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日本文化上學習中國,科技上學習西方,成為世界強國,對嗎?為什麼?

返鄉農民小偉


明治維新前日本崇尚儒家文化,明治維新後日本崇尚西方文化,學習西方經驗。


冰雨1907544


日本是一個比較傳奇的國度,拋開歷史的因素,它的崛起值得每一個民族進行反思和借鑑。

從表象來看,日本在文化上與中國是一脈相承的,受到了中華文化圈深遠的影響;而在近代的改革上,又毅然選擇了向西方學習的策略,成為了當時後起的強國。

但是,如果僅僅認為是外來的影響使得這個民族得以壯大,那是荒謬的。

從日本兩次改革的實際走向來說,真正讓其成為世界強國的,是其民族自身強大的適應性。

從“衣服無針功”到幕府模式

先來說一下日本國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從歷史的傾向性來看,更大的可能是這個地區本來就有原住民。

“徐福東渡”的傳說雖然流傳廣泛,但除了這一個傳說之外,並沒有直接地證據證明徐福到達的地方就是日本。

反而是從《三國志》的記載中,我們會發現一件比較奇怪的事情。

《三國志·魏書》中記載:

男子皆露紒,以木棉招頭,其衣橫幅,但結束相連,略無縫。婦人被髮曲紒,作衣如單被,穿其中央,貫頭衣之。

這一段文字講述了三國時期的魏國曾派遣使臣前往日本,所見到日本人的裝著。男子把自己纏得像木乃伊一樣,女子的衣服大概就是床單中間掏個洞,然後套在頭上用以蔽體。

這樣的服飾和《山海經》中曾經記敘日本“衣服無針功”的描述非常吻合,可以互證。

那麼,如果早在四百多年前,徐福就已經達到過日本,那麼日本的服飾文化應該不至於差到如此程度。

所以,中日之間的交流,有明確記載可尋、可信的,應該就是在三國時期。

但由於這一時期交通不便,中國國內戰亂頻仍,直到隋唐時期,中日間的交流才逐漸穩固下來。而日本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大量輸入中國文化。

而值得關注的是,日本在那一段時間裡,是如何看待中華文化輸入的。

當時日本處於“飛鳥時期”,執政的是聖德太子。

因為國內天皇和權臣“蘇我氏”的衝突爆發,執政的聖德太子決定向更為發達的中國進行學習,改革土地制度、人才選拔制度、賦稅制度以及等級制度。

所以,創建了“十二冠制”、“十七條憲法”等等內容,重新訂立日本國內的等級關係,模仿當時剛剛出現的科舉制度選拔人才。

同時藉口向新羅發起戰爭,訓練了一支聽命於天皇的新式軍隊。在民間又與佛教達成了非常多的便利協議。

在此之後半個世紀,日本國內權力衝突更加激烈,群臣聯合清除了權臣“蘇我氏”一族,孝德天皇即位,開始施行“大化改新”。

這一次改革的內容可以明顯地看到唐朝的影子,甚至連唐朝在政治體制上的弊端也學去了。

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日本也開始在國內施行“租庸調”的賦稅制度,照搬了唐朝的做法。

簡單來說,“租庸調”就是收稅方式的變革。

“男耕女織”的小農社會,以家庭為單位,向國家繳納糧食稱為“租”,繳納“棉”、“布”等物資叫做“調”。而“庸”是指徭役,如果不想去參與徭役,可以用錢財代替,這就是“庸”。

同時,有鑑於日本國內之前權臣和天皇的爭鬥,日本的這次改革明顯對政治體制有更多的側重,但地方權力卻明顯過大,這和中國唐朝“藩鎮割據”的歷史走向有著非常驚人的相似。

可以認定,日本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鑑了中國唐朝時期的制度。

在這一個世紀中,日本對於中華文明的吸納是全盤接入的,並沒有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照搬唐朝時期的各項制度。

這種行為給日本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中國的各項制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調整,唐朝時期的社會是經歷了一千多年的衍變而形成的,屬於自然過渡。

但是日本沒有經歷這個過程,它只是將看似先進的制度直接寫入了自己的社會,並不具備運行這些制度的基礎。

日本的成功也就在於此,它適時地關閉了中日交流的渠道,開啟了自身社會容納、吸收、摸索的過程。

也就是說,關閉中日官方的交流,並不是簡單地“自大”行為,而是迫於時事的需要,日本的社會已經不能再接納新思潮的衝擊,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緩衝。

所以我們看到,曾經有新羅的使臣因為身著新式“漢服”而被日本驅逐出境的記載。這種荒誕場景的出現,其實反映的是日本社會的一種自救行為。

在外來衝擊減弱之後,日本這一民族的智慧也顯現出來,他們改造了中華傳入的文明,有一些甚至會感覺很好笑。

比如我們常常說的“神器”,在中國代指的是“君權”、“皇位”,而日本在繼承之時真的給它們找到了具體的所指,一柄劍和一方印。

如果仔細分析日本當時的歷史走向就會發現,我們實在不應該嘲笑當時日本中斷官方與唐朝交流的行為,只有適合自己國家的制度才是真正的好制度。

於是,日本在缺乏先進社會制度發展土壤的時期,退回到了邦國割據的時代,天皇大權繼續旁落,幕府制度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而出現的辦法。

