝的发生。这也会促使蝗虫快速增长,因此在平原跟丘陵地带。土地相对湿润,气候较高,土地资源较好,为蝗虫的生长提供了非常好的生长环境。所以说对抗蝗虫,最主要的方法还是保护环境。不让蝗虫有增长的机会。像最近出现的蝗灾。也是与气候有关系。我相信只要我们人类能齐心协力。一定能解决蝗灾的。哦,对了,其实蝗虫是可以吃的。而且味道非常美味。希望大家多多点赞评论转发,谢谢大家!


最强大的我们


随着经验的增长,古人逐渐开始用一些积极的办法对付蝗虫,比如开元贤相姚崇,面对山东地区的大蝗灾,就破除了迷信,用驱赶、抓捕焚烧,挖坑填埋的方式与蝗虫对抗,效果颇为显著;元朝的时候,人们在继承前代治理蝗灾的基础上,开始思考预防蝗灾的方法:初秋的时候,将藏在田地里的蝗虫卵用锄头刨出来,趁着“秋老虎”的强烈日光将其晒死,此法对于预防蝗灾十分有效;明代,徐光启系统地总结了历代治理蝗灾的方法,并在《农政全书》中设《除蝗疏》专门记载除蝗方法。

清代张集馨《道咸宦海浮沉录》中记载的方法:扑蝗之法,如行军然。以十人为一队,二人持锹挖长壕丈余长,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对面,四人在后,二人在旁,齐用长帚轰入沟中。二人在六人之后,用长柄皮掌,将轰不净者扑毙。一员官,领二百人,作二十队,每日可得数十担。蝗入沟中,即将所堆浮土,掀入捶实,何虑不死?其在禾嫁中者,令妇稚在内轰出,或售卖,或换料麦,悉听民便。其在临河乱石中藏匿者,多用石灰水煮之。在峭壁上长帚不及者,用喷筒仰轰。有蝗之地,如非沙板田地,将跳跃者扑毕,雇牛翻耕,将子捡出,蝗子与落花生形同,每甬百枚。蝗子捡尽,再用石滚将地压平,后又用铁钯刨出,无不糜烂。前人成法,俱指平地而言,未曾议及山中。其平地用牛翻耕,用羊数百头来片践踏,顷刻如泥,试行已验。

此为道光十七年(1837),张集馨做山西朔平知府时给上级上的折子。他自己的记载是“月来扑捕甚力”,不过还是有很多虫蛋,让他很焦灼。从中可见,捉到的蝗虫,可以卖钱。实际差不多是以工代赈


闰土品历史


距离家附近潍坊三山峡水库发生过一次蝗灾,当地政府用直升机喷洒杀虫剂来应对蝗灾,效果显著,立竿见影。


木水田外


巜捕蝗要法》人工,:埑掩,火诱,垦荒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