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隨著電視劇《大明風華》的熱映,明朝這一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再次走進觀眾的視線。

我們知道,明朝自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稱帝,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明朝滅亡,共傳十六帝,歷經276年。

在這二百七十六年裡,大明王朝經過了洪武之治、靖難之役、永樂盛世、仁宣之治,也經歷了木土之變、萬曆中興,一代代大明君主都完成了歷史賦予的使命,給自己的人生劃上了最後一個句號。

那麼你知道,明朝的皇陵都有哪些嗎?

明孝陵

明孝陵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陵墓,因馬皇后死後諡號為“孝慈高皇后”,故得名孝陵。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朱元璋登基十四年後,就著手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第二年,馬皇后病逝,當年就葬在了孝陵。孝陵的主體工程在洪武十六年基本已經完工,但根據歷代修建皇陵的制度,皇帝生前是不能將陵墓完工的,總不皇帝活得好好的,負責皇陵的監工大臣上書皇帝,皇陵已修好,就等皇帝入住了。所以,孝陵一直在永樂三年,也就是朱元璋死後七年後才正式完工,歷時25年。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明孝陵開創了第一代皇帝陵寢的神道作為後世子孫陵寢共用神道的先例,所以,在今天北京的十三陵內,只有一條主神道,通向不同的十三個陵墓。明孝陵的神道與歷代皇陵筆直的神道不同,明孝陵神道依地形而建,呈蜿蜒曲折的佈局,並且在每一段落的節點之處,都會放置石像生,自有肅穆威嚴之勢。明孝陵神道由東向西延伸,兩旁依排列著獅子、獬豸(xiè zhì)、駱駝、大象、麒麟、馬這6種石獸,每種2對,1對為跪姿,1對為站姿,共12對24件。明孝陵神道石像生的這6種石獸這也成為了明代皇陵神道的標準配置。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明孝陵作為中國明皇陵之首,有明一朝,備受尊崇。明成祖遷都北京,作為陪都的南京依然存在三省六部等正常的政府辦公機構,所以,明朝的大小節日,都會對孝陵進行祭祀。每年都有固定的三大祭、五小祭。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明朝滅亡後,清朝皇帝為了利用朱元璋收買人心,藉此安撫漢人,不僅對明皇陵實施了保護措施,還多次祭拜明孝陵。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首次南巡,就抵達南京拜祭明孝陵,並行三跪九叩頭禮,令“父老從者數萬人,皆感泣”,有效的穩定了清朝的政治穩定。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康熙一生,六次南巡,五次前往明孝陵拜祭;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每次都到明孝陵拜祭,且二人拜祭時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參禮。

一直到了清後期,明孝陵的地表建築才讓太平天國的戰火燒燬,康熙皇帝拜祭明孝陵親筆書寫的“治隆唐宋”碑也被推倒破碎。但陵寢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氣派,地下墓宮完好如初,沒有被盜或者破壞。

明祖陵

明祖陵位於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洪澤湖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朱元璋稱帝后,將其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和祖父朱初一都封為了皇帝。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我們都聽說過民謠“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從歌謠中可以看出來,朱元璋是鳳陽人,他為什麼要把祖陵建於江蘇呢?

據《明史》記載:“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意思就是說,朱元璋祖上是沛縣人,好玩兒吧,跟漢高祖劉邦老鄉。後來遷到句容又搬到泗州。其中,今天的淮安市盱眙縣當時就在泗州管轄之中,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盱眙改屬鳳陽府,所以說朱元璋是鳳陽也沒有錯,但是,說他是盱眙人就更合適了。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朱元璋開始修建祖陵,永樂十一年,朱棣又建欞星門及圍牆,祖陵全部建成,前後歷時近30年,其營建時間之長,體制之宏偉,在明代皇陵中名列前茅。