日本的社會也從此變得穩定下來。

從幕府戰國到明治維新

幕府統治時代持續了多久,日本社會也在小規模戰亂中維持了多久的安穩。

而日本迎來了另一場生死攸關的改革。

雖然當時中日官方的交流已經中斷了很久,但民間的聯繫卻一直存在。在制度層面上的不再模仿、借鑑,並不妨礙兩國在宗教、文史、語言文字等等文化層面的交流。

可以說,中日兩國的文化在傳承上是一貫的,並沒有因為政治因素而中斷。

所以,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對於東方的侵略,使得日本也面臨著和中國一樣的危機。這種危機不僅僅在於亡國的陰影,更在於文化、思想的衝擊上。

日本人敏銳地意識到,又到了應該變革的時代了。

讓人讚歎的是,這個民族在經歷過“飛鳥時代”和“大化改新”之後變得更為成熟,之前所犯下的過錯在這時成為了其寶貴的經驗教訓,以至於這個民族在近代劇變之中走得非常平穩。

這就是“明治維新”的情況。

從“尊王攘夷”變為“倒幕運動”,日本的轉變非常迅速。

迅速到很多學者至今都在懷疑,德川幕府其實是有意為“明治維新”開路而主動放棄了抵抗。

無論怎麼說,我們從這次“明治維新”所頒佈的《五條誓文》中能看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 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

  • 二、上下一心,大展經綸;

  • 三、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務使人心不倦;

  • 四、破舊來之陋習,基天地之公道;

  • 五、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

無論是古典意味濃重的措辭,還是革新的目的表述,都可以看出非常濃厚的傳統意味。“明治維新”的目的雖然是強國,但並不放棄“大振皇基”的初衷。

說是這樣說,而日本也真的這樣做了。

從之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四民平等”一系列措施來說,日本在進行近代改革的同時,非常注重對於自己傳統的保留。

這與之前“大化革新”的舉措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個民族不再盲目地崇拜外來的先進因素,即使它們知道西方的制度有多麼先進,技術有多麼發達,但更追求的是社會平穩的過渡。

也就是說,日本通過歷史的經驗教訓,找到了一條適合本民族發展的道路,這就是其民族強大的“適應性”。

所以,日本在面對外來先進文明衝擊的時候,第一次學習中國的文明,第二次學習西方的文明,這些雖然是事實,也給這個民族帶來了巨大的進步。

但真正能讓其強大起來的,還是這個民族自身對於外來事物的“適應力”。

這是值得每一個民族學習的,想要強大,經驗只能借鑑,最終還是要靠自己。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這不對。

日本是個侍強民族,對於比他強大的民族,特別是那些打敗過的對手,他是真心佩服並認真學習。對唐朝和美國都是如此。

日本將本土文化,唐宋文化和西方文明完美結合並推向極致,才有今日之日本。

但日本缺乏孔子,孟德斯鳩這樣的大思想家,再加上國土人囗所限,國力始終無法超越美國。

也許,中國應該向日本學習,認真學習對手美英日的優點,復興傳統文化的精華,真正做到將傳統文化,西方文明和共產主義信仰完美結合並推向極致,最後超越美國,成為人類先進文明的引領者。

任重道遠,諸君努力吧!


He談天說地


縱觀歷史,除了近代,日本不但學習中國文化,而且也學習中國的科技。從這一點來說,日本的強勢得益於中國。只是到了近代,特別是閉關鎖國的清代,日本才開始疏遠中國轉向學習歐美國家的科技、並創新發展。文化和科技的強弱,決定了國家的影響力。近水樓臺先得月,日本作為最大的受益者而強勢發展,其把握了時機,遺憾的是,日本某些勢力忘恩負義,須要銘記歷史的教訓!


詩哥杜士成


您好,我是空谷藏峰,對於您的這個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為您提供一些參考

首先我認為,在文化上面確實是這樣的。拋開歷史問題,日本這些地方做的還是很好的,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他們願意去向強者學習,尊敬和佩服比他們強的對手。

在文化上面,我們強大的時候,日本一直都在跟我們學習,就像他們現很多的文化,大部分都是在唐宋時期,從我們這裡學過去並一直延用到現在的。那個時候他們是要給我們稱臣納貢的。在唐宋時期也不是沒有騷擾過我們,只是把他們打的服服帖帖,老老實實的,就開始跟著我們學了。至於以後的歷史大家肯定都知道了就不在多贅述了。

在科技跟工業方面也確實是因為靠著美國才迅速崛起的。二戰之後,因為長期對外的戰爭和原子彈的破壞,那時候的日本就是一片廢墟,百廢待興。這時候美國為了打壓其他亞洲國家,需要有人在亞洲前線為他們提供情報,就選擇了日本作為在亞洲的代言人,幫他們重建家園。

為了支持日本的重建,一個美國老頭的到來徹底改變了日本的企業,讓日本製造業起死回生。這個老頭就是戴明博士,在戴明TQM思想的指導下,讓日本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就一躍成為經濟大國之一。

現在日本的質量管理最高獎就是“戴明獎”,一個誕生於日本以美國人名字命名的獎項,也是創立最早的世界三大質量獎項之一。

總之一句話:落後就要捱打。當你成為強者的時候,話語權就在你這裡,你就是主宰,是別人學習的榜樣!

