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為什麼感覺官僚世家稱帝一般不殺忠臣,相反有些窮人地痞稱帝都會殺?

跑腿小輝哥


導言

歷史上能夠得到稱帝機會的開國皇帝多數都是有深厚背景之人,他們的奪得政權的形式不同也就決定了對於功臣的結果不同。唯獨劉邦和朱元璋二人,本身出身卑微最後能得大統對於周邊功臣的戒備心理要強所以出現了多次的殺功臣的結果。本文就對於次進行一點個人的理解。

禪讓得天下,不處理功臣處理前朝皇帝

自古以來開國的皇帝都喜歡說這江山是我打下來的,然而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還是有那麼幾位的江山是人家“送”給他的。比如新朝的王莽、曹魏的曹丕、劉宋的劉裕、隋朝楊堅、宋朝的趙匡胤。這麼些個皇位送到手上了,自然是因為自己身邊的重臣們的一致性的推薦,也沒有誰想著說要推翻我的執政地位,那麼本著共享榮華富貴的精神,自然不會動刀子殺人了。可是臥榻之側豈容安睡,有一些該做必要的防範工作還要有的。

劉裕選擇殺死晉恭帝,楊堅處理了北周靜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給了後周柴家最優惠的條件讓他們遠離政治圈,而王莽廢掉了劉氏宗室130餘人,曹丕把漢獻帝遣送到陳留做一個安逸的退位的陳留國王。基本上來說這些沒有殺功臣的開國皇帝,也是用自己的方式來清除後患。

分封異姓王,遲早都是要被收拾的

那麼馬上得來的江山,皇帝們會怎麼處理呢?兩種方案是和一起革命的小夥伴共享呢還是直接分給宗室。

先說分異姓兄弟。這就是最讓人詬病的殺功臣的表率,劉邦和朱元璋。

劉邦分的幾個異姓王多數沒有好下場,不是被殺滅國就是外逃匈奴。這種分封實際上就是假分封。給你一個大棗然後呢看你享受的聽舒服了又想拿回來,你不給,我就打你,連革命友情也不要了。

朱元璋基本上在建國思路上是和劉邦一致的。清代的史學家趙翼就指出,朱元璋做很多事情都是學劉邦的,畢竟劉邦的出身和他類似,具有借鑑意義,但是朱元璋做的比劉邦要過分。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們差不多都被洪武帝給收拾了。比如藍玉案、胡惟庸案等等,也顯示出朱元璋的殘暴和戒心。

當然這裡不能忘了清朝分的三藩。這三位爺到了康熙朝才造反,這等於是讓人家先練好級你再過去拆幾招。純粹找死。所以清朝平定三藩也是異姓王最後的歲月。再加上這三位異姓王都是漢人,所以殺起來也沒有多大的心裡障礙,該處理就處理了,大清的處理方式還是比較果斷明快的。

分封宗室,不鬧事的費錢,鬧事的費兵

我們再來說分封宗室這個問題。兩漢之後,宗室就佔據了大量的王位,在郡國並行的時代裡,宗室王府就如同藩鎮一樣,不是等著他們坐大,就是變成一個個的錢坑。

西漢的宗室王最終鬧出了七國之亂。東漢的宗室沒什麼出息除了啃老就等著國家賣官位養活他們。西晉的宗室之多最終形成了複雜的八王之亂,亂著亂著國家就沒了。

唐代的剛開始分封的宗室王位太多了沒被迫叫停,然後開始改分其他爵位。所以唐代的宗室王的實力不大無法組織像樣的造反運動。

明朝的王府也是很多,藩鎮造反唯一成功的就是大明。朱棣自己就是造反出來,於是他也跟著削藩。不管如何皇帝們想的都一樣,別給我整出個毛病來就成。

最科學的是清代的宗室,除了有個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外,其他的宗室都是一代降一級的方式,最終很多宗室子孫都跟老百姓也差不多,雖然也天天看書寫字但是總體上就是紈絝子弟。這一點也是讓後來整個八旗垮掉的原因。只享受政權的好處,沒有對政權有威脅,對於皇帝來說就是最好的消息,皇權的進一步的鞏固。就是費錢而已。

殺不殺人的理由就是是否對我有威脅

皇帝不殺功臣並不是因為他功勞大,而是他們對我沒有威脅。趙匡胤不殺士大夫,但是前提是他把武將的軍權給卸了。劉邦選擇對付韓信彭越等人,那也是因為人家的軍隊太能打了,省的以後再造反不如先下手為強。大清不管三藩,看著他坐大,最終釀成三藩之亂。明朝除了朱棣亂了一下剩下的宗室都沒有什麼能力造反,成天就是花錢,結果把整個帝國給吃窮了。

