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屍為何栩栩如生

1972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對今湖南長沙馬王堆一、二、三號漢墓進行了科學的發掘,出土了數千件珍貴文物,品類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我國考古工作中所罕見的。當新華社播發了《長沙市郊出土一座兩千一百多年前的古墓》的消息以後,立即引起了國內外的轟動,因為在一號漢墓中,不僅出土了大量的隨葬器物,而且發掘出了極其難得的寫本古佚書及珍貴的彩繪帛畫、地形與駐軍地圖和圖表等,尤其難得的是新鮮女屍的發現,從而引起了各學科諸如考古、史學、藝術、醫學、製圖和其他科學技術部門的興趣和重視。


千年古屍為何栩栩如生


  在出土的一號漢墓中.不僅隨葬品極為豐富,從絲織品、漆器、竹木器、陶器到糧食,食品、明器等,達一千餘件,且墓主的屍體經歷了兩千多個寒碧的變化仍然保存完好,內棺盛殮的女屍兒乎像新鮮屍體一樣。這一驚人的發現,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經過兩千多年保存下來的馬王堆一號漢墓古屍,是一具非常罕見獨特的屍體。她外形完整,軟組織富有彈性。

  體重三十四點五公斤,內臟雖有幹縮,但外形完整、柔潤。這一考古新發現曾轟動了世界,怪不得有言過其實的傳說謂“老太婆” “容貌如生” “形如剛死”。對此,人們不禁要問,馬王堆一號漢墓墓主是誰?她的屍體為什麼能經歷二千一百多年卻依然完好如初呢?

  根據一、二、三號漢墓中出土器物上的大量“軟侯家"銘文和“軟侯家丞”封泥以及隨葬器物與文獻記載等說明,一號墓墓主,毫無疑問就是第一代軟侯利蒼的妻子,故這座墓葬也可定名為西漢軟侯妻辛追墓。安葬的時間,是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後數年內。經對女屍解剖研究,推斷死亡年齡在五十歲上下。

  更重要的問題是,墓主為什麼能歷二千餘年死而不朽,且新鮮異常?是因為風水寶地的保護還是她身邊法寶的功勞或是其他原因所致?

  據報道,墓主出土時,外形完整,全身柔軟。皮膚緻密,呈淺褐黃色。身上許多地方軟組織還比較豐滿、柔軟而有彈性。出土後注射防腐劑時,軟組織隨時鼓起,以後逐漸擴散。

  四肢關節寸稍微彎動。身上大部分毛髮仍在原位。食發細而稀疏,呈黃黑色,稍用力拉,還不會脫落。兩隻眼球雖已突出,並全乾癟,右眼瞼上,還存有一些眼瞼毛。鼻骨、鼻中隔正常,無下塌現象。左耳鼓膜仍然完好。現存牙齒共六顆,部分牙冠磨損嚴重。手指上保存了一小塊黑褐色的手指甲。在右大腿外側的一塊皮膚上,可以看見清晰的毛孔。腳趾的趾紋也很清楚。用X射線檢査,全身骨骼完整,兩側對稱,小至鼻骨及籽骨都能分辨。外形與現代人體骨骼沒有什麼差別。

  從整個女屍外表觀察,除了眼球突出眶外、口張開、舌稍露出、直腸垂脫等死後早期腐敗現象外,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沒有什麼不同。兩千多年前的屍體,保存得如此完整、新鮮,這在世界範圍內是絕無僅有的。這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皇陵家族”中又一種墓葬類型的奇觀,這也是漢墓葬中以前從未見過的奇蹟。

  據現有的研究資料和考古發掘的實例來看,在密閉深埋的條件下,造成一個長期缺氧的環境,同時還有棺液的溼潤和抑菌作用,它包括物理、比學、生物等多個方面適合保存的條件與防腐因素,這些可能是屍體歷經兩千年不朽的主要原因。

  人死之後,由於缺氧氣,細胞發生自身溶解並導致組織自溶,屍體內的細菌與屍體外來的細菌在屍體內急劇繁殖,並分泌大量的分解有機物(如蛋白質等)的酶,而引起屍體腐敗。

  腐敗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氣體,擠壓全身的組織內臟器官,使全身腫脹,張口、伸舌、眼球突出、肛門脫出……0法醫學稱這些早期腐敗的現象為“巨人觀”。如果死者是孕婦發生了 “巨人觀”,氣體壓力可能將胎兒擠出陰道,叫內分娩。當然這具五十多歲的軟侯夫人不存在這些問題。

  既然細菌能引起屍體腐敗,為什麼屍體不徹底腐爛而又保存完好呢?

