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群眾中而來,又到群眾中去,乞丐皇帝朱元璋究竟有何魅力?

皇帝,自秦始皇創立之後,一直是兩千年來,封建社會中最高統治者的代表。在皇帝制度之下,皇帝一人掌控著國家最高的統治權。國家政務的最高決策者也是皇帝,可以說國家的一切都要按照他的意志進行。皇帝有權指使文武百官,而在朝官員必須無條件的服從皇帝的旨意,哪怕是賜死,也必須接受,因為皇帝的話語就是最高的法律。無論是官員任免還是對外出徵,事無大小,都只有皇帝一人才能決定。

皇帝的權力無人可以制約,是天下之主,所以皇權的傳遞也是重中之重。皇帝為了保證權力在自家之中代代傳遞,不被他人篡奪,制定了一套完整而有效的皇位繼承製度,即"嫡長子繼承製"。隨著這套制度的不斷完善與實施,歷朝歷代的皇帝,大多都是根據這套繼承製度登基坐上皇位的。

從群眾中而來,又到群眾中去,乞丐皇帝朱元璋究竟有何魅力?

明成祖朱棣


不過這套繼承製度也不是完美的,歷史上也出現過篡位的現象,比如燕王朱棣。他就不滿太子死後,皇位傳給了皇孫,所以打著"清君側"的名號,帶兵叛亂,成功的把建文帝趕下臺,自己登基做了皇帝。而且這套制度最大的弊端是選皇帝不按照才能,而是自嫡長子出生時,便已經定下了。所以歷史上就會有昏君、無能之君登基,讓一個不會治理國家的人做了皇帝,最後只能導致一個國家,一個朝代走向滅亡。

《廿二史劄記》中記載,明成祖登基後,立刻宣告了自己繼位的合理性:"乃唐高宗則當中宗在東宮時,即立重照為皇太孫。明成祖亦當仁宗在東宮時,即立宣宗為皇太孫,皆非禮也。"

不過古往今來,能帶兵起義,推翻皇帝的,大多都是各地諸侯,或者地方軍閥,歷朝歷代雖然都有農民起義,但真正能成功的並沒有幾例。大多數的農民起義,都是隻起到了推動制度變革的作用,最終都被鎮壓,以失敗告終了。雖然民間一直流傳有"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俗語,但皇權真正流動,還是在貴族王室之間。不過歷史上也有那麼幾位皇帝,出身卑微,但最終逆襲,做到了皇帝的位置上。

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例子,接下來就讓我們盤點一下,那些草根皇帝的成功之道。

從群眾中而來,又到群眾中去,乞丐皇帝朱元璋究竟有何魅力?

明太祖朱元璋


"乞丐皇帝"朱元璋與"九字真言"

明太祖朱元璋,是大明的開國皇帝。元朝末年,君主無道,在當時人命還不如一頭驢值錢,民不聊生,所以刀兵四起,農民起義不斷,地方也有軍閥勢力割據。而朱元璋出身貧寒,一場瘟疫奪取了他父母的性命。而為了謀生,他為地主放過牛,做過和尚,甚至還當過乞丐,他起義抗元的時候,哪一股勢力都比他要強,為什麼偏偏就是他最後成功,做了皇帝呢?因為朱元璋有著"九字真言"。

《明史》中記載"明太祖起布衣,定天下,當干戈搶攘之時,所至徵召耆儒,講論道德大學問明王守仁著。為其在嵇山書院講授《大學》的記,修明治術,興起教化,煥乎成一。"

所謂"九字真言",指的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朱元璋手下,一個名為朱升的謀士,為朱元璋提出的建議。"高築牆",說白了就是在自己的根據地建築高高的城牆,鞏固自己所統治的地區,元朝末年對於百姓的壓榨十分殘酷,而朱元璋在自己統轄的地區內,減輕稅收,還禁止官兵欺壓百姓,得到了民心,此事一傳十,十傳百,投奔朱元璋的百姓自各地而來,朱元璋的勢力不斷增強。

從群眾中而來,又到群眾中去,乞丐皇帝朱元璋究竟有何魅力?

朱升


而"廣積糧",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囤積糧草了。俗話說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物資對於一場戰爭能否取得勝利,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各方勢力忙於爭奪地盤的時候,朱元璋按兵不動,囤積糧草,這為他之後的戰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緩稱王"則是這九字真言中,最重要的一點。"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的道理,便是如此了。這三個字指的是不要著急稱王,明目張膽的對抗元朝。畢竟元朝雖然勢微,但其軍事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先稱王的方國珍、陳友諒等人,第一時間就遭到了元軍的打擊,而朱元璋沒有稱王,坐山觀虎鬥,當兩邊拼了個兩敗俱傷,實力大減時,朱元璋這才發兵,坐收漁翁之利,一舉成功。

從群眾中而來,又到群眾中去,乞丐皇帝朱元璋究竟有何魅力?

