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如何走出心理困境

暑假前,他們還是初中生,暑假後,他們就是高中生了。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學生的“社會身份”就發生了變化,學校和老師提出的要求和看待他們的眼光也隨之變化。但僅僅兩個月,他們到底能成長多少呢?

對很多高中新生來說,展開在面前的是一個和過去有很大差異的世界,這個高高的“臺階”要求他們鼓足勇氣“一躍而上”。如能及時調整,他們將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順利開始高中學業。

<strong>調整輸入式的學習方式

對自己學業成績的擔憂是高一新生普遍具有的心理。

高中與初中相比,首先是學習任務重,課堂容量大。初中課堂的教學模式是講練結合,有時第二節課老師還會花一半時間讓學生鞏固複習,教授的新內容少,練習消化的時間相對充足。而高中課程緊湊,課堂容量大,幾乎沒有太多時間給學生慢慢練習消化。如果跟不上進度,學生只能自己課餘再鞏固消化,不可能寄希望於上課時間反覆操練。這對以前學習習慣被動、喜歡完全依靠老師安排的學生,以及學習效果屬於“慢熱型”的學生來說,都會感覺壓力陡增。


高一新生如何走出心理困境


高一新生如何走出心理困境


高一新生如何走出心理困境

高一新生更重要的是還必須面對學習方式改變帶來的挑戰。初中考試的內容相對集中固定,很多老師上課,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的成分較多,而對調動學生動腦、鑽研、創造關注不夠。以語文為例,學習文言文初中更多地強調學生背誦註釋、譯文,而對其“所以然”解釋較少,對文本本身的意義也更多地照搬教參的解釋即可。指導作文,為了達到“規範”,也為了在短時間內出成績,一些老師除了研究出作文的“模板”指導學生套用外,還幫助學生分類“準備”好各類主題的應試作文,或者背誦各種“範文”,以便考試時按需套用。很多學生說,整個初中他們都在學習怎麼“套”文章,而不是真正地發自內心地“寫”文章。

習慣於這種“死記硬背”式學習方法的學生,進入高中會感覺極大的不適應,甚至茫然無措。因為高中課程對學生能力的要求遠高於初中,教師不可能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培養出有能力的學生。雖然仍有一定量的背誦要求,但真正優秀的學生必須樂於動腦、積極鑽研、勇於創造,要會“自主學習”,會合理安排時間。比如,高中的研究性課程、主題軸課程等都非常注重學生自己探索發現的過程;高中的作文,首先要求學生“我手寫我心”,其次要求學生有優秀的人文素養和深厚的文化積澱,要有真正的文化判斷力和比較高遠的心胸眼界。雖然老師也會教授學生一些寫作的技巧和規律,卻普遍反對去“套用”文章。同時,高中教師相對初中,指導和管理也較為寬鬆,學生個人的學習態度和主動性,將更大程度地影響學生的學業。

<strong>【建議】首先真正樹立起學習主要靠自己的觀念,要積極動腦,樂於鑽研。因此課前的“預習”(自學)非常重要,它將幫助學生真正獲得一種學習能力,同時能較好適應高中大容量課堂的學習狀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