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与失眠

睡眠虽然与大量现实层面脱节,但并不会使人恐惧,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愉快的经验。一般而言其接近经验的本质是对入睡的恐惧,不仅能帮助理解失眠的某些类型,也能了解垂死的精神病理学。失眠通常指受折磨的个体试图由清醒突然入睡,以完全避免逐渐入睡的心理过度阶段或是试图由清醒突然入睡,以完全避免入睡的心理过度阶段或是试图借助药物的帮助把自己置于极度疲劳的状态从而缩短过渡期。婴儿和儿童仍保有原初的不带焦虑的入睡能力,因为他们在离开现实进入睡眠时,其带有共情回应的自体客体的存在从不或很少被剥夺,类似的,个体面对死亡保持整合自体的条件之一是带有共情回应的自体客体的存在,这存在是实际的,或至少是生动的想象。

治愈失眠障碍的关键在于让患者重新相信在他入睡时自体客体的支持不会离他而去,在他睡觉时会持续存在,醒后依然存在,患者对带有共情回应的自体客体的需要的满足是在有回应的自体客体的帮助下,患者重建了天生的睡眠能力。

咨询师为咨客建立了具有抚慰作用的理想化自体客体,对咨客需求的回应有心理治疗作用,但只有在对移情关系得到解释并依靠咨询师的分析得到修通才是精神分析治疗。


自体心理学与失眠


明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AB段学习,持续学习心理学十年,精神分析取向,沙盘游戏指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跟随精神科医生及精神分析专业心理治疗师学习,接受精神分析个人体验二百小时,每周固定接受精神分析小组成长学习持续四年。坚持分享经典专业心理学知识,只为心理学爱好者能共同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