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鬧蝗災,會有無數人餓死,難道古人不知道蝗蟲可以吃嗎?

萬航林


先明確的回答一下題主的答案吧,古人是知道蝗蟲是可以吃的,而且還會變著花樣吃,甚至還出現了製成蝗蟲幹,存儲起來吃。例如《舊唐書》記載,唐德宗“興元元年秋,關輔大蝗,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蒸曝,去颺足翅而食之。”



明代弘治年間的《潞州志》記載,元“順帝至正十九年,晉寧、潞州及壺關、潞城、襄垣三縣蝗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 填坑塹皆盈。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幹而積之。又罄,則人相食。”

這兩篇文中可以說明古人是知道蝗蟲是可以吃的。而且還還吃了不少。



然後題主的意思可能是為什麼不吃蝗蟲來渡過饑荒。

這個問題首先是當時的人們認識的侷限性。古時人們認為蝗災是屬於天災,是老天用來懲罰人們的。所以對氾濫的蝗災,還是有一定的恐懼心理。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是不會主動已蝗蟲為食的。

其次就是古代雖然有人吃蝗蟲,但是那樣做的畢竟是少數。發生蝗災後,是所有人都沒糧食吃,但是隻有少部分人吃蝗蟲。杯水車薪的情況下,僅靠部分人吃蝗蟲,是解決不了所有人吃糧食的問題的。

然後就是蝗蟲缺乏有效,及時,全面的存儲。下面是古文對蝗災的描述:群飛蔽天,旬日不息。經行之處,草木牛畜毛,靡有孑遺。說明蝗災發生時,只有十多天的時間。加上當時的人們認識有限,所以很難在短時間內對蝗災時的蝗蟲進行有效,及時,全面的存儲。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蝗災的影響時間很長。最短也有半年的影響。長的話,可能2-3年,才能完全恢復農民的生產損失。古代的大部分農民都是租地種糧的,如果一季絕收,用現代的話說,那就是血本無歸,還倒欠一屁股債。這那時候又沒有銀行可以貸款,農民的親戚朋友也都是絕收狀況,政府也就發一段時間的糧食,能2-3年時間緩過來的都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

以上因素就導致了古代發生蝗災時,農民無法靠吃蝗蟲來度過蝗災的。


愛折騰的老程


說到這事兒,我就想起小時候第一次在課本上看到蝗蟲插畫,作者應該是採用了誇張的手法,好大一隻,和人一樣高,當時我就萬分不解,這麼大的小動物,逮住一隻就能吃好久了吧?不是說蝗災時遍地蝗蟲嗎?古人怎麼還能捱餓呢?

後來我哥抓來一隻螞蚱,告訴我這就是書本上的蝗蟲。。。。。。這麼小點還不夠塞牙縫。

不過古人不吃蝗蟲可不是因為它小,再小也是肉,餓極了連草皮樹根都能吃。但吃是能吃,卻不敢吃!

古代生產力低下,科學也不發達,太多事情不能解釋,也就自然而然的幻想出了神靈。一兩隻蝗蟲在他們眼裡是蟲子,若是撲天蓋地的蝗蟲,那就不是單純的蟲子了,是蝗神派來處罰凡人的使者。

所以一旦發生蝗災,蝗蟲過處顆粒無收,普通老百姓不但要捱餓肚子,精神上還要受到折磨——肯定是我們哪裡做得不好,所以蝗神才會降世!

不只是百姓,個別迷信的皇帝還要暗暗自責,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好才會降下這種懲罰?說不定還要祭天或者下罪己詔什麼的。

但也不是所有皇帝都這麼愚昧,唐太宗李世民就不信這一套,他也和題主有同樣的疑問,餓了為啥不吃蝗蟲呢?這都是肉啊!

百姓大驚失色的說這是蝗神,吃了要被降災的!太宗抓起兩隻就丟到嘴裡,活的!像貝爺一樣嘎嘣嘎嘣的吃了,嗯,味道一般,可能炸一炸會更好吃。

他本以為自己示範過後百姓就敢吃了,誰知事情向另一個方向發展。百姓們當場就跪了,更加深信他是真龍天子,崇拜愛戴。

至於吃蝗蟲?還是不敢!皇帝老爺是天子,蝗神管不到他,所以吃了沒事,咱們只是小老百姓,怎麼敢跟蝗神對著幹?

