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歷時1年,在318國道行進2500公里,用鏡頭記錄生活

電影用鏡頭講述內心世界,揭示我們不曾經歷的生活,這是它最不得了的地方。


今天推薦部電影,《岡仁波齊》。

嚴格來說不算推薦了,這部電影半年前就上映了,我現在才來寫,主要是太懶,沒錢,沒時間,所以這隻能算是個人觀後感,如果還有沒看過的朋友,強烈建議看一下這部電影。

11人歷時1年,在318國道行進2500公里,用鏡頭記錄生活

這部電影採用偽紀錄片的手法拍攝,對藏族匍匐叩拜朝聖之路的聚焦,整部片子沒有一點戲劇性,平淡的有些壓抑,但是對朝聖者們一言一行的細膩捕捉,使這種美在不經意間便得以躍然光影。

該片講述了位於 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

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

11人歷時1年,在318國道行進2500公里,用鏡頭記錄生活

有終生未走出大山,寄望於來世的老人,有純真可愛的小女孩,有殺牛為了贖罪的屠夫,有身懷小孩的孕婦····

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

整個朝聖的旅途漫長而艱難,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一路跪拜而行。

11人歷時1年,在318國道行進2500公里,用鏡頭記錄生活

最開始看的時候我對這個朝聖瞭解並不多,以為就是走路去拉薩,但是我看到他們走幾步一長頭我就有些不淡定了,這簡直在開玩笑,1200多公里就這麼一路磕頭磕過去?

尼瑪扎堆開著一輛拖拉機,拉上所有人這一路要用的物資,“突突突”地出發了。下一個鏡頭,朝聖隊伍的男女老少,開始磕起了長頭。

11人歷時1年,在318國道行進2500公里,用鏡頭記錄生活

身後送行的村民們,站成一排,目送他們的身影。未來的每一步,他們都要這麼走過。我被震撼地不由坐直了身體。

公路上,車輛疾馳而過,雨雪天氣讓朝聖之路變得更加坎坷。

更為畫龍點睛之處就是孕婦路上產子、年長的老人去世,以及青年在拉薩理髮店對理髮姑娘動情。

11人歷時1年,在318國道行進2500公里,用鏡頭記錄生活

11人歷時1年,在318國道行進2500公里,用鏡頭記錄生活

11人歷時1年,在318國道行進2500公里,用鏡頭記錄生活

每到暮色四合,他們就找一片空曠地帶搭起帳篷,去附近的河裡取水,用小刀割下臘肉當晚餐,睡前在老人的帶領下唸經文。

孕婦半夜宮縮,同伴們就把她扶上拖拉機,開到附近的縣城醫院生下孩子。

小女孩頭疼,同行的人問她還能不能磕頭,媽媽淡定地說,到前面買點藥就好,女兒要磕頭,磕頭長見識。

11人歷時1年,在318國道行進2500公里,用鏡頭記錄生活

殺生無數的屠夫,在一隻螞蟻面前長跪不起,只為了等它慢慢地爬遠,以免誤傷。

11人歷時1年,在318國道行進2500公里,用鏡頭記錄生活

那個剛遭遇蓋房子家人死傷的中年男子,則在朝聖路上的泥石流裡被砸傷了腿,他質疑為什麼爺爺和爸爸都沒有做壞事,他卻要遭遇如此。最終在眾人的經文聲裡平靜。

11人歷時1年,在318國道行進2500公里,用鏡頭記錄生活

這一路沒有我想象的撕逼和猜忌,也沒有刻意渲染的悲壯和意義。他們只是心懷一個信仰,然後埋頭走下去。

他們走走停停。因為知道自己終將要去向哪裡,所以,心安理得面對發生的一切。

接受,面對,理解,放下。然後,歇息片刻,繼續上路。

對於外界之人來說,藏區最有名的山是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但對於藏傳佛教乃至印度教等宗教而言,岡仁波齊峰才是心中的聖地,去那裡轉山叩拜可洗淨罪孽,求得幸福。

這也是《岡仁波齊》中尼瑪扎堆等十餘人的朝聖之旅的因由。

11人歷時1年,在318國道行進2500公里,用鏡頭記錄生活

透過《岡仁波齊》我看到了另一種生活。看到他們真正面對磕長頭的這件事時是歡樂的,我會感覺一絲放心:他們生活的快樂就好。

此行歷經生、歷經死、歷經震撼的西藏四季風光,歷經災難、變故、內心的拷問、成長與蛻變,看似平靜至極,實則波瀾壯闊。

朝聖隊伍儼然成了最豐富質樸的人類生活的縮影。他們走著他們的路,磕著他們的長頭。我獨行街頭,風吹起,葉子在空中旋轉飄落。

11人歷時1年,在318國道行進2500公里,用鏡頭記錄生活

我們都有著不同的路,都靠自己一步步走。而在我看完這部電影后不斷的反問自己,信仰是什麼?

有信仰,是一件幸福的事。因為信仰,他們更容易順應命運的安排,與世界和解。他們更少抱怨,而是踏實去行動。他們的世界似乎也更簡單,更容易獲取到快樂。

11人歷時1年,在318國道行進2500公里,用鏡頭記錄生活

在那個地方,似乎有一種停滯的感覺,人們要求的和所求的似乎永遠很單純甚至近乎單調,他們最大的訴求是通過祈禱和虔誠的篤信來“實現”的。

反觀不甘心的我們,總要逆天而行,改變點什麼。總要抓住每一個機會去體驗未曾見過的美景,總要力爭上游去向別人證明點什麼。

這兩種生活方式並沒有所謂的高下優劣。這只是我們註定的出生地帶來的慣性。

11人歷時1年,在318國道行進2500公里,用鏡頭記錄生活

記得在高中的時候也看過類似的影片,那是一部臺灣的片子叫作《轉山》,初看時以為它是一部公路片,直到看到電影《岡仁波齊》時才恍然大悟。

它不同於《轉山》這樣偏公路題材的電影,更多傳遞給觀眾的是信仰的問題,也許有人會說:在這個時代最不缺的可能便是低廉的消費和伴之而來的雞湯,但我想這是偏激的。

在信仰的驅動下,一切皆有可能。因為如此,如《岡仁波齊》中的朝聖者的行為才有了自然而然的合理解釋。信仰所孕育的驚人意志,是質疑者們永遠理解不了的境界。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11人歷時1年,在318國道行進2500公里,用鏡頭記錄生活

就像《岡仁波齊》幕後花絮裡說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確的。神山聖湖並不是重點,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棄理想和信仰,熱愛生活,我們都在路上。”

在路上,朝著你我心中的“岡仁波齊”,心懷熱愛和信仰,經歷著一切經歷,或許這就是此生最大意義。

11人歷時1年,在318國道行進2500公里,用鏡頭記錄生活

所以,依舊是那句話:《岡仁波齊》看的很舒服,讓我瞭解到更多曾經不曾知曉的人和事,這是一種摒棄了固有想象的真切生活。

感謝張楊導演將這份真實帶出來,讓我看到另一種圖景,比曾經稍稍更瞭解到他們,以及他們的生活。

在宇宙的浩瀚煙塵裡,我們都一樣,用自己的愛和信仰,為這偶然、荒謬又無意義的人生,努力活出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