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鬆:監獄裡的184天,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在這個厄長的假期裡,躲過了繁忙的走親訪友,卻在網絡的世界裡醉生夢死,“三秒一個笑點,十秒一個轉折“,“鬧”依然是生活的主旋律。

周國平說過一句話:“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高曉松:監獄裡的184天,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被手機鎖住的雙手

01

高曉松:監獄裡的184天,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眾所周知,高曉松在2011年有一段監獄生涯,在看守所無所事事的184個日夜裡,他沒有蹉跎歲月,也沒有沮喪人生,他做了他最快樂的事:讀《大英百科全書》和翻譯。

這是他本打算在60歲退休後乾的工作,因為他原本的世界太忙,做節目,採訪、開新聞發佈會,開製作會,和人談事……

當然,他還想了很多,反省了很多,發了很多呆,想起很多一輩子只見過一次的人,還寫了一本叫《紀傳體》的書。

獄中沒有筆,只有筆芯,高曉松把粥塗在紙上,卷在筆芯外頭,自制了一支筆,他抱著被子當桌子,在自己的角落裡,和自己的內心對話。

高曉松:監獄裡的184天,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高曉松參加節目

獄中寫給自己的信,被他編在2012出版的新書《如喪》裡:寫給1988年暑假的高曉松,共有13章。

他說”我們終於老得可以坐下來談談未來“

在這裡,有老狼,有鄭巖,有他輝煌歲月的傲氣,也有他自以為是的初戀,他後來的妻子,有他感情逐漸成熟的經歷,也有他的父親、他的母親、他的家人,反省自己和父親的關係……

獄中的日子臨近結尾,他給自己寫了一則很”顧城“的訃告:

他走了

沒有消逝,只是遷徙了

如今他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時間的馬累倒了

他知道永逝降臨,並不悲傷

松林中安放著他的願望

下班有海,遠看像水池,一點點跟他的是下午的陽光—人時已盡

人世很長

他在中間應當休息


後來的無數採訪中,高曉松說:這是我人生中最自由快樂的時光。

奧普拉曾說過:“所有那些獨處的時光,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這段最漫長的半年裡,高曉松領略了空氣另一邊的風景,把虛偽的外表撕下,學著如何做一個真誠的人。

高曉松:監獄裡的184天,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高曉松微博

02

外面的繁華才是牢籠,監獄裡才有真正的自由

距離韓國首爾90公里外的洪川郡,有一處佔地2500坪的“監獄酒店”,酒店裡一共32間房,每間房僅有5㎡,沒有床,只有簡單的被褥,一扇窗戶,一個小桌子,一套簡單的茶具和電熱水壺,地面上擺放著一張瑜伽墊,還有一個很小的洗臉池和馬桶,這些就是每所“監牢”的所有配置。

這家監獄主題酒店不光是居住環境模擬監獄,而且實行監獄式管理:要讓旅客真的過著和坐牢一樣的生活。

1. 遵守起床時間、吃飯時間、盥洗時間、集體活動時間

2. 交出手機並關機,斷絕與外界聯繫

3. 穿上統一“藍色囚服”

3. 房門反鎖後禁止外出

4. 禁止大聲喧譁

5. 使用過的餐盒請通過配食口放置門外

6. 請勿打擾他人

這樣的監獄生活,每晚住宿10萬韓幣,約580元人民幣。

高曉松:監獄裡的184天,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監獄酒店“外部

這樣的生活新奇而富有挑戰性,很多人慕名而來。

在這裡,只要關上房門,就可以杜絕一切交流,很多人剛開始脫離手機焦躁不安,無所適從,當慢慢的安靜下來,把重心放回自己身上後,卻感到從未有過的放鬆以及舒適。

在這個只有自己的世界裡,只需要盡情釋放壓力,獨自面對焦慮,把自己放空,和自己對話,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在這裡居住過的人,很多改變了生活,濃妝豔抹的姑娘愛上了自己最初的模樣,決定放棄最豔麗的腮紅;被工作折磨的上班族聽到了內心的渴望,決定換自己喜歡的工作;更多的人在這裡放空之後,更加熱愛生活。


高曉松:監獄裡的184天,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客人在固定時間通過門口的配餐口取餐

很多人說:

對,這裡不是監獄,是別墅。是度假勝地。外面的世界,才是監獄。

就像在2005年斯坦福大學的那場著名演講中,喬布斯對即將畢業的學生們說的話:“如果你坐下來觀察,就發覺你內心的不安,如果你試圖去平復,恐怕會變得更糟,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安靜下來,那個時候就能聽到更微小的東西——當你的直覺開始發芽,你開始對當下很多的事情會更清楚。

只有一個人的獨處,才能向內挖掘到深處,找到最真實的自我。

高曉松:監獄裡的184天,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監獄酒店“內部


03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擁有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標誌之一。

人生是越來越熱鬧的旅程,年齡的增長,預示著周遭越來越多的人和事,獨處,是一個成年人最昂貴的奢侈品。

但,人生又是一個去繁就簡的過程。

在這段厄長的假期裡,每天給自己幾個小時,和熱鬧的網絡做切割,找一找不知道藏在哪裡的心,想一想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高曉松:監獄裡的184天,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