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古代必須重農抑商,放掉經商?

瘋顛吾痴


古代為什麼推行重農抑商,放棄經商。我認為是這樣的:

人類最初的商品交換,就是針對初級農產品的交換,沒有農業做基礎,大家飯都吃不飽,哪裡來的東西和力氣換呢?所以重農抑商是當時社會經濟條件下的必然選擇。

為什麼推行重農抑商?一、商人圓滑,一切以賺錢為根本,故而商業不可控,獲利之孔在下不在上,容易造就許多富可敵國的商人,破壞統治的穩定性。二、古代生產力低下,作為歷來注重自給自足的中央大國,糧食安全不可忽視。一旦勞動力被大量吸引到商業,國家的糧食安全就會受到巨大的威脅。三、重農抑商其實脫胎於商鞅的改革措施,由於長期處於戰爭狀態,統治者對糧食這個戰略物質必然十分重視,這又進一步加劇了重農抑商的趨勢。四、古人認為商人重利忘義,這種思想與傳統的儒家文化相悖,歷代統治者勢必大力打壓。五、控制人口的流動。古代管理技術不發達,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讓所有人都老老實實待著不動,不要到處流竄勾連。這種特性是農業的特色,而是商業的致命傷。六、前面說過,商人重利而圓滑,所以都不太好管理,農民老實巴交的比較聽話。二戰日本最開始的幾個師團戰鬥力都比較強,但是其中有個第四師團,人員都是來自大阪,職業差不多都是小商人,十分油滑,戰鬥力那是搞笑的很。

綜上所述,古代生產力低下,導致糧食就不夠吃,或者勉強夠吃。不把重心放在農業上放在哪裡?吃不飽飯不就反了麼!所以重農抑商才是根本



米格


放棄商業倒不至於,抑制商業倒是真的

商業在現代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功能,沒有商業的發展國家也就很難再發展下去

那麼為何古代卻要抑制商業的發展呢?

抑商的思想重戰國晚期開始的

那時的商人勢力是非常大的,大商人呂不韋就曾利用自己的金錢運作把異人扶持到了秦國的王位之上。等異人成王后,呂不韋也成為了秦國的相。

商人能夠左右一個國的王位,可見商人的能量有多大。這與封建時期君權至上是不符的,更是違背了法家處處為君主著想的宗旨。

於是在秦國“商鞅變法”中為了維護君主的地位和促進國家的生參就提出了重農抑商的思想。畢竟那時諸侯眾多,商人為了獲得利益不得不到出亂跑造成了人口流動。古代戰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口,如果都去當商人了就不利於國家的發展了。

而且重農和抑商要分開來理解。

之所以重農是因為古代農業的生參是古代主要的收入關係到了國家的興亡。而且農民沒什麼文化便於統治者管理,農民的地就是那一塊,離開地農民就無法生存人口不會流動。

抑商是因為前面講到的防止商人做大成為豪強,威脅國家的安全,而且商人到處流動不利於國家收稅,容易逃稅。

歸根結底是古代的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古代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基礎主要靠農業來維持。歷代的統治者都把農業當成了立國之本,所以都打壓商業的發展去鼓勵農業的發展。


瑜公子說歷史


政策簡介

在我國漫漫兩千年封建歷史長河中,“重農抑商”政策總是與歷史相隨相伴的。它產生於封建制度產生鞏固的春秋戰國,發展於封建制度興盛的秦漢,之後便被後面的朝代繼承,中古時代的中國是和波斯,緬甸,印度,埃及相似的東方專制封建農業帝國,與歐美迥異。歷代封建王朝都強調“以農為本”。中國封建社會採取這種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決定的。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提供給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歷代統治者都把農業當作根本性的大事來抓,採取一系列督促、鼓勵、組織農業生產的措施,將農民緊緊束縛在土地上。

產生原因

重農抑商政策與封建制度相始終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一個國家或政權實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而把工商業當成“末業”來加以抑制。其實,造成中國封建社會長期“重農抑商”的根本原因還是中國“封閉式大陸”的獨特地理環境。“中華民族的主體從遠古開始便生活在黃河、長江流域。大約在6000年前左右已逐漸擺脫狩獵和採集經濟,進入以種植經濟為主的原始農業經濟。先民勞動、生息、繁衍的這塊大陸,東臨大海,西北是戈壁,西南則是極其險峻的青藏高原。在邁入文明門檻的前夕,在交通極不方便的條件下,這裡是一片與世隔絕的天地,與印度次大陸類似。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對於外部世界還知之甚少。在這樣的環境中主要從事原始農業經濟,這是認識中國由氏族社會發展成國家的基點。”(摘自王立民主編《中國法制史》)顯然,這與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地中海地區”的地理環境迥異。



小索阿南


在古代,最初的商業就是勞動產品、勞動力這二者的交換 沒有農業做基礎,大家飯都吃不飽,哪裡來的東西和力氣換呢?重農抑商是當時社會經濟條件下的必然選擇,就如同現在為什麼我們身處商業社會一樣。因為可以拿出來交換的東西越來越多了,時間、信息等等,有形的 無形的,交換的價值尺度也越來越多元。