清朝的幾個鐵帽子王也沒法做出能夠實際左右證據的決策,如果有的話,頭還是保不住的。所以真正傳承下去的就四位親王。怡親王、龔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總結

殺不殺功臣並不是看心情,而是看實際對於王位的威脅程度決定的。這是皇帝的統治之術,雖然和家世有關,但能做到開國皇帝位子上的那個不是一等一的高手,他們的危機意識和決斷能力自然是超過常人。一句話為了帝國的百年昌盛,有些鍋必須自己背。


南閣水哥


按通常的說法,官僚世家出身而當皇帝的人,一般都不會殺和自己一同打江山的忠臣們,主要是因為他們從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備較高的眼界、心胸和格局,對駕馭手下人非常有信心,所以通常不會鳥盡弓藏。相反,窮人地痞出身而當皇帝的人,喜歡兔死狗烹,主要是因為他們道德品質、心胸格局要低下一些。

這種說法咋看上去有道理,但其實,這就是標準的扯淡。從某種意義上說,官僚世家出身而當皇帝的人,之所以不怎麼殺功臣,並不是他們的道德品質更高,只是因為他們不需要。

因為,這些官僚世家出身的人,通常都具備非常強大的家族背景,所以他們在打江山時,最主要依靠的力量,通常都是他們的親人。

而且,這些官僚世家出身的人,他們在起兵造反時,通常都擁有強大的軍政力量,也就相當於自帶的基盤非常強大,這也就導致外人和他們合作時,只能淪為他們的打工仔。所以通常他們在起兵時可以直接公然表示,我們這個軍政集團,就是我們家的。



舉個最簡單例子,李淵晉陽起兵後,最核心的權力者是四個人。第一個是51歲的李淵,他是大元帥;第二個是28歲的李建成;他是左軍元帥。第三個是19歲的李世民,他是右軍元帥。第四個是14歲的李元吉,他是中軍元帥。

在這四個人之下,擁有獨當一面權力的統帥,就只有李孝恭和李道宗兩人,但他們兩個也都是宗室成員,至於什麼李靖、秦瓊、程咬金、徐懋功等人,都是這些人下面的將領而已,根本不具備挑戰李淵皇權的能力。

事實上,當時李淵手下的臣子,主要就是這兩種:一種以前就是跟著李淵混的,李淵原本就是他們的上司,而且出身又比他們高貴,他們自然不敢奢求和李淵分庭抗禮;

第二種是後來被李淵俘虜,或是投降李淵的人,他們以前的地位,雖然有些人比李淵高,而且出身也可以和李淵相提並論,但是他們畢竟是被李淵俘虜或是投降李淵的,哪有資格敢與李淵相提並論。

在這種背景下,李淵自然不需要幹鳥盡弓藏的事情。因為,大唐帝國真正的權力,都在自己的兒子或侄子手中,其他人都是打工仔而已。當然,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大唐帝國皇族之間的鬥爭,那可謂是相當的慘烈。

還有趙匡胤,他所依靠的最主要力量,是他的弟弟;至於劉秀,所依靠的是劉氏皇族和他兩個老婆娘家人的力量,所以自然也犯不著對臣子下死手。



再反觀劉邦、朱元璋起家時,因為他們的出身太低,一方面缺乏強大的家族力量做依靠,所以就只能重用異姓臣子,讓他們作為統帥獨當一面,在這種背景下,這些臣子的勢力自然會越來越大,最終威脅到劉邦、朱元璋的權力。

另一方面,那些投靠劉邦、朱元璋的人,他們起點、出身,他們都不比劉邦、朱元璋差勁,而且起兵後,這些人常常就是獨當一面的,所以他們和劉邦或朱元璋合作,那都是標準的合夥人,而不是打工仔。

在這種背景下,指望這些人發自內心的承認,天下就是劉邦、朱元璋家的天下,難度實在有點大。既然如此,他們不大開殺戒,怎麼能保證一世二世萬世的相傳呢?