  屍體腐敗,必須有腐敗菌的參與,而腐敗菌的生存、繁殖或死亡,同溫度、溼度、氧氣的有無及酸鹼度、營養物質等密切相關。要防止屍體腐敗,除了化學藥物或物理方法來殺滅細菌外,改變腐敗細菌的生存條件也可以停止腐敗。我國西漢時代的勞動人民,釆取了深埋密封等措施,使得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物理和化學的條件不利於細菌的生長繁殖。因而在屍體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自溶腐敗之後,及時地制止了腐敗的滋長,形成了無菌的環境而使屍體保存下來。

  據考古學家查證,可能古人給屍體用香湯和酒給屍體沐浴(抹澡),使屍體去穢,還有一定的消毒作用,並在入殮時噴灑了酒。棺液化驗岀乙醇和乙酸等,但棺內放酒浸泡屍體未見於我國曆史記載。沐浴之後的屍體用絲麻織物緊裡達20層之多,不但隔絕蠅蟲接觸屍體而且把棺材填滿,造成棺內空氣極少,外面又套上密封條件很好的三層棺。諸棺蓋封口都用漆封粘,屍體在密封的條件下,棺內的少景空氣很快被早期腐敗的屍體消耗盡,形成缺氧條件;棺外的槨室內存放大雖的隨葬品包括食物等的腐敗、消耗基室內的氧氣,腐敗菌在這樣極其有限的空氣條件下生存,隨著氧的耗盡而自身延緩或停止繁殖生長,或死亡,或以芽胞形式停止生長(屍體的肌肉、肝、腎發現大量細菌芽胞),無氧環境抑制了嗜氧菌的生長,而厭氧菌卻素殖起來,繼續對屍體起腐敗作用,但它由於自身的代謝產物日益積累增多,反而抑制厭氧菌的生長,厭氧菌最後也死亡了,腐敗也隨之停止。

  在當時啟棺時,在隨葬品中發現了五隻小昆蟲(三頭鉤紋皮蠹幼蟲和兩頭米象成蟲)的完整屍體。這些昆蟲也是二千一百多年前伴著隨葬品活著入葬的。在墓室裡,有空氣有溼度有營養維持生活,為什麼昆蟲會死亡呢?很顯然是空氣被耗盡,昆蟲窒息死亡。這說明墓室內形成缺氧後,腐敗過程延緩、停止了。

  屍體停止腐敗,已腐敗的部分當然不能恢復,已形成的張口伸舌突眼脫肛也不能復原,而沒有腐敗的組織被保存下來,仍然維持著器官內臟乃至全身的形狀,這些組織保存最完好的是“結締組織”,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的超微結構十分豐富、接近新鮮狀態。

  為了保證墓室密閉,墓室的周壁用厚厚的白膏泥構築,並防止地下水滲入。這樣屍體在深埋二十米的地下,維持著低溫、恆溼密封、避光、又無大地震的恆定條件下,保持了兩千一百多年。如果這種恆定條件遭破壞,屍體就不能保存下來,例如同樣是埋在馬王堆上的二、三號墓是呂后至漢文帝時期入土的,其地理條件一樣,墓葬措施也大體相同,但二、三號基被盜或墓室密封不嚴,而引起屍體腐敗。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在棺內放有某種防腐藥物,屍體才不腐敗,這完全可能,如化驗棺水發現棺水中有汞(水銀)、乙醇(酒精)等。古人是將放水銀作為防腐措施的,不過科學已證明,汞起不到防腐作用。那麼西漢時代的人到底用什麼方法防腐呢?中國文化領域又多了一個難解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