明皇陵石像生21對42件,其中,麒麟2對,石獅6對,石馬1對,規格即不同於鳳陽明皇陵,也不同於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倒是和宋代皇陵比較接近。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明祖陵雖然崇麗無比,可惜處於“九崗十八窪”的丘崗之地,因淮河中游地區歷年洪水氾濫,明祖陵不斷遭受水患侵襲,終於在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明祖陵和泗州被滔滔洪水淹沒。經過湖水長期的侵蝕和沖刷,寶頂被蕩平,地面磚木建築均已毀壞。直到1963年,洪澤湖水位下降,明祖陵才得以重見天日。由於明祖陵在明朝時期有政府負責看管與維護,而到了清朝以後,整體被洪水淹沒,雖然地表建築有損毀,但是地宮卻得以安然無恙。

明皇陵

明皇陵位於安徽省鳳陽縣城南七公里處,是朱元璋為其父母和兄嫂而建,初建於其父母死後二十多年後的元至正二十六年,洪武十二年建成,陵號為明英陵,後稱為明皇陵。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朱元璋出身貧寒,元至正四年(公元 1344年),其父母、兄嫂相繼去世。朱元璋年僅16餘歲,無力大辦喪事,僅以“

被體惡裳,浮掩三尺”之禮,安厝親人。朱元璋稱帝后,追封自己的父親朱五四為皇帝,廟號仁祖。

明皇陵是明朝所有陵墓中修建時間最早的,朱元璋受封吳王的時候,就命人前去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修繕父母的陵寢。明皇陵的修建奠定了後來諸座陵墓的格局。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洪武十二年,明皇陵竣工後,朱元璋親筆撰寫“大明皇陵之碑",並篆刻於陵碑之上,所以,該碑又名"御製皇陵碑"。朱元璋為了讓子孫後代瞭解艱辛家世和開創江山的艱難,秉筆直書,行文1105字,歷述家世實情與戎馬生涯,一改歷代帝陵碑刻粉飾誇功、諛墓不實的惡習,是研究朱元璋家史與元末明初歷史的珍貴史料。

明皇陵神道石像生為32對,是已知明朝年代最早、數量最多、刻工最為精神的神道石像生。其中,麒麟2對,石獅子8對,石馬6對,石虎4對,石羊4對,其餘皆為石人和華表。明皇陵中包括石像生在內的石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均用整塊石料雕琢,不管是人物還是石獸,造型生動,刻琢精細,具有高超的技藝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它們是宋元石刻藝術發展的最早產物,對明清的石刻造型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有明一朝,由於朱元璋及後世子孫多次前來明皇陵謁陵,所以保護的非常完好。直到明朝末年,張獻忠率軍攻陷安徽鳳陽後,在風陽城縱容部隊 “恣掠三日”後,又攻入城南七公里外的明皇陵,“賊焚皇陵,樓殿為燼。燔松三十萬株,殺守陵太監六十人,縱高牆罪宗百餘人”,這就樣,明皇陵地表30萬棵松樹被燒,地面建築破壞殆盡,連守陵的60多個太監全部被殺。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在明皇陵大肆砍伐松柏,使鬱鬱蔥蔥的陵園變成光禿禿的土堆,荒蕪不堪,逐步滄為農田。

所以,明皇陵是明朝諸座陵墓破壞較為嚴重的一座。

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自永樂七年(1409)開始修建長陵,到崇禎皇帝葬入思陵,前後歷經了二百三十多年,因為這裡是明朝十三位皇帝最後的安息之地,故稱為十三陵(明朝第二代皇帝朱允炆無陵)。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十三陵目前僅開放了明成祖朱棣的長陵、明穆宗朱載坖的昭陵、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和十三陵的神道。

十三陵神道延續了明孝陵制定下來的後世子孫陵寢共用神道的制度。神道除了通向明十三陵最大的長陵,其餘十二陵都由此神道叉出,所以,它就是成了明十三陵的總神道。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十三陵神道南起石牌坊,北至長陵陵門,全長7.3公里,沿途建有石牌坊、大紅門、長陵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南五空橋、七空橋、北五空橋等一系列皇帝依仗建築組成。其中,十三陵的石像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保存最為完整的石像群,代表了中國古代大型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具有無可比擬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十三陵神道延續了明孝陵石獸的規格,神道兩旁分佈有獅子、獬豸(xiè zhì)、駱駝、大象、麒麟、馬這6種石獸,每種2對,1對為跪姿,1對為站姿,共12對24件。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明十三陵雖然歷經明清兩朝以及抗日戰爭的戰火,地面建築多有毀壞,但是其地宮卻保存完好,實屬不易。

