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漸漸失去年味歸根結底的原因是什麼?

阮六六


的確,現在的年味是越來越淡了,很多人甚至會覺得過年回家純粹是一種負擔。這有多方面的原因影響。

1.成長的感受變化

我們說年味淡了,其實是因為我們成年之後才會有此感覺。因為步入社會之後,各方面工作生活的壓力比較大,每個人僅僅是把自己過好都不容易,似乎沒有過多的精力再去建立社交活動。

回到家鄉意味著見到的只能是小學中學時期的同學,而隨著教育程度的差距,人的認知會有比較大的變化,所以沒有話題可以聊。也就少了社交的衝動,而大人也不可能像小孩子一樣從放鞭炮打燈籠玩玩具這樣的事情上獲取快樂,所以整個年味就淡了許多。

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完全不會有年味淡這樣的感受,他們還是很喜歡過年的,因為他們可以從中獲取很多快樂。

這是年齡變化引起的感受變化。

2.與長輩的代溝

由於這一代人受教育程度和上一代人差距非常大,從知識量和思想認知上都有不小的差距,而這巨大的觀念鴻溝也是導致年輕人反感過年的一個原因。

你本身就有許多的壓力和苦惱,但是作為長輩的親人可能沒法理解你,那麼就少了一條通過溝通來釋放壓力的渠道。

其次,還有許多單身的人被親戚催婚的,已經結婚的被催要孩子的,問工作情況的,種種看似關切的問候背後,其實藏著的是一種觀念相左。在觀念不同的前提下,許多問題已經不能正常的溝通了。可是礙於親戚的關係,還得敷衍了事,這又讓許多人談到過年就頭痛。

年味只剩下了無法排解的煩惱。

3.兩種生活節奏的差別

年輕人一旦習慣了在城市中上班的工作節奏,生活節奏,許多農村出身的人回到家鄉就會被強行拉回另一種生活節奏裡。與那節奏緊緊相關的,其實還是思想觀念,所以反倒感覺不適應。故鄉似乎只是變成一個名詞而已。

而且作息和飲食習慣被打破,許多人過年既沒有休息好,還吃出一身病,再加上來回旅途的奔波,讓過年更加地顯得缺乏一種溫馨氛圍。更何況過年或多或少都會增加一筆額外的開銷。許多人就會覺得這樣的形式漸漸失去意義了。

4.社會整體環境的影響

整個社會近幾十年發生了太大的變化,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思想上,都和前些年全然不同了。

年輕人看起來思想開放,但大多數同時找不到方向,感到精神空虛,受到的教育並沒有在社會上得到完全的發揮,反而被唯利是圖的環境打擊得不輕。整個社會氛圍並不友好,加速了人性的墮落,人情變得淡漠,友誼說翻就翻,一切好像都靠不住,但也沒有解決的辦法,所以巨大的精神苦悶僅僅通過過年這樣的形式是無法排遣的。

經濟上的發展使得物質得以充足,對於衣食住行的滿足感從平時生活中就可以獲取,不必要等到過年來滿足。所以對於過年的期待就又少了許多。

而傳統家族的解體,人們工作的多變,地域的變動,都讓過年變成越來越遙遠的一種形式,漸漸地失去其根本,那就是一個穩定的以情感結合在一起的人群環境。沒有了穩定的情感作為支撐,年味就變了,不僅會變淡,還會變壞,甚至變怪。

總之,從思想觀念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的變遷,都成了年味缺失的原因。沒有人可以改變它,只能順從,或者創造出新的過年的方式,比如旅遊,比如參加一個社會活動,或者只是單純的待在家裡做做休整,反思總結一下一年的得失,其實都不錯。


魚生文化雜談


前幾年我也挺不理解的,春節沒了年味。也許農村還好,但是城市當中,年味一年不如一年。沒有辦法,後來想通了這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別說現在年味淡了,以後仍然是一年不如一年。

中國傳統春節文化形成於農耕經濟和宗族文化。然後現在人們一邊抱怨沒有了節日趣味,一面也在逐漸放棄傳統文化下的生活。說白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我一個同事是江西九江鄉下的,他們現在也很重視家族文化,無論工作多忙,到時候一樣請假參加老家的祭拜、過節,他自己也很重視。