太宗收穫一片名望,無奈的回宮去了。但因為他是這樣的態度,唐朝是敢於治蝗災的,在人工撲打法、壕塹掩埋法的基礎上,利用飛蟲撲火的習性,發明了一種更狠的辦法:篝火誘殺法!

唐朝開元年間,爆發了席捲中原的大蝗災,當時的宰相姚崇就採用了篝火誘殺法,很快遏制住本次大災。

到了宋代,更發明了“據蟲除卵法”、“墾荒除蝗法”,這是防患於未然的先進理念,治災困難,那就把源頭撲滅!

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能制止這樣的災難並且形成理論知識很不容易!所以說中華民族從古至今都勤勞智慧!

可能有些人還會想我們中國人這麼能吃,怎麼不直接把蝗蟲吃絕種呢?這法那法的多麻煩!

我只能說,“吃貨拯救世界”只是個段子,真想靠“吃”治蝗災是不現實的,相當可笑。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古代不管是哪一個朝代,不管是多麼的富有,但糧食生產總是侷限很大,就是四海無閒田,但糧食的單產還是非常有限的,記得大生產隊的時候,畝產三百斤的田地,就算是上好的良田了,後來有了化肥,糧食單產又翻了一翻,也就是個六七百斤,後來袁隆平研發了雜交水稻,畝產又翻了一下,現在糧食畝產一千二百斤左右。以前的生產力低下,所以糧食單產更低,家中的存糧有限,農村有句俗話說:莊稼不收當年窮。所以遇上蝗災,逃荒要飯成了唯一的生路,以前農民大遷徙也是非常普遍。


落地繡才


先說說當代的一次蝗災。

2017年9月,山東省濰坊市峽山區太保莊街道驚現大量蝗蟲,密密麻麻,遮天蔽日。

這些蝗蟲如黑雲壓境一般,黑壓壓蓋入農民的莊稼地,肆意啃咬著馬上結穗的玉米,數分鐘不到,一顆顆玉米就只剩下了玉米杆。



農戶們望田興嘆,今年的收成完了,孩子的學費沒了!這日子可怎麼過呀!

然而,劇情突然反轉了!農民的臉瞬間陰轉晴天!

原來,農民們發現了商機,這些蝗蟲居然10塊錢一斤,堪比豬肉價格。附近小商小販聞風而動,紛紛趕往峽山區收購蝗蟲。



這不是天降災害,這是天降人民幣啊!

一時間,農民們紛紛放下手中的活計,有的老婆孩子全家齊出動,紛紛舉著網、拿著筐兜蝗蟲。甚至晚上也不休息,拿著手電筒捉蝗蟲,峽山區到處燈火通明,就像過節一般。

後來,有記者採訪農民:“蝗災影響收成嗎?”

農民回答:“肯定影響,不過這蝗蟲收入遠遠超過玉米,他一晚上能抓到300多斤蝗蟲,算起來就有3000塊錢收入,而一畝地玉米才不到1000塊。還是抓蝗蟲來的值啊。”



蝗蟲們一臉蒙圈,難道走錯片場了嗎?老祖宗的法子怎麼不靈了啊,以前到哪都耀武揚威的,百姓不是磕頭就是燒香,這次栽了大跟頭,全成了舌尖上的美味了!

時代變了啊!

蝗蟲,俗稱螞蚱,富含蛋白質,營養成分堪比牛肉,用油炸後,味道既香又脆,堪稱人間美味,油炸螞蚱成為大排檔不可或缺的美食。

三五好友,點一盤油炸螞蚱,再要一盆麻辣小龍蝦,再來一箱啤酒,吹著夏日的涼風,聊著幽默段子,別提多爽了!



這是現代,在古代可不是這麼回事!

古代,蝗災就是天災,這個災害甚至比地震、洪水、大旱危害更大,地震、洪水、乾旱屬於偶發災害,但蝗災屬於頻發天災,平均兩到三年就爆發一次。

有一種說法,叫作大旱之後必有蝗災。蝗蟲喜歡乾旱的環境,特別是湖水或者河水乾涸後,湖底或者河底往往成為蝗蟲的最佳繁殖地。

蝗蟲爆發之時,遮天蔽日,猶如黑雲壓境,所過之處,寸草不生。古代農民,拿這種天災毫無辦法,只能望蝗興嘆!