解放以後,近代詩人郭沫若和北京副市長吳晗向國家提交了發掘十三陵的計劃,雖然計劃遭到國內很多學者的強烈反對,仍然沒能阻攔住十三陵被髮掘的命運。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郭吳兩人最初將發掘的計劃定在了明成祖朱棣的長陵上面,發現挖掘的難度實在太大,一直找不到地宮的入口。正巧這個時候,明神宗顯皇帝朱翊鈞的定陵出現了坍塌,郭吳二人立即改變方向,將定陵作為了發掘目標,由此,給定陵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隨著地宮的打開,許多珍貴的古代物件在接觸到外界空氣的那一剎那瞬間氧化,灰飛煙滅。到了1966年,文革期間,定陵被當成了封建社會的“牛鬼蛇神”的代表,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骨被拖出地宮並遭到了焚燬,三口上等的金絲楠木棺槨,雖歷經幾百年,仍然完好無損也被拖出來扔到了山溝之中,僅剩地宮中的漢白玉龍椅實在太重太結實躲過初砸毀的命運。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明顯陵

明顯陵位於湖北省荊門市鍾祥市城東北5公里的純德山上,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睿獻皇帝朱祐杬、母親慈孝獻皇后的合葬墓。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朱祐杬是明憲宗第四子,成化二十三(公元1487年),21歲時被封為興王,藩地在湖廣安陸州(今鍾祥市),正德十四年(1519年)病逝,享年44歲。明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賜諡號“獻”,故稱:興獻王。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明武宗朱厚照荒嬉無度,三十一歲之時暴亡於豹房。由於生前沒有子嗣,也沒有親兄弟。首輔楊廷和援引《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建議從他的堂兄弟之中選擇一個人來繼承王位。

明武宗朱厚照的父親明孝宗朱祐樘本是兄弟十四人,由於長子和次子早亡,所以排行第三的朱祐樘繼承了王位。而排行第四的就是興王朱祐杬。所以,根據長幼親疏的關係,興王朱祐杬這一脈最為合適。此時,興王朱祐杬病逝不足三年,按照古代的服喪制度,朱祐杬的獨子朱厚熜正在丁憂期間。朝廷以皇帝的名義敕令奪情,令朱厚熜提前結束服喪,繼皇帝位,是為明世宗,即嘉靖皇帝。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後,自立統嗣體系,不顧朝臣反對,追尊生父朱祐杬為皇帝,是為“興獻帝”,並尊廟號為“睿宗”。

按照宗廟制度:“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也就是說,在皇家的太廟裡一般只供奉七位皇帝的神位,超過七位,根據遠近,將隔了幾代的祖宗要遷到遠祖廟裡,只有本宗之始祖不遷,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祧”。

在兩漢時候,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比如西漢二百一十年內,只有漢太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世宗劉徹、漢中宗劉詢有廟號,所以基本不會存在“祧”的現象。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而到了王莽執政時期,對宗廟制度進行了改革,以“祖廟五”﹑“親廟四”,天子可以立九廟。

雖然明世宗朱厚熜是明代的第十一代皇帝,但是,由於建文皇帝和明景泰皇帝(明代宗為南明追封)沒廟號,所以,按照“天子九廟”的原則實際上還有位置,興獻帝朱祐杬入太廟也就不存在將誰“祧”出之說。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而到了明世宗朱厚熜死後,他的兒子必然會將其放入太廟,這樣一樣,太廟的人數就超過了十位,必然會“祧”出一位。朱元璋為大明的開國之祖,是不可能會“祧”出太廟。那麼,根據親屬遠近,朱棣就有可能被“祧”出,而朱棣的地位又比較特殊,被“祧”出顯然又不合適。所以,明世宗朱厚熜發動“大議禮事件”後,將朱棣的廟號由明太宗改為了明成祖,這樣一下,朱棣就成了不“祧”之祖。而明世宗朱厚熜死後,被“祧”太廟的也只能是明仁宗朱高熾了。