生活方式改變了。如果你住在16樓,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那個二踢腳肯定在你家玻璃窗爆照。以往肯定沒事,16樓高的高度,沒人住。現在很多城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但是在不禁止的時候,很多人已經不再去燃放了,年夜飯吃餃子前需要放的那掛鞭炮成了負擔。

娛樂生活的多樣性,人們不再熱衷於春節活動。手機裡面各類app已經佔據了人們大量的時間,吸引了人們大量的精力。傳統的春節文化生活已經不夠刺激。

物質生活豐富了,對春季中飲食、服飾的盼望境降低了。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月就是年,小時候春節買新衣服,吃好的,現在可以天天買新衣服,吃到想吃的東西,春節少了一份盼望。

人群呈現小眾化。以前身邊的朋友、家人層次和思維都出不多,大家聚在一起都能說得到一款。現在人工作在不同的領域,思維結構各各個不同,話題少了,以往的親友也有了距離感和陌生感,這樣加少了不少聚餐動力。


二馬過三石


年味,代表的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眷戀。所以,當傳承的觀念淡薄,眷戀變得淺淡,年味也就變得沒有味道了。

第一,傳承的觀念變得淡薄,是因為缺少了儀式感。

記得小時候過年,總會覺得很興奮。因為一到過年,我就可以穿上新衣服,穿上新鞋子,吃上自己心愛的糖果。更值得開心的是,我可以收到真實的一張張的鈔票,聞聞錢幣的氣息,放佛自己是一個有錢人。我也可以在夜裡打上可愛的燈籠,和小朋友一道,大搖大擺地在街道閒逛。你碰下我的燈籠,我撞下你的燈籠,好不快活!

那時過年,代表的是一種儀式。只有在過年時,我們才可以做自己夢寐以求的事情。所以,渴望會很強烈,很強烈。

現在呢?一切來的好容易。過年了,手機發紅包,想吃糖果了隨便買,衣服舊了隨時更換。既然平時都可以得到,那過年還有什麼意思呢?而導致這樣的背後,其實是國家經濟水平的提高,社會快速的發展。以前,一塊橡皮1毛錢,兩根辣條1毛錢,一個冰棍1毛錢。現在,哪裡見到1毛錢的商品呢?

第二,社會飛速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眷戀變得淺淡。

在以前,我們很喜歡過年。因為我們沒有手機的干擾,珍惜與堂哥表弟過年玩耍的時間;因為我們更喜歡聽對方的聲音,看看他們又有怎樣的變化;因為父母不會很在意我們的成績,只會在我們考砸時,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要努力。

而現在呢?好不容易過年了,阿姨見了你,問你的成績;舅舅見了你,問你的工作狀況。爺奶見了你,問你的婚姻情況。要是大家不聊這些了,正好,都抱著手機玩玩,也不會覺得寂寞。有人在沒人在,根本沒有區別。因為,我們被手機控制了,情感變得淡薄了。因為,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腦裡滿是競爭。也正因為競爭,我們承擔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害怕婚姻,更害怕別人對自己善意的關心。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今年過年,你覺得還有年味嗎?


一枚銅豌豆


我是78年的

小時候是很盼望過年的,為什麼呢?因為平時生活不大好,一個月才吃二三次肉,在蹭蹭長個的時候,沒有肉類的我們那一代人基本都是精瘦的身材。而且我小時候穿的衣服基本都是哥哥他們穿剩下的,還會有布丁。所以那時候才會高高興興的盼望過年。過年了有好吃的好穿的,怎麼能不喜歡,喜歡了,年味兒就濃了。

現在的人基本不缺營養,平時吃的還好,過年了反而吃的累~營養過剩讓身體新陳代謝變的困難了。

一個人的思想要想有新鮮感,就必須要有對比性,天天吃糖也膩了,所以現在的人對年已經沒有那種渴望感了~當然就漸漸沒那麼濃了。


虛懷若谷學無止境


為啥感覺現在年味淡了,主要是現在生活好了,對過年沒有期盼了。以前生活太差了,吃了上頓沒下頓,不逢年過節不捨得吃肉買新衣服穿。

以前物質匱乏,沒有娛樂項目,大家忙了一年,過年了都在大街上湊熱鬧。現在都有手機電腦大家都貓在家裡不出門,街上冷清也不熱鬧了。

總之不管啥事你不再期盼,那就變得感覺平常了。





龍族豹團同舟


年味究竟是什麼樣的,我小時候盼過年是想買新衣吃好吃的,只有到過年才能無休止的玩老人不管的,走東家串西家嘮嘮嗑喝喝酒打打牌,大家忙碌一年了平常不相見過年了都拜拜年,特殊意味著是交流感情的,還有張燈結綵放鞭炮老熱鬧了,只有過年才能居家大團聚。而現在感覺比以前淡了,沒那種氣氛了,不知怎麼的了