蝗災之後,農民無糧可食,或四處討飯,或賣兒賣女,成為流民。這些數以萬計的流民,政府如果沒有辦法妥善處置,極易生變。

有史以來,數次爆發的農民起義,很多都因蝗災而起。如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等等。

古人認為一切的災禍皆因人而起,蝗災是上天降下的災禍,以懲罰無德的世人。唯有祭祀或者祈禱方能消解上天的震怒,於是各地建起了許多蝗神廟,百姓爭先祭拜。



如此說來,百姓視蝗蟲為神蟲,自是不敢食用蝗蟲的。但也有不迷信的,唐太宗就曾親口生嚼蝗蟲,以示抗擊蝗災的決心。

唐玄宗時期也爆發了蝗災,唐玄宗修德、祭拜、節慾等招數都用完了,還是無濟於事。軟的不行只有來硬的,宰相姚崇建議利用蝗蟲的趨光性,用火引誘蝗蟲,然後舉火燒之。

唐玄宗採納了建議,還下旨凡事滅蝗不利的,一律就地免職。在全民皆兵的打擊下,蝗災得到了控制。


一半秋色


災荒時候人一旦被餓急了,連觀音土都能吃進肚子裡,怎麼可能會放過蝗蟲?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

你能抓到蝗蟲嗎?

蝗蟲確實是有營養的高蛋白食物。

但是,這種食物還有一個特點:飛行速度快。換言之,它們不會老老實實地等著你去抓。

蝗蟲漫天飛舞,便如黑雲壓境。這種蟲子都是成群結隊地高速移動,瞬間就能啃食完糧食,然後快速飛走。

在這種情況下,不是你想不想吃的問題,而是你根本抓不到、吃不到的問題。

更不用說,蟲子再好吃也不頂餓,只能管一頓飯,你的糧食被毀了可就一切都完了。

直到現代社會,蝗災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舉個發生在發達國家的案例吧:

2010年,澳大利亞爆發蝗災,直接作物損失高20億。

澳大利亞的經濟很發達,農業也非常系統化、科學化。但即便如此,面對蝗蟲都是束手無策。

這就說明——蝗蟲移動的速度有多快!現代都是如此,更何況是古代社會呢。

事實上,人們現在所吃的蝗蟲,也不是從蝗災中捕獲的,而是農業基地的大棚裡養殖的。

總而言之,請不要問這種“何不食肉糜”的問題。


HuiNanHistory


古代人迷信,對蝗蟲帶有敬畏情緒,將其稱之為蝗神,民間還立過蝗神祠來祈求平息蝗災。古代的皇帝在天人感應之說出現後,就成了主力背鍋手,"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天下的災殃罪禍,都歸咎到朕一人頭上,還會下達罪己詔來安撫百姓。

蝗蟲可別來中國,來了正好,本來我們這裡是不吃昆蟲的,但是它如果來了,我正好讓我的狗狗吃大餐,炸它兩大臉盆,一個狗一盆。聽說蝗蟲營養塞過牛肉,味美如蝦,自己也可以嚐嚐鮮。😆😆


M茉莉君


蝗蟲能吃嗎?能!這一點不是現代人發現的,恰恰就是古人發現的,試想一下,當餓極的時候,人們能吃觀音土、能吃樹皮,甚至易子而食,蝗蟲為何不能吃?

蝗蟲的肉質鬆軟,味美如蝦,由於其侵害性大,在世界多地均視為災禍與毀滅的象徵,但同時,世界多地都有以蝗蟲做食品的習慣,更別提以吃聞名的中國人了,中國擁有悠久的食用蝗蟲歷史。

既然大家知道蝗蟲可以吃,為什麼還會有很多人餓死?是蝗蟲不夠吃嗎?

還真是,人類的能量主要來源於糖類,在飢餓時,最需要補充的是糖類,比如富含澱粉的米飯等,而蝗蟲富含蛋白質,據《食用昆蟲與菜譜》中介紹,蝗蟲體內含有蛋白質73.5%,此外還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含有的糖類較少,能夠提供的能量較少。

當然,蝗蟲再高蛋白也不全是蛋白質,糖類是有的,只要足量,人也餓不死,比如天天給你吃蝦,你也能夠撐很久一樣,關鍵是蝗蟲不夠量。

從食物鏈效率來看,食物鏈越長,能量消耗越多,因為自然界的食物鏈效率通常在10%到20%之間,永遠不可能到百分之百,受此限制,一條食物鏈的營養級數量最多不超過五個,再長基本等餓死。

原來的能量傳遞是從作物到人類,現在中間多了個蝗蟲,能量損失驟增,而且作物未成熟,能量只會更低。人類想要維持生命所需,所需要攝取的蝗蟲質量,要遠遠超過原本需要攝取的作物質量。