從這層意義上說,之所以會出現“官僚世家稱帝一般不殺忠臣,而那些窮人地痞稱帝都會殺”的現象,這與道德品質、心胸格局沒有任何關係,主要就在於帝國的權力在誰的手上。如果帝國最主要的權力在臣子手上,那皇帝自然會對臣子下殺手;但如果帝國最主要的權力在皇帝兒子、兄弟和老婆娘家人手上,那皇帝就會對這些親人下殺手。


我是趙帥鍋


歷史上出身卑微的皇帝有劉邦,朱元璋等。其實他們都在一個亂世分裂的年代,在非常時期必須用非常的手段做非常之事。再說劉邦,朱元璋出身貧苦,打下江山當上皇帝不容易,他們殺害功臣和忠臣都是為了保住自己打下來的江山,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他們的接班人都很弱,劉邦的兒子漢惠帝劉盈,身弱善良,劉邦怕他鎮不住那些肱骨大臣,劉邦要為他考慮。而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繼位,也是文弱書生,如果是他兒子朱標繼位的話,他根本不用殺功臣,朱標完全能夠穩住局面。

而那些官撩世家出身的皇帝,他們基本上都不殺功臣和忠臣,說明他們對功臣和忠臣所做出貢獻都記在心裡,從心裡感激他們,把他們安排的很好,受到歷史上的最佳好評,這樣做不讓人心寒啊,如果功高震主就得死,要不然人家不放心,那以後誰還努力幹工作呢?誰還肯賣力氣呀?所以我覺得像秦始皇,趙匡胤,李世民,劉秀等才是真正受人敬重的好皇帝啊,這樣的皇帝絕對是歷史上的正人君子,對歷史的發展和進步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健康中國1965


我們仔細分析趙匡胤和李世民、朱元璋的時候就會發現朱元璋和這些皇帝明顯不對路。

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對於那些官員該殺的殺一個都不含糊,而那些原本就是是官僚世家的人,他們當了皇帝之後,對於手下的臣子是愛護有加。

自卑心理在作祟

在朱元璋的電視劇當中,見過這樣一段非常有趣的對話,這一段對話可能是導演不經意之間安排出來的,但是對於整個劇情而言有著非常大的連續性。

馬皇后想到了一個非常巧妙的主意,告訴了朱元璋,朱元璋得知這個主意之後,就跑到劉伯溫的面前去炫耀這個主意,炫耀來炫耀去問劉伯溫,你覺得這個主意是誰出的?

劉伯溫聽了之後趕緊跪在地上說:是不是馬皇后、是不是胡惟庸、是不是李善長?

劉伯溫問了一個圈之後,朱元璋說:這就是我出的主意,你怎麼就是不相信我呢?你怎麼就是覺得這些主意,非常聰明、非常好的辦法不是我出的呢?

劉伯溫聽了這句話之後跪在地上,連頭都不敢抬,整個臉上都是汗。

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對話,在這個對話當中,我們能夠看到朱元璋的心裡面有一種感情,這個感情就是自卑。

自卑的情緒無以復加,而且朱元璋的自卑情緒的演化過程中慢慢有了這樣或者那樣的極端。

帝王之術不一樣

首先,甭管是趙匡胤當皇帝還是李世民當皇帝,他們在當皇帝之前就已經位極人臣,他們在當皇帝之前就已經享受過很大的權力。

因為他們之前就已經擁有過,所以在面對更大權力的時候,能夠保持理智,能夠始終剋制自己的慾望和野心。

而更多的時候因為他們本身就是當官的,知道當官的門道,甭管你是文官也好還是武將也好,都知道這裡面有一些東西,水至清則無魚,所以他們也不會對所有的官員斬盡殺絕。

朱元璋從小就是乞丐出身,而且落魄了,突然之間當上了皇帝,對於手中的權力掌控幾乎達到了極限。

再之後朱元璋就開始疑心疑鬼,總是覺得有人要害他,然後覺得有一些臣子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合格,於是就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殺戮。

我們只能說帝王之術在一定程度上是:這些皇帝在沒有當皇帝之前,他們的身份地位決定的。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出身官僚世家和富家子弟,由於家境富裕優越,性情豁達,有天生自信優越感,………,對待窮人和弱者,………,高傲自信包容闊大………,天人合一,能容納百川,眼界闊大,不計前嫌,展望未來!

官僚世家和富家子弟,從小見得太多了,知道窮人和弱者需要尊敬和包容,………

世家富家子弟,從小有充足時間,接受教育,物質充足,對窮人和弱者能夠施捨,也不憐惜財產!

