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神祕的不其簋


滕州神秘的不其簋

不其簋器內的銘文

滕州神秘的不其簋

TD> 葛海洋(滕州) 簋是先秦時貴族們使用的一種青銅食器,主要用來盛放穀類食物,它往往與盛放肉食的鼎一起搭配使用。在滕州市博物館館藏銘文青銅器之中,不其簋以銘文最長,記述事件最詳細而堪稱佼佼者。

簋是先秦時貴族們使用的一種青銅食器,主要用來盛放穀類食物,它往往與盛放肉食的鼎一起搭配使用。作為一種貴族身份的象徵,在宗廟和墓葬裡當祭器使用時,都要嚴格地遵循禮樂制度。由於青銅在當時比較昂貴,故而貴族們在重大的紀念性事件產生後往往鑄造鼎、簋之類的青銅器以作紀念。在鑄造時又於器身上刻鑄一定的銘文以記其事,因而有著極大的歷史和考古價值。

在滕州市博物館館藏銘文青銅器之中,不其簋以銘文最長,記述事件最詳細而堪稱佼佼者。“不其簋”於1980年出土於滕州市後荊溝村“居龍腰”遺址一西周殘墓中,通高26釐米,腹深13釐米,壁厚1釐米,口徑23.2釐米,重8.7公斤。器身橢圓,子母口帶蓋,蓋呈腹盤狀,蓋頂有圈足形提手,腹部鑄有對稱獸首附耳,有珥。圈足外鑄三個伏獸形足。蓋及器身飾瓦紋和竊曲紋,頂飾蟠龍紋,圈足間飾重環紋。器內底部鑄銘文12行,共151字,其中重文3字。

據李學勤先生《秦國文物的新認識》一文可知,不其簋是最早的秦器。其銘文講的是秦莊公破西戎的戰役,即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西北強族獫狁進犯周人西部邊境,王命虢季子白率不其禦敵於高陵(今陝西洛水一帶)三戰全勝,不其因功受賞的史實。

而在國家博物館卻藏有一件不其簋蓋,該蓋高8.2釐米,口徑23.2釐米,蓋緣飾一週無目竊曲紋,蓋身飾瓦紋,圈足形提手,蓋頂飾鳥紋,蓋銘13行,152字,重文3字。不僅其口徑與滕州館藏的不其簋口徑完全吻合(直徑亦為23.2釐米),而且簋蓋銘文除比器銘多一“搏”字外,其內容、字體完全一致。

從鑄造工藝來看,後荊溝出土的不其簋,蓋與器鑄造工藝有著明顯的差別,器的鑄造工藝優於蓋的鑄造工藝。器的鑄造精緻規整,蓋的鑄造粗糙,紋飾模糊。從紋飾上看,後荊溝出土的不其簋的蓋與器雖然都是竊曲紋,但是器上所飾是無目竊曲紋,且鑄造精良,紋飾清晰,與國家博物館不其簋蓋所飾的無目竊曲紋相同。從銘文上看,器與蓋內容完全相同,只是蓋上比器銘多一個“搏”字,應是器銘制模中漏掉一字,從文字章法看器銘與蓋銘非常相似,只是個別字的寫法略有不同,這在文字沒有統一前是曾對兩件青銅器做過考證,根據鑄造工藝、紋飾、銘文等方面認為滕州博物館收藏的不其簋與國家博物館珍藏的不其簋蓋應為一器。

不其簋的簋身和蓋何時分離的?秦國的銅器怎麼會埋到魯國來呢?這中間又發生了哪些事呢?不其簋的簋、蓋分散,兩地出土不僅成為文博界的一件奇聞、趣聞,而這件帶有千年歷史之謎的器物又引發諸多猜測。

有人認為,不其受虢季子白統帥禦敵獲勝,功不自居,將記錄戰功、蒙受王賞榮譽的簋與簋蓋,一器兩持,各作紀念傳於後人,造成流傳兩地。

也有人認為,也可能是不其因功受賞制“簋”,同時在簋內和簋蓋上鑄銘文,記錄戰功和受王賞之譽作為傳家寶。後因不其的後人分散各持器、蓋,造成器、蓋分離,流傳兩地。

還有人認為,秦與邾曾有過通婚,後荊溝在滕州城區東北方向約7裡處,這一帶屬歷史上的邾及其附庸小邾,因此,應是秦邾通姻關係的結果。

當然還有另外的推測,而歷史留下的這個難解之謎,還有待人們進一步去考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