要想人類存活,那就必須讓蝗蟲的總質量超過作物總質量,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蝗蟲就是靠作物養活,減去能量損耗,蝗蟲總質量肯定低於作物總質量,還是遠遠低於。

而且蝗蟲的活動能力很強,吃完莊稼就跑了,人們怎麼將他們全部抓住?最多隻能抓住部分,維持一段時間的需求。

也就是說,單靠吃蝗蟲,人類是不可能全部存活的,這種例子,在史書上比比皆是,比如《潞州志》卷三《災祥志》有載:“(元)順帝至正十九年,晉寧、潞州及壺關、潞城、襄垣三縣蝗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幹而積之。又罄,則人相食。”

如果能夠靠吃蝗蟲度過蝗災,蝗災也不成為“災”了。


平沙趣說歷史


開元四年(716年),山東地區發生蝗災。百姓只知設祭膜拜,卻不敢捕殺蝗蟲,任由蝗蟲嚼食禾苗。從這個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代的民眾對蝗災的態度,認為是老天爺懲罰人們的惡行所降得災害,是自己作孽造成的結果,不敢輕易捕殺,害怕帶來更大的災禍。

即使有些人以此為食,也只能解決一時之困局,不能解決由蝗災造成的長遠災難。

蝗蟲在當時的條件下不能長時間儲存。

蝗災來臨是極快且迅速的,造成的災害是長遠的,捕捉他們的數量不足以解決長時間的饑荒。

綜上所述,古人由於愚昧而不會捕食蝗蟲是一個原因,其次,即使捕食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糧荒問題。


風正輕搖雨自飄


  去年熱播的網劇《唐磚》相信有很多人都看過,劇中就有一個情節。大唐遭遇蝗災,到處都是流民,讓李世民和朝臣頭疼不已。當時正在打仗,糧食要先供應前線,但是賑濟災民又不得不做,糧食儲備有限的情況下隨時都有可能引發動亂。

  而這時主角雲燁把蝗蟲做成了食物,還邀請皇上,太子和文武百官以及神醫孫思邈當著百姓的面試吃蝗蟲。結果在他們的帶領下上演了全民吃蝗蟲的熱潮,把天罰變成了天賜,蝗災變成了皇糧,不僅暫時解決了災民的問題,也讓那些想利用蝗災搞事的人計劃落空。雖然只是一個電視,但是蝗蟲確實是可以吃的東西,在古時候記載的蝗災也不在少數,都給百姓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更是有不少人因此流離失所遠離家鄉去乞討過日導致很多都客死異鄉。那為什麼有蝗災來臨的時候那時的百姓不去捉蝗蟲吃,而要背井離鄉呢?

  蝗蟲可不可以吃這個問題,我們偉大的吃貨帝國已經給出了答案,不但能吃,而且蝗蟲營養豐富,肉質鮮嫩,富含蛋白質。蝗蟲不但可以吃而且藥用價值也不少,《救生苦海》記載用酒送服該品,治療破傷風;《本草綱目拾遺》用砂糖和服,治小兒驚風。這樣看來蝗蟲是不可多得的優質食材啊!為什麼古人不去大量捕捉來吃呢?還記得去年山東濰坊鬧蝗災結果被中國吃貨全捉去賣了吃,更有甚者在當地賣手電和捕捉網這些東西,完全沒把蝗災當成一件事。不僅沒造成什麼大的損失,還帶動了周邊經濟,不得不說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小時候看過一個電視,講的是一個村莊遭遇了蝗災,村民們發現蝗蟲來了,趕緊拿起火把驅趕另外找人去收割還沒有被吃的莊稼。但是奈何蝗蟲太多,遮天蔽日的過來,農民根本搶不贏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蝗蟲吃掉莊稼。當時我還在想不會什麼時候蝗蟲來把我家的莊稼都給吃了吧!現在想想我當時是多慮了。我國曆史上也出現過很多次大的蝗災,都給人民帶來了重大的災害。

  《唐磚》中蝗災變蝗糧,網友感嘆蝗蟲要漲價了,為什麼古人不吃?

