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你是我們心中的“大白”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讀後感徵集正在進行,一線醫護人員的孩子們說——

爸爸媽媽,你是我們心中的“大白”

杭州市天長小學402班 吳悅銘

本報記者 金丹丹 鄭琳 沈蒙和 通訊員 戴欣怡 張嫻琦 陳潔虹 王書

爸爸妈妈,你是我们心中的“大白”

採荷三小向奕帆的媽媽發回來的工作照。

爸爸妈妈,你是我们心中的“大白”

“疫”線面孔讀後感徵文正在進行中,截稿時間本月底,歡迎繼續投稿。掃一掃二維碼,進入投稿。

2月12日起,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與杭城知名校長、老師聯合發起“疫”線面孔新聞讀後感徵集。

這些天來,我們收到了1300多篇投稿,來自全省各地的30餘所中小學學生,都寫下了各自心中的平凡英雄。

這其中有一批特殊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正是馳援武漢抗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和工作者,這些勇敢的“白衣戰士”成為孩子們的高頻“告白”對象。

這些天,學生們在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裡,讀到了很多不懈努力、救治病人的白衣戰士的故事,也想到了最讓他們自豪並牽掛的爸爸媽媽。

杭州市夏衍小學三(6)班蔣董超的讀後感裡說,看到新聞,就想到了自己的爸爸。他的爸爸董凌峰是邵逸夫醫院ICU的護士,是浙江第一批援助武漢的醫務人員。

杭州市天長小學四(2)班吳悅銘的媽媽趙麗英,是浙大二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是浙江省第四批援助武漢醫療隊的一員,2月14日那天,她出征武漢,現在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腫瘤中心重症監護室第七組的醫療組長。

“媽媽去武漢後,下班回到住處會和我視頻。我看到媽媽臉上有很深的勒痕,覺得非常心疼。”吳悅銘對記者說。

杭州市天長小學六(1)班張怡冉則說,她的爸爸媽媽,都很像《超能陸戰隊》的“大白”。雖然醫生工作很辛苦,但張怡冉還是想以後當一名醫生!而這次更堅定了她的這個想法,“以後要做像爸媽這樣的醫生。”

“媽媽,我和弟弟都很想你,你在武漢一定要好好的。”這是採荷三小304班向奕帆同學的作文中的句子。2月14日,453名浙江醫護人員馳援武漢,向奕帆的母親王倩就是其中之一,她是浙大一院神經外科護士,二娃僅11個月大。

聯繫上向奕帆父親的時候,他告訴記者,妻子已經開始在重症監護室輪班了。直到深夜,小向媽媽才有空視頻和家人連線。聽到兒子問媽媽:“你過得好不好?累不累?”“媽媽說不累,但是說著說著就哭了。”

讓我們來讀作文,跟著這些孩子一起向最美親人告白吧。

A

我的媽媽奮戰在武漢的ICU

杭州市天長小學402班 吳悅銘

2020年的春節是不同尋常的,街道清冷靜寂。和街道的清冷對應的是醫護工作者忙碌的身影。讀“‘疫’線面孔”新聞,浙大一院感染病科盛吉芳主任的話感動了我,她說:“我都不知道每天是星期幾,也不知道初幾了,這已經都不重要了,我們每天想的就是怎麼樣讓病人康復。”

我的媽媽也是一名辛勞的白衣天使,她是浙大二院感染科的副主任醫師。發熱門診任務繁重,高峰期每天都有500多人前來就診,媽媽最長曾連續工作30小時。媽媽工作很辛苦,除夕夜還在值班,不能陪伴家人。

媽媽響應號召,報名支援武漢,現在是武漢協和腫瘤中心ICU第七組的醫療組長。那裡的ICU是普通病房臨時改造的,基本的通風設施也還在改造中,加上專門收治危重症患者,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為了安全,媽媽說她每天總是早早上崗,因為穿防護服都要花40-50分種,6個小時的上班期間不喝水、不吃東西、不上廁所。下班時脫防護服更復雜,整個過程要1~1.5小時才能全部結束。從住處出發到回來足足有9個小時不能吃喝,有時候回到酒店已是凌晨4點,真是難以想象,媽媽是怎麼堅持下來的!

ICU病人大多不能說話,但透過眼神,媽媽說,她能感受到他們的信任和期盼。這些病人沒有家人陪同,媽媽就成了他們的臨時家屬,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

我為媽媽驕傲和自豪,在得知媽媽要去支援武漢時,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告訴我的老師和同學們,我有一個英雄媽媽!醫生是天使,是英雄,在危難面前的堅持,更顯得偉大。

2月15日,武漢大雪紛飛。我期待著疫情結束後,和媽媽一起再去武漢,看看“故人西辭”的黃鶴樓,還有春天漫天飛舞的、像白雪一樣的櫻花。

指導老師:丁潔

B

爸爸媽媽,你們是英勇的“大白”

杭州市天長小學六(1)班 張怡冉

春節期間,一場卷席全國的疫情攻堅戰吹響了號角。無數醫生英勇地奔向了一線。大大的防護服內小小的身軀,像極了動畫電影《超能陸戰隊》裡的“大白”,為守護我們的健康默默工作著。

為了支援武漢,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醫院都組織了緊急救援隊。我爸媽所在的醫院——浙大二院立即加入了救援行動,171位醫生前往武漢的醫院。於是便出現了朋友圈刷屏的《我把最小的娃送上了戰場》,寫作者是消化內科護士長呂敏芳阿姨,網友們留言說希望他們平安歸來,的確如此。

興許很多網友沒有注意到,在支援武漢的醫務人員背後,還有很多留杭、默默守護杭州的最美守護人,比如說呂敏芳阿姨,我的父母也在其中。

我的爸爸是留杭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工作者之一,就是檢測患者是否真的感染了新冠病毒。這項工作同樣十分危險,稍不慎還有感染的風險。爸爸真的很辛苦,為了保證24小時不間斷檢測,他和同事分成四組日夜不停地工作。為了節省防護物資,他們穿上防護服在有限的空間裡一連工作六小時,時常連吃飯都顧不上。

每次回家,爸爸都像個大熊貓一樣,臉上尤其眼睛周圍被面罩與眼罩壓出深深的痕跡。

而媽媽主要負責醫院後勤工作,我看她整天都在為物資缺乏而發愁,找口罩,量樣衣、訂試劑……樣樣事情都要做,還要搬運物資,每天微信步數居高不下。媽媽每次回家都已疲憊不堪,就算是偶爾休息在家,也整天要被無數條短信、無數次電話、無數場語音會議“騷擾”。

再一次,我對爸爸媽媽從事的工作肅然起敬,對千千萬萬個堅守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杭城,在武漢,在中國,沒有一個人會因為疫情害怕、退縮,因為我們都知道,我們不是孤軍奮戰,在我們的背後,有頂級的醫療團隊做我們的後援,有默默堅守崗位的最龐大的“大白”隊伍,為我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指導老師:蔡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