世家富家子弟,也分家庭教育環境,也有世家富家子弟,對窮人和弱者,敲骨吸髓,一毛不拔,刻薄尖酸寡恩呢………

所以,還是要一分為二看問題,多分析具體情況具體環境,………











李世民


其實類似的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常見,皇帝離我們太遠,就看看工作單位吧。單位的一把手如果出身於家境好的,或是官二代之類的,對下屬一般比較寬厚;如果是經過艱苦拼搏,從下層拼殺出來,好不容易才得到一把手的寶座,下屬的日子一般不會好過。一般來講如此,不排除例外。


炎熱夏天584


垃圾題目。

都是被一些惡意文人肆意曲解了,一些文人、一些權貴、一些士族為了自己得到更大的社會權益,故意推崇、放大這類使其得到更多利益的言辭,哄著厚道人跟著跑。

任何初創政權成功後都要消滅一批對手遺留勢力,都要消滅一批自己不滿意的幫手……這是人性決定的。

如果建國初期對文人、士族比較好,那麼流傳下來大多是歌頌的內容比較多,如果對文人、士族按照普通百姓的待遇,那傳流下來責怪的內容比較多。

就拿李唐王朝來說,兄弟都互相剷除,對功臣能有宣揚那麼好?而且李唐王朝幾乎代代互相殘忍互殺,能繞過異己?

個別特殊人才被對手重用是帝王需求,但其不具有普遍性。

殺功臣也和當時環境有過,也和得到江山的難易程度有關,容易得江山的皇帝一般殺功臣少,得江山艱難的皇帝一般殺功臣多……

殺功臣和帝王出生貧富沒有首要關係。


風清雲淡水天一色


這是因為官僚世家,帶著一幫下屬打天下,成功之後,儘管自己當了皇帝,下屬的地位也提升了,但原來的等級次序沒變,故此,相安無事。

泥腿子當了皇帝,就不一樣了。原來跟自己一起放牛砍柴的,現在一人高高在上,其他的匍匐在下,想想都讓人不放心,他們敢造前面皇帝的反,就不敢造自己的反?還是宰了比較保險。

要是遇上有點文化的皇帝,宰人的手段,更是花樣百出,搞死了,還要戴上叛徒內奸工賊的帽子


露西他爹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被誅殺前,曾發出如是感嘆:“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誠然,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似乎是亙古不變的歷史規律,歷朝歷代的功臣大多逃不過如此命運,而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無疑就是中國歷史上大殺功臣的典型代表。

西漢初年,劉邦殺掉的功臣除了淮陰侯韓信,還有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後燕王盧綰、韓王信、趙國相國陳豨[xī]等,其中囊括了最戰功卓越的漢初三大名將(韓信、彭越、英布),以及八大異姓王中的絕大多數。

而朱元璋則更狠、更徹底,從文臣李善長、胡惟庸,到武將馮勝、藍玉,明朝開國功臣幾乎被他屠戮殆盡,當初一起打江山的眾多好兄弟,真正善終的只有湯和等寥寥數人而已。

與劉邦和朱元璋不同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卻幾乎沒有殺過功臣。

從長孫無忌到魏徵,從尉遲敬德到秦瓊,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當中,除了確有謀反之實的侯君集等人,幾乎全部因功終身富貴,善始善終。

而趙匡胤善待功臣的事蹟則更廣為人知。大宋王朝建立後,趙匡胤也擔心手下大將學他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奪取皇位。但是,趙匡胤卻並未採取極端手段殺戮功臣,而是通過著名的“杯酒釋兵權”,暗示手握重兵的大將主動交出兵權,實現了加強中央集權、穩固統治的終極目的。

千百年來,人們討論為什麼李世民、趙匡胤不殺功臣,而劉邦、朱元璋卻非殺不可,總是習慣性把原因歸結到他們各自的出身上。

李世民的父親是皇帝,祖上是唐國公,而趙匡胤的出身雖然不及李世民顯赫,卻也是軍人家庭,祖上幾代都是朝中大官。總之,二人都是貴族出身,骨子裡有與生俱來的自信和驕傲。

而劉邦和朱元璋的情況卻恰恰相反,他們一個是泗水亭長,一個是和尚乞丐,絕對的草根出身,內心自卑,沒有安全感,所以當劉邦和朱元璋建立王朝,登基稱帝后,他們的劣根性就顯現出來,他們比李世民與趙匡胤要心狠手辣得多,不惜通過殺戮功臣的方式來鞏固皇權。

以上觀點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筆者並不完全認同。筆者認為,在至高無上的皇權面前,無論是何種出身,所有帝王都是自私的,排他的,他們在考慮問題時,都是把穩固統治放在首位。而李世民與趙匡胤之所以表現得比劉邦和朱元璋更人性化,實則另有原因。

筆者認為:

劉邦、朱元璋與李世民、趙匡胤的本質區別,並非是出身帶來的性格不同,而是他們與手下將領的關係不同,當然,這種不同實際上也與他們的出身有一定的關係。

在成為皇帝之前,李世民、趙匡胤與功臣們便是明確的上下級關係,李世民與趙匡胤一直是主子,功臣們一直是手下,這種關係從未改變,所以,當李世民、趙匡胤當上皇帝,功臣們可以毫無心理障礙地跪地磕頭,山呼萬歲。由於一切都是那麼理所當然,功臣們也不會有不服心理,更不會謀反,相對來說,李世民與趙匡胤可以對功臣們比較放心。

反觀劉邦與朱元璋,由於在稱帝之前,他們只是一介布衣,之所以能建立王朝、登基稱帝,仰仗的完全是一幫出生入死的兄弟,彼時,他們之間並無絕對的身份高低之分。

以劉邦為例,他在稱帝前是漢王,而韓信則是齊王,彭越是梁王,英布是淮南王,大家幾乎是平起平坐,在楚漢戰爭中到底誰的功勞更大,還不一定呢。等到劉邦稱帝,英布、陳豨[xī]舉兵謀反不足為奇,平心而論,如果劉邦不殺韓信,他也很有可能起兵反叛。

同樣的,朱元璋在當皇帝以前,也是與徐達、常遇春等大將稱兄道弟。而大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成了高高在上的皇帝,昔日的兄弟們卻不得不對他畢恭畢敬,俯首稱臣,這種心理落差,很多人確實是無法接受的。所以,明朝初期,很多開國功臣對朱元璋其實並不那麼服氣。

劉邦和朱元璋殺功臣,正是源於這種關係變化帶來的不安全感,他們無法確定誰服氣誰不服氣,誰可信誰不可信,於是乾脆一律除掉,永絕後患。這並不意味著劉邦、朱元璋就比李世民、趙匡胤狠毒、狹隘(畢竟李世民連自己兄弟都殺,發動玄武門之變,逼自己老爹退位),而是他們的處境確實不同。


小小星星亮晶晶


1、我認為,貧寒之人殺功臣,因為沒啥家底,沒啥市面,一旦碰到權利,想著我可有今天了。最怕的事,就是有人像他一樣把皇帝的位置搶了。


“只有同行才是赤裸裸的仇恨”,越懂你的人,才越恨你。


如果出現機會,他首先殺掉最能威脅權力的人,哪怕這人罪不至死。


洪武二十三年之後,朱元璋才開始殺功臣。有人說是太子朱標之死,導致朱元璋為朱允炆清洗對手;有人說朱元璋是不滿宰相制度,總之,無論何種藉口,都不能洗刷他濫殺功臣的行為。


有功該賞,起碼也應功過相抵,怎麼反而更慘?


還是窮人發了財,更怕回到過去,所以殺起對手來嘁哩喀喳。


劉邦殺功臣比朱元璋少些,有人說這是楚漢爭霸的後遺症,比如異姓王英布、韓信、彭越等人,是劉邦為了打項羽才封賞的;有人說劉邦殺功臣是為了削藩。


問題是劉邦一邊削藩,一邊還賞賜的子孫建立封國。這樣建立在功臣血肉之上的江山,真的一點不害臊嗎?


2、官僚世家稱帝,也不是不殺!他們更多殺的是兄弟,殺侄子。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掉大哥、三弟,太過著名吧?更有甚者,南漢的劉晟,殺掉了15名兄弟。趙光義害死了弟弟趙廷美,害死了侄子趙德昭,自己的大兒子趙元佐,最後也抑鬱而死。對了,他更可能害死了親哥哥趙匡胤,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疑案。


不知道您發沒發現一個可怕現象,即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雙胞胎皇帝!從來沒有。


中國近500名皇帝,成千上萬名親王、王爺;卻從未有過雙胞胎一人當上皇帝,另一人還健在的情況。這概率不正常。


有人分析,若雙胞胎當了皇帝,外人無法鑑別哥哥弟弟;所以為了權力,假設皇家生了雙胞胎,體弱的那個就要被殺死。


一出生,就會死,這就是真相。

(李世民也有玄武門的黑點)



劉秀是中國歷史上的完美皇帝,他不殺功臣、不殺兄弟,是因為東漢亂世,他的大哥劉縯被劉玄殺死。二哥劉仲被王莽部隊殺死。


我認為,是環境殺掉了劉秀的同行。如果不是,歷史怎麼寫,我不知道。


人無完人,權力之下更無完人,這,就是歷史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