朱升銅像


"流氓"皇帝漢高祖與"知人善任"

漢高祖劉邦,在帶兵起義,反抗秦朝之前,可是個不折不扣的"地痞流氓",而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登基做了皇帝后,劉邦想方設法的誅殺了許多開國功臣,為世人所不恥,但客觀的來說,劉邦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保證皇權的穩固,雖然看起來很是不人道,但是站在他的角度來說,並無過錯。

劉邦是平民百姓出身,所以他深切的體會到,處於社會底層的平民百姓的生活疾苦。所以在推翻秦朝之後,"約法三章",登基稱帝后,輕徭薄賦,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民生的規章制度,與殘暴的楚霸王項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故而深得民心,所以才能以一開始楚漢相爭中的弱勢一方,逆轉局勢取得了勝利。

從群眾中而來,又到群眾中去,乞丐皇帝朱元璋究竟有何魅力?

蕭何


而劉邦之所以能成功,最大的原因還是他的"知人善任"。因為劉邦做過泗水亭長,常年混跡於社會,所以他知道人才的重要性。雖然他不擅長指揮軍隊,但是他有韓信輔佐;雖然他不懂得如何處理政務,但是有賢相蕭何幫忙。雖然他不懂兵法,不擅長謀劃,但是這方面有張良為他出謀劃策。正是因為劉邦善用人才,所以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舊唐書》中就這樣總結,認為善用人才是劉邦取得勝利的關鍵:"昔漢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劍定天下,既而規模弘遠,慶流子孫者,此蓋任得賢臣所致也。"

從群眾中而來,又到群眾中去,乞丐皇帝朱元璋究竟有何魅力?

劉邦


"織蓆販履"的劉備與"百折不撓"

提前劉邦,就不得不說一下他的後代劉備了。劉備雖然貴為漢高祖劉邦的後代,但在東漢末年,劉備也不過是一介布衣,靠編織販賣草蓆草鞋為生。劉備雖然出身卑微,但他一直有著匡扶漢室的夢想。所以黃巾起義,天下大亂,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劉備也不甘心庸庸碌碌的過完一生,便和關羽、張飛一起,投奔到了公孫瓚的麾下。

十八路諸侯各個兵多將廣,而劉備不過是公孫瓚的手下,論起勢力,劉備一方實在是微不足道,那麼劉邦是怎麼一步一步崛起,與東吳、曹魏平分天下的呢?這還要歸結於劉備的性格。劉備的性格和他的老祖宗劉邦很是相似,那就是百折不撓。劉備這一生中,打過的敗仗有很多,但哪一次都沒能將他徹底擊垮,每一次失敗後,劉備都會很快的重整旗鼓,捲土重來。

從群眾中而來,又到群眾中去,乞丐皇帝朱元璋究竟有何魅力?

劉備


而除此之外,"禮賢下士"也是劉備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劉備向來講究"以德服人",不管是不是在表面上做做樣子,在亂世之中,能做到他這樣的主公少之又少,"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龐統、趙雲投奔劉備,都是因為他的德行。而劉備也善於識人,他臨終時還叮囑諸葛亮,馬謖不能重用,諸葛亮不聽,才在街亭一戰大敗而歸。

善於審時度勢,把握機會也是劉備的優點之一,虎牢關一戰,一十八路諸侯都被呂布擋住,無人敢前去應戰,而此時劉備站出,劉關張三英戰呂布,為劉備賺足了人氣。而自己的徐州被呂布奪走後,劉備轉身便與曹操聯手,滅了呂布。而後他又藉助劉表,大敗了曹操,與孫吳聯手,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局。

《三國志》中記載了赤壁之戰:"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近,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從群眾中而來,又到群眾中去,乞丐皇帝朱元璋究竟有何魅力?

三英戰呂布


評價

朱元璋之所以能由一個乞丐,做到了皇帝的位子上,是因為他聽從了謀士的建議,恪守"九字真言",注重民生,善待百姓,得到了民心。同時也藉此機會,招納了一批有識之士,建立的自己的團隊。而廣積糧草,以逸待勞,既為之後的戰爭準備了充足的物資,也藉此機會,訓練出了一支驍勇善戰,戰無不勝的"鐵軍。"而遲遲不自立為王,坐山觀虎鬥,也消耗了元朝以及其他起義軍的有生力量,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而劉邦之所以由一個混跡於街面的小混混,成功的攻破了秦朝,打敗了項羽,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的知人善用。劉邦本身並無才能可言,張良不在身邊時,他還錯誤的估計了己方軍隊和楚軍的實力,把守函谷關阻止楚軍入內,導致後來險些命喪鴻門宴。不過劉邦雖然一無是處,但是他善於用人,他不會帶兵打仗,所以重用韓信;他不會謀略,所以重用張良;他不會處理國家事務,所以重用了蕭何。正是如此,劉邦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劉備之所以能從一個小商販,做到與曹魏、孫吳平分天下的蜀國國主,靠的也是對人才的善用,以及自己禮賢下士的品德。"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出山,"怒摔阿斗"收買了趙雲的忠心,劉備最為輝煌之時,在外有趙雲、關羽等五虎上將為他衝殺在前,在內有諸葛亮、龐統等謀士為他出謀劃策,想不成就一番事業,都是難上加難。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其無種也。由這三位出身卑微,但逆襲坐上王位的"草根皇帝"的成名經歷來看,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善用人才,善於接納他人的意見,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像那西楚霸王項羽,就是因為剛愎自用,不信任手下,才導致手下的能人志士一個個都叛到了劉邦一方,導致最後輸掉了天下不說,還賠上了自己的性命。

參考文獻:《三國志》、《廿二史劄記》、《舊唐書》、《明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