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是不是中國人都應當會一點兒中醫,到時候能自救?

高山看法思路856


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她不僅是疾病的一種診療方法,也是中國人民的智慧傳承,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態度!

學點中醫知識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作為國人而不知國寶,豈不憾哉!羞哉!更別提那種“中醫不中,西醫才行”的觀點,更是讓人不能接受!

從2020年起,國家在小學課本里編有中醫知識,其目的是讓國人從小接受中醫教肓,即國學教肓。要時時刻刻記住自己是一箇中國人,傳承國學精神是每個人的責任。

根據國家的戰略佈署和對中醫的重視,再加上國人對中醫逐漸看好的態度,可以斷言:中醫學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


SHOUDU首度


中醫有幾千年的歷史,前人總結出了很多治病的藥方,民間更有數不盡的偏方,俗話說"偏方治大病”,一點不假。平時瞭解點中醫知識,推薦大家讀讀巜本草綱目》,那上面各種草藥的習性和能治什麼病都有介紹,通俗易懂,自己或家人有了什麼病自己到野外去採點服用還是很管用的。以下我隨便介紹幾個我自己用過的偏方:


治拉肚子,吃馬覓菜很有效,一般腹瀉或痢疾連著吃幾次就好了。


治鼻出血,上頭火大的人一般到了春天或者伏天好流鼻血,到野外出點茅根,煎水喝幾次就好。

治纏腰丹,西醫叫帶狀皰疹,用松柏葉(葉狀的,不是針狀的)丶白礬,用蒜臼搗爛,用雞蛋青絞勻,敷患處,三次即愈。


止血方。如果在野外幹活弄破了身體,流血不止,請你找幾棵青青菜,揉爛敷在傷口上,很快血凝固,就止住血了。

治瘡癤,把鮮婆婆丁(蒲公英)搗爛放點白礬敷在瘡癤上,一天換兩次,效果很好。這個方也可治痄腮,即腮腺炎。


民間這樣的偏方太多了,可謂數不勝數。不用花錢治了病還沒負作用。願大家去嘗試嘗試。


本昌談歷史


有這個想法就對了,兩天沒有出門,今天下去丟垃圾,在過道電梯間聞到了消毒液的氣味,一下子感覺不對了,從肺部不適到整個人都不舒服了,立馬感覺到,這個消毒液是致病的源,好人都會變壞人,這不好,真的不好,原來沒有病,硬生生的讓健康的人生病這是我們的過度防疫應該做的事嗎?我可以幾天不出門,但是,那些必須出門上班的人,他們她們怎麼辦?難道這個社會只能留下不出門的老人活下來嗎?難道還要不遵循中醫中藥的思想來阻斷寒來暑往的身體調整嗎?硬生生用絕對不靠譜的西醫來整死中國人嗎?不出門感覺不到外面恐怖的消毒空氣,這比放毒還要恐怖的消毒液,什麼時候才能結束?還要毒害多少人才能收手?我估計一個禮拜會出現消毒液中毒事件的事出現,應該估計數量驚人,不比病毒人數少。用一個毒替換另一個毒合適嗎?西醫太恐怖了!


師太73362816


這個是肯定的,懂得多一點,起碼基本的東西還是給自己處理掉,發燒感冒流鼻涕,咳嗽,腸胃炎頭疼,這些基本的東西還是可以自己處理掉的。別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動不動往醫院跑,搞得大醫院裡人滿為患。還佔用了太多的醫療資源。但是現在都生一個孩子,太金貴了,搞得父母一緊張,只能往醫院跑。因為他們啥都不懂。連常識都不懂,所以他們只能往醫院跑。


奇蹟之創新改變命運


這個很有必要,只是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盲目的迷信。這一點不好!首先要明白,我們日常所知只是中醫一部分,比方說,大家都知道的按摩拔罐刮痧,他們跟中醫是從屬關係,是中醫外治法的一種,雖然有臨床治療作用,但是大部分人還都用來做保健預防,不是打心裡認可治療。一般看重的是他發揮緩解作用。

要想起到它的應有作用,必須要精通醫理,病理,中醫辯證。這是最基本的。不然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反而不好!


雙手運乾坤


普通人不是要會一點中醫,是必須掌握基本醫療衛生健康常識。

其實過去的絕大多數人可能是文盲,但一些基本醫療衛生常大多懂得,只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就不重視這些常識的傳授了(絕大多數家長自己不懂,學校也不重視)。

術業有專功,醫術不精,貽誤病情,嚴重時可能禍及生命。與診斷治療疾病有關的臨床事宜,必須求助於醫生,不可輕易擅自拿主意用藥,起碼在自己沒有十足把握時有可以擅自用藥。


用戶山水海天jwq


一提起中醫,人們總認為是醫生開方,藥房配藥,,沒有藥方就不能治病,其實中醫包括科目很多的,針灸,傷科,推拿,外科等十三科,如想學中醫開方,要記住很多藥名是很難的,動物植物礦物,一切看得見的東西都是中葤材,業佘學是很困難的,首先中醫理論書很深奧,很難看懂,不妨學點穴位按摩推拿,小毛病可以自已冶療,也比較容易學。


書樓堂


應該是這樣。中醫在中國流傳幾千年歷史。西醫不過百年。中醫藥,如同物理治療。西醫藥像化學反應。人,應該從瞭解自身開始,學會自救的本領。就像現在,當前的武漢疫情。如果,恰巧不巧的趕上身體有問題,不大不小的,去醫院,不方便,容易交叉感染。如果自學一些中醫技能,諸如:按摩,針灸,拔罐等。有點小病,自己就能解決。沒病,可以達到保健的目的。


若水10718


這是我家的草草,泡起一家人都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