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故事——(15)無處不在

量子力學的開創者普朗克曾說:每參加一個葬禮,科學就會向前邁進一步。

病毒的故事——(15)無處不在

雖然有點極端,但普朗克所說的情況在學術界還真是很普遍,老一輩的科學家們雖然在學術上做出過非凡的貢獻,但他們卻往往不願接受一些新的思想並深入研究。有時候甚至新思想、新理論的證據已經足夠過硬,他們還是很難接受。

在英國的特沃特醫生和法國的德雷勒醫生相繼發現噬菌體之後,許多科學家依然拒絕相信這種東西的存在。甚至,直到電子顯微鏡看到噬菌體,保守派們依然懷疑那些是不是別的什麼東西。

少數科學家的研究繼續深入,越來越多的噬菌體被發現,幾乎每一種細菌,都會有能夠感染它們的噬菌體存在。伴隨著這些發現,其實有一個顯而易見的推論,病毒,至少是噬菌體病毒,應該遍佈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因為細菌無處不在,病毒只會比他們的宿主更多。

病毒的故事——(15)無處不在

但是,直到20世紀80年代,人們依然普遍認為,海洋裡幾乎是沒有病毒的,就算偶然發現一些,那也是來自陸地上的汙水或者其他什麼來源。

1986年,紐約州立大學一名年輕的女研究生決定認真的探尋一番,她的名字叫做麗塔·普羅克特。年輕人從美洲加勒比海輾轉到北大西洋中部的馬尾藻海,一路收集海水。

病毒的故事——(15)無處不在

回到紐約的實驗室後,她小心翼翼地從海水中提取出生命物質,在它們的表面塗布金屬,這樣這些生命物質就可以在電子顯微鏡下現形。當普羅特克認認真真做完冗長的準備工作,終於可以仔細觀察她的樣本時,展現在她眼前的是一個驚人的病毒世界。其中一些病毒自由漂浮,而另一些病毒則正在細菌體內繁殖。年輕的研究生估算著病毒的數量,每升海水中居然有多達1000億個病毒顆粒。普羅特克發表了她的研究成果,隨後其他科學家開始重複她的實驗,開展類似的獨立調查。也得到了相似的數據。學術界這才不得不承認,海洋中有無數的病毒顆粒,大約是10的31次方個。這個數字有多大呢?地球上的所有砂礫大概是10的23次方個。

病毒的故事——(15)無處不在

是的,病毒的確無處不在,海洋是生命最繁盛的地方,自然也就是病毒最繁盛的地方。不過這並不是說你在海里游泳就有什麼危險,實際上能感染人類的病毒只是風毛菱角。它們的目標其實是一切生物,一切由細胞構成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海洋中最常見不是魚蝦,而是微生物,就像我們身體裡的細菌會被噬菌體感染一樣,海洋中的微生物也會遭到各種不同類型海洋噬菌體的感染。

病毒的故事——(15)無處不在

其實現在我們可能已經明白了,病毒無處不在,不僅僅只是海洋,天空、陸地也是如此。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病毒。它們感染人類,感染動物,感染植物,也一樣感染寄生蟲,感染細菌,感染真菌。病毒和所有生命體都直接發生關係。同時,也間接發生關係。

病毒的故事——(15)無處不在

比如當霍亂弧菌爆發並導致霍亂流行的時候,霍亂弧菌噬菌體也同時大肆繁殖,消滅霍亂弧菌。等到噬菌體的增殖速度超過細菌時,一場霍亂流行就此突然消失。人們根本不知道,原來是病毒救了他們。

發現無處不在的海洋病毒讓人們看待病毒的視野一下子增大了好多,重新審視病毒和生命的關係,早已不僅僅只是感染與寄生這麼簡單,有時候也是共生與合作,甚至還有時候是互相融合、共同演化。

你沒聽錯,的確是共同演化,下一篇,我就給你們展示證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