天道自輪迴


年味是什麼?過年是陰曆大年三十,新老交替,新春更迭的歷法講究,其實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節氣歲時文化的組成部分。之所以過年的習俗傳統延續了那麼多年,主要原因一是因為中國的農耕社會長期保持穩定,二是中國的血緣宗親大家庭文化與農耕文明配套延續至今,第三是社會治理體系中保留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可是這三種原因發展至今,已經失去了文化的突然:

第一、農耕文明已經進化到後現代工業文明。雖然中國至今還有9億農民,但是“農民”的概念早已今非昔比。這些農民只是農村社會轉型城鎮化社會的過得階層,在過去幾十年裡,農民通過進城打工,成為城市農民工的流動渠道,實現了和土地的脫離。脫離了土地的農民,其實就是市民。如今農民雖然有土地使用權,但是國家的糧食儲備主要依靠大型機械化農場,農業稅減免之後,農業佔比經濟的比重也下降了,農民自給自足,在故土中等待城市的到來。而離開了土地的農業文化,與春節漸行漸遠。因為春節是春播夏耕的產物,而工業社會是不分四季的。春節的年味隨著人口流動、國際化和非農業生活方式的轉變,而變得淡漠,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第二、中國血緣宗親大家庭已經瓦解了。以血緣為紐帶的鄉土大家庭是農業社會的基層組織模式,而工業社會中,獨家獨院、獨門獨戶。兄弟姐妹、父母住在一起的聯合式的大家庭,父母子女兩代人混居的主幹家庭,逐漸被夫妻兩加孩子的一家三四口的核心家庭代替了。即便是過年,也是各自慶祝,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影響力也在下降,再也沒有了過去那種大家庭雞飛狗跳、歡快鬧騰的感覺。


第三,現代社會治理體系對於傳統社會的傳承逐漸斷裂了。最明顯的是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從城市管理和安全環保角度,燼燃煙花爆竹是非常合理的,它有利於降低城市公共安全的風險,節省治理成本,保護環境。但是從文化角度來說也有弊端,那就是因噎廢食,為了減少治理者的麻煩,而願意對文化作為,不積極傳承傳統文化。加上禁止酒文化、年會限制等等,造成過年少了很多氣氛,傳統的年味也隨風飄零。相信再過不多久,中國的年俗文化將徹底被現代社會的孤獨、冷清所替代。


西雙版納的茶花


“中國年漸漸失去年味”是個偽命題!

“年味”這東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古代的年味有多少得以保留?現在大家嘴裡的“年味”就是七八十年代的記憶,再之前國窮民貧,過年能吃上肉穿上新衣已是奢望。

八十年代是個分水嶺,聯產分田到戶,能吃上飽飯,家庭人口又多,每家每戶不少於七八口人,多的十幾二十口,人多了自然熱鬧,年味也豐富多彩。

現在的家庭,人少,三四口人,最多也就五六口人,老人佔了2/3,一家人圍繞一個孫子孫女寶貝,含起來怕化了,捧起來怕摔了,玩手機的多了,聊天圍爐子少了,猜碼划拳,摔膠打陀螺,吟詩作對,漸漸絕跡……年味也就變了。

新的“年味”在孩子孫子心裡紮根了,壓歲錢紅包微信才是他們的主要內容,若干年後,這些“年味”也會被新的內容取代。

說“年味”變了的人,說明你開始老了,開始懷舊了。


方不圓


現在中國缺少年味原因:

一、表明人和人關係不和諧。人們發現,人和人的關係靠不住的,都是面笑心不笑,人們不再相互拜年。甚至鄰居相互不認識不說話。

二、年輕人有對過年失去耐心。年輕人去購物廣場,買衣服,吃垃圾食品,肯德基,碳酸飲料,珍珠奶茶,酒吧咖啡樣樣行,就是不會在家做黃燜雞,蛋卷。

三、物質豐富了,吃穿不愁了,人的需求更高,人心浮躁。幹什麼都覺得沒勁。

四、人們改變過年生活方式,比方開車旅行。

五、購房,治療,結婚,子女教育,是社會帶來的巨大壓力,讓人們生活索然無味。


德州的小老頭


中國漸漸失去的年味的原因很多,尼山布衣認為,主要原因既有經濟方面、社會方面、文化方面,也有家庭方面等等。

一是經濟方面的原因。以前物質極度匱乏,人們普遍缺衣少食,惟有過年時,才能吃好的,穿漂亮衣服,所以,對“年”極度重視。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極大豐富了,人們手頭寬裕了,再也不會為吃飯穿衣犯愁了,現在幾乎天天都是過年,特別是小孩子似乎對年的盼望不是那麼迫切了。

二是社會方面的原因。無論是農民還是縣城居民,外岀打工的越來越多了,導致許多傳統的春節習俗都難於搞起來了。比如,現在許多農村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外出務工了,留下的都是老、少、婦。年輕人不在家鄉,即使是春節期間回來十幾天,但許多春節的習俗也無法開展和舉辦。比如:鬧花燈、打年糕等春節習俗都需要在一個月前就做準備。可是,年輕人不在家就沒人去搞,造成春節期間“冷冷清清”。

三是環境保護的需要。限制了一些傳統的被人們認為很有年味的習俗。比如,現在很多地方規定不讓放鞭炮,不讓放煙花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們傳統印象中的年味。

四是家庭方面的原因。現在,三代同堂的家庭式生活越來越少。過年,人氣旺盛是第一位的。過去,我國城鄉之所以年味很濃,年味十足,就是因為三代同堂過春節其樂融融,有的甚至是四代同堂、五代同堂聚在一起過春節。想想看,這麼多親人聚在一起打年糕、放鞭炮、鬧花燈、發紅包、穿新衣,是多麼的有年味啊!可是,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進城居住的人越來越多,那種幾代同堂在一起的家庭越來越少了。這必然影響和淡化了現在的年味。

五是發達的科技,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再遙遠,卻讓親情與年味漸行漸遠。如,電商的發展,使得人們更少地去體驗“年味”了。以前過春節,人們都要到實體店去買一兩套新衣服穿著過新年,在買的過程中,趕年集就是一種“年味”,就是一種人氣。然而,如今在網上什麼都能買到,就沒有這些春節的年味體驗了。通信技術越來越發達,使得人們相互之間的拜年等習俗在“無形”之中就實現了,就解決了。比如,過去年初一到親朋好友家拜年都是挨家挨戶登門拜訪,很是熱鬧,也很有“年味”。而現在拜年就一個信息、一個視頻就解決了,顯得“年味”不足也就不奇怪了。如今人們之間的親情、友情的確淡化了,以至於春節期間都很少互相走親戚訪朋友了。記得我小的時候過完春節,都會隨父母親到外婆家去看望,那種感覺真是具有濃濃的春節味道。吃外婆做的好吃的菜;享受外婆給的儘管只有幾元錢的紅包;與外婆家鄰居的孩子們一起玩耍打鞭炮、放煙花。可是,如今,這種情況在我們的下一代卻越來越少了,怎麼不會使年味越來越淡化呢?

六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缺失,西方文化的浸透,也使年味淡了。春節既是中國人共同的盛大節日,也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傳統文化,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春節期間,祭拜祖先,就是一種“孝”文化的傳承,是一種共有的價值觀的認同,春節期間的很多禮儀和傳統風俗都是一種文化的體現,可惜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淡忘了甚至不知道,有的卻對“聖誕節、萬聖節”等洋人的節日津津樂道,的確可悲。建議教育、文化等部門應加強對青少年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與教育,開設專門的國學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

七是春節假期太短,人們沒有足夠時間“忙年”,也沖淡了年味。春節期間,人們要購買年貨,要殺雞宰羊,過酥菜,打掃衛生,寫春聯,貼春聯,走親訪友等等,可是春節假期只有7天,根本不夠用,建議放假時間從除夕到正月十六,這樣既方便了人們過年,人們還可以趁機放鬆、旅遊,刺激假日旅遊經濟增長,兩全其美,何樂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