明世宗朱厚熜解決了興獻帝朱祐杬入太廟後,就可以按照帝王陵的規格給自己的父親修建陵墓了。朱厚熜起初想把父親的墳墓遷到北京皇陵群中,並親自到陸州查看地形。朱厚熜回到北京後,經過對北京皇陵群和顯陵的地形對比,發現顯陵的風水更好,就決定其母親歸葬到顯陵。顯陵打開後,發現地宮出水,明世宗朱厚熜在顯陵後面重新選址修建,並將其父母葬於新寢,並將兩個寶城之間用很長的平臺連接起來,稱為“瑤臺”,這就是顯陵著名的“一陵雙冢”,這位明朝特殊的“皇帝”一個人便享用了兩座陵墓。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明顯陵的神道全長1368米,沿中軸線展開,中間鋪築石板,謂之“龍脊”,外邊再以牙子石收束,是明朝所有皇陵中唯一整體保留神路龍鱗道做法的陵寢。神道的走向不是筆直形態,而是隨地形的變化呈“曲路”,由於形態似龍,故稱為“龍形神道”。

明朝末年,顯陵遭到李自成火燒,地表建築木構部分遭到嚴重破壞,到了清朝時期,顯陵得到了一定的保護。總體而言,顯陵還算保存完好。

景泰陵

景泰陵在北京市海淀區玉泉山北麓,是明代宗朱祁鈺與孝淵景皇后合葬墓。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師也先屢次入侵明朝邊境,寵信宦官王振的明英宗朱祁鎮,在其鼓動下,親帥幾十萬人馬御駕親征,在山西大同土木堡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王振在亂軍中被射殺而亡。

在這國家危難之際,奉命留守北京的郕王朱祁鈺在兵部尚書于謙支持下,在皇太后的授命下,正式即皇帝位,改年號為景泰。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朱祁鈺在於謙等賢臣良將的擁護下,使明王朝出現了短暫的中興局面,而瓦剌見明英宗朱祁鎮失去了要挾明朝的價值,就將明英宗送回了北京。

早在景泰年七年二月,由於皇帝杭氏的去世,就在北京昌平建造皇陵,名為壽陵。六月,杭氏歸葬於此。壽陵建築雄偉,明樓高聳,可以長陵媲美。

被景泰帝困於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時刻想恢復自己的帝位,終於在景泰帝生病期間,發動了“奪門之變”,重新登基。病中的景泰帝不久就病逝了。

景秦帝死後,明英宗朱祁鎮派工部尚書趙榮率領五千多名官兵,將壽陵搗毀,而杭氏靈柩也不知所蹤。而景泰帝被以親王的規格,禮葬於海淀玉泉山對面金山口,非常簡陋。直至明憲宗朱見深繼位後開始恢復其帝號,並將其成王墓擴修為皇陵,雖為擴修,也只不過對其原陵寢略加增飾,徒有帝陵之名。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難道只有十三陵嗎?

文革中,原本就保護不力的景泰陵遭到毀滅性破壞,寶頂被平毀,陵碑被推翻,地面建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景泰陵的祾恩門被改做棚舍,享殿和陵冢舊址上建有軍鴿房和簡易公廁,陵牆以內分佈著幾畦菜地和一個糞池,讓人不勝感慨。

2001年,景泰陵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景泰陵才得到了應有的保護,據說,景泰陵被批為了某單位的幹休所,其寶頂的位置開闢為了門球場。

後記

明朝皇陵除了以上這些,還有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明孝陵以東的明東陵,是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朱標的陵寢。朱棣奪取帝位後,為了自己統治的需要,對朱標諸子及建文帝的後代實行殘酷的迫害;同時廢除建文帝的帝號和朱標的帝號、廟號,恢復朱標陵為懿文太子陵的稱號,嚴格來說,不能算為皇陵。

而建文皇帝由於在“靖難之役”之後,下落不明,成為了明朝十六位皇帝中唯一沒有皇陵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