  《史記》中記載:(秦)始皇四年“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

  《資治通鑑》記載:“秋季,七月,蝗蟲自東飛到西邊,遮天蔽日,所過之地盡為赤地,草木五穀皆被吃盡。”

  古時候把蝗蟲是為神蟲,每當發生蝗災百姓都認為是上天對他們的懲罰不僅不進行驅趕(驅趕也沒太大用)還要進行祭祀。古時候還是有吃蝗蟲的,比如唐太宗時期發生的蝗災,太宗就親自吃了幾個蝗蟲來表示對蝗蟲的憎惡。古時候對於治理蝗蟲還是採取了很多措施的,但基本沒有大規模的去吃蝗蟲的。究其原因除了對於蝗蟲的畏懼,還有就是蝗蟲來的時候遮天蔽日,通常很快就把糧食吃完就飛跑了,也等不到人們大規模去抓捕。就像洪水來了,沒有人會想這個時候在抓魚去吃吧!


讀史鑑往


當今社會人們,都吃東西是講究啊,可謂是無所不吃,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幾乎是吃了一個遍,就拿出了名的蝗蟲,都成了我們餐桌上的美食,油炸,紅燒各種製作手法層出不窮,既然蝗蟲可以作為一道美食,那麼很多人就要問了,為什麼古代鬧蝗災,致使無數災民餓死,為什麼古人們不拿蝗蟲充飢呢?

一,古代蝗災的危害性巨大

據《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時期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蝗蟲身體一般綠色或黃褐色,以禾本科植物為食,種類很多,我國就有300餘種,是農業上的主要害蟲。

在中國古代,水災,旱災,蝗災是危害性最大的災難,給人民造成巨大損失,唐代陳子昂曾經描述過蝗災後的慘狀:“自河已西,莫非赤地,循隴已北,罕逢青草”,意思說的很明顯,蝗蟲群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連青草都碰不到,一旦發生蝗災,良田植物就會被一掃而空,而百姓們由於沒有了糧食,只能流離失所背井離鄉。

二,古代發生過的幾次巨大的蝗災,給人民造成很大的損失

據《舊唐書》記載,唐朝289年間共發生蝗災50餘次,平均每八年一次,其中最為嚴重的一次,是唐高宗李治時期,當時,可謂是天災不斷,剛剛經歷了水旱兩災,又鬧起了一場蝗災,此次蝗災造成大量災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甚至由於饑荒,還出現了人吃人的慘狀。

到了唐德宗時期,也出現過,兩次規模巨大的蝗災,當時鬧災正值冬日,氣溫極低,蝗蟲群所到之處,寸草不生,而且蝗蟲會咬人,足夠多的蝗蟲飛來時,是有什麼吃什麼,有什麼咬什麼,人力根本無法抗衡,災民被凍死的,被餓死的不在少數。

三,可見,在古代,蝗災造成的災難時巨大的,那麼當今社會蝗蟲作為一道餐桌美食,古人們為什麼不食用蝗蟲充飢呢?

大家心裡肯定有疑問,蝗蟲是可以吃的呀,也算是一道營養豐富的美食,可是為什麼古人們寧可餓死也不去食用呢,其實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有一點,古人在饑荒的時候確實食用過,當人們真的到了飢寒交迫的時候,啃樹皮,吃草根也不是沒有過,更何況區區蝗蟲,據記載,唐德宗時期就有過災民食用蝗蟲的記錄,由於連年的災害,蝗災,導致糧食連年的歉收,災民們餓的實在沒辦法,蝗蟲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災民連草皮都啃不到,無奈之下,災民們就把蝗蟲蒸熟嗮幹充飢。

其次,至於說為什麼已經有食用蝗蟲的先例,幹嘛寧願餓死不食用呢,原因很簡單,蝗蟲根本不足以填飽肚子,何況古人們的製作工藝問題,能吃多少呢,又能連續吃幾頓呢,哪像我們當今社會,蝗蟲可以油炸,紅燒,蒜蓉,做出各種口味,即便如此蝗蟲也只能作為菜餚,也不可能天天吃。

最後,就是古代醫療衛生條件極差,雖然蝗蟲可以食用,但是大家知道,自然災害之後,災民流離失所,瘟疫鼠疫橫行,難保不能保證食用的蝗蟲是不是帶有病菌,一旦大規模食用昆蟲,更容易導致病菌感染,在古代醫療這麼差的情況下,等待災民的還是死亡。

綜上訴述,在古代,蝗災帶給百姓們的災難不比水災旱災來的小,甚至更大,百姓流離失所背井離鄉,古人們是有食用蝗蟲的情況,但是蝗蟲對於大批的災民來說只能是杯水車薪,況且還有病菌等不確定因素,因此還是有很多的災民因此而餓死。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