秦朝時期,秦始皇為了重視農業,頒佈特定法律,規定下雨後,要書面記錄並報告雨量大小,收益面積,等情況,並且規定糧食成熟後入倉,儲藏,以及每畝的播種量等一系列規則,同時對徭役方面也有規定,每戶只得徵調兩個勞動力服役,劉邦建立漢朝後,這一政策沒有多少變化,另外規定商人不得穿華麗的衣裳,不能坐車,不得擁有兵器,不得做官,還要交很重的稅,等等對商人進行了一系列限制。

唐朝時期雖然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對於商業相對比較寬鬆,但是還是執行的重農抑商的政策,在唐朝,商人一樣不能騎馬入仕,不僅如此,在唐朝中後期,國庫逐漸空虛,朝廷就會要商人貢獻錢糧,肅宗皇帝時期,稅收已經超過2成,引起商人的極大不滿,控訴朝廷,最終落得個被杖殺的下場。

縱觀這些政策,當權統治者無不在對商人們進行打擊,其原因不外乎處於維護自己統治地位的目的,人們自古就說無商不奸,商業的鼎盛發展,人們就會快速積累財富,增長知識,要知道,在中國古代,底層勞苦大眾的識字率是相當低的,就算到了清朝末年,19世紀末期,在西方列強的影響下,中國的識字率不過才2層,更何況在古代,當權者們害怕民眾通過經商來提高整體的知識水平,這將極不利於皇權的愚民統治。

當權者們通過打壓醜化商人,將商人貶低為賤民,使得那些勞苦大眾望而生畏,一心只想著種地當兵這些被稱之為正統的出路,其他的行業都被稱之為“三教九流”,人民要想靠種地來積累財富,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這樣就有了長治久安的局面,皇權統治者想要的正是這樣的,完全憑著自己一張嘴,想說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

在古代,經商對於一個家族來說就是一種恥辱,是會被移出族譜的,有些人就算經商成功了,還是會去謀求另一個身份改行,就是所謂的“鍍金”,這種政策的執行必然會將古代社會帶入無限的循環中。



A影視歷史


重農抑商政策的產生絕不是偶然的,一個國家或政權實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歸根結底是由其經濟基礎和統治階級利益所決定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於人們來說擁有土地可以榨取鉅額財富,且地租收入較穩定,是發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時,在封建社會對國家而言,農業的發展可使人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使國庫糧倉充盈,既可內無糧荒,動亂之虞,也可外無侵擾之慮。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而把商業當成末業加以抑制。


臥雪踏梅


在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所以農業就顯得非常重要,是維護社會穩定的物質基礎。以往的社會暴亂都是由於農民,地主和土地的關係無法調和,才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運動,所以說無農不穩。

在古代的職位秩序中,士農工商,農僅次於士,商排在最末尾,而且收到政府的壓制,沒有政治地位。一方面統治者認為從商者不勞而獲,並且有的奸商非法獲取暴利,與民爭利。


葡萄番茄醬仔


因為古代的社會和物質基礎無法支撐起整個國家的農副業損耗,試問,飯都吃不飽,怎麼能經商?

(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難實現社會財富的積累及向商業資本 的轉化。“抑商”“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既 不能積累財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難以推動工業化 。

(2)經濟因素: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不利於商品市場的擴 大和農產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以農立國的經濟思想,導致民間資本不能成為工商業資 本。


眾人皆酉星我獨酉卒


在古代,生產力水平不高,田地畝產產量不高,交通運輸條件也不方便,因此吃飯問題是首要問題。從商的人多了,農業生產必然要受影響,國家的根本動搖,政權不穩,因此選擇打壓商業。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首先,咱們先講一下古代農業和古代商業的概念,農業很好理解,就是男耕女織,老婆孩子熱炕頭,生產的是人類生活最基本的糧食;商業就是人類重新配置資源的市場途徑,以物易物,低買高賣,囤積居奇,建立在人員貨物流通和物產豐富基礎上。無論在任何朝代,農業都是根本,商業只有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才會興旺發達,得以發展。

解釋完以上概念,提出兩點原因:

1.古代生產力所決定;在瓦特發明蒸汽機之前,人類生產力相對低下,受生產影響,從公元前到明初,中國人口從未超過8000萬。結合這個情況,只有在盛世人民在吃得飽,吃不飽更沒有東西來做商業貿易了。

2.政府的重農抑商導向;老百姓吃不飽就會造反,這是古代的一條真理,統治者早已洞悉到這點,歷朝歷代都會把農業放到重中之重,有土地就能耕種。只要國庫空虛,就會拿商人開刀,而權貴作為政策制定者,當然也會把土地看的比什麼都重要。

以上是我的觀點,謝謝提問。


明哥日誌


商業的發展必須在農業的基礎上,沒有發達的農業何談商業,古代戰爭頻發,又是小農經濟,農業就靠農具,耕牛之類的,很多時候農民自己都吃不飽,沒有多餘的糧食輸出,如果重商,大部分人跑去經商,務農的人就會變少,國家糧食產出不足就會影響國家根基,自然要重農抑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