戴明環既PDCA循環,它的含義是將質量管理分為四個階段,即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


空谷藏峰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風俗文化的交流源遠流長。秦漢時期稻作文化傳入日本,唐朝時期儒學

傳入日本,宋元時期飲茶習俗通過榮西之手傳入日本,無論是物質方面精神方面以及國家制

度方面,中國都在全面的影響著日本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可以說,中日兩國風俗文化的相互

關係異常緊密。到近代,日本的發展快於中國,漢字迴流到中國開始豐富漢語言,中日兩國

風俗文化的交流過程中,無不體現兩者關係的緊密程度。本文通過中日兩國語言的相互影響、

宋元時期中日兩國的交流、和服中的中國元素以及古代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吸收來論述中日兩

國風俗文化的相互關係。日本在中國的影響下風俗文化、社會的文明度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中國在近代落後於世界的時候,也得到了日本的影響,通過日本間接的同西方先進文明接軌。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兩國間風俗文化方面的交流源遠流長。從漢語言文字的交流到服裝以及交通工具,無處不存在中日風俗文化的相互影

響。關於中日風俗文化交流的單方面的先行研究很多,但綜合進行論述的研究較少。本文將

在先輩們先行研究的基礎上,從漢字語言的交流、宋元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和服中的中國

元素、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四個方面對中日風俗文化的相互關係展開論述。

中日兩國語言的相互影響---漢字為中心

在中日長期的歷史交往中,漢字稱為兩個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一個符號和象徵。在鴉片戰爭

以前的歷史時期,中國是文化的輸出者,漢字作為先進文化的代表,促進了日本文化的發展。

而近代之後,卻出現了另一個傾向,日本漢字迴流到中國,開始回饋中國漢字。



雲莊學府


文化與科技猶如花朵,需要良好的土壤才能成長,盛開,結果。日本的改革開始於明治維新,皇室高層自斷臂膀,進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並於戰後徹底將皇權鎖在了牢籠裡,從此皇室只是一個文化與精神符號,人民的天賦自由與權利得到了極大解放與尊重,結果就是群眾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呈現了百花爭豔的局面。一個國家的良好運行,需要權力的良好約束與精神層面的高層次指導。對於權力,有約束的制度就是沃土。對於社會風氣與群眾思想道德精神,聖賢之言的教育就是沃土,比如四書五經。古代中國的群眾思想道德指引方面做的相當好,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視之為巔峰之作,聖人之言。但是中國歷史上之所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實就是少了權力上的良好約束,兩條腿一條腿瘸了。平地走還可以勉強,上下坡就容易翻個。新中國一系列改革未來肯定弄越改越好,越來越強盛


雲彩飛揚68


是的!曾經的日本!以中國為師,當時的中國國力強於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很多中國的文化傳到日本!鑑真東渡!等等!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國力強於中國!等到甲午戰爭之時,中國閉關鎖國!國運孱弱!滿目瘡痍。

李鴻章曾經說過,中國和日本同文同種!中國的留學生到日本去留學!學習日本的先進技術!那時候的日本已經超過中國很多啦!中國有句古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中國和日本同時向西方列強學習!在二戰之前,中國學了一點皮毛回來!但日本卻學到了精髓!一直到二戰之後,日本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世界上的科技強國!中國正在努力趕超之中!


善者天佑勇者無敵


這種說法我認為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欠妥

日本是一個善於學習,包容性很強的國家,它不是刻意去學中國的文化,西方的科技的。

這個國家總是喜歡像強者學習。

唐宋時期,中國是世界的強者,日本則派人到中國學習,學習的不僅僅是詩詞歌賦等文化,也包括中國的灌溉技術,印刷技術,造紙技術,總之,一切先進的東西他都學。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興起,西方成為世界的強者,日本又開始“脫亞入歐”,像西方學習。當然日本向西方學的不僅僅包括先進技術,也學習西方的先進制度,西方的先進文化,甚至是西方的生活習慣。

而且,日本在向外學習的同時,還能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把所學東西為我所用,我認為這才是日本成為世界強國的原因。


路人Ck


應該是現代製造業學習西方,成為經濟強國。也就是啥土壤才能開啥花,結啥果。中國文化對日本來正面影響,好影響,大影響是不言而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